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的现实困境与实施对策

2021-10-14李贤彬李敏杨星焕

教育与职业(上) 2021年10期
关键词:教师专业发展职业教育

李贤彬 李敏 杨星焕

[摘要]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是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背景下提升职业教育师资水平的重大举措,但其在职业教育改革实施中属于新生事物,无成熟经验可借鉴,需要研究并攻克实践中所面临的困难。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应该是具有共同使命愿景,结构多元,能够通过团队内外知识传递,引领职业院校教学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优质团队。从现状来看,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存在评价标准欠缺、建设逻辑不清晰、保障机制不健全、教师能力不匹配的现实困境。建设标准体系、规范建设路径、优化组织结构、完善保障机制、建构教师培育体系有助于破除建设困境,是高质量完成创新团队建设任务的有效对策。

[关键词]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结构化建设;教师专业发展

[作者简介]李贤彬(1965- ),男,河北隆尧人,河北科技工程职业技术大学副校长,教授,硕士;李敏(1981- ),女,河北邯郸人,河北科技工程职业技术大学,讲师,硕士;杨星焕(1991- ),男,河北邢台人,河北科技工程职业技术大学,硕士。(河北  邢台  054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0年教育部首批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课题研究项目重点课题“新时代高等职业院校汽车运用与维修(含新能源汽车)专业领域团队教师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与实践”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ZD2020060201,项目主持人:李贤彬)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1)19-0094-05

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是促进职业教育师资水平提升的重大举措,也是“双高计划”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提升职业教育教师能力应对未来经济社会变革的重要策略。教学创新团队在职业教育改革实施中属于新生事物,无成熟经验可借鉴,需要研究并攻克实践中所面临的困难。在已有相关研究中,曾照香从团队管理的角度出发审视职业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现实困境,认为存在发展目标不明确、结构不合理、成员凝聚力不强、培训体系不完善、考核激励机制不到位等问题;李梦卿、陈佩云则从外部视野看“双师型”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认为存在合作基础薄弱、产教融合不够深入的现实困境……而从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内涵特征出发进行研究的较少。本研究就从这一视角出发,探讨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的现实困境和应对策略,以为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提供新的参考。

一、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的内涵特征

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是以专业群建设为载体,由具有相同价值观、团结协作的教师和专业技能强、知识水平高的团队带头人负责,组成结构化、能力强的教师团队,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应该是目标共识,结构多元,能够通过团队内外知识传递,引领职业院校教学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优质团队。

(一)目标共识:团队的使命与愿景

具有共同的目标是一个团队的必备条件。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团队的目标在于基于同一专业基础,共同完成高素质职业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提升、职业教育教学模式改革探索与实践创新、增强高职院校综合竞争力,形成专业群改革和发展的内生动力。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变化,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需求缺口不断扩大,要求教学创新团队根据专业群的性质和要求,制订直接对接岗位的系统化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探索出与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现状相适应的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在教学改革与实践过程中,团队成员本身要不断提升自身的理论知识、专业技能与教学水平,保障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同时获得良好的职业发展;为保证团队的良好运行,应建立科学的管理机制和绩效考核办法,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优化,保证团队的可持续发展。

(二)结构多元:成员的选择与角色

为满足专业群教学需求,同时促使创新团队的持续发展,团队成员应具备合理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和知识技能结构;为适应产业的不断发展,团队成员应具有相当数量的“双师素质”成员,以保障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为实现校企深度融合对接,团队中必须有来自企业一线的技术技能人才;为准确把握行业发展最新态势,掌握行业先进技术,团队中还应有一定数量的行业专家。根据贝尔宾团队角色理论,团队工作的效率取决于团队成员的协作能力。在教师教学创新团队中,各成员应承担适合自身特征的角色。其中,团队带头人负责督促和协调团队工作;教授和行业专家可以起到引领和决策的作用;骨干教师和企业技师是团队的中坚力量和任务的主要执行者;青年教师则保持团队成长的活力和不断提供创造力。通过对结构化团队进行合理的角色分配,可以有效提升团队和个人的工作绩效。

(三)知识传递:群体的成长与发展

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指导意见》指出,要“健全高校教师发展制度”,以满足职教改革背景下职业院校对教育工作者的素质要求。职业院校教师个人素质与能力的发展提升需要大量的理论学习和技能锻炼及一线教学工作的积累,同时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验证也需要完整的教学周期,所以教师个人能力提升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团队的建设可以成为非常有效的知识创新途径。通过团队协作,每个团队成员的经验和智慧被充分发掘,通过团队共同愿景和运行机制来触发“知识螺旋”,创造出新的概念、思路、方法和模式,不断为团队发展带来新的契机。在这个过程中,成员之间的知识共享也提高了个人专业技能的提升效率,而基于团队组织的知识重构与创新,有助于帮助团队和个人形成持久的竞争优势,促进教师能力不断提升。

(四)成果产出:实践的积累与创新

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的最终建设成果,一方面,体现为教师的成长和能力水平的提升。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可为教师成长开拓通道,助力教師职业发展;形成科学的管理制度,凝聚优化团队成员组合能力,促进团队的良性竞争;形成共同的价值理念,提升团队的工作效率。另一方面,体现为实践创新成果的产出,特别是对“三教”改革具有重要推动作用。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是“三教”改革的主体,通过校企、校际间的协同工作,主动追踪行业前沿,及时更新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构建对接职业标准的课程体系;在教学过程中融入1+X职业技能标准,促进1+X证书与学历证书互通;融合企业优质资源,系统开发模块课程,以课程为依托,建设优质的立体化课程资源。

二、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的现实困境

尽管教育主管部门通过相关文件指导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明确了团队建设条件、申报流程等事项,但是各个院校尚无一套科学完善的顶层设计理念,创新团队的建设依然存在很多不确定性。

(一)衡量标准:建设成效难以评价

创新团队教师认证标准是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结构化建设的关键要素。当前,我国并没有正式的文件或条文给予教学创新团队教师明确的内涵和标准界定,因而尚未形成统一规范的教学创新团队教师认定标准。同时,各个地方的认定标准不统一,均采用内部制定的教学创新团队教师认定标准,由于对创新团队建设内涵理解的不同,会出现认定导向不明确、认定办法不实际、认定维度不全面等问题,影响队伍建设,打击高职教师的积极性和建设热情。另外,现有的标准主要集中在创新团队教师认定层面,没有形成包括创新团队组建标准、创新团队成效评价标准等系统标准体系,导致团队运行机制不明确,团队成员责任不清,无法保证创新团队建设质量,使创新团队建设无法有效实施和落地,建设成效难以评价。

(二)组织结构:建设逻辑不清

创新团队建设应整合团队优质资源,通过对结构化团队进行合理的角色分配,提升团队和个人工作绩效。一方面,目前创新团队组建中主要以校企合作、专兼结合为基础,但在校企合作的实践中,校企命运共同体尚未完全形成,企业中的优质资源还没有在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中发挥作用。学校和企业之间人才流动存在屏障,具备丰富实践经验的高层次人才与业务能手无法补充到教师队伍当中去。另一方面,目前的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仍无法跳出传统窠臼,构建逻辑仍然采用学科导向,多根据教学内容进行分工,一旦课程发生改动,相应的教学团队成员就需要调整,教师个体素质上仍保守于自身相关专业,缺乏对企业产业链、价值链层次上的深化认识,无法实现结构化、矩阵化、融合化发展,教学团队的组织建构逻辑存在一定偏差。

(三)实施推进:运行与保障机制不健全

职业教育要求教师既要通理论、精教学、能科研,还要明市场、通行业,全面要求教师的素质水平,但现有的运行机制无法保障团队教师的切身权益和能力提升需求。一方面,在当前的教师评价体系中,对于教师的考核仍旧集中在教育教学、科研创新、社会服务等能力范围内,没有建立适合教学创新团队教师的职称评聘、绩效考核、课题申报、年终评审等评价机制与激励办法,这使得教师参与培训的主动性不高,参与企业实践的能动性不足。另一方面,创新团队成员必须保持对先进技术、先进工艺的持续学习,以及对教学新方法和理念的融会贯通,因此创新团队教师培养是一个长期性、规划性的培养工程。但是,目前大多数院校的创新团队教师培养缺少有效监控和动态管理,在教师培训和能力提升计划方面没有形成有效的保障机制。

(四)创新效果:教师能力不匹配

创新团队建设的初衷就是培养专业理论知识丰富、实践创新能力突出的团队教师,通过校企、校际间的协同工作构建对接职业标准的课程体系,促进书证融通,系统开发模块课程,建设优质课程资源,推动“三教”改革。其关键一步是要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基础,建立教师培育发展体系,推动院校与企业合作共建,达到资源共享、人才共用。但目前创新团队建设过程中教师发展滞后于行业发展,从企业到院校的政策道路仍未完全打通,教师培育发展体系建设步伐缓慢,企业不能对教师的实践能力进行系统训练,培训内容仍然只注重传统工作流程及相关理论,企业综合实践技能和新工艺、新技术的培训不足。创新团队教师的实践创新能力无法满足产业发展和转型升级要求,创新成果产出效果和水平不足,制约了团队整体水平的提升发展。

三、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对策

(一) 建设系列标准体系,规范团队建设路径

创新团队建设要紧贴“双高”政策路线,进一步丰富创新团队教师内涵,从教师教学能力、实践能力、教科研能力等多个方面出发,依托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等为主体的产业结构,进行系列标准体系的建设,如创新团队组建标准、创新团队建设衡量标准、成效评价标准等。对于院校管理部门,要制定科学且合理的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标准。首先,要明确教师团队组建与打造机制,多角度、多维度量化团队建设成效评价体系,建立健全客观化教师团队建设衡量标准。一方面可明确创新团队核心内涵与界定评价标准,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创新团队建设工作的可循性、可控性与可评性。其次,需将创新团队总体建设目标及进程进行细致规划,分阶段、分时期、分任务对团队建设的各个进程逐一细化,并实时监控各项指标完成进度与质量,发现问题及时分析调整,督促团队建设工作快速有序完成,进而实现动态調整与监督相结合。最后,需加快健全教师队伍管理制度的步伐,如制定创新团队成员管理办法、创新团队运行机制和创新团队负责人遴选与认定办法等,明确团队教师个体需遵守的规章制度与应履行的责任要求,强化创新团队运行管理有序实施,加强创新团队负责人创新引领能力,从根本上切实保证创新团队建设质量,落实团队工作责任制,高效完成创新团队建设各项指标。

(二) 盘活校企资源平台,动态优化组织结构

院校要联合企业共同持续优化校企合作模式,整合并盘活校企合作资源,实现校企共赢局面,这样才能有效调动企业积极性,促进企业深度参与到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过程中。校企资源平台的形式可以是院校和企业共建产教融合人才培养联盟、应用技术研发基地、高水平教师培育中心、共享型高等级实训基地等,呈现出多元化、多维度的特点,使高职院校和企业形成联系紧密的命运共同体。依托资源平台,建立以校企合作为基础的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实现人才与资源的共享,为高职院校教师的结构化发展搭建平台,同时也为企业兼职教师进入学校教学拓宽道路、扫除障碍;在校企深入合作的基础之上,提倡院校与企业岗位互通性与互认性,共同制定人才互通认定标准,使学校和企业互通互认教师和技术岗位任职资格标准,实现校企“双认证”,在更大程度上实现人才的交流。具体来说,专任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要在校企互通过程中针对工艺革新、效率提升、流程改进、管理改善、成本降低、安全管理等各个方面进行深入合作交流,充分发掘双方资源,实现资源共享与互补;在院校教学人才培养层面对应企业岗位能力层级,针对专业群专职教师设定培养目标,制订培养计划,从而实现教师结构化能力提升;在打造教师团队结构化组成方面,从企业引入一批首席技术专家、项目技术主管、能工巧匠、技术骨干,努力改善教师队伍结构组成,打造结构化校企混编师资队伍,加快教师创新团队的建设进度。

(三)搭建沟通平台,健全运行保障机制

搭建院校与院校、院校与企业之间的信息沟通平台,院校之间可以组建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共同体,校企之间成立高水平人才共育基地。针对如何健全创新团队建设运行保障机制,共同合作组织联合调研,分享院校与企业在团队建设探索过程中的优秀经典案例,并从中总结经验,探讨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过程中运行保障机制存在的问题,使之逐步完善。首先,要建立对标产业转型升级方向(自动化、智能化、集成化、现代化)的一流教师认定标准体系。一套符合科学规律、具有鲜明特色、制度标准完备、内容丰富细致的创新团队教师认证标准是提升创新团队建设水平的核心要素。结合新时代产业需求和高职院校的发展建设情况,构建分层分类的教师能力认定标准,有助于搭建合理的团队结构,不断引导团队成员能力发展和提升。其次,要完善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教师考核与激励制度。根据团队教师能力层级,采用分层分类的方式进行考核,分类制定不同的考核内容,进行分时期、分阶段考核。企业兼职教师考核需要校企协同参与进行全面考评,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考核标准。考评不是目的,要真正落实考评的结果,使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教师队伍的水平得到有效提高。在进一步完善激励制度方面,要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在职称评审、薪资待遇等方面向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成员倾斜,以期可以充分调动团队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进而稳步提升创新团队建设质量。

(四)建构教师培育发展体系,对接团队建设创新需求

一套完善的教师培育发展体系,可以为创新团队的建设增添强大的支撑力。为了更大效能地对接團队建设创新需求,教师培育发展体系必须着力于提升教师专业能力创新、实践能力创新以及协同创新能力。首先,在教师专业能力创新方面,学校内部要加快探索适合本校教师培育发展体系的步伐,制订符合教师能力层级的培训计划,从学科知识结构、教学组织能力、先进教学理论等方面入手,多组织并鼓励团队教师参加高水平、前沿化、高效化专业技能培训,充分发挥学校教师发展中心培育功能,进一步提升教师专业技术创新能力。在学校外部,还应持续大力推动高端教师培训基地的建设进程,具备相应条件与资质的专业性机构均可为团队教师提供培训服务,逐步完善教师培育发展体系。其次,在教师实践能力创新方面,要在更大程度上深化校企合作进程,利用好资源共享平台与企业实践基地,将“校企互派共育”这一教师培育机制持续推行下去,推进学校和企业在高水平教师人才培育方面稳步向前发展。同时,促使企业参与制定和完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的整个过程,将企业人才需求融入其中,进一步提高企业在合作院校课程建设、资源库建设、标准制定、实训基地建设等教学改革进程中的参与程度,最大程度地推进创新团队的建设进程。最后,在协同创新能力方面,要将创新团队成员之间、创新团队与合作企业之间、创新团队与产业机构之间的协同创新作用充分发挥出来。院校可联合相同专业群院校组成校际协作共同体,在团队成员合作交流、教育资源共建共享、人才联合培养提升、教育教学改进革新等方面不断协同创新,保证创新团队整体水平持续攀升。

[参考文献]

[1]曾照香,李良明.“双高计划”背景下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21,42(2):53-56.

[2]潘丽云.“双高”建设背景下的高职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研究——基于基层教学组织重构的视角[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29):53-56.

[3]李梦卿,陈佩云.“双高计划”背景下“双师型”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研究[J].教育与职业,2020(8):79-84.

[4]李国成,徐国庆.高职院校高水平结构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研究[J].职教论坛,2021,37(3):86-89+96.

[5]洪福兴.“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的价值、问题与路径[J].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学报,2021(2):100-104.

[6]陈超群,胡伏湘.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高职一流“双师型”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J].教育与职业,2020(18):76-79.

[7]吴杨伟.“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双师”队伍建设的定位、问题与路径研究[J].职教论坛,2020,36(8):99-103.

[8]隋秀梅,高芳,唐敏.“双高”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5):93-96.

猜你喜欢

教师专业发展职业教育
教师专业发展的促进方式
技术支持的农村教师专业发展
专家评价对大学英语教师课堂教学影响的叙事探究
利用云录播搭建教师专业发展研修平台
微视频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模式研究
浅谈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动能教育”模式下的工匠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PLC应用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