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均衡发展视域下校史文化涵育师范生师德浅探
2021-10-15谭姣周露芳
谭姣 周露芳
摘 要:教育大计,育人为本。以“均衡”和“优质”为核心诉求的义务教育双维发展目标,需要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校史与大学文化的交集以及由此衍生和辐射出的诸多历史文化育人元素,能够培根铸魂,涵育小教师范生师德。挖掘吉首大学师范学院校史和校史文化中蕴含的创业精神、奉献情怀、报效祖国、服务他人的崇高品德和完善自我、追求卓越的理想人格以及坚定的科学钻研精神,是激发小教师范生内生发展的源动力,能够提升其精神境界,助力人力“软”资源带来的基础教育质量的高水平内涵式发展。
关键词: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校史资源;师德
中图分类号:G40-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1)34-0013-03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义务教育也相应由均衡发展阶段向优质均衡发展迈进。党和国家对高素质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紧迫,应充分发挥校史文化育人功能,开创育人工作新局面。
一、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提出的背景
现行贫困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全面脱贫。随着教育均衡发展时代的来临,原贫困地区学生“无学上”的问题基本解决,但“上好学”的问题仍较为突出。
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通过“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努力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党的十九大报告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新变化两大战略判断,同时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该意见指出义务教育的发展改革主题是实现均衡、优质发展。优质均衡发展是我国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基本矛盾对义务教育提出的基本要求,优质均衡发展已经成为我国当前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路向[1]。
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指导未来15年教育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将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列为战略任务,要求县域内义务教育在实现基本均衡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优质均衡。2019年10月召开的全国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督导评估认定启动现场会,标志着义务教育由均衡发展提升到了“优质”诉求。
二、优质均衡发展视域下加强小教师范生师德养成的重要性
2018年11月14日,教育部印发了《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新时代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新时代幼儿园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三个文件,其颁布目的是要深化师德师风建设,对教师进行道德教育。
学界认为,民族地区义务教育大体上实现了受教育的权利与机会均等及教育资源合理配置的底线目标,但“均衡不优质”。另外,信息化时代对人才的需求更加强调知识与技能,师范教育的去道德化倾向也使课程本身往往更加关注传授如何教的知识和技能,对受教育者人格和道德品质的关切逐渐弱化。在此氛围下,比较普遍地存在着师范生注重教学技能的提高,却轻视或无视自身师德素养养成的不良风气。
多数师范生心目中的好教师一是“教得好”的“教育教学智慧型”教师,二是“对我好”的“师生关系温情型”教师。少数师范生心中的好教师是个人品质美好型教师。只要“教得好”和“对我好”即可,至于好教师美好的个性品质,在他们眼中成为了一个辅助性条件,这一点和新时代的四有标准以师德为首、将教师个人的人格力量和人格魅力视为成功教育的重要条件不符。四有好教师中的理想信念恰恰被师范生们忽视了。
今日的师范生即未来的小学教师。“教育者如果想到‘要培育人’‘要提高对方’,就必须在他本人心目中产生着‘更高的东西是什么’这样一种不断前进的意欲,要不断思慕、追求作为永恒创作者的宇宙大道”[2]。
校史是由学校的办学传统、文化氛围、大师风采、校友事迹等构筑起来的全校师生的精神家园,是学校师生的重要精神依托。校史文化是校史与大学文化的交集以及由此衍生和辐射出的历史文化。校史文化是一个学校的灵魂,往往对一代代学子产生终生难忘的、不可估量的影响[3]。
三、以吉首大学师范学院为个案的校史文化资源融入小教师范生师德培养策略
义务教育的优质发展需要优质资源,学校发展以教师为本,教师素质以师德为先。引导小教师范生在已有的好教师认知与精神形态的校史文化熏染下,由追求職业道德的“心动”转化为“行动”,有如下几个方面的策略:
(一)教师自身应该挖掘校史和校史文化精神
吉首大学师范学院坐落于市郊河东北岸的鳌鱼峰顶。师从王阳明的明代苗族思想家和教育家吴鹤曾在此建馆修业招徒。清咸丰年间(1851—1861年)在其旧址上建鹤公祠,以祀吴鹤。光绪三年(1877)扩建为潕溪书院。1936年,用书院旧址成立湘西特区师资训练所,为苗族地区培训师资。几经变迁,湘西特区师资训练所定名为“吉首大学师范学院”,面向湖南、湖北、江西、广西、海南、贵州、新疆七省(区)招生。从“潕溪书院”到吉首大学师范学院,在500年发展历程中,学校文化不断积淀、丰富和内化,形成了“严谨求实、团结勤奋、全面发展”的传统,积淀成“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校训。凝练出“顶天立地、继往开来”的独特校史文化精神。这种精神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献身民族教育事业,艰苦奋斗。吴鹤自身学问高深却拒官不做,在乡里设馆办学,相传在鳌鱼峰上创办潕溪书院;徐凤翔自己雇人烧制砖瓦,购紫藤种金桂,按岳麓书院规模重修潕溪书院;1936年时在长沙任教的湘西籍教育家陈庆梅,接受家乡人民的召唤,临危受命,担任所长(校长),并亲自选定校址潕溪书院,陈校长在国运维艰的抗日烽火中呕心沥血、独具慧眼,一开始就办出了苗区师范学校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
2. 拼命苦干,刻苦钻研。高明哲老师立志在数学的某个领域创造新的成果,所写的读书笔记和习题解答装订成本有几十公斤,在做好科研的同时,他努力自学英语,达到了能用英语写专业文章的水平,从1996年以来,20年中共发表论文40余篇,8篇进入国家一级期刊(国内1篇,国外7篇)。其研究实函数与常微分方程的文章和著作具有国际先进水平,被列为全球近3万数学家之一,1997年获得了曾梓宪教育基金会高等师范院校教师奖三等奖。
3. 不畏条件艰苦,一心向学。学生寒暑假回家几乎人人走路,乡里同学回家一天时间不够,半路上要借宿。爬矮寨坡数千级石板阶梯,绕过大峡谷,穿过原始森林,有时还会听到野兽嚎叫,一天赶一百二十里路,晚上才能到家。家住县城附近的同学,回家的头天晚饭多打一餐,第二天用毛巾包好,待到路途中吃,即使天不亮就出发,也要天黑到家。
(二)利用校史文化資源对小教师范生进行家国情怀教育
学校初建之时,正是国家蒙难之际。国难当头,吉首大学师范学院校友兴学救亡,将校史文化资源展现出来,广大的师范生在浩瀚的信息之中,吸取养分,陶冶爱国情操。
前辈校友用歌声寄寓爱国情。1943年,学子们在宿舍前的小广场,升旗时高唱“我们要努力当自强,我们要把握住此黎明之光,艰苦辛劳,身体好:学问好,人格高…”,校友们并没有被日本人的疯狂侵略所吓倒。有一段时间潕溪书院大殿里的教室正在修整之中,有同学暂时在另一座小寺庙上课,往返途中,同学们列队高唱“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不论刮风下雨,从不松懈。女生到峒河洗衣服时,常唱起从内迁的安徽国立八中传过来的歌曲:“万溶江……飘零的女儿来洗衣裳……故乡……别时容易见时难……总有一天春暖花香……,别了,万溶江。”校友们对这些逃难到后方的儿女对于故乡的深情思念感同身受,对抗战必胜充满期盼。
前辈校友以实际行动支持抗日。1944年,省立九师高二班学生编练抗战话剧《远方征》并公开演出,卖票所得全部捐献前方抗日将士;1944年,日寇铁蹄践踏湘西北地区,国民党军余程万师死守常德,牺牲惨重,全校掀起献金救国运动,大家从有限的伙食费中节约出一部分粮食和菜,支援前线。
更有校友毅然奔赴杀敌的疆场。1939年,学生王国祥、吴炳炎、田儒林弃笔从戎;1944年,在战略相持最艰难的时刻,14名学生志愿从军抗日;1945年,又有16名学生志愿从军抗日。
(三)利用校史文化精神对小教师范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奋斗,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吉首大学师范学院校友在烽火弦歌报国行中洋溢的家国情,能够启迪师范生的爱国热情和为国奋斗的信念。潕溪书院,既是民族文化资源的富矿,又有着罗盛教等家喻户晓的英雄人物,作为理想信念和主流价值观的标志。1947年3月到1949年3月,16—18岁后更名为罗盛教的罗雨成入校就读,他读书特别勤奋,刻苦用功。他为人爽直,生活简朴,他经常穿的一身粗布衣服,是家里老人家用棉花纺织的棉布,染成灰色或青、蓝色。没有雨鞋,若遇下雨,就穿木屐。买不起钢笔,就用毛笔或添水笔,墨水也多是自己买颜料配制的,一支笔常用一两年。零用钱从来不乱买零食,积攒起来买参考书。他志行高洁,刻苦勤奋、醉心体育运动。在《说桂花》一文中,他仰慕校园桂叶傲雪而青葱,桂花不屈秋残而芳香。短暂一生中省立九师两年的砥砺,奠定了一个心怀祖国无私奉献的国际共产主义战士的英雄人格[4]。
(四)无私奉献,教育情怀深厚
潕溪书院中堂楹联“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其思想境界高远,启迪师生铸就崇高师德,献身民族教育。
《人民教育》于1985年第7期刊载了报告文学《苗山芍药》描写的是汉族小学教师杨并蒂,1955年从学校毕业后,在苗族聚居区小学任教,三十年如一日,潜心学苗语,开展苗语双语教学,成绩显著,被誉为“苗山芍药”[5]。
1964年的毕业生麻升海,到1993年时已经在花垣县雅酉乡黄瓜寨一人一校任教20多年,带领学生勤工俭学,实现了16年免费教育,被誉为“黄瓜寨”的好园丁。
“我是土生土长的涂乍人,我要回到生养我的地方。”1997年的毕业生龙进国是保靖县长潭河南岸涂乍乡一位乡村教师。涂乍乡通往县城的唯一一条乡村公路,被长潭河割裂,居民出行全靠一艘老式的人力渡船。山洪暴发、河水陡涨或者枯水期不能过河时,就只能翻山越岭,绕一大圈从另一个方向赶往县城。因此,涂乍乡被人们称为“孤岛”。一次为赶会议,龙进国走山路折腾了5个多钟头,有几次还差点掉下悬崖。像这样惊险的事情,他一年总要碰上三两回。很多时候,他想打退堂鼓离开涂乍乡,但每当他走进学校,看到背着书包、穿着破烂的孩子,又留下来,20多年如一日守望“孤岛”,在龙进国的不懈努力下,学校多次获得“县级教学质量先进单位”的荣誉称号。
历史是用例子教育人的哲学,校史文化以其独有的历史源流为内核支撑,以其传承性、传播性、辐射性、教化性的特点,在大学文化育人的过程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深入挖掘吉首大学师范学院历史文化、精神文化等校史文化中蕴含的“顶天立地、继往开来”的独特精神,即创业精神、奉献情怀、报效祖国、服务他人的崇高品德和完善自我、追求卓越的理想人格以及坚定的科学钻研精神,以此涵育师范生师德,坚定其从教意愿,认同教师工作的意义和专业性,具有积极的情感、端正的态度、正确的价值观,使其立志于做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引路人的优秀教师。深度思考义务教育优质均衡视域下师范生师德建设的校史文化涵育路径永远是题中应有之义。
参考文献:
[1] 小原国芳. 小原国芳教育论著选(下卷)[M]. 刘剑乔,等,译.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329.
[2] 胡学军. 湖南校史文化研究[M]. 广州: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5:3.
[3] 湖南省吉首市民族师范学校志编纂委员会. 湖南省吉首市民族师范学校志[M]. 长沙:岳麓书社,1993:469- 470.
[4] 杨昌鑫.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名校实录[M]. 金陵书社出版公司,1993:28.
[5] 田亚君. “孤岛”上的守望——记保靖县涂乍小学校长龙进国[J]. 湖南教育(A版),2018(7A):19-21.
(责任编辑:莫唯然)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基地专项重大资助课题“民族地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研究”(课题编号:XJK20ZDJD13);湖南省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发展研究基地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谭姣(1975—),女,硕士,吉首大学师范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历史教育和思政教育; 周露芳(1975—),女,学士,吉首大学师范学院教师,副教授,研究方向:语文教育和民族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