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有关玉门、玉门关研究中几个重要问题的再探讨

2017-09-13李并成

丝绸之路 2017年16期
关键词:玉门关玉门历史文化

[摘要]玉门关是古丝绸之路上重要的关隘,其关址曾有过多次迁徙。近年来有关玉门、玉门关的研究,学者们作了大量的研究,成果斐然。笔者认为,在玉门、玉门关的研究中,还有一些问题值得进一步探讨。

[关键词]玉门;玉门关;历史文化

玉门关,为古丝绸之路上最重要的关隘之一,随着历史的演进与丝路交通的发展,其关址曾有过几次迁徙。笔者曾考得,嘉峪关市区西北约10公里的石关峡,为历史上设置最早的玉门关与最晚的玉门关,为之撰文《五代宋初的玉门关及其相关问题考》(刊《敦煌研究》1992年第2期)、《石关峡:最早的玉门关与最晚的玉门关》(刊《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5年第2期)予以论证;2013年7月28日,由嘉峪关市人民政府与西北师大发起的“寻找最早的玉门关考察调研活动”的学者们经实地考察,又为之达成共识。2015年,笔者又撰文《玉门关历史变迁考》(刊《石河子大学学报》2015年第3期),对于历史上玉门关的几次变迁过程及其原因作了更为系统的考证。

在玉门、玉门关的研究中,还有一些问题值得进一步探讨。

一、“石门周匝”与玉门县的设置

笔者考得,今玉门市境内汉代曾设置五县,其中西汉时设玉门(今赤金古城)、天阝衣(今昌马盆地)、池头(东汉改称沙头,今花海比家滩古城)、乾齐(今玉门镇古城)四县,东汉时增设延寿县(今清泉乡骟马古城)。1其中对玉门县的设置笔者拟再多说几句。

《太平寰宇记》卷152“肃州玉门县”条引阚骃《十三州志》:“玉门县置,长三百里,石门周匝,山间裁经二十里,众泉流入延兴。” 清嘉庆刻本《太平寰宇记》卷152引“裁”作“才”。阚骃为十六国至北魏时著名学者,所著《十三州志》宋代以后亡佚,其有关记载被《水经注》、师古注《汉书》、李贤注《后汉书》以及《史记》三家注等许多文献引用。由上述记载知,玉门县“石门周匝”,其周围一带应有较多的石质山地,被众多的石门(山间峡谷、沟壑)环绕,且这些山地范围似乎并不太大,“裁(才)经二十里”。

查今赤金镇一带地势,位居祁连山与其北部的宽滩山(主峰海拔2243米)之间,系一半封闭盆地式绿洲,周围山丘环列,山间的确石峡、石门广布。绿洲南部祁连山脉北麓自东向西有白杨河石门、石油河石门、鸭儿峡、妖魔山安门、西牧场沟口、旱峡、安站口、昌马水峡口等;绿洲北部有赤峡、峡台,西部有沙山子红柳峡,正东约70公里又有黑山峡。正可谓“石门周匝”。这些石峡、石门除石油河谷与白杨河谷较长外,余皆为山前小沟、小河,一般长10余公里许,故曰“裁经二十里”。石油、白杨二河汇纳沿途诸泉水顺自然地势东北流,又与向东流去的北石河、南石河(疏勒河支流)一同汇入延兴海,即今干海子。陈梦家《玉门关与玉门县》(《考古》1965年第9期)将延兴海比定为今赤金堡北13里的赤金湖,误。可见赤金绿洲一带的地理状况与《十三州志》所记颇为吻合,玉门县确应置于这里。

《旧唐书·地理志》:“玉门军,在肃州西二百里。”唐玉门军即汉以来的玉门县,天宝十四载(755)又改军置县。《太平寰宇记》卷152亦云玉门县位于肃州西二百里。由酒泉向西200里正是今玉门市赤金绿洲之地。除石油河(汉代石脂水)流貫其地外,祁连山山前洪积冲积扇扇缘泉水亦在这里出露,水草丰茂,地土沃饶,绿洲范围南北长约18公里,东西宽15公里,自古就为重要的农垦屯田之处和交通要道,汉玉门县置于这一绿洲无疑。因为在这一带除赤金绿洲外,余皆洪积戈壁或剥蚀残山,根本无置县的条件。

笔者曾考得,汉玉门县故址即今玉门市赤金古城。今天赤金绿洲遗留东西相连的新旧两座古城址,东为旧城,略呈方形,仅余部分墙段,残高0.5~3米,为汉唐时的玉门县、唐玉门军废址。西为新城,为清康熙五十六年所筑的赤金卫城。

二、赤金峡——丝绸路上的重要通道

赤金绿洲除为重要的农垦、军防基地外,还是河西走廊西部重要的交通孔道,古丝绸之路必经的要口。赤金峡绿洲恰好处于其东面的讨赖河中游酒泉绿洲与其西面的疏勒河中游玉门镇绿洲之间,作为河西西部丝绸路上两大绿洲间的连接地与行旅补给站在所必然。该绿洲向东沿祁连山山前水草地带行进,经东湖、腰泉子等地至白杨河下游的清泉镇约28公里,又经南泉至骟马古城(延寿县)约7公里,赤金到骟马古城计约35公里,恰为一天的行程;继续向东,由骟马古城经油坊庄、新民堡至嘉峪关石关峡约35公里,又恰为一天的行程;在由石关峡再向东到酒泉城又约35公里,又恰为一天的行程。如此从酒泉到玉门约3天的行程。由赤金绿洲西行,首先须沿石油河谷水草地带北行,经赤峡、赤金峡水库(原赤金湖)、上下天津卫等地,抵达南石河、北石河下游花海绿洲的比家滩古城(汉池头县,后改称沙头县),然后再沿南石河向西抵达玉门镇绿洲的乾齐县;再继续向西可抵达敦煌绿洲及其以远。

值得引起我们注意的是,当时这一带行进的路线与今天的兰新铁路、兰新高铁、312国道、G30高速(连霍高速公路)等的走向并不一致,今天的交通线路可由赤金绿洲径直取西北方向,穿过长约45公里的洪积戈壁滩直达玉门镇,线路顺直,行程较短。但这对于古代行旅而言则是颇为困难的,因其沿途几无水源补给,且路面多为参差不平的砾石滩,加上线路又长(合汉里约108里),因而当时人们只能选择虽然绕道,但沿途有水草可供补给的石油河谷、南石河谷以往。

事实上,直到清代沿石油河——南石河而往的这条线路仍是一条重要的通道。即在今年6月9日,笔者与高启安教授、刘再聪教授、玉门市李玉林局长、张建森副局长、李拥军镇长、王璞馆长等一行来赤金峡一带实地考察,于赤金河东岸的赤金镇金峡村大墩山路旁,见山崖上刻有“柔远人”三个大字,甚为醒目,站在山脚下亦清晰可辨。大字右上角题刻小字“光绪戊寅”,即1878年;左下角刻二行小字题名:“江右张囗儒重刊,关中王珪题。”可见当时赤金峡通道仍在使用。

三、关于“汉罢玉门关屯”的玉门关与玉门县endprint

《汉书·地理志》酒泉郡玉门县条师古注:“阚骃云,汉罢玉门关屯,徙其人于此。”《元和郡县图志》卷40肃州玉门县条亦云:“汉罢玉门关屯戍,徙其人于此,因以名县。”即是说汉代罢除了玉门关一带的屯戍,将原来屯戍的人员迁移到了玉门县,玉门县遂因玉门关而得名。前引《太平寰宇记》卷 152“肃州玉门县”条亦曰:“汉罢玉门关屯,徙其人于此,故曰玉门县。”

汉玉门县城故址(赤金镇古城),位于最先设置的玉门关——今石关峡西68公里。石关峡一地,位于今嘉峪关市区西北约10公里、酒泉市区西北约35公里。这一带正是今嘉峪关黑山的所在,该山为走廊北山的一部分,山体平地拔起,横亘于走廊平原上,相对高度200~500米。山体南部有一条东西延伸的天然峡谷,即石关峡,其东西长约10公里,宽100~150米,南北两侧山岩壁立,陡不可上,形势险峻,峡内则为天然的东西通道,成为古代由酒泉西出的要口。峡中还有一股名为红柳沟的泉水自西向东流出,遂为穿越石关峡的行旅提供了良好的补给水源。古代在干旱戈壁地带行进,沿途人畜水源补给甚为重要。由肃州西行一日恰可得到红柳沟泉水的补给,因而石关峡也就成为十分理想的必然通道。

不仅如此,红柳沟流水亦可作为屯田灌溉水源,今天这里设有黄草营村,该村千余亩良田即昔之玉门关屯田区。汉罢此关屯后,其人自然是就近徙于赤金绿洲(为石关峡西最近的一块绿洲),因以置县,名玉门县。有的学者不解此理,以为“汉罢玉门关屯”的玉门关是指敦煌西北的玉门关,恐未妥。试想,假若敦煌西北玉门关罢屯,其人何不就近安置在本郡的龙勒、敦煌、效谷……等县,而要远涉酒泉郡的赤金绿洲(相距约400公里)?此与情理不合。当时边地空虚,人口稀少,河西四郡中尤以最西端的敦煌郡人口最少。由《汉书·地理志》所载西汉末年人口数知,敦煌郡38335人,仅为河西其他三郡(武威、张掖、酒泉)各郡人口的一半左右,为金城郡人口的1/4强,不足陇西郡人口的1/6,较之内地各郡人口差之更殊。汉代移民的大方向是自东向西的,如反其向而行之, 由敦煌向酒泉移民殆无可能,更无任何记载。由此亦可反证汉代最早的玉门关确在距今赤金绿洲不远的石关峡。

同时,考之敦煌西北玉门关今小方盘城一带的地理条件,这里位处疏勒河下游南岸尾闾,地表为大面积的戈壁荒滩,地下水位较高处间有盐沼、碱滩分布,并不适合大面积的屯田开发,事实上是也无任何史料,包括出土汉简表明这里有过屯田活动。

四、今瓜州双塔堡附近玉门关设置的主要原因在于伊吾路的开辟

伊吾路又可称作莫贺延碛道,或称第五道,该路从瓜州(今锁阳城)出发,出玉门关跨过瓠瓜庐河(今疏勒河),然后径取西北方向穿越800余里的戈壁、沙漠(莫贺延碛),直达伊州(今新疆哈密)。《元和郡县图志》卷40“伊州”条:“东南取莫贺碛路至瓜州九百里。”该道将瓜、伊二州直接连接起来,路途顺直便捷,较之由瓜州西至沙州(瓜、沙相距300里许),再由沙州西北至伊州的道路(沙、伊相距700里,此道唐代称为矟竿道)缩短驿程近百里。然而伊吾道要穿越数百里的莫贺延碛,沿途极乏水草,路况险恶,行走十分艰辛。

例如,《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1记,贞观三年(629)高僧玄奘西行求法,即取莫贺延碛道而往。该路在瓜州以北50余里的瓠瓜庐河上置有玉门关,“路必由之,即西境之襟喉也。关外西北又有五烽,候望者居之,各相去百里,中无水草”;“沙河阻远,鬼魅热风,遇无免者。徒侣众多,犹数迷失”;玄奘遂孤游沙漠,“惟望骨聚马粪等渐进。……莫贺延碛长八百余里,古曰沙河,上无飞鸟,下无走兽,复无水草。是时顾影唯一,心但念观音菩萨及《般若心经》……”。足见其行程艰畏之况。

敦煌遗书《沙州都督府图经》(P.2005):“仪凤三年(678年)闰十月,奉敕移矟竿道,就第五道莫贺延碛置,沙州百姓越界捉。奉如意元年(692年)四月三日敕,移就矟竿道行,至证圣元年(695年)正月十四日敕,为沙州遭贼,改第五道来往。”第五道与矟竿道常常相替使用。同卷又载:“又奉今年二月廿七日敕,第五道中总置十驿,拟供客使等食,付王孝杰并瓜州、沙州审更检问。令瓜州捉三驿,沙州捉四驿。”所云今年,即万岁通天元(696)。瓜州负责经管供应(“捉”)的3所驿为新井、广显、乌山驿;沙州越界经管供应的4所驿为双泉、第五、冷泉、胡桐驿。10驿中另有3驿(赤崖等驿)当由伊州“捉”。诸驿大抵皆置戍,以护卫交通大道的畅通。于《唐天宝年代敦煌郡会计牒》(P.2862v)等可考知所置的戍有:广明戍(原名广显戍,避中宗李显讳改)、乌山戍、双泉戍、第五戍、冷泉戍、赤崖戍等,戍名与驿名同。

李正宇先生考得,伊吾路的开通肇始于东汉明帝永平十六年(73),而新玉门关的出现是在永平十七年。2这是颇有道理的。笔者完全赞同。

所谓新玉门关,即设在瓜州境内的玉门关,笔者考得其关址在今瓜州县双塔堡附近,这里为汉长城昆仑塞的所在。3《后汉书·明帝纪》载,东汉明帝永平十七年(74)“遣奉车都尉窦固、驸马都尉耿秉、骑都尉刘张出敦煌昆仑塞,击破白山虏于蒲类海上,遂入车师。”李贤注引《西河旧事》:“白山,冬夏有雪,故曰白山,匈奴谓之天山,过之皆下马拜焉。去蒲类海百里之内。”蒲类海又称蒲类泽,即今新疆哈密以北约140公里天山北麓的巴里坤湖,则白山即指今横亘于哈密市北境的天山山脉东段,车师在今吉木薩尔县境(车师后王治务涂谷,今吉木萨尔南)。《后汉书·耿秉传》亦记此役:“十七年夏,诏秉与(窦)固合兵万四千骑,复出白山击车师。”《后汉书·窦固传》则记,是年“复出玉门击西域,诏耿秉及骑都尉刘张皆去符传以属固。固遂破白山,降车师”。此处“玉门”无疑指玉门关,可见此时的玉门关位于汉昆仑塞上,窦固等率军所出昆仑塞,实际上是从玉门关发兵的,所走的路线即是由新玉门关径向西北直趋伊吾(哈密)、车师的伊吾路,也即唐之莫贺延碛道(第五道)。又由此知,早在东汉永平十七年(74)今双塔堡一带确已设有玉门关。endprint

昆仑塞,为汉敦煌郡所辖长城的重要区段之一。今已查清,汉敦煌郡境内长城分属宜禾、中部、玉门、阳关四都尉辖理。《汉书·地理志》敦煌郡条:“广至,宜禾尉治昆仑障。”广至,县名,笔者考得其城址即今瓜州县踏实乡西北之破城子。4敦煌 T6b汉燧所出木简载:“宜禾部蜂第:广汉第一,美稷第二,昆仑第三,鱼泽第四,宜禾第五。”据王国维先生考证,简中宜禾郡(部)者殆指宜禾都尉辖境,简中五烽,其次序自东而西,广汉、美稷、昆仑、鱼泽、宜禾,其中前三烽在广至县境,后二烽在效谷县境。5这一看法被学界普遍认可。林梅村、李均明进一步认为,宜禾都尉五候官统辖区域为安西县西沙窝东北至清代瓜州故城西、安西以西至双塔堡、布隆吉北至疏勒河转弯处。6其中昆仑塞位于宜禾都尉辖段的中部,这里正是伊吾路的起点。

笔者曾对河西汉长城全线作过实地考察,摸清了其走向、分布以及遗存等方面情况。对于敦煌、瓜州一带的汉长城遗址踏查尤详,考得宜禾都尉辖段位于今瓜州县境东、中部(西沙窝以东),而位处宜禾都尉辖段中部的昆仑塞,恰恰相当于今双塔堡以北一带的区段。该段塞垣约自布隆吉镇以北 4公里处的疏勒河北岸穿行,东接由桥湾、九墩西来的汉塞,西经西沙口、二个墩子、高皇庙、双塔水库北、双塔农场等处,约在此附近越过疏勒河,又沿该河南岸继续西延。塞垣风蚀破坏严重,时隐时显,断断续续,很不完整,以就地砂石夹压柴草垒砌,残宽4米许,残高0.8~1米,因其紧靠国道312线南侧,极易被误认为是修筑公路时堆挖的砂石堆。

《后汉书·西域传》载敦煌太守张珰于延光二年(12年)上书:“北虏呼衍王常展转蒲类、秦海之间,专制西域,共为寇钞。今以酒泉属国吏士二千余人集昆仑塞,先击呼衍王,绝其根本……”此处集昆仑塞、击活动于蒲类、秦海(今博斯腾湖)间的匈奴呼衍王,亦应是自新玉门关发兵的,大军所走亦是伊吾路。新玉门关每每作为向西域进军的集结地和出发点。

《后汉书·车师王后传》亦载,阳嘉四年(135)春,“北匈奴呼衍王率兵侵后部。帝以车师六国接近北虏,为西域屏汗,乃令敦煌太守发诸国兵及玉门关候、伊吾司马和六千三百骑救之,掩击北虏于勒山,汉军不利”。此处的玉门关候无疑亦指常常用作大军集结和出发地位处昆仑塞上的新玉门关的关候,其所走路线亦为伊吾路。

《北史·西域传》记,北魏太延(435~440年)中遣散骑侍郎董琬等使西域,琬等还京后具言所见所闻:“其出西域,本有二道,后更为四:出自玉门,度流沙,西行二千里至鄯善,为一道;自玉门度流沙,北行二千二百里至车师,为一道……”其中至车师这道是出玉门“北行”(实应为西北行),非“西行”,其距离又远达2200里,无疑该玉门应即新玉门关,所行道路当为伊吾路。

《资治通鉴》卷181隋大业四年(608年)十月条:“帝以右翊卫将军河东薛世雄为玉门道行军大将,与突厥启明可汗连兵击伊吾,师出玉门,启民不至。世雄孤军度碛。伊吾初谓隋军不能至,皆不设备;闻世雄兵已度碛,大惧,请降。世雄乃于汉故伊吾城东筑城,留银青光禄大夫王威以甲兵千余人戍之而还。”薛世雄由玉门(显然指玉门关)度过砂碛(莫贺延碛)直接兵抵伊吾,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不战而胜,则其所走应是伊吾道,亦即玉门道,所出之玉门显然是新玉门关。

由上可见,东汉永平十七年(74)于今瓜州双塔堡附近之所以新设置玉门关(即新玉门关),其主要原因即在于又一条通西域的重要通道——伊吾道的开通。另需说明,这一新的玉门关设置后,原位于敦煌西北的玉门关却并未废弃,而改称为“故玉门关”,其仍为矟竿道(敦煌径通伊吾)所经的要口。随着东汉中期至宋初伊吾道与矟竿道的交替并用,新旧两座玉门关亦同时交替并用。7

五、玉门不仅仅是古代玉石运送的通道“门径”,而且其周边一带本身就是玉矿的重要产地

所谓“玉”,是一种被现代地质矿物学家称为“软玉”的透闪石——阳起石系列,其晶体呈纤维束状交织结构,具有极强的韧性,不易碎裂。玉料刨光面呈半透明或微透明的油脂或蜡状光泽,给人以柔润细腻的感觉。矿物学家对新石器时代古玉所作的分析证明,“软玉”是古玉器的主要质材。

大量考古资料证实,从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至历史时期的诸多遗址、墓葬中都有大量的玉器出土,表明早在公元前三四千年,华夏各地先民都已着意选择真玉原料制作玉器。例如,上世纪70年代武威皇娘娘台齐家文化遗址第四次发掘中,发现普遍随葬玉璧、粗玉、甚至大理石料以及经人工打击或切锯而成的石片、石子等。皇娘娘台16座正常合葬墓中,有璧者13座,最多者M48随葬83件。又如,1976年春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玉器755件,经初步鉴定,大部均系软玉,即透闪石质真玉,大体上都是来自新疆的玉。

据矿产地质部门勘察,软玉矿主要蕴藏在新疆南部的昆仑山脉,又多在海拔4000~5000米高处,绵延近千里。每年夏季冰消雪融时,高山玉璞随湍流而下,徙出二三百里,至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南沿。从古至今,人们就在昆仑山北麓河水中捞取那些已碰掉璞皮的“籽玉”。此外还有所谓“山流水”,即冲出不远,不呈卵形的玉料。再高一些的地方,人们穴坑采取,称“山料”。

史实表明,早在张骞“凿空”前一千多年,这些玉料就经河西走廊传入中原,来到殷都等地。今玉门恰处于玉石传入的必经之地,因而遂有“玉门”之称。史载,“禺氏”一族曾以将美玉贡献中原而闻名。《管子·撰度》:“至于尧舜之王,所以化海内者,北用禺氏之玉。”房玄龄注:“禺氏,西北戎,名玉所出。”同书《国蓄》《轻重甲》《轻重乙》等篇多次提及“玉起于禺氏之边山”,彼处“去周七千八百里”。禺氏在《山海经》中记作禺强、禺京。许多学者认为,“禺氏即月氏,以产玉称”。禺氏——月氏人活动于河西走廊至昆仑山一带,它们承担了先秦时期玉石由昆仑山地区经由河西传入中原的重要角色。

另据考古报告,2007年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等在肃北蒙古族自治县马鬃山区进行早期玉石之路调查时,于马鬃山镇西北约22 公里的河盐湖径保尔草场发现玉矿遗址。2008 年7 月遂对马鬃山玉矿遗址进行了重点复查。该遗址可分为青铜时代和汉晋两大时期。以后又对该遗址连续几年进行考古调查发掘。探得遗址整体呈西北—东南向,遗存沿矿脉走向分布范围南北长约5400米、东西宽1400~1850米,周长13500多米,面积600万平方米。调查共发现遗存383处,其中矿坑290处、房屋33处、岗哨31处、石料堆积29处。矿坑的形制主要有浅坑、深井、沟槽几类。其中古代开采的矿坑266处,均为露天开采,包括浅坑240处、沟槽26处;现代开采的矿坑24处,其中浅坑14处、深井10处,深井多是在古代矿坑基础上继续开采形成的。可见不仅是古代,时至今日这里仍有人采挖玉矿。除径保尔草场外,近年又在马鬃山镇东北37公里处的寒窑子牧场发现古玉矿遗址。8

马鬃山区紧邻玉门市北部,由此表明,玉门不仅仅是昆仑山玉石输入中原等地的通道和“门径”,而且其所在区域本身早就有玉矿开采,本身即为玉矿的重要产地。

[注释]

1李并成:《河西走廊历史地理》,甘肃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2~102、第144~146页。

2李正宇:《新玉门关考》,《敦煌研究》,1997年第3期,第1~13页。

3李并成:《唐玉门关究竟在哪里》,《西北师大学报》(社),2001年第4期,第20~25页。

4李并成:《汉敦煌郡广至县城及其有关问题考》,《敦煌研究》,1991年第4期,第81~88頁。

5王国维:《敦煌汉简跋十二》,《观堂集林》第17卷,中华书局1984年版。

6林梅村、李均明编:《疏勒河流域出土汉简》,文物出版社1984年版,第25页。

7李并成:《东汉中期至宋初新旧玉门关并用考》,《西北师大学报》(社)2003年第4期,第103~196页。

8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甘肃肃北马鬃山玉矿遗址2011年发掘简报》,《文物》,2012年第8期,第38~44页;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甘肃肃北县马鬃山玉矿遗址2012年发掘简报》,《考古》,2016年第1期,第40~53页;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甘肃肃北县马鬃山玉矿遗址》,《考古》,2015年第7期,3~14页。endprint

猜你喜欢

玉门关玉门历史文化
玉门H低渗透裂缝油藏强化泡沫防气窜实验研究
这里是玉门
凉州词
凉州词
地方历史文化开发的媒介策略
浅析意大利歌剧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
城市化下的历史文化与现代商业共存模式研究
玉门关历史变迁考
十万大军出玉门 天山南北奏凯歌——记第一野战军和平解放新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