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事件性纪念馆的叙事研究

2021-10-14邹静任丹萍

速读·下旬 2021年12期
关键词:事件叙事情感体验

邹静 任丹萍

◆摘  要:文把文学领域的叙事体裁引入到博物馆和纪念馆的研究中,以抚顺平顶山惨案纪念馆为例,剖析叙事在纪念馆中发挥的作用。叙事就是按照一定的顺序叙述一件真实或虚构的事件或一系列事件。通俗来讲就是讲故事,怎么讲,讲什么。文中把叙事的过程与参观进程、建筑空间氛围的营造结合起来,分析通过讲述平顶山惨案这一事件,参观者生发出的相对应的记忆生成深化及情感体验的变化过程。

◆关键词:事件;叙事;记忆;情感体验

抚顺市抚顺平顶山惨案纪念馆是历史事件型纪念馆。该馆在其遗址上建馆,围绕着平顶山惨案这一事件展开,范围也就锁定在这一事件及其相关信息。不像其他历史综合类博物馆,包罗万象,兼容并蓄,它更偏重于专门范围的相关研究,事件型纪念馆更关注事件、群体、情感和由此衍生出来的思考,反映的是单个事件的事件发展过程,展出内容与主题更显集中。

一、纪念馆历史背景与改扩建

抚顺平顶山惨案纪念馆位于辽宁省抚顺市新抚区南昌路17号,这里松柏环绕,庄严肃穆。平顶山惨案发生在918事件的第二年。1932年的中秋,一支辽宁民众自卫军途径抚顺千金堡、平顶山和栗家沟村,袭擊了盘踞抚顺矿山的日本占领者。日本侵略者便以自卫军经过村庄,村民没有报告便是通匪的莫须有罪名,于次日,出动守备队和宪兵队包围了平顶山村,将全村男女老幼驱赶到平顶山下,开始了灭绝人性的大屠杀。1948年10月31日,抚顺解放。1951年4月5日清明节,抚顺市各界群众在平顶山举行万人公祭大会,同时决定在平顶山上修建“平顶山惨案殉难同胞纪念碑”,以永远纪念在平顶山大屠杀中死难的同胞。

为揭露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华罪行,警示后人,勿忘国耻,1970年夏,抚顺市开始对平顶山惨案遗址进行发掘,经过两年多的发掘,在长约80米,宽约5米的面积内,发掘出土了800多具遇难者的遗骸。这些遗骸纵横叠陈,形态各异,其中的妇女、儿童甚至襁褓中的婴儿至今仍清晰可辨。平顶山惨案遗址发掘后,为了永久保存遇难同胞的遗骸,抚顺市决定在遗址修建“平顶山殉难同胞遗骨馆”,作为国耻教育场所供人们永远参观凭吊。同时,将水泥修建的“平顶山殉难同胞纪念碑”改建成花岗岩砌筑的纪念碑。

1988年,平顶山惨案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辽宁省命名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国防教育基地。遗骨馆更名为“平顶山惨案遗址纪念馆”。2004年,平顶山惨案遗址纪念馆被列为“全国百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国家对纪念馆进行总体改造,新建平顶山惨案陈列馆。2005年,平顶山惨案纪念馆的改扩建方案和文物保护方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同年,平顶山惨案纪念馆又被中宣部公布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06年4月至2007年,纪念馆改扩建工程圆满结束。经过总体改造后的纪念馆馆区,占地面积由过去的11.5万平方米扩大为16.5万平方米。馆内800多具遗骸全部用玻璃罩封闭陈列,罩内用恒温恒湿设备控制温湿度。这里还新建了4708平方米的平顶山惨案陈列馆,馆区内增建了主题雕塑——“毁灭”,修建了平顶山惨案幸存者证词碑苑,扩大了纪念碑广场,整修了游览道路,栽植了二千多株各类树木和几万平方米的草坪。整个纪念馆面貌焕然一新,陈列展览内容丰富,遗骸文物得到妥善保护,参观接待条件大为改善。

二、纪念馆的叙事性设计

叙事一般是指文学写作领域里,按照一定的顺序叙述一件真实或虚构的事件或一系列事件。叙事一般可分几个阶段,开始--发展--高潮--结尾。简单的说就是讲故事,讲什么,以及如何讲。近些年来,叙事的概念被广泛应用,不再狭义的居于文学领域,广义的叙事不仅是文体,还有色彩,线条,声光,空间等媒介形式。它让一切更生动更具有情节性,尤其在建筑领域,空间和城市的规划、建筑的设计都可以用叙事的方法来表达内在的情感。对于已有的建筑等,大多都可引入叙事的概念来解读表达出的不同情感和记忆。本文以抚顺平顶山惨案纪念馆为例,试着解读叙事与情感、记忆的内在联系。

纪念馆扩建工程规划(按照近期规划)里,将纪念馆按照参观路线分为五大区域,南入口停车广场区——主题纪念展示区——缅怀祭奠区——惨案遗址展示区——平顶山村惨案历史环境区。本文将这五大区域按照参观路线和叙事几要素进行划分,可以看出整个参观过程也就是空间布局是顺叙。

1.开始部分

南入口停车广场区(图一)。从南门进入,是一片开敞的庭院空间,参天大树围绕在广场周围,这里有划定的停车区域,也有供游客休息的座椅等公共设施。参观者进到广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开阔的广场和远处掩映在松柏间的史实陈列馆。从喧嚣到安静,庄严肃穆之感油然而生,使参观者不由自主的从新整理情绪,做好准备,开始参观。这样开敞的庭院给参观者预留了情感准备和唤醒记忆的空间与时间,也更有利于情感的生发和扩大。参观者顺着甬道往里走,来到布局整齐的灌木景观,在灌木丛景观区中,能看到悄然矗立着题为“毁灭”的主题雕塑(图二)。这座如同翻开的历史残页书册主题雕塑,中央是一组写实人物主雕,再现了惨案发生的瞬间场景,殉难3000余人的血腥数字醒目赫然,警示着后人永远铭记这段惨痛的历史。参观者看到主题雕塑,首先在视觉上有个强有力的冲击,并对惨案有了初步的印象,即惨案发生时间和遇难人数,潜意识里勾起对相关的记忆和对遇难同胞的同情惋惜。虽然每位参观者因个体差异对此的情感体验程度会有所不同,但总体的方向是大致相同的。这一部分为参观者之后的情感体验做了铺垫,即使不了解平顶山惨案的参观者来到这里,在这一区域或可以称是参观伊始都会或多或少唤醒人们关于日本侵略者和战争的负面记忆。

2.发展部分

发展部分包括主题纪念展示区和缅怀祭奠区,也就是史实陈列馆和纪念碑。按照参观路线,参观者来到史实陈列馆。陈列馆展厅高耸挺拔,像警示钟,寓意警钟长鸣,又有双手合十期盼和平之意的“人”字型主体雕塑,结合写实背景的浮雕营造出一种深沉、凝重而崇高的空间氛围,体现了对死难者的深切哀悼,对历史惨案的沉重反思,以及对和平的呼唤与渴望。

进入到陈列馆内,巨大的惨案日期与浮雕再次冲击参观者的感官。展览是以事件发展进程设计的单线参观路线,随着曲折的路径徐徐展现在参观者的面前。展览中还运用了场景复原、多媒體影音播放、灯光、沙盘、遇难者名单墙等多种展陈手段,营造出压抑沉痛悲愤的气氛。在这样灯光昏暗,气氛深沉压抑的封闭空间中,参观者对惨案有了更全面了解,相关的记忆喷涌而出,相应的情感体验也进一步发展积聚,对日本侵略者惨无人道的痛恨和对无辜百姓的同情,以及对战争的憎恶等等复杂情感慢慢交织在一起。从陈列馆出来,是一条笔直的山路,途经高耸挺立的纪念碑,直通接下来的遗骨陈列馆。笔直的路径引导人们积聚的情感,有使之延续聚拢的趋势,避免情感发散。总体上来说,这一部分属于封闭空间,整个参观过程极少有人喧哗和高声说话,这样更有助于情感的积聚,在整个的叙事过程中起到了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具体表现为,参观者随着展览内容的推进,一步步了解了惨案真相,调动相关记忆,内在的情感也一点点聚积,促使参观者期待情感上的爆发。

3.高潮部分

高潮部分就是惨案遗址展示区,这是整个叙事中最重要的部分,也是整个参观过程的高潮阶段。遗骨陈列馆,是我国目前唯一保存完好的“二战”时期日本侵略者屠村现场遗址——平顶山惨案遗址。继续往里面走,就来到了遗骨池(图三)。遗骨池长80米,宽5米,根据遗骨的发掘情况布置为曲折蜿蜒的带状,玻璃封闭,灯光幽暗,营造出压抑沉郁的效果。遗骨池中展示了800多具较完整的殉难同胞遗骨,全都保持着最初被发掘出的姿态。从每具尸骨的姿态上,可以看出他们当年遭到屠杀时的惨状。在遗址中还出土了一些矿工用的通行证、炭矿饭票、妇女用的剪刀、顶针等日用品,儿童佩戴的“长命锁”、银镯子、还有烧焦的月饼以及日寇屠杀用的子弹、弹壳、焚尸用的油桶和木材。累累白骨、件件遗物,都是日寇屠杀中国无辜平民的铁证。随着对惨案的了解,情节感情上的铺垫和推动,参观者来到遗骨馆亲眼看到遗骨,当年的惨状赫然在列,体验更加强烈,其内心震撼自不言而喻。参观者往往有跨越时空,重返历史现场的令人震撼的真实感,其情绪起伏不定,对日本侵略者的痛恨更具化,积聚了满腔的情感一起爆发。这里是参观的高潮,此时的情感体验也已经到达了一个顶点。

4.结尾部分

结尾部分是平顶山村惨案历史环境区。参观者怀着愤怒又复杂的情感,走出遗骨陈列馆,激发到顶点的情感需要一个舒缓的过程,和一个理性的回归。此时,沿着小路走不远就到了碑林。一座座石碑上都镌刻着平顶山惨案幸存者和相关人员的证人证言。这里石碑林立,蜿蜒曲折,青松翠柏环绕,静谧幽然,正适合参观者在这里进行情感上的平复与梳理,促使参观者思绪漫溯开来,能够自觉或不自觉的思考除了愤怒外还有什么情感体验,及此次参观的所感所得。这里是参观的终点,也是参观者情感体验的回落平复阶段,但不是情感体验的终点。此次参观会在参观者心中留下或深或浅的印象,以后遇到相关事件时,就会唤起这次参观的记忆,所思所虑也会更多更深,这就是一次有效的参观。

三、叙事的作用与应用

1.叙事形成群体历史记忆

在历史的长河里,一个历史事件只是短短一瞬,如果我们不对此进行保留和保护,那么用不了多久,人们就会逐渐淡忘,伤痛者不再伤痛,侵略者不再承认,逐渐消失在历史长河里。纪念馆是对某人或某事的纪念,为的是不忘却,为的是缅怀,为的是不重蹈覆辙,为的是守望和平。纪念馆让我们记录见证历史,保留缅怀历史,从中受教育,受洗礼,无形中有助于生成和强化对历史的集体记忆,增强了民族归属感和凝聚。也就是说在陈列展览,空间布局和有序引导中引入叙事的的手段,能够起到保护历史遗迹,证史,纪念缅怀,教育大众,增强凝聚力等较传统的作用。

2.应用手段的多样性

我们还可以发展多种叙事手段,加强对遗骨的保护,在此基础上,增加引入情节,使之更具象化,也可利用新兴的多媒体手段,二维码解说,网上虚拟纪念馆等等。在官方网站开展更为丰富的互动体验,如网上祭祀,献花等,提高参与度,扩大影响力,给参观者,尤其是不方便前来的参观者多层次,印象更为深刻的参观体验。与此同时,还应注重软实力的提升,提高服务质量,多一些人文关怀,应充分考虑参观者的接受度,把握好尺度,在遗骨馆设立警示牌提示。注意对展出信息量的控制,避免是参观者产生疲劳,设置休闲空间,帮助参观者缓解疲劳,平复心情。

参考文献

[1]谭桓,吕典雅,朱谋隆.《纪念性建筑》.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

[2]齐康著.《纪念的凝思》.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6

[3]杨念群主编.《空间·记忆·社会转型—“新社会史”研究论文精选集》,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4]郭于华主编.《仪式与社会变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5]高宇波.《纪念性建筑的立意》.《南方建筑》,2000

[6]颜萍.《东西方纪念性建筑的比较——比较南京大屠杀纪念馆与美国华盛顿纳粹大屠杀纪念馆》.《四川建筑》,2002.5

[7]金辉,肖景全.《辽东抗战与平顶山惨案》.《辽宁省博物馆馆刊》第二辑,2007

作者简介

邹静(1981.07-),女,汉族,辽宁沈阳人,历史学硕士,抚顺市博物馆馆员,研究方向,辽宁地方历史与文物。

猜你喜欢

事件叙事情感体验
保罗·利科的“话语事件”思想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热点事件中的“舆论搭车”现象探析
东方奇幻与眼球审美:对中国魔幻电影的解读
嵌入式系统课程“中断、异常与事件”教学实践及启示
浅谈交互设计在工业设计中的运用
《猩球崛起2:黎明之战》中的隐喻探究
情感教育是思想品德课升华的金钥匙
注重体验,促进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