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老年人远离足跟痛
2021-10-15雁群
雁群
足跟痛或稱脚跟痛,医学上称之为“跟痛症”,常表现为一侧或两侧足跟部的局部疼痛、明显压痛,不红不肿或有时局部红肿,没有畸形改变,站立、行走时疼痛加剧,因此患者不能久站、远行,休息后缓解,或运动后加重,症状易反复发作。轻者只是出现短暂性的轻微疼痛,休息片刻就会好转,重者一痛就是十天半个月,严重影响自己和家人的生活质量,令患者感到苦不堪言。
跟痛症在中老年人中的发生率很高,仅次于腰腿痛。临床数据显示,70%以上的中老年人受过足跟痛的困扰。此外,超重者,扁平足者,重体力劳动者,长期站立或行走的人如保安,过度运动如钟爱长跑者等,有过足外伤史的人,爱穿高跟鞋、拖鞋(尤其人字拖)的人容易发生跟痛症。
|发|病|原|因|
1.局部炎症
足跟软组织的无菌性炎症是导致跟痛症的主要原因,足跟疼痛的程度与局部炎症反应的轻重有关。
(1)跖筋膜炎:足底筋膜由足跟部起,到前足止,是贯穿于足底的纤维组织。当足底筋膜过度拉伸或者受压时,会导致筋膜炎,也可能引起足跟痛、足弓痛及足跟骨刺。
(2)足跟脂肪纤维垫炎:跟垫是由弹力纤维分隔,包绕脂肪组织构成,有防震作用。脚跟部被硬物硌伤,长期受压迫,受风着凉等原因可使跟垫发生炎症,临床表现为足跟疼痛、肿胀,有浅在压痛。
(3)跖腱膜炎:跖腱膜长于足底,附着在跟骨结节上,是足底维持正常足弓、缓冲震荡、加强弹跳力作用的腱性组织。长时间行走、过度负重,会引起跖腱膜发生劳损,导致局部无菌性炎症,表现为跟下或足心疼痛,足底有紧张感。
(4)跟部滑囊炎:“滑囊”就像自行车轴承的润滑装置,对骨关节具有保护作用。若滑囊出现炎症,润滑装置损坏,会引发“轴承磨损”,即疼痛。外伤或反复摩擦可使跟骨下、跟骨后或跟腱前滑囊发生炎症,令患者出现局部疼痛、肿胀、皮肤发红、皮温升高以及局部压痛。
(5)跟腱腱围炎:跟腱是位于踝关节后方的一条大肌腱,连接小腿后方的肌肉群到跟骨。跟腱附着部位的腱周围组织,因外伤或劳损发生炎症,引起跟腱肿胀、疼痛,便是跟腱腱围炎。发病后,跟腱会变粗大、有压痛,主动背屈或被动背屈时踝关节疼痛加重。
2.跟骨“骨刺”
“骨刺”的医学术语为骨质增生。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关节软骨逐渐退化,弹性减小,骨关节在不知不觉中被磨损,关节软骨则会出现代偿性增长,最后逐渐钙化而形成“骨刺”。跟骨是人体行动、负重时与地面的着力点,相对而言容易发生骨质增生。但是,“骨刺”并不是导致疼痛的直接原因。隆起的“骨刺”容易使局部组织受到摩擦、劳损,产生无菌性炎症,导致足跟疼痛。
3.痛风
痛风患者体内的尿酸代谢紊乱,血清尿酸代谢超过正常,尿酸沉积在指、趾等关节软骨处,引起局部疼痛肿胀等病变。该病早期表现往往也是足跟痛,指、趾关节疼痛和肿胀,且每当进食肉类等高嘌呤类食物或劳累后,病情会加重。
4.跟部脂肪垫萎缩
如果把人的双足比作自行车轮,跟部脂肪垫就像是车胎,脂肪垫萎缩就像车胎漏气。跟部失去脂肪垫的保护,就会受压疼痛。年轻人的跟垫弹力强,可以吸收振荡。老年人的跟垫弹力下降,跟骨在无衬垫的情况下承担体重,严重时可形成瘢痕及钙质沉积,引起足跟痛。跟垫痛与跖筋膜炎不同,在整个足跟下方都有压痛。
5.跟骨内高压症
跟骨因退行性病变引发内压升高,导致跟骨痛,多见于中老年人,可单侧或双侧发病。
|预|防|措|施|
日常生活中可以通过以下措施,来预防或减少足跟疼痛:
1.温热水泡脚
坚持每晚用温热水泡脚,也可用中药红花、透骨草等煎水泡脚,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减轻局部炎症。
2.防寒保暖
天气转冷时要特别注意足部保暖,防止风寒潮湿侵袭足部。
3.鞋的大小要合适
尽量选穿宽松柔软、轻便舒适的鞋子,能让所有脚趾平放,并可略微活动。鞋底要有一定的厚度,外硬里软,尤其鞋跟里面要有弹性。少穿或不穿硬皮鞋、鞋底太软的鞋、鞋底太薄或太厚的鞋。鞋内最好垫有薄鞋垫,帮助足部平均承受自身体重压力。鞋垫可采用纯棉制品,可在骨刺相对应的地方给鞋垫挖个洞,减轻骨刺对足底造成的压迫。
4.注意劳逸结合
不宜过久站立或行走,要避免以脚部为主的剧烈活动,减轻脚部负重。长途行走或站立,要有科学的步态及姿势,避免足部持续负重,防止足部过度疲劳。
5.适度参加户外活动
步行、游泳、打太极拳、慢跑或骑车,都可以促进机体的新陈代谢,使骨的韧性增加、骨质增长,增强局部血液循环,延缓足跟部周围组织的退行性改变。
6.高钙饮食
进食含有充足钙质的食品,如奶制品、豆腐、虾米皮、海带、紫菜、海藻、芝麻酱等。还要注意多晒太阳,防止骨质疏松和跟骨骨刺生成。
7.控制体重
一般来说,超重的人更容易患足跟痛,因此应尽量保持正常体重,以减轻足部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