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初中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及利用分析
2021-10-15张锦慧
张锦慧
【摘要】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使得“大语文观”愈加深入人心。在此背景下,教师不能一味地进行知识的灌输,而是要打破原有教学的束缚,拓展语文教学的广度,让语文绽放出全新的光彩。就课程资源的开发及利用来说,正能够为这项工作提供良好的契机。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学工作者,应当具备良好的课程资源意识,巧妙地探寻、整合课程资源,由此为语文教学助力。基于此,以下就将初中语文教学作为载体,首先分析课程资源的内涵,接着就课程资源的开发及利用重要性展开论述,最后阐明课程资源的开发及利用策略,希望提供有利参考。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程资源;开发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490(2021)28-005-03
【本文著录格式】张锦慧.基于初中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及利用分析[J].课外语文,2021,20(28):5-7.
在以往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着一个极为普遍的现象,即部分教师课程资源意识极其淡薄,通常是将教学局限在课堂、教材上,很少进行延伸、拓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整体教学效果。现如今,教学改革的推进对我国初中语文教学事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提高教学实效,推动学生全方位发展,就应当树立课程资源意识,在发挥原有资源的优势的前提下,积极挖掘、开发潜在的资源。那么,在实际的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从哪些方面入手,才能够实现课程资源的有效开发及利用呢?具体如下。
一、课程资源的内涵
所谓课程资源,主要指的是对于课程目标的达成具有促进作用的因素。站在空间的视角,可以将课程资源划分为两个方面的内容,即校内课程资源、校外课程资源;站在功能的视角,也可以将课程资源划分为两个方面的内容,即素材性课程资源、条件性课程资源。语文课程资源,指能够转化为语文课程和服务于语文课程的各种因素和条件的总称。不难看出,它是一种宽泛性较强的课程资源。
二、课程资源的价值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有效开发及利用课程资源,对于教学活动的高效开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促进作用。具体来说,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有效开发、利用课程资源,能够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在课堂上,学生的学习不受教材、课堂的限制,而是可以将其延伸到课外、社会。在此情形下,学生的语文视野更加广阔。其次,革新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在语文学习中,除了语文教材以外,学生有更多有价值的学习材料、资源,能够从更多的渠道展开自主学习,如互联网、少年宫以及综合实践等,这些都能够对学生的学习起到极大的作用。最后,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实效。在如此丰富的课程资源的帮助下,教师可以采用更加直观、形象的方式实施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实现重难点的突破,在加强学生知识理解、记忆的同时,优化整体教学效果。以上种种,都是课程资源价值、优势的重要体现。
三、初中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及利用策略
(一)基于教材,二次开发
教材是素材性课程资源的载体,同时也是师生用于教学活动的重要材料。在这个日异月殊、变幻莫测的时代,很多东西都悄然变化着,但是教材的课程资源的地位依旧是举足轻重的。在传统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通常都是以教材为主,很少开发课程资源,即便是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也可能会走入误区,即完全忽视了语文教材的价值,无法就语文教材展开深层次的开发及利用。实际上,语文教材是由专家学者反复挑选、精心编制而成的,大多来源于名人名作,具有极强的参考意义,教师可以将其重视起来,并加以有效运用,这样则能够对“用教材教”这一目标的达成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例如: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中包含以下几篇课文,即《背影》《白杨礼赞》《散文二篇》以及《昆明的雨》,可以发现的是,这是几篇类型不一的散文,但是就实际教学情况来看,一些学生依旧未能真正掌握散文这类文学形式。对于这种情况,教师并未直接强化这方面的教学,而是以群文教学这一方式,要求学生整理以往课堂所学的经典散文,如《春》《藤野先生》《紫藤萝瀑布》以及《回忆我的母亲》等,由此展开群文阅读、学习。通过这样的方式,指导学生阅读、比对、分析多篇文章,促进学生散文学习的深入,不仅较好地开发、利用了语文教材资源,还帮助学生加深对散文这类文学形式的理解,掌握品析、鉴赏散文的方法、技巧,为其审美能力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二)与时俱进,巧用媒体
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还对教学事业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现如今,各个教学领域都基本配备了多媒体等信息化教学设备,为教学活动的开展增添了新的活力。随着教学的深入,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教学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项资源,并被赋予了新的名号,即“信息资源”。将其融入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对于学生的学习具有不可忽视的促进作用。首先,它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信息技术集音频、图像以及视频为一体,可以调动学生的各个感官,让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强烈的兴趣和热情。例如:在教学《寓言四则》这一课时,对于寓言类文本,教师可以一改以往的口头式讲述,通过媒体设备进行直观、生动的展示,给学生营造一个更具趣味性的语文课堂,从而提高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顺利地达成本节课的目标。其次,它有利于拓展学生的视野。它可以打破时空的束缚,可以随时随地查找资料,帮助学生扩充知识储备量。例如:在教学《故乡》这一课的时候,为了使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作者鲁迅,教师就可以提前通过互联网搜集与鲁迅有关的资料,如鲁迅的生平、代表作以及文学成就等。這样一来,学生在学习本篇课文时,就可以对作者的写作思路以及传达的思想、情感等形成更加深刻的感悟。最后,它有利于拓宽学生自学渠道。具体来说,学生可以利用网络自主搜集一些与学习相关的资料、信息,教师也可以将微课视频等上传到相应的平台,以便于学生自主下载、观看,这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使学生有更加广阔的学习时间和空间。
(三)细心观察,生成资源
在课堂教学中,如若教师墨守成规,一味地按照死板的计划实施教学,未必能够取得预期的成效。对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来说,这点也是不例外的。具体来说,长时间处于这种模式下,学生的思维被束缚,且很少有机会提出个人的想法、见解,使得课堂过于单一、沉闷。而课堂的价值在于生成,生成性资源是课程资源中的一种,它能够体现出学生的思想动态。对此,在正式教学时,教师不能忽视课堂生成性资源,而是要充分发挥其优势,努力构建高效语文课堂。那么,如何发挥这一优势呢?具体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首先,对学生的独特见解表示理解、尊重。例如:在教学《女娲造人》这一课的时候,学生畅所欲言,纷纷就个人的想法展开阐述。其中,有这样一位学生,他提到:“女娲造人之后,他们的孩子又配合起来,自己创造后代,这样一来,岂不是乱套了吗?女娲的孩子难道不是近亲吗?”话音刚落,其他学生哄堂大笑。对于这一“见解”,教师并未直接批评,而是先表示理解、尊重,夸赞这位学生肯思考、联系科学,在此基础上,将思路转向神话的创作手法上,使其懂得文学与科学的不同之处。思考、质疑是学生必须具备的可贵品质,值得受到教师的尊重。其次,有意识地进行错误资源的挖掘。实际上,错误资源也是课堂生成性资源的一种,同样也可以体现学生的思想动态,但是它却存在着一定的误区,教师可以将其利用起来,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例如:在教学《屈原(节选)》这一课的时候,在总结环节,教师将舞台交给学生,让学生谈谈自己的看法。此时,有的学生说道:“屈原为什么要选择投江自杀呢?这可是懦弱者的行为……”甚至还有的学生认可这一观点。此时,教师就应当及时发挥自身的作用,就此展开正面引导:“在如此黑暗的背景下,尽管屈原如何努力、明志,都无法被认可,他只有通过投江自杀才能够起到警醒世人的作用,与于谦的‘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有异曲同工之妙。”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得到了良好的指正。可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课堂生成性资源的开发及利用是十分重要且必要的。
(四)广泛阅读,开展实践
阅读是一把钥匙,能够为学生打开知识的宝库,通过大量的阅读,学生的语文素养能够获得良好的提升。正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多加引导、鼓励学生在保证课堂阅读的同时,参与课外阅读,有效培养学生的信息提炼能力和阅读能力,使学生从读物中吸收精华,并且逐步内化,将其转变为自己的东西,进而不断增强自身的综合能力,为未来学习和成长发展提供更多的可能。例如:教师可以将班会活动利用起来,组织学生开展以“我最喜欢的一本书”为主题的阅读活动,鼓励大家将自己最喜欢的书籍带到班级,与大家进行分享。经过一段时间后,教师再将学生组织起来,开展阅读交流会,就个人的阅读心得、体会进行表述。需要注意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能当一个旁观者,而是要参与进来,直抒己见、畅所欲言。如此一来,学生的阅读水平会得到良好的提升,视野也会更加开阔。除此以外,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以“阅读”为主题的演讲比赛,鼓励学生踊跃参与,设立相应的奖项,以此激励学生,敢于、善于以及乐于挖掘课外资源,从而不断进步、不断完善自我。
(五)融入自然,放眼观察
自然是神奇美妙的自然文学的作者,是语文的源头,是一本丰富多彩的语文教材。对此,作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教师应当具备良好的“大课堂”观念,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融入自然,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下净化心灵、陶冶情操。与此同时,教师还应当多加鼓励学生,让他们参与到各大阅读平台当中,阅读一些世界概况、风土人情等读物。在周末,有必要组织学生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如“春游”“旅行观光”等,领略自然风光。常言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通过大量的阅读和实践,学生的情感会得到升华,最终树立属于自身的价值观念和情感态度,并且加以运用、落实,真正做到“学以致用”“知行合一”,将语文学习与个人的经验、阅历等有机融合,随时随地发现语文的“踪影”,不断促进自身语文综合能力的提升。例如:在“综合性学习——身边的文化遗产”教学中,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游览校园周边的名胜古迹、纪念馆以及博物馆等,在此前提下,要求学生自主查阅相关的资料,寻找周边的文化遗产,在结束上述活动中,教师就可以要求学生就“我身边的文化遗产”为主题,制作一份精美的PPT,向大家分享自己的成果。在第二节课,教师将自主权归还给学生,让学生依次上讲台进行成果汇报、展示。在结束展示后,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予以相应的点评和指导,并在必要时予以奖励,促使学生不断进步。通过这样的方式,引导学生融入自然,走进生活,不仅提高了学生对语文这门课程的喜爱程度,还让学生切实体会到自然处处皆语文、生活处处皆语文。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基于初中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及利用,有利于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革新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提高语文教学实效,其重要性无须赘述。作为新时期的教学工作者,应当深刻认识到这一点,并且通过行之有效的方法,将其真正落实到各个教学环节,由此实现高质量语文教学的构建。具体来说,可以从基于教材,二次开发;与时俱进,巧用媒体;细心观察,生成资源;广泛阅读,开展实践;融入自然,放眼观察五个方面入手,为学生提供一个更加宽广的语文学习环境,使学生的语文学习“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甘彩霞.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资源的开发与运用[J].数码设计(上),2019(6).
[2]刘聪.初中语文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问题及建议[J].语文课内外,2020(13).
[3]于建军.初中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19(18).
[4]胡霞.小学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学生个性培养的有关策略[J].作文成功之路:教育教学研究,2019(1).
[5]张立静.初中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实践探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9(41).
作者简介:张锦慧,女,1980年生,江苏连云港人,本科,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为城乡教师统筹发展,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作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