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期下健康文化建设与传播探析

2021-10-14李浩林

大学·社会科学 2021年9期
关键词:传播文化建设思考

摘  要:健康是人类社会发展始终关注的话题之一,健康的重要性毋庸置疑,没有了健康,一切都无从谈起。本文通过探讨健康文化的内涵,结合1949年以来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历史实践,探索新时期健康文化建设与传播的思考以及经济快速发展之下建设与发展新的健康事业、健康文化的思路,以期构建健康文化大环境,宣传健康知识,倡导健康行为,提高全民健康素养,实现全面健康的目标。

关键词:文化建设;传播;思考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1)33-0119-03

文化是一個国家、民族的精神和灵魂,大到对社会的发展变革、小到对个人的生产生活,都有着深刻的影响[1]。健康文化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健康为核心所开展的各类文化传播的相关形式与具体内容的总称,是人类发展过程中经过不断实践而总结出的与健康相关的所有物质和精神活动的总和[2]。健康文化也会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和更新,能反映出一个国家、民族对健康的整体态度,直接影响着一个国家的国民健康水平、经济发展水平以及整个国家的繁荣昌盛。

一、健康文化的内涵

(一)健康是幸福生活的基础

健康对每一个人来说都很重要,是实现其他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和前提[3]。幸福美满的生活离不开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的支持,人都是有追求的,不论是物质或是精神奖励和肯定,都必须基于健康的前提,没有了健康,人的生活则很难保障。健康是每个人的立身之本和幸福生活的前提,人民健康则是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基础之一。

(二)健康观念和健康行为的知行合一

健康行为的实施,必定先有健康意识的主导,要践行正确的健康行为,健康知识也必不可少。因此,一方面,人们对健康知识的学习和了解必不可少,另一方面,将这些知识结合自身实际付诸实践也尤为重要,在不断反复的“学习—实践”过程中,才能将书上的、他人告知的“好处”转化成为自身的健康意识和健康习惯。最终,实现健康文化目标,需要在日常工作生活中,自觉主动地践行健康行为,充分发挥由点及面的辐射带动作用,以自身的健康知识和实践经验指导亲人、朋友和同事等,一起践行健康行为,最大程度地减少生病概率。

(三)相关政策的支持和政府服务意识的强化

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飞速发展,人民对美好生活和健康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政府应顺应时代要求,制定出台相关政策,大力推动健康文化事业快速发展,满足大众对“健康时尚”的追求;应提升服务意识,构建健康文化大环境,宣传健康知识,倡导健康行为,提供健康服务。

二、1949年以来卫生健康事业在制度层面的发展实践

(一)1949年初到改革开放前

党中央和各级政府把预防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流行病、严重威胁母婴生命的疾病和建立基层卫生组织作为两大工作重点。在毛泽东的积极倡导下,我国开展了广泛而深入的爱国卫生运动,致力于提高健康水平、增强人民体质、改善卫生环境。1952年,毛泽东为中华全国体育总会的成立题词“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4]。

(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也加入改革的热潮中。1985年,国务院批准卫计委起草的《关于卫生工作改革若干政策问题的报告》,医疗改革正式启动。国家积极推行“多渠道办医”“简政放权”等改革措施,我国的卫生健康事业取得了进一步发展。2009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发布,标志着新一轮医改正式启航,到2012年,我国医疗技术与服务水平同1978年相比已经有了本质提高[5]。

(三)新时期下,人民的卫生健康文化事业面临新的要求

2015年10月,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任务,将卫生与健康工作提升到了国家发展战略的新高度。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要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2019年7月,国务院印发《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制定印发《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

1949年以来系列政策的出台,都是国家结合不同发展阶段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制定的有效政策,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国民健康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也为我国健康文化事业的发展壮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6]。

三、新时代健康文化的建设和传播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在此背景下,健康文化的建设、发展和传播也必然要求新的改变,顺应广大民众的需求和时代要求。过去的“治已病”、重视强调医疗技术手段的“健康观”已不再是主流,虽不可否认临床医疗技术知识仍然是健康事业发展的重点之一,但就最广泛的人民大众来说,更应该强调预防,“治未病”应是新健康观的中心思想。因此,新时代健康文化的建设、发展和传播,要重视预防,将好的生活习惯和理念贯穿于健康文化传播的始终,经过日积月累的践行,才能降低病患数量,从根本上提高整体国民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真正实现美好幸福生活。

(一)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确保政策有效落实

政策的调研、制定、出台和落实应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和平台,最大限度地调动人力物力,促进健康事业发展。各地政府应宣传、倡导和普及健康文化理念,加强和生命科学、食品科学、营养学、健康科普等内容相关的宣传教育工作;普及关爱健康、敬畏生命、热爱生活的理念,潜移默化地增强民众对健康和生命的理解与尊重。注重健康责任的树立,强调健康,不仅仅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家人负责,更是对单位、对社会负责,最终逐渐形成热爱健康、追求健康、促进健康的社会氛围。在确保落实方面,各地政府可以加强健康福利设施的投资建设和健康公益广告的传播,进一步健全和发展公共卫生体系,进一步增强社会监督问责机制,提高社会参与度。各地在制定政策时,也应考虑到当地实际情况,将民族风俗、饮食习惯、气候差异等纳入政策制定时的考虑范围,确保“接地气”,民众接受认可,以保证实施的有效性。

(二)大力发展基层卫生健康事业,助力全民健康

医患比例失衡一直以来是我国卫生健康事业的现状,大城市的医院人满为患,“一号难求”,乡镇医院求医问药者又寥寥无几。诚然,这和医疗卫生人员、设施的齐备与否有很大关系,但正因如此,则更要加强基层卫生事业的建设,提高基层医疗技术人员的福利待遇,增加业务学习交流培训,为从业人员提供更多的深造学习机会;引进先进医疗设备,大型医院为周边基层医疗机构提供对口技术支持,逐渐为基层医院培养出自己的医疗队伍。如此,既可以逐渐缓解大型医院的医疗压力,也能为乡镇病患节省交通、食宿等额外支出[7]。

(三)衛生健康相关行业积极宣传健康理念

卫生健康的相关行业和产业,应借力信息网络时代的传播优势,宣传健康理念,积极主动作为,承担社会责任。在健康教育和健康文化传播上,从医院、疾控、食药监等部门,到街道办、社区、卫生站等,再到各类卫生医药企业和产业,都必须积极主动作为,承担起社会责任。这些行业更加了解实际情况,了解民众对健康的实际需求,了解健康教育工作以及健康文化传播推进的重点难点。因此,应结合实际情况,利用诸如网站、短信推送、微信公众号以及各类手机App等方式,力求更大范围、更快速地将卫生健康知识和健康生活理念辐射传播出去,进一步强化网络对健康促进的作用。政府部门和医院等,做好健康文化传播工作,可以进一步提升自身的公信力,更好地为大众健康服务;企业等社会组织在进行健康文化传播的同时,对自身也是一种宣传和鞭策,知名度的提升必然要求提供更高水平和质量的服务,是推动自身创新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各方只有积极作为,积极宣传健康理念,方能多方共赢,整体促进我国健康文化事业的发展壮大。

(四)人人参与,共享健康

对于健康文化的传播,每一个个体不应只是被动地接受,更应该主动思考和亲身实践,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健康文化的建设和传播中,应该树立责任意识,即自己是自己的“健康责任第一人”,注重健康行为的自理和自律,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探索和实践符合自己特点的健康行为和生活工作方式,减少诸如吸烟、喝酒、熬夜等损害健康的不良生活行为习惯;要以身作则,用自己的亲身实践指导和影响朋友家人一起参与进来,共同践行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一起交流和分享健康实践的心得体会,在日常生活的健康行为下一起推动健康知识的增长和健康行为习惯的养成,让健康理念深入人心,让人们共享健康[8]。

(五)传承传统,弘扬中医药文化

中医是我国独具特色的医学科学,理念一直都是“治未病”,这与当下强调预防的健康文化观不谋而合。屠呦呦的青蒿素经过时间和实践的检验而获得诺贝尔奖,更是对中国传统中医药的认可与肯定。因此,更有理由继承和发扬中医药文化。

在健康文化传播方面,中医药的“药食同源”“药膳”等思想,正是经过长期的实践总结而得出的与日常饮食息息相关的优秀理念。《黄帝内经》中的“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则服之”更是对中国居民膳食宝塔内容的高度概括。中医药文化一直以来都在传播着它的智慧,在新时代下,中国健康文化的建设和传播也离不开中医药文化[9]。

四、小结

健康是人类社会发展永恒的话题之一,没有了健康,其他一切无从谈起。提高全民健康素养、实现全面健康的目标,不仅需要传播健康知识和技能,更需要通过健康支持性环境的构建和健康管理行为的塑造来不断提高全民的健康意识,营造良好的健康文化氛围,培育人人崇尚、追求健康的社会风尚。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在健康事业建设发展的道路上,也不能忽略下一代的引导教育,从幼儿园开始,学校就应当将良好的生活饮食习惯贯穿到教育体系内容当中,让孩子们尽早树立科学正确的健康理念,为强健体魄打下牢靠的基础。

健康文化,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社会的发展状态。越是科学、先进的健康文化和理念,必然能越有效地指导和影响社会的发展。先进健康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也离不开国家层面、社会层面以及个人层面的共同努力,国家结合实际科学合理地制定政策,做好顶层设计;政府部门贯彻执行,做好支持和宣传引导;社会各行业应充分发挥媒介平台的作用和协调沟通作用,让民众实实在在获得健康教育的益处;个人应培养责任意识,积极践行健康理念,只有这样,健康文化才能不断发展、惠国利民。

参考文献:

[1] 刘惠琳,姜宗敏,顾沈兵. 打造健康文化,提升健康素养[J]. 上海预防医学,2018,30(01):15-20.

[2] 徐晓璐,王育珊,王森路,等. 浅谈健康管理与健康文化[J]. 新疆医学,2017,47(04):453-454.

[3] 吕红平,等. 健康文化论[J].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40(01):63-67.

[4] 人民网. 全民健身,始终以人民的切身需要为中心[EB/OL]. (2019-09-17). http://sports.people.com.cn/jianshen/GB/n1/2019/ 0917/c150958-31357792.html.

[5] 杨劼,卢祖洵. 健康的文化视角与健康文化的基本内涵[J]. 医学与社会,2005,18(01):19-20+23.

[6] 钟英,罗卫华,庞雪彩. 滨州市“四个强化”推动健康促进工作实践[J].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2020,15(05):591-592.

[7] 王中灿,程雪莲,何中臣,等. 基于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的健康文化建设路径探讨[J]. 中国健康教育,2018(02):189-191.

[8] 谭巍,靳琦,赵玉洋,等. 2017年中国公民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水平及影响因素分析[J]. 中国中药杂志,2019(13):2865-2870.

[9] 石慧,唐玲,唐月红,等. 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医院健康文化建设及思考[J]. 医院管理论坛,2018,35(12):18-19.

(荐稿人:余江舟,安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胡甜甜)

作者简介:李浩林(1987—),男,硕士,陕西工运学院助教,研究方向:健康教育、职工健康文化、职工文化。

猜你喜欢

传播文化建设思考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及其现实意义
加强基层文化建设满足群众文化生活需求
少儿图书馆小志愿者工作的意义和思考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语用”环境下对古诗词教学再思考
当前纸媒微信公众号运营的突出问题与策略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