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逻辑起点、现实基础、科学路径

2021-10-14乌永胜曲展

大学·社会科学 2021年9期
关键词: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乌永胜 曲展

摘  要: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进行系统梳理和全面总结,是科学地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本规律的应有之义,亦能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更高水平发展提供理论指导。本文运用文献研究法,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进行系统梳理。本文认为,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一直是指导中国人民进行伟大实践的理论明灯。在此过程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次又一次推向理论和实践的高峰,总结出了一系列的理论成果和经验启示,科学回答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起点;精准定位了“准确把握我国国情”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现实基础;探寻了“找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切入点”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路径。新时代,要将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问题意识与问题导向相结合,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1)33-0081-04

在近代中国探索救亡图存道路之时,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华民族谋求民族独立与国家富强的唯一正确理论指导,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推翻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指引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懈奋斗,取得了令人惊叹的历史性成就。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1]。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这片土壤中深深扎根,汲取养分,焕发了源源不竭的影响力和生命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马克思主义在互动互存过程中,凝结而成的宝贵思想财富,值得人们反复学习、梳理总结。经本研究梳理,这些经验启示可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逻辑起点

(一)推动理论创新和实践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

马克思主义始终是中国共产党革命、建设及改革的根本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之地位,源于其理论强大的真理性和前瞻性,马克思主义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必然崩塌、社会主义必然取而代之的历史真相,是探寻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真理学说,更是能够指导全人类将理论之法化为实践之路谋求解放的理论武器。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指出,“马克思主义不仅深刻改变了世界,也深刻改变了中国。”[2]自马克思主义传入我国,自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人始终都在思考三个问题,那就是“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本质是什么?该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终极答案。中国共产党人的探索和思考并未仅仅停留在头脑中,还将自身的思考投入实践中,在结合实践的基础上探究问题的答案。在政治理想的强大感召力下,以工人阶级为主体的革命者们展开了风起云涌的社会革命运动,深刻地变革了资本主义话语体系下的社会秩序,为谋求全人类的解放和全体福祉的增加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历史已经证明,正是因为认清并正确回答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这一历史命题,才有了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成就,也才有了今天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和进步。

(二)中国共产党人的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索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首个重大理论成果,是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践中形成的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根植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说的基本原则与理论立场,灵活运用普遍原则和个别结论,解释了中国革命实践的根本任务和正确方向,找到了科学地看待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视角,指导了中国人民的伟大革命实践。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更加深刻,并不断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尤其是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的本质有了更加全面深刻的认识。邓小平理论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这一根本问题作了系统阐述,充分彰显了邓小平理论的理论品质,激发了强大的实践力量。在邓小平理论的正确指引下,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走上了一条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快速路,不仅推动了中国改革与建设事业的发展,也在理论上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而后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同样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树结出了累累硕果。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人面临的国际国内局势更加复杂多变,这就对中国共产党的指导理论提出了更高的新的要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产生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时代价值、实践价值、世界意义,是中国共产党人对“三大规律”的深刻把握,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准理解,是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仅在理论维度上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而且在实践维度上促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前进和发展,是引领中国发展的思想之舵。

(三)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态度

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与生俱来。马克思主义具有明显的开放性,也就意味着它不是僵化的、呆板的,而是灵活的、不断发展的,是能够不断在实践中自我完善的,是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中国共产党人正是正确地认识到了马克思主义的可贵品质,找到了科学辩证看待理论经典的正确态度,规避了教条式应用理论的误区,秉承了实事求是、科学辩证的理性态度,才能够在中国的革命实践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的深入结合,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理论生机活力,并充分激发出了能够辅佐社会进步的一切积极力量,取得了理论上和实践上的巨大进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3]这是现阶段中国共产党人应该具备的坚定信仰和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只有中国共产党人坚定地信仰马克思主义,才能形成更大的感召力和影响力,进而提升党的凝聚力和组织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需要坚定的拥护者和支持者,但是绝不需要理论的盲从者和迷信者,对待理论要信仰,但是绝对不能盲从和迷信。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反复探索和检验,才能让认识更加深入,让理论产生作用。中國共产党人要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做到与时俱进,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把握实践规律的前提下,运用好马克思主义,让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本土化。也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发挥马克思主义对实践的伟大指导意义,真正地用马克思主义指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稳步前进,开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更加宏伟的崭新篇章。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现实基础

(一)紧扣国情基础,植根历史传统

马克思主义告诉人们,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各个国家不同的历史面貌势必会导致不同的上层建筑。每个政治文明的形成与发展都与特定地理环境、文化传统、经济形态等息息相关,国家发展亦然如此。探求每一个具体国家社会发展规律,深入理解其社会全貌和历史发展脉络是至关重要的。理论根植于某一境域的强大生命力也正是源于与其发展进程的深度契合。因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推进必须牢牢扣住中国的具体情况及历史文化传统这个根本点,必须建立在对中国革命、社会和历史发展的主次矛盾的把握之上,才能真正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在中国人民改造世界的实践过程中,源源不断地焕发出持久的真理力量。

毋庸置疑,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并经苏联革命所延伸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已经得到了中国人民的广泛认同,无论是从理论层面、思想层面,亦或是情感层面。原因正是中国共产党为马克思主义找到了与中国国情相连接的最佳结合点。这个结合点的精准把握,使得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情、国情、民情得到了完美的融合,在辩证统一中实现了精神力量与物质力量的互相转化,从而使得中国人民在拥有了强大的思想武器、精神力量之后,顺利地将其物化于现实世界,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中国的革命之路、建设之路和改革发展之路,都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形成的。”[4]可以说,无论是认识上理论的创新还是实践上对物质世界的改造,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之路,都必须牢牢根植于中华民族的历史与现实,必须深深根植于中国的民族之根、民族之魂,在中国社会现实之中不断汲取滋养和力量。客观上,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中,要牢牢树立中华文明的主体意识,要始终从国情出发,警惕拿来主义照搬照抄,正确发挥现代化社会主義建设的实践主体性和主观能动性。

(二)把握主要矛盾,丰富理论内涵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理论告诉人们,事物始终处于运动变化之中,矛盾是推动事物发生变化和发展的关键内因。从中国的发展历史中可以发现,中国的每一次历史演进或历史变革,都是在矛盾中不断推进的。如何认识矛盾、解决矛盾,决定了历史的发展方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人紧紧抓住矛盾根本点,大力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快速地实现了国家面貌的变化。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人又根据新的历史特点和新的矛盾特点,进行了一系列实践和探索,促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快速发展。而如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矛盾也发生了变化,我国的工作重点也必将转移。所有这一切都告诉人们,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必须以中国的基本矛盾为根本出发点,只有精准把握中国的具体矛盾,才能更好地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结合,才能真正地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探索出符合中国国情的理论体系,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应用于实践当中,真正推动实践的发展,真正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和观点,分析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主要矛盾,精准地指出在内有封建顽固势力外有帝国主义环伺的历史背景下,民族独立与自由是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抗日战争时期,党和人民又清醒而正确地认识到,国家间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因此,英明地决定建立起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放下阶级、放下差异,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抵抗外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党又一次地在深入分析国情的基础上提出了过渡期的总路线,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为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华大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奠定了基础。中国国情和社会矛盾的变化,始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根基和逻辑起点。

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之所以能够取得巨大的成功,正是因为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精准把握了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特殊国情,在此基础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得党和国家治国理政的方针政策契合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时代背景和社会主要矛盾的客观要求。经过改革开放后四十多年的发展,中华民族走入了发展快车道,以史无前例的速度推动了整个民族与国家的发展,进而在此基础上实现了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充分尊重实践规律基础上,精准把握国内国际发展大势基础上,促成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再一次完美结合,提出了影响深远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仅彰显了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高超智慧,更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道路上的重要里程碑。

(三)紧跟时代大势,找准理论坐标

新思想源于新时代,反之也会成为新时代的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呈现出的新特点、新趋势,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持续推进提供了机遇。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这一伟大跨越,代表了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伟大事业的脚步终于从追赶时代转变为引领时代,是历史性和世界性的转变。这对社会主义运动来说意义重大,让世界人民看到了伟大的马克思主义旗帜仍高高飘扬在世界的东方,伟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仍然具有鲜活的生命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必须仍然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国实际,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并以丰富的理论指导中国的伟大实践,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向前发展。中国共产党人要牢牢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精髓要义,紧紧抓住经济社会发展实际这个现实国情,抓住社会主要矛盾变化规律。将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社会现实的特殊国情相融合,实现马克思主义世界性与民族性、科学性与实践性的完美融合。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路径

(一)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是动力源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4]的重要论断,鲜明地揭示出了理论与时代,理论与实践主体之间的辩证关系。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是创新活动的一体两面。理论层面的创新为实践提供指引和指南,而实践层面的创新又通常是理论创新的最终追求。理论创新之后最终能够回归于实践、应用于实践,跟上时代的进程,符合实践的要求,才不会成为无源之水,才能体现创造主体的主观意志,推动创新的飞跃和突破。

正确且深刻地理解了这一点,才能够正确地把握好各族人民在新时代的需求,才能够感受到最广大人民群众对更美好生活的热切期盼,才能让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进程有更为有力的现实支撑,才能使实践主体对理论创新更为认同,更为主动地投身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所指导的伟大实践中来。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懈努力和上下求索,中国共产党找到了一条以人民为主体,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旗帜,结合中国国情的实践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一般原则的有机结合和辩证发展,源于我国历史文化和特殊国情,又升华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改革开放等伟大实践之中,鲜明地凸显了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相统一的特色,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继续前进和发展的根本政治保障和道路方向。

(二)问题意识与问题导向是切入点

问题产生于实践的矛盾之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牢牢把握问题意识,将问题意识引入对理论的思考中,伟大的理论必定是在问题思考的基础上产生的,也必将为问题的解决提供回应。因此,在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必须紧扣我国发展的重点环节和主攻问题,根据国际国内环境、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定位经济社会发展阶段,进行内容的调整。还要树立正确的问题意识,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和实践进程在理论逻辑、方法论应用及实践价值导向上实现辩证统一。问题意识和问题导向,也最直接地保障了党和人民进行理论创新时的实效性和敏感性,保障了理论创新成果能够直接地指导实践,并取得最为广泛的普遍指导意义,从而更为准确地理解和定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世界社会主义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发展,就是以中国社会和时代发展为背景的,是以社会和时代发展的‘实际问题为中心’展开的。”[5]这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问题意识”。问题意识就是要在推进事物发展的过程中,始终正确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并找寻正确地解决问题的方法。中国共产党在领导革命、建设改革开放的整个过程中,始终树立问题意识,牢牢紧扣问题意识,解决最广大人民最关心的问题,也始终是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宗旨和旗帜。

马克思主义学说的中国化进程所持续焕发出的强大生命力和旺盛的创造力,也正是基于实践主体对于中国现实问题的深刻求索和敏锐洞察。这是一个历史传统与现实时代、理论原理与实践过程、创造主体与客观世界不断沟通双向互动的过程。客观上,这就决定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体系以中国具体问题为指引是可能的、现实的,更是必要的。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自我完善来说,以中国问题为研究对象和研究主题,也是理论自我发展、自我深入、自我革命的必然要求。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历史,就是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实践的历史。在这段历史中,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大地相結合,结出了累累果实,形成了一系列伟大的思想和理论,为中国的革命提供了思想的引领。当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步伐并没有停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步伐也不会停止,必将在中国建设和实践的过程中不断丰富和发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继续进步提供理论指引,也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提供中国实践和中国经验,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参考文献:

[1] 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98-102.

[2] 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157.

[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52-258.

[4] 郝立新. 郝立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从何而来[J]. 红旗文稿,2019(13):40-41.

[5]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2017-10-28(01).

(责任编辑:邹宇铭)

作者简介:乌永胜(1990—),男,蒙古族,硕士,城川民族干部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中国政府与政治、民族政治学;曲展(1979—),男,硕士,鄂尔多斯应用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社会治理、法律。

猜你喜欢

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民主社会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原则区别探讨
市场经济条件下,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必须坚持
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工作发展方向
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途径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方法
社会主体研究方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中的运用
共产国际七大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提出
当代社会政治思潮对中国的影响
科学社会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