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与疑
2021-10-14徐仪
徐仪
面对世界和他人,选择相信还是怀疑?
这是一个悖论,常会陷入两难。我们无法选择相信,不经一番事前的思索,随随便便就选择相信,不是被蒙蔽就是被欺骗;我们不能选择怀疑,如果对周围一切都疑心深重,凡事要往极不堪处想,那样的人生也太过可悲。
赫尔曼言,“所有的极端与对立都告消失之处,即是涅槃”。
相信与怀疑亦是如此,没有答案就是最好的答案。这意味着你始终抱着开放的心态,没有放弃对美好的期待,也未曾失去思辨的能力。
我曾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怀疑主义者。应当说,怀疑自有其价值。张载言“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不论是做学问,还是为人处世,不经过怀疑,就不会有思索;不经过思索,就无法辨别是非。可惜的是,世间事物太过繁杂,并非所有皆可证伪。例如感情,一旦开始怀疑,裂痕就无法弥补。所以才有海明威那句名言,“确认某些人可以信任的最好方法就是信任他们”。怀疑不仅会摧毁一段关系,它会摧毁每一段关系。长期报以怀疑的态度,凡事皆以辨伪去妄为目标,生活周围仿佛建起了围墙,不放别人进去,也不让自己出来,固步自封在这小小天地中。如此便失去了最亲密的伙伴,也失去了生活的多姿多彩,只剩下单调、沉寂、乏味的“黑白灰”。
一味地怀疑既不可取,那么与之相反,选择一味地相信是否就是正确的?结果自然是否定。
我曾见过生活中的许多人,对于书本上的话和别人的话,不经过思考,不打折扣地承认。顾颉刚曾笑称,这种人是“思想上的躲懒”。确然,一味地相信意味着不会独立思考,缺乏主觀能动性,在学习和生活中都随波逐流。长久以往便会依赖成癖,再也没有一点独立的意识,成为他人思想的“躯壳”了。孟子言,“尽信书不如无书”。历经时间洗礼的经典尚且如此,遑论那些在网络上甚嚣尘上的流俗传说了。没有实据,仅凭几张模糊的图片和几段含糊的字句,就随意地下结论、做评判,网友们随之人云亦云,最终酿成一场场恶性的“网络狂欢”。这样的事件在现下的社会中,实在屡见不鲜。我们不得不反思,先贤们流传下来的宝贵的“自由之精神、独立之思想”到哪里去了?
言至此处,不禁感概,儒家“中庸”之智慧。过,犹不及,万事万物皆是如此,唯有把握好其中的度,才能随性所欲而不逾矩。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会遇到许多人和事。一些人会向你提供意见,怀着感恩谦虚的态度聆听就好;一些人会口吐恶言、说些不中听的话,倒也不必太放在心中。所谓“择其善者而从之”,他人之言只是一个参照罢了。除去对他人的意见合理取舍,想要自主独立更重要的是要从内去充实自己,比如多阅读书籍,学习前人对事物的理解和角度;多开拓视野,理解不同民族国家的思维方法;多与他人交流,在分享和交流中不断形成自己一套独有的处理问题的方式。
总而言之,选择相信和怀疑都没有关系,最重要的是这是经过你认真思考后得出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