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疫情等突发事件背景下基于人才培养视角的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线上教学理论思考

2021-10-15马冬秋甄子会

经济研究导刊 2021年26期
关键词:理论基础疫情防控线上教学

马冬秋 甄子会

摘   要:2020年伊始的新冠疫情给各行各业的发展带来困难,在全民居家隔离的背景下,教育部发出“停课不停学”、“停课不停教”的通知,体育课基于本身的特殊性在全国范围内以线上授课的形式全面开展。在教学实施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问题和挑战,究其原因是施教者与受教者对线上教育的规律及原理认知的缺失。因此,在梳理与甄别与体育线上教学相关的认知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理论、行为主义理论、人本主义理论的基础之上,分析疫情隔离期间各种学习理论对高校公体课线上教学的指导意义,以期为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提供新的发展思路、开辟新的发展路径。

关键词:疫情防控;线上教学;理论基础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1)26-0068-03

体育课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课程,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都是以实践教学为主、理论教学为辅。此次疫情防控背景下全媒体线上授课对体育课的冲击与挑战可能是最大的,在实际操作运行过程中出现了诸如教师资质不足、应对教学突发事件不力、教学资源相对匮乏、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教学模式单一、师生互动延迟、教师纠错受阻、教学管理策略有待进一步提升等等问题。凡此种种折射出来的问题只是表面上的现象,其实质是施教者与受教者对线上教育的规律及原理认知的缺失,因此,有必要对体育课线上教学的理论进行梳理与甄别,以期更好认识线上教学规律,提升高校公共体育课线上的教学质量,增进教学效果与锻炼效能。

一、体育相关教学理论

(一)行为主义理论

行为主义(Behaviorism),或称行为论和行为学派,是以经验主义为哲学背景,在此基础之上由美国心理学家华森(John B.Watson,1878-1958)于1913年创立的理论。行为主义最早期的理论基础为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实验,因此,行为主义主要关注在学习过程中一个刺激的加入能够对学习者行为起到的关键联结作用。该观点综合了20 世纪初华生、桑代克、斯金纳等提出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学习理论,以及在20世纪70年班杜拉提出的社会学习理论[1]。总的来说,行为主义理论在“刺激—反应”这一行为链条上更侧重于“刺激”,认为“刺激”是决定学习效果的最关键因素,而在某种程度上忽视了学习者所处的环境、心境、意愿、动机等主客观因素。早期的行为主义理论认为,行为就是有机体用以适应环境变化的各种身体反应的组合,这些反应不外乎是肌肉的收缩和腺体的分泌。它们有的表现在身体外部,有的隐藏在身体内部,其强度有大有小。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行为主义理论也在不断地充实、发展,但是却始终摆脱不了过分强调“刺激”的机械性。后期班杜拉提出的新行为主义理论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了修正,提出人、环境、行为三者之间的交互作用和交互影响,并试图运用函数关系反应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规律性联系,但是该理论依然具有一定的机械性与局限性。

(二)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constructionism)的产生源于对儿童认知发展心理学相关理论的研究,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兴起。建构主义理论认为人总能将个人意义带入自己的认识世界,强调学习过程的建构性(construction),即我们认识事物是个人经验的直接结果[2]。从字面上我们就不难看出,构建主义学习理论更侧重于学习的主体——学生的能动构建过程。换言之,知识的学习与积累像盖房子,在砖瓦与水泥等基本材料相同的情况下,盖出的房子却是千差万别的。对于学生来说,一样的学习内容与学习条件,学习的效果又是千差万别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主张,知识并非单由教师传授获取,反之是学习者自身在一定社会文化背景下,在施教者与学习伙伴的帮助下,获取一定的学习资源,通过自身的意义建构而成。构建主义认为,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某个个体之外,语言只是在一定程度上赋予了知识以客观性并取得了相对普遍的认同,对于每个学习者个体而言,由于知识储备、相关阅历、文化环境、学习情境甚至于学习者本身的个性特征等的千差万别,导致对于同一学习内容的理解迥然不同甚至大相径庭,因此,真正的学习是由学习者自身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文化程度与理解能力而建构的过程。

(三)认知主义理论

认知心理学(cognitive psychology)是20世纪50年代中期在西方兴起的一种心理学思潮。广义指研究人类的高级心理过程,主要是认识过程,如注意、知觉、表象、记忆、创造性、问题解决、言语和思维等。狭义的认知心理学相当于当代的信息加工心理学,即采用信息加工观点研究认知过程[3]。不同于行为主义者研究外显可观察的行为,认知心理学将研究重点转移至人的内部心理过程,在研究方法上,针对行为主义者只强调严格的实验室方法,排斥一切主观经验的报告。认知心理学十分重视主观经验报告,认为改变外部条件只是揭示知识结构的辅助手段而非目的。联系前文我们不难发现,在某种程度上认知主义理论与行为主义理论像是从一个原点出发而发展路径截然相反的两条射线,即行为主义理论强调外部刺激,忽视学习者的心理过程;而认知主义理论过分强调学习过程中内在心理过程,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影响学习过程的各种外部信息。因此,认知主义理论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四)人本主义理论

人本主义(humanism),是20世纪50年代兴起的教育理论,代表人物为罗杰斯。在人本主义之前,心理学领域中占主导的人性理论有两种:一种是弗洛伊德的观点,他认为人主要受性本能和攻击本能控制;另一种观点来源于行为主义,走向另一个极端,把人看做是较大、较复杂的老鼠——认为人与老鼠一样,只是机械地对环境中的刺激作出反应,其中并没有任何主观的控制。这两种理论都忽略了人性中的一些重要方面,例如“自由意志”和“人的价值”等[4]。这两种观点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受到一些有识之士的怀疑与诘问,在此背景下人本主义理论应运而生。人本主义理论建立在马斯洛的“自我实现”理论基础之上,主张学习是个人潜能的充分发展,强调人作为学习主体的尊严与价值,认为教育活动不是一个僵化的工业化过程,而是一个有机的、交互的、能动的、发展的、创造性的过程,教育活动应该关注“供给学习者的精神和热情”[5],教育的宗旨应该是健全完整的人格,达成人的自我实现,不拘泥于短期的学习目标,关照人的终极成长,使人真正成為一个“知情合一”的人。

猜你喜欢

理论基础疫情防控线上教学
2013~2018年乌鲁木齐市猩红热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安徽省人畜共患病细菌性传染病综述
2013~2017年东莞市大岭山医院急诊科接种狂犬疫苗情况分析
“互联网+”背景下中国饮食文化课程的教学改革研究
线上教学发展状况与虚拟社群维持策略探析
高校室内设计基础课程混合式教学探讨
浅议中职计算机基础课自主学习教学模式
会计准则变革的非预期效应理论框架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