APP下载

高职院校校企融合协同育人模式研究

2021-10-15彭玉京

大学·研究与管理 2021年9期
关键词:校企融合协同育人高职院校

摘  要:高职院校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所需技术人才培养体系的主体之一,突出职业院校办学特色、深化产教融合、实现校企协同育人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析高职院校校企融合协同育人模式的意义,从高质量教育发展和推动类型教育转变两个角度,论述高职院校校企融合协同育人模式的主要内容。针对三导师制度和校企共订人才培养方案,最终提出了建立高职院校校企融合协同育人模式的有效策略,通过建立企业化高职教育运营模式和建立动态专业诊断和调整机制,以期为高职院校校企融合协同育人模式的探索和实践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建议。

关键词:高职院校;校企融合;协同育人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1)34-0102-03

职业教育是我国现代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所培养的高等级技术人才满足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具有非同一般的意义。然而,传统的职业教育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我国劳动力市场发展所需。在此背景下,起源于德国的“双元合作模式”为我国职业教育的改革提供了契机,受此启发的“校企融合协同育人模式”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唯一出路和重要途径[1]。为此,职业教育从业人员有必要对高职院校校企融合协同育人模式进行深度分析和研究,以期助力我国高职院校教育改革。

一、高职院校校企融合协同育人模式的意义

(一)促进高职院校高质量教育发展

与通识教育相比,对学业成绩不佳的学生而言,职业教育是替代一般教育的最好选择,更有可能获得短期就业溢价[2]。然而,传统的低质量职业教育的短期就业溢价随着毕业生年龄的增长而不断下降。受此影响,一方面,参与职业教育的学生难以获得可持续的职业技能和资格;另一方面,企业需要为招收的职业教育毕业生提供二次培训,增加了企业的人力资源负担,不利于人力市场的繁荣。因此,职业教育系统与企业之间的联系应更加紧密,促使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全过程。

技术和职业教育与企业中的社会伙伴关系——教育、雇主和雇员之间的合作、职能、责任的相互关系是我国职业教育领域改革的重点之一,也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内容,是我国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有效发展的原则。与以职业院校为基础的教育系统相比,高职院校校企融合协同育人模式是一种相对廉价的培养技术劳动力的方式,其在劳动力市场上有广泛的适用性。凡此种种,无一不要求我国职业教育通过供给侧改革,从规模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转变。通过校企融合协同育人模式,夯实高职学生文化知识,积累工作经验,熟悉企业的工作流程,保证未来的工作地点,是高质量职业教育的未来发展趋势。

(二)推动高职院校类型教育的转变

传统的职业教育基本遵循两种教育模式:其一是“市场控制模式”,特点是由市场决定高职院校的教育内容,由企业决定具体的教学任务。实际上,这种“企业教育”是新网络与公共教育治理之间的主要交叉点,在此过程中的校企合作有助于重建和淡化公共教育责任。这种模式的优点是企业培训自己生产所需的劳动力,高职学生的数量与培训场所的数量相符;缺点是高职学生只能获得相当狭窄的资历,导致劳动力市场的流动性降低。并且由于这种模式高度依赖于企业的培训场所,因此很容易受到经济变化的影响[3]。

其二是“国家控制模式”,特点是培训的内容和管理完全由国家负责。这种模式优点是,高职学生不必在进入学校之前决定职业方向;缺点是培训期间所需要的资格不符合劳动力市场的要求,而且受过培训的劳动力数量與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之间不一定匹配。但因为这种模式并不依赖于企业的培训场所,所以它不容易受到经济变化的影响[4]。在此背景下,高职院校实施校企融合协同育人模式的本质在于高职学生在理论和实践上的训练,推动整个职业教育向“类型教育”方向转变,是职业教育改革“三个转变”内涵要求和实现类型教育的重要标志,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二、高职院校校企融合协同育人模式的内容

(一)“1+1+1”的三导师制度

个人潜能的发展有许多影响因素,包括智力、情感、精神和物质因素。这种潜能可以通过在教育中使用正确和适当的技术以及有利于培养的环境而得到挖掘和提升。为此,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彻底打破了传统课程内容中心化和考试中心化的局面。在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方面,《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提出,推进了产教融合校企双元合作育人。在此过程中,实施“1+1+1”的三导师制度是新时代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1+1+1”的三导师制度也是高职院校校企融合协同育人模式的主要内容之一,它在提供教育资源方面发挥着更广泛的作用,将额外的信息和通信技术纳入学习过程,以增强高职学生的学习体验。

教师的角色在企业教育中至关重要,因为他们对过程中的概念和机构的理解促进了学生技能的发展。该制度通过“学生选导师、导师选学生”的双向选择,选拔专业教师、辅导员和顶岗实习企业技术人员担任学生成人成才导师,在学生入校至毕业后就业的全过程中,从学生的思想、生活、学业、就业的各个环节,对学生进行系统化、分段式、多层次、全方位的指导和培养。通过“1+1+1”的三导师制度,开启了高职教师的教学想象力,并能够反思教学和学习过程,以促进对互动实践的实证研究的发展,并分析具体活动及其结果。通过这一制度,高职学生获得对现实生活工作的洞察力,并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二)校企共订人才培养方案

职业教育旨在培养高素质的熟练知识工人,以满足我国目前和未来的社会主义建设需求。所有这一切都是为了振兴中华民族,实现社会进步的雄心做准备。为此,高职院校所培养的毕业生需要具备技术能力、学习和方法能力,以及社会和人力能力。其中的技术能力包括尊重技术领域的知识和技能,而学习和方法能力包括终身学习、解决问题、执行和监督工作任务的能力。在这种情况下,高职院校的教育工作者不仅强调高职学生在技术方面的发展,而且强调高职学生在人的方面的发展。因此,高职院校校企融合协同育人模式需要构建相应的课程体系,确定典型工作任务,邀请企业专家,校企共同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可持续发展的终生学习型人才。

校企共订人才培养方案是指在实际工作场所和培训机构两种学习情境中进行培训。一家公司通常与培训机构合作,根据国际标准进行培训。这种双重方法对于国家在经济和社会安全因素方面的可持续性是非常关键的。这种双重方法也区分了两个学习场所,一个是培训机构的典型教室,另一个是公司或行业的实际工作场所。简而言之,高职学生有更多机会在这两个地方学习和训练,它必须适应我国人力资源市场的条件和要求。在学生获得全国性的认可证书的同时,校企共订人才培养方案还负有监督和培训训练有素的教员,以及一般和具体理论知识的教师培训任务。

三、高职院校校企融合协同育人模式的建立

(一)建立企业化高职教育运营模式

影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因素众多,其中,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影响着现实中职业院校的数量变化;市场条件影响着企业培养学生的能力;人口发展中的年轻人群体的规模影响着劳动力市场对学生的需求,并且这种需求随着年龄的变化而变化。因此,高职院校校企融合协同育人模式的建立涉及许多方面,而且需要考虑到与未来劳动力培训相关的成本。基于上述内容,我国高职院校实施的校企融合协同育人模式是对德国双元合作教学模式的进一步拓展和实践,是在其基础上结合我国高职院校的教育实际和我国人力市场所需形成的。为了更好地发挥高职院校校企融合协同育人效果,必须建立校企共订人才培养方案,重新考虑和建立企业化高职教育运营模式。为此,可以分为五个方面进行综合性的考量。

首先,需要在企业化高职教育运营模式中,融合知识、技能、价值观学习,通过掌握知识、获得技能,将崇高的价值观内化来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其次,需要在企业化高职教育运营模式中,整合学习经验与专业技能,这种整合不能仅仅从学生的角度来理解,而必须对职业技能知识更加全面的解释。再次,需要注重理论与实践在学科中的整合,通过教授的科目传授知识和技能需要在其中灌输核心崇高价值观。以这些价值观作为品格塑造的平台,各学科的教学应以培养不同的学生潜能和兴趣为目标。然后,还要注重课堂内外学习经验的整合,面向企业真实工作情景和学徒工作生活规律实际,实施弹性学习时间和学分制管理制度;最后,需要注重教与学策略的整合,著力培养学生的专业精神、职业精神和工匠精神,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

需要着重指出的是,这五个方面并不是相互孤立的。如果要在实践中明确界定和体现高职院校校企融合协同育人模式,就必须协调一致地实施这五个方面的整合。这五个方面的结合,亦有助于更清晰地认识高职院校校企融合协同育人模式概念下的各个子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

(二)建立动态专业诊断和调整机制

传统教学的特点是教学知识(建立在课堂管理的广泛原则之上)和内容知识(展示课程资源的呈现方式)的重叠。然而,高职院校校企融合协同育人源自德国的“双元合作模式”,其特点是一部分培训的内容和管理在高职院校,另一部分培训的内容和管理则在企业[5]。这种模式的优点是高职学生将通过在学校和培训地点之间交替获得整个劳动力市场所需的技能和资格,其中高职院校主要提供学生在培训地点无法获得的技能和资格。从这个意义上说,这种模式提供了完全合格的劳动力,这些劳动力能够在不同的企业工作,从学生到训练有素的员工的转变相对容易。为此,高职院校有必要建立起动态专业诊断和调整机制,实时跟踪最前沿发展动态,建立专业人才数量需求、企业岗位要求、客户服务需求等信息发布与预警机制,实时调整优化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形成适应现代行业转型升级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

四、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职业教育正迎来改革发展的春天。为此,高职院校必须对现有的教育模式进行系统思考,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积极实施校企融合协同育人模式,以此促进高职院校高质量教育发展和推动高职院校类型教育的转变,其目的在于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提供更多高素质的复合型专业人才,以保证在满足新时期劳动力市场所需的同时,实现新时代职业教育高质量改革发展。

参考文献:

[1] 沈成君,冯江. 新农科“三融三通”一体化协同育人的生态逻辑[J]. 现代教育管理,2021(06):51-57.

[2] 王卫民,吴永乐,张一凡. 产教融合视域下芯片领域校企合作双元育人模式探索与研究[J]. 中国大学教学,2021(06):67-71.

[3] 徐新洲. 产教融合驱动行业高校双创人才培养的内涵、机理与路径[J]. 教育与职业,2021(09):63-67.

[4] 宋耀辉,梁小丽,杨锦秀. 职业教育“政校行企”协同育人标准体系建设[J]. 职业技术教育,2021,42(13):27-31.

[5] 任燕. 校企协同育人模式下高职数字媒体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实践[J]. 作家天地,2021(09):108-109.

(责任编辑:罗欣)

基金项目:2021年湖南省高校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项目(项目编号:44);湖南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资助项目(项目编号:21F48)。

作者简介:彭玉京(1982—),女,硕士,湖南开放大学(湖南网络工程职业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高校管理。

猜你喜欢

校企融合协同育人高职院校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作用研究
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浅析
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师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协同育人视角下高校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校企深度融合背景下高职模具专业课程体系重构与实践
第二课堂建设有效推进职校学生职业素养提升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