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针对性护理联合体外自动除颤仪在急性心肌梗死心搏骤停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2021-10-15高艳霞

医疗装备 2021年18期
关键词:心搏心肺针对性

高艳霞

天津市第四中心医院CCU (天津 300140)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心搏骤停具有起病急、病情进展快、病死率高、预后差等特点,需予以心电监护、心肺复苏、呼吸支持等针对性护理干预来进行急救。当患者在行针对性护理期间出现心室颤动时,应及时进行除颤处理,进而提升生存率[1]。以往临床多采用手动除颤仪进行除颤,但经临床实践发现,手动除颤仪的干预效果受操作者经验的影响较大,存在不确定性,往往达不到预期的除颤效果。体外自动除颤仪因具有便携、智能、易用的特点,被广泛用于AMI心搏骤停患者的急救中[2]。基于此,本研究探讨针对性护理联合体外自动除颤仪在AMI心搏骤停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7年12月至2020年7月我院收治的106例AMI心搏骤停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干预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3例。对照组男30例,女23例;年龄32~60岁,平均(42.25±5.17)岁;Killip分级[3],Ⅱ级30例,Ⅲ级15例,Ⅳ级8例。观察组男32例,女21例;年龄33~62岁,平均(42.22±5.15)岁;Killip分级,Ⅱ级29例,Ⅲ级16例,Ⅳ级8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纳入标准:符合《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4]中关于AMI的诊断标准,以及《临床疾病诊断与疗效判断标准》[5]中关于心搏骤停的诊断标准;影像学检查资料与临床病历资料均完整。排除标准:合并胸廓受损、胸部内伤;存在严重的内脏功能障碍;合并张力性气胸或严重肺气肿、心包积液;合并胸腔积液、积气;其他因素所致心搏骤停。

1.2 方法

两组均采取针对性护理,具体如下。(1)心电监护:仪器选用宁波市美灵思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XD2000B型心电监护仪,患者取平卧位,接通电源开机后使用胸导联,连接血氧探头,绑好袖带,设定测量间隔时间,密切监测各指标参数。(2)心肺复苏:仪器选用美国卓尔ZOLL AutoPulse自动心肺复苏仪,患者取平卧位,去除胸前衣物后使其平卧在系统板中央,确保腋窝对齐自动心肺复苏系统板的黄色定位线,使用胸外按压带固定好患者胸腔,开启自动心肺复苏系统,设置按压通气比为30︰2,按压频率为100次/min,深度为5 cm;并于心肺复苏期间建立静脉通路,遵医嘱给予患者肾上腺素、胺碘酮等复苏药物。(3)呼吸支持:仪器选用伟康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Trilogy202型无创呼吸机,患者取半卧姿势,选择合适的鼻罩或面罩,设置初始吸气压为4~5 cmH2O,之后逐渐提高到14~20 cmH2O并维持,设置初始呼气压为4 cmH2O,之后逐渐提高到6 cmH2O并维持,吸氧浓度为60%~80%,氧流量为8~10 L/min,吸呼比(吸气时间与呼气时间的比值)以1︰(2~2.5)为宜,每次通气时间为4 h,2次/d,呼吸支持期间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若发生不良情况,及时给予处理。

对照组联合使用手动除颤仪进行干预:仪器选用北京福田电子医疗仪器有限公司生产的FC-1760型手动除颤仪,患者取平卧位,除颤人员站于其右侧,开启除颤仪,调试除颤仪至监护位置,显示患者心律;暴露患者胸部并用干布擦干皮肤,将专用导电胶涂在手控除颤电极板上,确定手控除颤电极板正确安放在胸部位置后观察心电波型,确定为心室颤动后选择除颤能量,首次除颤为200 J,由专人按压除颤充电按钮,使除颤仪充电;将除颤电极板紧贴患者胸壁,并施加压力,当除颤仪显示可除颤信号时,除颤人员双手同时协调按压手控电极2个放电按钮进行电击除颤;并于除颤完成后立即进行5个周期的心肺复苏,观察患者心律,若仍为心室颤动,则选择第2次除颤(能量为300 J)、第3次除颤(能量为360 J),在患者除颤成功或死亡后结束除颤。

观察组联合使用体外自动除颤仪进行干预:仪器选用深圳迈瑞生物医疗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BeneHeart C1 Fully Automatic型体外自动除颤仪,患者取平卧位,除颤人员站于其右侧,打开仪器电源开关,根据文字显示和语音提示进行下一步操作,即打开盖子,取出电极片,按电极片图示贴上电极片;按黄色分析按钮通过仪器分析患者是否为心室颤动状态,待确定为心室颤动状态后,仪器会自动充电,在充电键变红后依据提示按下红色电击按钮即可进行除颤,除颤能量为200 J;并于除颤完成后立即进行5个周期的心肺复苏,观察患者心律,若仍为心室颤动,则继续进行第2次除颤(能量为300 J)、第3次除颤(能量为300 J),在患者除颤成功或死亡后结束除颤。

1.3 观察指标

(1)急救指标:统计并比较两组心室颤动识别时间、心搏骤停恢复时间及平均除颤次数。(2)首次除颤成功率及院内生存率:统计两组首次除颤成功情况(心电监护显示窦性心律或规则的室上性节律或室性自主节律,可触及大动脉搏动或测得血压)及院内生存情况(恢复有效循环、自主呼吸,甚至恢复至心搏骤停前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两组急救指标比较

观察组心室颤动识别时间、心搏骤停恢复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平均除颤次数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急救指标比较

2.2 两组首次除颤成功率及院内生存率比较

观察组首次除颤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院内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首次除颤成功率及院内生存率比较[例(%)]

3 讨论

AMI患者在发生心搏骤停后,体内的重要脏器处于缺血、缺氧状态,若长时间不予以纠正,可导致患者死亡。针对AMI心搏骤停患者实施针对性护理,可有效刺激患者心脏恢复正常的血液供应,降低病死率。但在临床急救过程中,单纯实施针对性护理无法有效纠正患者的心室颤动情况,需联合体外除颤处理。

体外除颤是初级生命支持中抢救AMI心搏骤停患者的重要方法,可有效纠正心室颤动情况。以往临床多使用手动除颤仪进行除颤操作,虽可有效进行除颤操作,但需人工识别是否为心室颤动,心室颤动识别时间较长,会延误最佳心室颤动操作时间;且手动除颤仪需多人配合,对专业性要求较高,医务人员的实践操作能力及配合度会对首次除颤成功率产生影响,患者或需进行多次除颤操作,导致心搏骤停恢复时间较长,继而影响院内生存率,临床应用具有局限性。体外自动除颤仪可自主诊断特定的心律失常后进行除颤操作,是治疗心搏骤停患者的新型除颤设备。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心室颤动识别时间、心搏骤停恢复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平均除颤次数少于对照组,首次除颤成功率高于对照组,表明针对性护理联合体外自动除颤仪在AMI心搏骤停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明显。经分析,其原因为,体外自动除颤仪具有心律分析功能,可准确、快速地识别心室颤动,利于及早实施除颤操作,把握最佳的除颤时机;其是通过粘吸的除颤心电监护电极进行除颤处理,可有效降低电极和患者皮肤间的阻抗系数,提升除颤效率及首次除颤成功率,减少平均除颤次数[6];此外,体外自动除颤仪可连续监测患者心律,并在必要时及时自主进行除颤操作,有效纠正心室颤动、恢复心脏正常血液供应,利于缩短心搏骤停恢复时间,提升院内生存率[7]。

综上所述,针对性护理联合体外自动除颤仪可有效缩短AMI心搏骤停患者的心室颤动识别时间及心搏骤停恢复时间,减少平均除颤次数,提高首次除颤成功率。

猜你喜欢

心搏心肺针对性
心肺康复“试金石”——心肺运动试验
中医急诊医学对心肺复苏术的贡献
应时而著,为事而作——议论要有针对性
《心肺血管病杂志》
晓有机化学必考方向 提升备考针对性
学会“针对性”写作
有的放矢,始得鲜明——议论要有针对性
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值对预测心搏骤停患者复苏的意义探讨
“心肺之患”标本兼治
突然倒地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