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一流本科教育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2021-10-15谷陈王志锋
谷陈 王志锋
摘 要: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是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主要途径,应成为我国本科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和自觉行为。对于本科院校而言,需要面向国内外一流教育,借鉴一流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结合学校学科特色和社会人才需求,根据教育规律,树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观念,發挥全方位教学管理运行机制的价值,积极探索一流本科教育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策略。这是我国实现高等教育强国和创新强国的重要路径。
关键词:一流本科教育;拔尖创新人才;教学管理机制;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G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1)34-0060-03
拔尖创新人才不仅是创新人才中的优秀者,更是我国庞大人才队伍建设的骨干和核心,是各方面发展的引领者。现阶段我国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的人才市场存在着拔尖创新人才缺乏的情况,难以满足社会对拔尖创新人才的需求。在国家积极开展创新发展的形势下,一流本科院校也主要重点关注对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1]。基于此,本文主要阐述一流本科教育的内涵,分析拔尖人才培养的现状,研究构建拔尖创新人才全方位教学管理运行机制的方法,探究一流本科教育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策略。
一、一流本科教育的内涵
早在1996年,原浙江工业大学副校长葛中华就提出要创建一流本科教育,但是并没有对一流本科教育的基本内涵进行阐述,只是将其作为一种教育目标或者教学口号。到2016年,教育部林蕙青副部长在召开的直属高校教育教学改革转向工作会议上指出,一流本科是世界一流大学的发展基础也是基本特征,将一流本科教育规纳入“双一流”建设方案,不可忽视其作用[2]。这是我国第一次在官方会议上根据“双一流”建设提出“一流本科教育”的概念,也是在此次会议上决定将其作为“双一流”建设的主要路径和方式。此后,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吴岩又对“一流本科”的含义进行丰富和拓展,将其定义为“一流教学”“一流专业”等等。
一流本科教育主要是坚持“以本为本”,推动“四个回归”实现,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促进人才培养能力的提升,建设一流人才的一流本科[3]。一流本科教育也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提升和保证高等教育质量的基本工程,是“双一流”建设的根基,坚持一流本科教育的一流育人理念,在一流教学环境和教学条件下,引进一流师资队伍,开设一流专业和课程,采用一流人才培养模式,开展一流教学管理和质量保障。
二、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现状
(一)专业设置单一,课程设置较为陈旧
当前,国内很多知名本科院校的专业设置较为单一,课程设置相对滞后,与创新型社会对高端人才知识结构和能力构成的需求不相符,致使学生所学习的专业知识在实际应用中体现不明显。本科教学中专业课程的设置出现过窄或者过细的情况,很难结合社会行业的发展,为社会培养出基础扎实、适应能力较强的复合型专业人才[4]。通常在教学实践中,学生选定专业后,该专业的课程科目比较固定,学生不能结合自己的兴趣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在对应届毕业生的调研中,有学生反映不能根据自己的兴趣或需要选择专业相关课程,很多非专业课程占用太多学时。
(二)教学方式和教学模式需要融合创新
目前,很多本科院校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依旧采用传统知识传递式教学方式,课堂教学缺乏与学生的良性互动,学生的主体性不明显,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在课堂中也缺乏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讨论环节,无法将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激发出来,促进创新思维的发展。还存在过于关注理论知识教学、忽视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的现象,导致学生无法将理论知识和实际实践结合起来。
(三)缺乏师资力量支撑,教学资源有限
现阶段很多本科院校教师普遍存在知识结构单一的问题,再加上教学观念落后,教学技能不足等,很难满足一流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需求,导致人才培养面临巨大的挑战。很多教师教学依旧采用课堂理论教学的方式,缺乏具体实验探究,缺少参与社会实践分析和学术交流的机会。
三、建立拔尖创新人才全方位教学管理运行机制的方法
(一)建立课程二度开发机制
课程二度开发也就是教师在对课程标准全面解读的基础上,根据学校实际教学情况和学生的知识接受能力,对原有专业课程进行重组、整合和创造的过程,使教师不仅能够上好“一堂课”,还能“编写”教学内容。特别是在现阶段信息时代背景下,网络教育以及网络学习成为学生接受教育的一条重要途径,教师要引导学生对网络教学资源进行收集、过滤和重组,并和教学资源有效整合,不断提升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实现课程二度开发。在提升教学有效性的同时,还能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充分安排课程内容,帮助学生结合自身的兴趣爱好和人才特质进行选择,重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二)建立促进教师专业能力提升的教学评价机制
对教师的教学工作进行考核和评价是本科院校教学管理的重要工作内容,也是一流本科教学取得成效的关键途径,对于教师教学观念和行为有着直接的引导、激励作用。因此,需要对传统考评制度进行研究,建立能够促进教师专业能力提升的教学评价机制,避免一切形式化行为,防止出现片面化和绝对化现象,努力将评价过程转变为引导教师进行自我反思和自我总结的过程,提升评价的激励、促进和导向价值[5]。引导教师更新教学方式,结合现代化技术,开展微课教学、问题探究教学、小组合作教学、实践模拟教学等活动,激发学生兴趣,提升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将学生的创新能力激发出来。
(三)建立科学有效的过程管理机制
一流本科教学要加强对课程实施过程的引导,重视教师开展新课程,而且还要深入课堂教学,考察实际课堂教学情况,抓住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引导教师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和完善,并探究具体的教学过程、方法等,提升教学质量,创造高质量的课堂环境。建立专业组长管理问责制,充分将教研组长、备课组长在专业学科教学检查中的主动性发挥出来,引导教研组长、备课组长参与教学的各个环节,及时了解教学方案、作业检查等情况,和专业课教师进行及时的沟通[6]。
四、一流本科教育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策略
(一)完善一流本科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一流本科教育的质量保障体系通常需要在教学质量监控机制、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以及教学质量持续改进机制等基础上进行完善,才能起到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效果。
1.提升教学质量保障主体意识。一流本科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关键在于本科院校自身的重视和努力,而不是被动地等待教学质量提升和外部组织的推动。因此,本科院校要增强自身在一流本科教育质量保障上的主体意识,结合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和标准,对教学自我评估制度进行完善,提升质量保障。
2.强化教育教学过程质量管理。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中产生的质量问题做到“防患于未然、控制在萌芽发展中”。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寻找发生原因,找出措施进行改善,提升教学质量,完成人才培养目标。第一,提升教学过程考核成绩在总体成绩中的比重,促进学生关注学习过程,使之投入精力到学习过程中。第二,关注评价方式和考核形式,尽可能保证方式、形式的多样化,进而提升评价标准质量。第三,关注学生阶段性学习效果,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积累知识、总结经验、提升实践能力[7]。
3. 提高对社会第三方评价的重视程度。一流本科教育中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目的是为了向社会输送大量领军人才,推动国家各行各业高质量发展。社会第三方组织和本科教育并没有直接的利益关系,对一流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评价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公平性,评价结果能够为本科院校提供不同视角的质量认同,帮助本科院校客观、全面地发现和分析质量。还能提升社会各领域和各用人单位对一流本科教育的了解和认可。在具体实践中,社会第三方组织可以选择行业协会、独立评价机构或者境外评价组织等等,尽可能将其价值发挥出来。
4. 关注学生能力和素质的评价。现阶段社会发展和未来需求都要求学生具备各种能力和综合素质,现阶段本科院校的教学评价侧重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因此,在大力推进一流本科教育的背景下,教育保障体系应重点关注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将综合性作业、项目设计、研究成果、创新创业项目等内容纳入考核指标,采用答辩、专题讨论、小组合作、课堂展示等考核形式,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二)构建专业动态调整机制
为满足未来社会、经济发展对一流本科拔尖创新人才的需求,需要将其作为一流本科教育的建设目标。现阶段,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调整和更新换代的周期也在不断缩短,国家和社会对各种专业类型一流本科拔尖创新人才的需求變化也呈现常态。因此,必须对本科院校专业供给侧改革进行深入研究,建立一套较为完善的一流本科专业的动态调整机制,对一流本科专业结构和专业设置进行提前调整和布局,促使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超前于社会发展的需求。一流本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的构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本科院校需要聚焦服务面向的区域,对当前教学专业相对应的行业领域发展情况进行研究,分析行业特征和发展规律,确定行业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而更准确地把握行业对拔尖创新创新人才需求的动态变化。
2. 本科院校需要定期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进行统一分析,与区域内存在竞争关系的其他本科院校专业设置和毕业生质量进行对比,找准自身院校与一流本科教育的标准和区域内标杆院校之间的差距。
3. 对于未来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存在需求变化或者不再具备竞争优势的本科专业,在保证专业教学资源和教学条件的情况下,及时对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目标、教学表、教学方案、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等进行调整和完善,保证一流本科教育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需求,提升专业竞争能力和专业可塑性[8]。
五、结语
总之,拔尖创新人才在未来社会发展、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推动我国创新发展的重要力量。本科院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承担着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责任和使命。面向一流本科教育,需要分析传统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实际情况,完善一流本科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构建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不断进行调整和完善,提升教学效果,为社会输送更多拔尖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 周光礼. 一流本科教育的中国逻辑——基于C9高校“双一流”建设方案的文本分析[J].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9,18(02):15-22.
[2] 范涛,梁传杰,水晶晶,等. 高校“双一流”建设模式改革与实践探析——以武汉理工大学为例[J].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2(04):160-169.
[3] 郭照冰,孟克,杜景林. 一流本科教育的人才培养理念与实践——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为例[J]. 教育现代化,2019,6(83):39-40.
[4] 李元元. 新时代一流大学教育思想的体系建构与实现路径[J]. 管理世界,2018,34(06):1-11.
[5] 远梦妮. 基于CIPP模型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质量评估研究[D]. 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17.
[6] 王嘉铭,白逸仙. 培养一流人才:以科教融合实现人才培养模式变革[J]. 高校教育管理,2018,12(03):109-115.
[7] 李辉,王振军,陈华鑫,等. 交通材料类专业校企联盟人才培养模式与实践——以长安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为例[J]. 大学教育,2019(07):27-29.
[8] 傅志强,高志强. 农学专业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以湖南农业大学为例[J]. 农业工程,2019,9(05):102-105.
(责任编辑:罗欣)
基金项目: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立项课题(课题编号:2019JSJG156);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立项课题(课题编号:2018SJA0076)。
作者简介:谷陈(1987—),男,博士在读,南京邮电大学贝尔英才学院办公室主任,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教育经济、高教管理;王志锋(1981—),男,硕士,南京邮电大学通达学院教务处处长,副研究员,研究方向:行政管理、高教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