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究“小组合作”在美术课堂的重要作用

2021-10-14刘秀香

成长 2021年10期
关键词:组建和谐小组合作

刘秀香

摘 要:针对当前时代特征与学生身心发展情况,以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的四种基本能力(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以及“21世纪核心素养5C模型”为基础,将共同学习教学应用与美术课堂。以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分组方式组织的共同学习,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理解了分工合作的重要性,提高了沟通能力和协作能力,提升了集体荣誉感,学生对教学的满意度提高,成绩取得了较大进步,完成了教学目标,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组建 小组合作 和谐

教育是一项爱的事业,也是一项凝聚智慧的事业,用爱和智慧构筑的教育必然是充实的、丰满的,有温度的,有情趣的,有魅力的。新课标提出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面对未来世界的挑战,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亦提出:教育必须围绕四种基本能力来培养新一代。这四种基本能力是——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其中“学会共同生活”便指要培养孩子在人际活动中能与人合作,共享合作成果。

1 合作的内涵与在教学中实施合作的意义

1.1 合作的内涵

合作是个体在认同团队或组织共同愿景的基础上,积极主动承担分内职责,并本着互尊互利的原则、通过与团队不同成员间的平等协商,灵活地作出妥协、解决争议,实现共同目标的过程。个体间的有效配合、协同行动,能够促进共同目标的高效实现,对于个体和集体的发展都有着非常积极重要的作用。合作能力因其需与他人共同完成的特殊性,其培养更适宜在学校完成。

1.2 在教学中实施合作的意义

科技的进步带来了更加细化的社会分工,而不断加深的分工也日益凸显着合作更大的意义。这个时代的伟大不属于个人,历史属于在时间长河里徜徉过的每个人。不可否认个人的天才在历史上的贡献,但分工合作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近年来,“核心素养”成为全球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更有很多国家和地区以此为基础进行教学设置。我国的教育改革也在强调对素质教育的要求,我们的教学也势必紧跟先进的教育理念,勇于创新,不断尝试,在学科教育的基础上,潜移默化地进行行为教育。“21世纪核心素养5C模型”概括了研究认为的21世纪“打下中国根基、兼具国际视野”需要培养的关键的5方面素养。其中文报告分别对应为“文化理解与传承”“审辩思维”“创新”“沟通”“合作”5个方面。这5方面相互独立,又相辅相成。这份报告是根据我国目前及未来一段时间内社会、科技、经济、教育发展的需求而进行的深入研究,其中,合作即是其中一个被广泛关注并认可的核心素养之一,其又可分为三个维度,即“愿景认同、责任分担、协商共赢”。

但恰恰在长久的“计划生育”政策下,我国的独生子女、少子女家庭非常普遍,因为缺少共同成长的兄弟姐妹,缺少传统大家族的群体生活经验,加之现代育儿观念的转变,家长在很大程度上把对孩子的所谓理解和尊重执行为了纵容与溺爱,在各种复杂的因素下,现在的儿童大多自我意识强烈,更多地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合作精神,与此同时,由于缺少人际沟通技巧,群体适应性差,很大一部分人还存在“色厉内荏”的状态,一方面,自我意识极强,一方面自我表达能力不足,解决问题能力低。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学校是学生进入群体的第一步,学生的行为教育是学校的重要教育目标之一。合作也是集体观念的前奏,在专业分工日趋精细化以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下,是否懂得合作直接关系到学生未来的个人发展,影响到其未来人生的广度与高度,也是群体生存的必备能力,对于学生合作精神的培养刻不容缓。近年来,我国的教育改革不断深化,教育理念不断更新,课程改革如火如荼。教学改革不是闭门造车,而是开放地去学习、交流、实践、总结。根据时代特征与要求,结合实际情况设计教学方案,在实践中总结教学经验,取长补短,扬长避短,提高课堂效率,提升教学质量,培养综合素质一流的人才。

2 组织分组学习

合作学习具有开放性、多元化的特点,在合作学习中,每个孩子更能充分发挥个人的优势,同时弥补个人的不足,达到取长补短,合作共赢的目的。但有效的规则制定与引导才能实现1+1>2,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进行合理的分组与引导。合作学习应用于美术教学,同时兼具人文素养培养、创新素养培养、沟通素养培养、合作素养培养于一体,值得更深入地进行研究,丰富课程设计,增强互动,增加学生的参与度,让美术教育發挥更大的教学意义,实现共同提高。

2.1 教师在分组学习中的角色

分组不是简单地以学号或座位区域划分,而是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气质类型。从心理学角度对学生进行评估,同时根据学生能力进行协调。教学改革应是以人为本,不忘教育工作的初心,有教无类的前提也是要个性化教学,但在学生各个“个性”强势的情况下,“共性”这种合作体现的智慧和价值的培养更具有迫切性。

我们不能只是追求形式上的热闹以至于使美术课变相成为了活动课甚至是表演课。我们经常会出现这样一个景象:老师宣布小组讨论,学生都在各自说自己的想法,叽叽喳喳好不热闹,但讨论经常出现没有一个中心点,小组成员自顾自说的也有,几分钟后,老师一喊“停”,学生立即安静下来,活跃一点的同学会举手分享自己的观点,但这类积极表现的同学其共性基本上都是从“我”字句开头,“我觉得该怎样”“我认为如何”。各执己见,僵持不下,直接导致小组讨论没有实效。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把握住教学主导位置,适度表达“我不要你觉得”,而是我们小组大多数的意见如何,我们想怎样执行。在我的美术课堂也有类似的情况,当我布置他们小组讨论的时候热闹非凡。但真正到动手合作完成作品的时候还是各自做自己的作品。还有的小组里有同学左右观望,依赖别人做,自己却不参与。最后展示作品时,大部分是一些心灵手巧的学生单独制作的,极少数好作品是合作完成的。因此,在课堂高效教学中,我们应及时发现和克服这种不和谐的因素,使小组合作真正达到实效。

研究策略:让学生有合作的意识,懂得小组合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小组合作学习是让学生尽快理解知识、提高教学效率的好办法。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思想决定行动、指导行动,而行动是思想的最终目的。既要关注局部,又顾及全班;把学生作为研究的主体。挖掘资源,让学生在愉悦的合作活动中体悟合作的价值,增强其合作的主动性,使之具有良好的合作心态,掌握合作技能。

2.2 分组原则与执行

有分工、有协作的合作练习,不仅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提高学生个人成绩,更是学生与人相处、与人沟通的重要实践,让孩子更加自如地应对社交活动,更大胆地面对困难,在向同龄人的共同学习中获得更多的社会经验,促进学生之间的友谊,获得更多的自我认同与集体认同感。这对学生的身心成长意义更胜于美术教育本身。

实施策略:

(1)有序组建合作小组。根据学生不同的人格特征,以“以组内异质,组间同质”为标准进行分组,确保组内人员组织和谐,组间比较人员平衡。在教学中,组内进行任务(目标)分解,同时,通过组内讨论、教师辅助进行角色定位;教师指导制定具体学习方案,制定组内公约,确保公平、公正,互相尊重,人尽其职,遵守约定;面对问题用于承担,存在异议时,求同存异,首先确保合作共赢的目标,以公平为原则,及时有效沟通,准许发表不同意见,友好协商。教师全程对各组进行跟踪监督,适度协调,最后进行结果评估。组内异质”对培养学生与不同层次人合作的能力、学会取长补短、处理给予与接受的关系,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等皆有很大帮助。“组内异质”的运用实施不是盲目地进行“异质”分组,而是建立在一定的规则标准之上的科学分组。一方面,要制定小组合作规则,明确每一位成员责任角色。如领导者、记录人、发言人、检查人、操作人等;另一方面,确立科学的评价机制,进行多元评价,保证公平合理,要切实考虑到学生的心理需求,避免盲目评价。除此之外,对于“组内异质”造成的学生盲目自信或者过度自卑、教学过程中不交流不讨论等问题,教师要及时反省,尽快解决,保证教学活动的正常有效进行。鼓励分享、加强交流,组内角色有序互换,给每个孩子相对均等的展示机会。

(2)不要忽视一个名字的力量。与之对应的一个事物赋予了名字的内涵。这个命名就应该放权给学生,让学生更多地发挥主观能动性,更认可自己的团队。如,“快乐家族”从名字就能感受到這个团队的精神是快乐与合作。

(3)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精神。所有教学的创新初衷势必都是为了让学生实现更好的身心发展。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正是为了解决当前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团队合作意识的问题。同时,也是希望学生在合作的同时,能够完成自己的社交成长,学习与人沟通、相处之道。勇于表现自己的看法,积极倾听不同的意见。扩展学生的思维宽度,实现自我满足与社交满足。比如上《彩车大巡游》一课,我看到很多小组都能一起先讨论确定一个主题(如什么节日为主题),还要确定什么风格,根据各自带的材料能做什么进行分工。还比如《群居的动物》在小组的作品中,你会发现即使是画同一种动物,但每个人的表达方式的不同,认知的不同,画出来的动物形态各异,非常丰富。这是个人完成作业所不能达到的效果。在教学《变废为宝》一课时,采用小组合作,先确定主题,分工收集素材完成作品,有的用纸皮、鸡蛋壳拼贴画;有的用易拉罐做成了一个个花瓶;还有用废布和毛线做成了一个个可爱的娃娃;学生把这些废旧材料物尽其用变成了一幅幅漂亮的作品,学生的自豪感油然而生。通过课堂活动,还让同学们了解了乱丢垃圾的危害,垃圾分类的迫切需要,增强了环保意识。

在愉悦的氛围中,感受“教”与“学”的和谐美。比如一年级《五彩的泡泡》一课,六七岁的孩子是最活泼可爱的,特别喜欢泡泡那种梦幻般的童话世界。所以课前我会和孩子们一起到户外玩吹泡泡的游戏,在活动中让他们有最直观的认识,认识泡泡形与色的变化,为绘画创作打开了想象的空间。在活动中与他们交流泡泡美不美?有哪些颜色?这些泡泡的大小会不会变化?泡泡的形状是统一的吗?……然后慢慢引导他们,要是把这些泡泡画下来你会觉得用什么表现形式更好?怎么样分工合作小组才能完成得又快又好?就这样由室外转到了室内,由玩到学;由简到难;有集体活动也有分组讨论,他们玩得开心;观察得认真;讨论得热烈。为了小组能完成得又快又好,大家都积极参与,凝聚力特别强。其中有一个小组特别出色让我印象深刻,小组长能根据每一位组员的特点去分工,并且充分利用了绘画工具的外形,动手能力较差的同学安排了拿绘画工具印着画外形,这样就有了大大小小形状不一的泡泡外形,心细的女同学用剪刀剪外形,造型能力好的二位同学在泡泡里画精彩的人物动物等等,另外二个同学涂颜色。然后贴到小组作品栏,并且给作品起了很好听的名字《童话里的泡泡世界》!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真正的寓教于乐!小组间也在暗暗较劲,看谁描绘出的泡泡里的世界是最精彩,最特别的。

3 小结

一个民族的伟大源于认同,大多数人的气质才是其真正的内核,最终形成强大凝聚力。中华民族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她的兼容并蓄的自信与宽厚磅礴的胸怀,她不否认个人荣耀,她更赞扬集体的力量,她从真正的从容大气中生出了一个民族的精魂,让所有民众足以引以为傲。“螺丝钉精神”永不过时,在千千万万平凡的岗位上分工合作,团结一心,才共同铸就了今天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少年强则国强,教育的内核永远是精神气质,美术教学亦是如此,我们教师应不拘泥、不局限于学科本身,与时俱进,努力创新,挖掘更深层次的教学作用,发挥更大的学科价值,为国家的未来培养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2] 朱慕菊.《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 山伟.《试析“组内异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提高成绩效率的体现》.

[4] 赵颖玲.《小组成员分配》.

[5] 张福兰.《创设愉悦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猜你喜欢

组建和谐小组合作
民办院校非专业合唱团的组建及常规训练
作文评改“五步曲”
新课改下如何建立高效和有效的高中体育课堂教学
构建社会主义新型和谐劳动关系实证研究
对班主任管理的几点看法
论构建英语高效互动课堂的策略
新课标下物理小组合作学习策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