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设游戏活动 提高课堂实效

2021-10-14黄正盛

课程教育研究 2021年7期
关键词:课堂实效游戏活动道德与法治

黄正盛

【摘要】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创设适当的游戏活动,将教学内容有机地融入其中,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让学生在主动学习中学会认识社会事物和现象的方法,促进学生道德情感的形成和道德判断力的提升,提高《道德与法治》课堂的德育实效性。

【关键词】游戏活动  《道德与法治》  课堂实效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1)07-0120-02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必须从学生发展的现实和可能出发,提高德育的实效性。”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在讲话中强调学校思政课的重要意义,因此,作为一名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的从教者,必须从政治高度提高思想认识,旗帜鲜明、毫不含糊地上好《道德与法治》课,真正把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落实到位。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课堂中教师如果再施以灌输式、填鸭式教学,必然使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引发学生的抵触情绪,降低课堂效果。学生参与《道德与法治》课堂学习的过程应该是引导学生在知与行相统一的过程中体验、探究、解决问题,在亲身参与中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的过程。而游戏活动可以为学生创设各种亲身参与的情境,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结合教学目标和学生生活实际创设丰富多样的游戏活动,可以达到让学生在玩中学、玩中思、玩中悟的教学效果,更有利于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的发展。

一、游戏活动能让学生将生命整体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人的生命是一个由行动、认知、情感、意志、意识及隐藏在意识之下的非意识等组成的一个整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虽然会有所侧重,只以一种或某几种生命力量为主,但都无法避免触动所有生命活动。传统的德育课堂中论证式是一种最常见的教学模式,注重的是学生认知能力的提高,而道德水平和思想意识等其他生命能力容易被排斥在外。如果在课堂中适当地开展游戏活动,就能让学生的生命整体投入到学习活动中。例如在统编版三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第7课《生命最宝贵》第一课时“我们的生命来之不易”中,教材就创设了一个“体验五分钟妈妈”的游戏活动。课堂中让学生将装着书的书包挂在胸前模拟怀孕的妈妈,做弯腰捡地上的物品、系鞋带和累了趴在桌上休息等动作,同时还要护好肚中的“小宝宝”。在这一游戏活动中认知、情感、行动、意识等学生的整体生命能力都被调动起来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在游戏活动中学生体验到母亲孕育自己的艰辛,初步认识到自己的生命是多么来之不易。

二、游戏活动能有效摆脱德育课堂的生硬灌输和说教

过去的德育课堂经常是先讲道理,然后用生活中的事例证明,最后再总结性地论述,这样很容易变成了灌输和说教的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容易导致学生反感和抗拒。在课堂中设计一些游戏活动,让学生在参与游戏的过程中达成教学目标,能有效摆脱德育课堂的生硬灌输和说教式教学。例如在教学统编版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第15课《分享真快乐》时,如果教师一味地向学生说教、灌输“分享是快乐的”,学生必然是无法真正理解“为什么分享是快乐的”,更不用说帮助学生形成乐于分享的良好道德品质。其实,在这节课我们可以设计一个“击鼓传花”的小游戏,教师课前准备好游戏的道具——鼓和花束,学生课前做好分享的准备——可以是玩具、零食、愉快的经历、自己的小秘密等。鼓声响起学生开始传递花束,鼓声停时花束在谁的手上,就由该生将自己心爱的物品或隐藏在自己心中的小秘密跟大家分享。学生在游戏活动中真实体验了分享的快乐,懂得了如何与人分享,促进了学生乐于分享这一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

三、游戏活动为学生提供基于生命经验的道德学习

《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根本目标是“立德树人”,而道德的学习如果不经由学生亲身经历与体验是不可能发生的。因此,教师在进行《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学设计时应该基于学生的经验开展活动,唤醒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并在活动中使这些经验得以提升和丰富。例如在教学统编版三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第7课《生命最宝贵》第二课时“爱护身体  珍惜生命”时,为了让学生认识到身体受到伤害所承受的巨大痛苦和生活中的种种不便和困难,从而懂得珍惜生命和爱护身体。教学中可以根据教材提供的素材,组织学生开展一个“体验盲人3分钟”的游戏活动,让学生模拟自己的眼睛受到伤害(用眼罩把眼睛蒙上)看不见了,尝试做一些平时经常做的事情——看书、写字、捡起掉到地上的橡皮擦、从座位走到教室门口等。然后再请学生说一说在模仿盲人的过程中的感受,并引导学生说说自己受伤的真实经历及生活中看到的伤残人士生活不便的事例。在这个开放性的体验游戏活动中学生既可以整理、加工、提升自身经验,也可以把教材和学生提供的间接经验转化为自己的直接经验,体验到身体受到伤害后所面临的不便和困难,从而认识到拥有健康、健全的身体是多么珍贵,形成珍爱生命的意识。

四、游戏活动能有效提高《道德与法治》课堂德育效果

1.游戏导入,激活德育课堂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一节课的开始能否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至关重要的,在上课伊始带领全班同学参与到一项自己喜欢的游戏活动中,能快速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放松学生的身心,激发课堂活力。

例如在教学小学《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下册《生活离不开规则》一课时,学生虽然已经有一些初步的规则意识,但主要还是属于他律,对生活中的各类规则缺乏理性的认识,没有真正理解规则的意义和重要性。为了帮助学生意识到规则的重要性,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做一个“顶物赛跑”的游戏来导入新课,不仅能让学生在游戏活动中体会到规则的重要性,还能激起学生对本课教学重点“生活离不开规则”的探究欲望。“顶物赛跑”游戏分两个环节来完成。游戏第一环节,有意创设规则不明确、不平等的游戏情境,让学生初步感知规则的重要性。(1)人数不同:第一和第二小组推荐3名同学组成勇士队,第三和第四小组推荐4名同学组成雄鹰队;(2)道具不同:勇士队顶的道具是教师事先准备的废旧杂志(难度更低),雄鹰队顶的道具是圆柱体的空塑料瓶(难度更高);(3)勇士队和雄鹰队的队员用头顶着各自的道具,勇士队的路线是绕第一小组转一圈,雄鹰队的路线是绕第四小组转一圈,两队分别由第一名队员顶着道具开始绕圈,绕完一圈后将道具交给第二位同学,第二位同学顶着道具接着绕圈直至全体队员绕完;(4)音乐声响起,比赛开始,最先完成的队伍获胜。比赛毫无悬念是勇士队获胜,第一和第二小组在胜利中欢呼,第三和第四小组在失败中难免有些失望;(5)游戏结束了,同学们有什么想说的?(引发学生思考)生1:游戏不公平。一石击起千层浪,觉得游戏不公平的同学越来越多。哪儿不公平?(引发学生讨论)经学生讨论得出本次游戏因为两队的人数不同、使用的道具不同所以是不公平的,学生初步体会到游戏规则的重要性。游戏第二环节,制定明确公平的游戏规则,加深学生对游戏规则重要性的认识。引导学生重新制定公平合理的游戏规则,游戏重新开始。游戏结束后学生对游戏结果没有异议。学生在愉快的游戏中体会到规则的重要性,为教师引导学生進一步探讨“生活离不开规则”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像这样将导入新课部分设计成游戏活动,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通过亲身参与游戏活动提高了道德判断力和行为选择力,为接下来的教学作好铺垫,激发起学生对下一环节教学内容的探究欲望。

2.游戏体验,培育道德情感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体验学习的重要价值不在于学会某种操作方式、获得某种技能,而在于每个人在活动中获得的真实感受,这种内心体验是形成認识、转化行为能力的原动力。”道德情感和道德认识靠说教是无法达成的,在课堂中如果我们照本宣科一味地要求学生对道德规范、法律条文死记硬背,必然陷入灌输式、填鸭式的落后教学模式,使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而且对学生道德情感的形成是有害无益的。因此,我们可以将教学内容融入到游戏活动中,将教学活动设计成学生喜爱的游戏活动,让学生在游戏体验中学习,在游戏活动中获得真实感受,让学生在游戏活动中获得的这种内心体验成为培养学生良好道德情感的原动力。

例如在教学小学《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下册第6课《我家的好邻居》中的话题一“邻居家的小伙伴”一课时,由于学生在日常的邻里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一些与邻居小伙伴交往的生活经验,教学前,教师可以对学生的邻里生活通过观察与聊天等方式进行调查了解,根据大多数学生还不能很好地和邻居家的小伙伴交往,对交往的礼仪知识还掌握得较少,可以设计一个“角色扮演”游戏,让学生在“角色扮演”这一游戏活动中提升与邻居小伙伴的交往能力,帮助学生感受邻居小伙伴的友情,乐于结识邻居小伙伴。(1)创设游戏情境:有位同学小青,上个月搬新家到了一个陌生的小区,周围的小伙伴都不认识,他非常想认识一些新伙伴。你是怎么认识邻居家小伙伴的?请把你的方法给小青分享一下。(2)学生分享自己的方法。(3)角色扮演游戏——认识新伙伴:①请同桌两位同学分别扮演小青和他将要认识的新伙伴(明明或红红),试着演一演如何认识新伙伴。②请两位同学上台演一演。③其他同学观看表演后提出自己的意见。“实践出真知。”通过“角色扮演”游戏中的“演一演”“评一评”“议一议”等活动,学生学到了更多认识新伙伴的方法,使学生更加乐于结识邻居小伙伴。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学生通过在游戏活动中积累的生活体验培育了良好的道德情感,达到了玩中学、玩中思、玩中悟的教学效果。

3.游戏应用,形成良好品德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采用学生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他们认识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使教学成为学生体验生活、道德成长的有效过程。”因此,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可以通过创设游戏活动,让学生在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过程中体验生活,促进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论语曰:“温故而知新。”学生获得知识容易,遗忘起来也很快。因此,在课堂的结尾部分创设适当的游戏活动,能拉近本节课所学的知识与学生的距离,在开心的游戏活动中学生应用新掌握的知识解决问题,可以使新学的知识得以巩固,又能在运用新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社会,为学生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形成提供丰富的生活经验,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

例如在教学小学《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下册《我想和你一起玩》中的“大家一起欢乐多”这一话题时,可以在课堂结尾部分设计一个“小动物蹲蹲”的小游戏,让学生在游戏实践中进一步体验大家共同玩耍的快乐,培养学生的群体观念和与人合作的意识,增进学生的交往能力,帮助学生形成乐群的良好品德。(1)将全班同学排成4列,每列同学分别戴上“小熊”“小鹿”“小兔”“小猫”的头饰。(2)老师指定从佩戴“小熊”头饰的这一列同学开始,该列同学的口令是:“小熊蹲,小熊蹲,小熊蹲完(该列同学希望哪列同学接着蹲,就喊哪列学生的头饰名称)小兔蹲。”当喊到“蹲”时,该列同学下蹲一次。(3)被喊到的同学继续用以上口令依次进行。(4)蹲错的同学(被喊到代号没有反应或没有被喊到代号却蹲的同学)立即淘汰,最后留下的两列中的同学为赢家。(5)要求每位游戏参与者的口令洪亮,动作到位,否则视为失败予以淘汰。像这样将所学知识融入到游戏活动中让学生直接应用、体验、思考,让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和大家在一起玩是多么快乐,使学生在实际生活和真实道德冲突中引发内心的道德情感、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进而有效培养学生的乐群意识,帮助学生形成良好品德。

有道是“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有时我们也可以将整堂课都设计成一个游戏活动,将整节课的教学内容有机地融入其中,让学生在参与游戏的过程中完成德育教学目标。当然,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游戏活动一定要避免为了游戏而游戏,必须在遵循课标要求的前提下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来创设,要确保通过游戏活动的创设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感和道德品质,能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道德判断和行为选择能力,能更有利于提高《道德与法治》课堂的德育实效性。

猜你喜欢

课堂实效游戏活动道德与法治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农村幼儿园游戏活动开展的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
对英语课堂实效性的反思与探究
浅议游戏在小学体育课中的运用
巧设教学情境 增效英语课堂
学会倾听,追求课堂实效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