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师调节学生情绪策略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2021-10-14郝梦阳顾颜胜

速读·下旬 2021年12期
关键词:情感教育教师

郝梦阳 顾颜胜

◆摘  要:近30年来,在教育、心理学领域内,围绕教师如何调节学生情感这一问题学者们进行了诸多有益的探索。梳理这些研究发现,我国学者对教师调节学生情感策略的研究集中在三个方面,分别是针对学生问题行为的策略、课堂情境下的策略以及教师主动采取拉近或恶化师生关系的策略,这些策略总体呈现积极多、消极少的特点。今后,对教师调节学生情感策略的研究还应继续深化理论思考,编制合适的评估工具,检验已有策略的有效性和适应性,为提高教师的情感教育素养和情感调节能力提供指导。

◆关键词:情感教育;教师;调节学生情感策略;人际情绪调节

我国自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了情感教育的相关研究,基本沿着三条思路展开:一是教育的思路,经历了理论建构、实验研究、主题深化,主要集中在教师情感素质提升的行动研究;[1]二是教学的思路,经历了挖掘和开发教材的情感成分,进行情感教学,主要有利用现代教学技术进行情感的教法设计;[2]三是学生在学习中情绪的思路,目前主要探讨学业情绪的前因事件,包括教师对学生情绪的影响。[3-4]本文则是延续第三条思路,以学生的情绪为中心,回顾近30年来教师运用策略调节学生情緒的研究,为情感教育理论提供证据,也为广大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增加学生的积极情绪提供帮助。

人际情感调节是情绪研究的新方向。所谓人际情绪调节,是指人们有意识地影响他人情绪的过程。师生互动过程包含了人际情感调节的过程,师生互动的本质是情感互动。[5]将人际情感调节推及教育情境,当教师有意识地影响改变学生情绪时,我们就把这样的过程称作教师调节学生情感。那么,从人际情感调节的角度,再次认识师生互动,或许能够给教育者更多的启示。

为此,我们以情感教育策略、调节学生情感、应对学生情绪问题、管理学生情绪、情感调节等为关键词,以1990年为文献时间起点(我国第一部情感教育专著的出版时间是1993年),在CNKI中共检索到150余篇文献。再以文献的题目、摘要和关键词为初步阅读内容,制订了两条纳入标准:(1)文献中必须包含教师的行为或者方式策略;(2)教师行为符合人际情感调节定义。经过筛选,共有39篇文献符合标准。然后,逐篇仔细阅读,梳理了教师调节学生情感的研究内容。

一、教师调节学生情感策略的概念与分类

人际情感调节应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指个体有意识地改变他人情绪,另一方面应包括个体通过他人调节自己的情绪。据此,教师调节学生情感应包含两部分:第一部分指教师有意影响或改变学生情绪方向的过程;第二部分指教师通过学生调节自我情绪的过程。本文仅关注教师调节学生情感这一情绪现象。

如何对人际情感调节的现象进行分类,是认识教师调节学生情感的重要问题。英国学者Niven等人认为,应该将动机作为一个基本的分类思路。他们将人际情感调节的策略依据动机不同分为情绪提升和情绪恶化两大类。[6]美国学者Gross教授则认为,情绪调节的目标根据调节方向和情绪种类的不同,可以划分为增加正性情绪,增加负性情绪,减少正性情绪,减少负性情绪四种情况。[7]基于以上理论,本研究中,我们将情绪提升的操作性定义为增加正性情绪、减少负性情绪,情绪恶化的操作性定义是增加负性情绪、减少正性情绪。

二、教师调节学生情绪的策略

(一)针对学生问题行为教师的情感调节策略

教师调节学生情绪行为的一个关注点是学生的问题行为。这里的问题行为既包含了一般的纪律失常行为,也包括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行为。

程功等人认为,纪律问题不是一个简单的行为上问题,尽管它一般表现为违反和破坏某些规则的行为,但是这类行为只是某些原因的结果而已,从纪律问题的产生及解决的策略而言,有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不容忽视,这就是学生和教师的情绪状态和情绪特征。[8]从他的观点来看,学生问题行为其实是某种情绪的表现,因此,教师应对学生问题行为的核心应该是调节学生的情绪。

心理健康问题是学生问题行为表现的另一面。在查明华等人的研究中,他们通过访谈获得了五种教师经常面临的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情境,分别是厌学、退缩行为、自我中心,攻击性行为、考试焦虑。很明显,在这五种典型问题中,焦虑、厌学等属于情绪问题。[9]这说明,学生的情绪问题的确是心理健康的重要问题。情绪与健康紧密相关。

表1列出了近30年来我国教师应对学生问题行为研究中的典型策略。从表中可以看出,这些策略既包含了能够提升学生情绪的行为,也包含了一些恶化学生情绪的行为。例如,给学生倾诉的机会,可以增加学生正性情绪,减少学生负性情绪;教师的有意惩罚或者假装生气则会减少学生正性情绪,增加学生负性情绪。

(二)课堂情境下教师调节学生情感的策略

课堂情境是教师调节学生情绪情感的主要情境。分析文献发现,教师课堂上对学生的情感调节主要包含三个方面,分别是教材的情感化处理、课堂情感调节和注重学生情绪情感的教学方法。

课堂是学生在学校生活的主要场所,郭德俊认为,探讨在教学中诱发和调节学生的情绪,形成最佳的情绪状态,是素质教育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10]卢家楣认为,教学中存在着静态的三大情感支点——教师、学生和教材。[2]因此,课堂中教师如何通过教材等教学元素影响学生情绪就显得极为重要,这也正是教师调节学生情感的概念核心。

从表2中可以看出,在如何呈现教学内容情感性这个问题上,研究者经历了从关注教材,到配合多媒体,再到重视多媒体中的情绪设计这样一个变化。可以发现,最初的课堂情感调节方式依然是利用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如创景引趣等;之后的研究开始关注教师在课堂中的“情绪源”的作用,如教师自身的情绪展现、教师的积极反馈等。除此之外,在教学方法上,也更突出团体教育和辅导,气氛也更为轻松活泼,如活动教学等。

分析这些文献可知,已有很多研究关注到了课堂情境中的教师对学生情感的调节策略,并且对一些策略进行了深入的实证研究,如情绪设计等。但是,由于缺乏系统性,这些策略看起来繁多杂乱,削弱了其指导教育实践的作用。

(三)教师为改善或恶化师生关系等而主动采用的情感调节策略

教师的教育过程既包括教书,又包括育人。因此,教师对学生的情感调节也发生在课堂之外,无特别指向。如师生关系提升研究,主要探讨如何促进师生和谐,减少师生对立和紧张;教师共情,讨论教师如何增加对学生的情绪理解,减少师生共情鸿沟。

表3列出了教师言行涉及调节学生情感的相关文献。显而易见,诸如师生关系提升、教师共情、教师情感支持、教师激励、教师情感支持等研究,其着眼点在于如何通过教师的言行增加学生正性情绪体验,提升学生情绪。而教师心理虐待、不当行为,语言暴力等研究,关注的是教师恶化学生情绪情感的行为。

传统情绪调节目的是减少负性情绪,增加正性情绪。其实情绪调节也存在工具性目的,即人们会有意识地减少正性情绪,增加负性情绪。在教师对学生的情感调节中,有一些策略如教师不当行为、心理虐待等,可能是教师在当时情境中出于工具性目的而有意为之,但显然有恶意的、消极的特点。

三、教师调节学生情感研究与实践的未来方向

纵观教师对学生情感调节的相关研究可以看出,研究者已经逐渐开始注意到教师教育学生方法中的情感因素,并对这些方法中涉及情感的策略进行了初步探索。随时间推移,教师调节学生情感策略的运用越来越多;教师调节学生情感从问题行为指向转变为改善学生情感,从关注学生情感转变为关注教师主动调节学生情感;所用策略总体上讲积极的多、消极的少。这些对教师调节学生情感、改善师生关系等无疑是有借鉴意义的。但是,在这一方面还有许多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和研究指导实践的问题。

(一)加强师生情感调节理论的研究

教师调节学生情感,也可称为教师对学生的情感調节,属于一种人际情感调节,可以借鉴Gross和Niven等学者人际情感调节的理论。但教育情境中的师生关系又不同于普通的人际关系,教师教书育人,在教育教学中起着主导作用。因此借鉴人际情绪理论,发展适合教师调节学生情绪的理论就显得很有必要。

(二)编制教师调节学生情感策略的评估工具

对教师调节学生情绪策略进行量化评估。有研究已经编制了很好的情绪调节策略问卷,用以测评个人调节他人情感的策略。按照同样思路,教师在调节学生情感时,与这些调节他人情感的策略一样吗?解决这一问题需要编制适合教师调节学生情绪策略的评估工具。

(三)评估已有教师调节学生情感策略的有效性

如前所述,目前有关教师调节学生情感的策略文献比较多,而绝大部分是教育实践中教师所用策略的调查或总结,因而显得繁杂;同时,没有系统的分类,各个策略的有效性不能做比较,也不能告诉教师什么情况下采取什么样的策略会更有效。因此,未来的研究既要有理论指导的科学分类,又要借鉴已有策略中实际有效的策略。

(四)提升教师的人际情感调节能力

学生的行为表现往往是其情绪情感的表达方式,如纪律问题等。以往由于教师的“行为”导向,忽视学生的情绪状态,其结果就是手段方式越来越“冰冷”,从而恶化师生关系。如果教师将情绪调节的个体视角转向人际视角,注意人际情绪调节策略的学习与运用,那么很多问题可能会迎刃而解。如学生太活跃了,就转移他们的注意力促其冷静。少用所谓“刀子嘴,豆腐心”的策略,不要让学生费时费力去理解教师激烈方法背后的苦心。逐渐培养教师的情感调节能力,既调节好自己又调节好学生的情感。

参考文献

[1]马多秀.情感教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教育研究,2017,(1):52-61.

[2]卢家楣. 论情感教学模式[J].教育研究,2006,(12):55-60.

[3]俞国良,董妍.学业情绪研究及其对学生发展的意义[J].教育研究,2005,(10):39-43.

[4]马惠霞,苏鑫,刘静.中小学教师的情绪及其对学生的情绪传递初探[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26):31-33.

[5]查明华,申继亮,高潇潇.中学教师处理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策略类型研究[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2):66-71.

[6]郭德俊,田宝,陈艳玲,等. 情绪调节教学模式的理论建构[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5):115-122.

作者简介

郝梦阳(1992—),男,汉族,河南郑州人,助教,硕士,研究方向:情绪心理。

顾颜胜(1978—),男,汉族,安徽蚌埠人,高级经济师,硕士,研究方向:大学生心理健康。

基金项目:本文系新乡医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高校辅导员研究)培育项目“从心理咨询案例分析新乡医学院学生心理问题的特点与变化趋势”(项目编号:XXMU20FB01)的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情感教育教师
最美教师
大山里的教师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教师赞
浅谈情感教育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浅谈情感教育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渗透
留守高中生情感教育的对策探讨
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渗透研究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
圆我教师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