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荒原“道道服”

2021-10-15曹桂芳

当代工人 2021年13期
关键词:玉门里子服装厂

曹桂芳

“我当个石油工人多荣耀,头戴铝盔走天涯。”1964年,一首《我为祖国献石油》唱响大江南北,也让石油工人形象深入人心。在火红的年代,石油人头戴狗皮帽,身穿“道道服”,脚踩大头鞋,穿林海、过荒地,扎根荒凉孤寂,守着茫茫雪原聆听钻机的欢唱……

回忆当年经历,我心中充满感慨。1962年,迫于生计,20岁的我离开家乡外出打工,在玉门油田的服装厂当缝纫工,为石油工人做战天斗地的唯一“屏障”——道道服。

道道服是在发扬“一厘钱精神,为国家节约一寸布,一两棉花,一个钮扣”的精神下诞生的。那时棉布凭布票供应,只有再生布不要布票。为解决石油工人的工作服问题,油田用再生布做棉服面子,把回收的破旧工作服拆洗干净后,拼接成大块布料做棉衣里子,把旧工作服里拆出的棉花弹了再用,做新工服时絮的棉花是新旧参半。石油工人常年在野外作业,为穿着结实耐用,就把絮好棉花的衣服从上到下,扎成48道杠,就是所謂的道道服(有的地方也叫杠杠服)。

服装厂有90多人,分洗衣班和加工班。洗衣班的工作最辛苦,每个新入厂的工人都是先从洗衣班的工作做起,我也一样。

为了让石油工人能及时换洗干净的工装,每天下班前,我们把破工作服放在洗澡塘的大水池里,用加了碱面的高温水泡好。第二天上班后,大家穿着雨靴在大水池里反复踩洗,然后再放进小水池里使劲揉搓。清洗干净了,晾干,再拆成一片片的小布块,拼接成大块布料做棉衣里子。一件棉衣里子,一般要用40多块碎布拼成。拆100套旧工作服,最多能拼出80套工作服里子。因为洗衣时是借用洗澡塘的水池,澡塘的窗户特别小,空气很潮湿,有时都喘不过气来。而且每天接触碱水,手上的皮肤被腐蚀得裂了口子,有的人还患了风湿性关节炎。即使这样,没有一个人叫苦叫累。大家任劳任怨地拆洗整理布里子,供加工班使用。

半年后,我被调到加工班絮棉花。工房是一个废弃的职工食堂,窗户很小,通风条件也不好。刚做一会儿,鼻子里就吸满了灰尘,头发上、眼睫毛上粘满了棉花絮。即便如此,我仍然热爱这份工作,每天完成絮棉花的任务后,我还学习缝纫技术,不到半年,就由学徒升为技工了。

玉门的冬天极为寒冷,为让石油工人早一天穿上棉服,加工班常加班加点。有时为防止晚上加班打瞌睡,我们就轮流讲笑话;有时还会自发地组织比赛,比谁干得快,干得好。每次完成任务,看着那一捆捆自己亲手制作的道道服,心里充满了骄傲和自豪。

后来,玉门油田实行机构改革,服装厂的工人改为家属工,实行报酬工分制,每天上班记工,到月底按出勤一天预借一元钱的生活费计算,剩下的到年终结算分红。记得我的第一年分红工资是90多元,虽然钱数不多,但自己能养活自己,不再靠父母吃饭。

5年多的打工经历,让我学会了服装裁剪制作,以致在后来的家庭生活中都很受用。比如在凭票购买棉布时期,看到一块喜欢的布头,我就买来制作衣服;自己的衣服小了,就改改给孩子穿,既经济实用,又穿着舒适漂亮,同事和邻居看到我缝制的衣服,都会投以羡慕的眼光……现在,我退休了,生活过得安逸幸福,那段在服装厂做道道服的经历,成了我一生最珍贵的回忆。

猜你喜欢

玉门里子服装厂
浅论山东管理学院省派第一书记工作队为帮包村创办服装厂工作实践及其意义
妻子的证词
叩问玉门
再干十年
玉门关开通四方
有关玉门、玉门关研究中几个重要问题的再探讨
战略的里子与面子
创卫不应“要了面子伤了里子”等5则
某服装厂为何受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