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竹竿舞进培智学校的辐射作用分析

2021-10-14曾兰叶远萍

教育界·下旬 2021年9期
关键词:培智学校

曾兰 叶远萍

【摘要】为了丰富课程内容,提高培智学校的教学质量,校本课程开发势在必行。竹竿舞属于广西壮族传统文化,把它引进培智学校当作一门课程来开发和运用,不仅能传承民族优秀文化,丰富学校的课程,而且对培智学校的学生和教师也具有非常大的作用。

【关键词】竹竿舞;培智学校;辐射作用

【基金项目】本研究为广西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A类课题“民族传统文化(竹竿舞)进培智学校的实践研究”(课题批准号:2019A074)的研究成果。

一、问题的提出

竹竿舞作为广西壮族传统文化,已纷纷进入普通学校校园,不仅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而且使民族文化得到流传与推广。竹竿舞对场地与器材的要求简单,节奏感、灵活性、趣味性强,学生容易记忆,因此竹竿舞作为一种传统文化进入培智学校是可行的。将竹竿舞引入培智学校是传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之一,不仅能促进学生身体机能的发展,而且有利于教学改革和创新,有利于丰富培智学校学生的校园生活。

竹竿舞动作简单,表演规则具有灵活性,可以根据学生的能力自由发挥,能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把竹竿舞与运动康复、音乐律动课程相整合,不仅可以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多种感知觉,提高学生的肢体协调能力,培养学生的集体合作精神,而且可以让学生对民族文化产生认同感,继而传承民族优秀文化。在培智学校开展竹竿舞教学活动,有利于拓展、完善和创新学校相关课程的教学内容,开发校本课程,丰富学校的课程资源,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与健康水平。

二、竹竿舞进培智学校对学生的作用

(一)学习竹竿舞,可以让学生多了解和掌握一种民族文化,增加知识量

民族文化是人类共同的文明成果,每个人都有权利与义务传承发扬民族文化。从教育公平角度出发,如何让民族地区培智学校的学生体验民族文化是值得特殊教育教师思考的问题。竹竿舞是广西壮族传统民俗活动中重要的一部分,是广西壮族三月三必备的庆祝节目。身处少数民族地区,要更好地融入社会,必须对所属的民族传统文化有所了解。竹竿舞作为一门课程进入培智学校,可以让学生了解广西壮族的相关文化,并体验相关的民俗活动,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加其知识量,而且可以在校园营造传统文化氛围,培养学生的民族认同感。

(二)跳竹竿舞可以提高学生的协调能力,提高康复效果

由于传统的运动康复课缺乏趣味性,很多学生不喜欢上运动康复课,导致运动康复课的教学效果得不到提高。竹竿舞作为一项民族体育运动,融合了体育运动和音乐律动的主要元素。竹竿舞动作简单,规则灵活,可以根据学生的能力自由发挥,能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把竹竿舞与运动康复、音乐律动课程相整合,可以培养学生的多种感知觉,发展学生的身体协调性、灵敏性和弹跳素质,增强动作的节奏感,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活动中达到康复的效果。

(三)跳竹竿舞可以提高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

竹竿舞是一项集体活动,需要相互配合才能完成。学生在跳竹竿舞的过程中可以提高沟通能力,学会合作,与同伴友好相处,团结协作,树立个人行为与群体行为的责任感。对于培智学校的学生来说,社交沟通是他们的一大障碍。在跳竹竿舞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合作,就必须要沟通交流。这样不仅可以突破学生的社交沟通障碍,而且可以发展学生之间的同伴关系。

(四)跳好竹竿舞可以让学生身心愉悦

竹竿舞是集动作、音乐、节奏于一体的一项运动,在跳竹竿舞的过程中,可以缓解压力,放松身体,达到愉悦身心的效果。相对于传统的运动康复课,竹竿舞更具有趣味性,能真正实现“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的理念。学生跳好竹竿舞比学会一项康复动作更有成就感,学习动机也更强烈。学生跳好竹竿舞,受到教师、同学、家长的赞赏,也会非常快乐。

(五)跳好竹竿舞可以增强自信心,体现自身的价值

竹竿舞作为广西壮族一项非常受欢迎的活动,常常用于晚会庆典中。培智学校受邀参加多场社会晚会庆典,学生在晚会上进行竹竿舞表演。在表演过程中,邀请社会人士一起參与,不仅可以让学生接触不同的社会环境,融入社会,而且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特殊孩子。竹竿舞表演还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体现学生自身的价值。

三、对培智学校教师的作用

(一)了解和掌握壮族的历史文化,传承民族优秀文化

教师是传播知识的使者,在传播民族文化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教师要教授与竹竿舞相关的课程,必须要对广西壮族文化有一定的了解,不仅要对竹竿舞的起源、发展、形式等有深刻的了解,而且要对与竹竿舞相关的文化元素有一定了解。在调研的过程中,教师会接触壮族文化,并对壮族文化进行深入了解,这也是传承民族文化的一种途径。

(二)促使教师自我提升和发展

竹竿舞作为一门新开设的校本课程,既没有教材,也没有现成的教学内容,需要教师自己探索课程该如何开展,对教师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顺利开展竹竿舞课程,教师就要努力提升自己的能力。竹竿舞课程融合了多学科的知识,如运动与康复、音乐、认知、生活适应等。教师只有掌握多门课程的知识,才能顺利开展竹竿舞课程,使课堂教学达到高效。由此可见,在开展竹竿舞的过程中,教师要培养各方面的能力,实现全面发展。

(三)提高教师的创新能力

教师在教学时只有不断探索和创新,才能使学生理解和掌握跳竹竿舞的要领。面对新的课程,教师没有可借鉴的经验,也没有现成的教学方法,需要发挥创新能力研究一套适用于培智学校学生的教学方法。这对教师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提高自我创新能力的机会。虽然网上有很多跳竹竿舞的视频可以参考,但是并不适合培智学校的学生。教师需要充分发挥自我创新能力,根据学生的综合能力创编适合培智学校学生的竹竿舞动作及节奏。

(四)增强教师的成就感

由于学生的特殊性,培智学校的教师很难获得成就感,也比较容易产生职业倦怠。在竹竿舞课程教学中,可以很直观地看到学生的变化,看到学生从单脚跳、双脚跳都很难完成到能跟着音乐节奏跳完竹竿舞。学生的进步很容易让教师获得成就感;教师的成就感反过来会激发教师的效能,提高教学质量。此外,运动是缓解压力的有效方法,在与学生跳竹竿舞的同时,教师也能愉悦身心,释放压力。

四、跳好竹竿舞對其他培智学校的辐射作用

(一)成果转化,推广经验

特殊教育发展较晚,发展速度慢,特别是县区的特殊教育学校。由于各地的经济文化不一样,国家规定的课程不一定适合本地的学生。而县区的学校由于缺乏人力、物力和专业指导,很难自主研发适合学生的校本课程。学校应对本校开展竹竿舞课程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把成果经验分享给其他学校。可以通过教育帮扶把开展竹竿舞课程的经验和成果推广给县区特殊教育学校,并指导他们开展工作。县区特殊教育学校也可以借鉴竹竿舞课程的经验以及本地的特色来研发独具特色的校本课程。

(二)普特合作,资源共享

目前很多学校都在提倡普特融合,但由于特殊教育学校的课程、教学内容和普校不一样,普特融合谈何容易?很多设有特殊班的普校会选择某些课程将特殊学生和普通学生相融合,是比较可行的方法。那么特殊学校如何与普通学校合作,以促进特殊学生的融合进程,是目前亟须解决的问题。目前很多普校都开设了相关的民族文化特色课,竹竿舞等进入了普通学校。在培智学校开设竹竿舞课程,正好可以和普通学校合作。而且竹竿舞的参与性强,很容易营造融合的氛围。特殊学生和普通学生一起跳竹竿舞,可以发展同伴关系,有助于其更好地融入社会。学校之间还可以相互借鉴开设民族文化等相关课程的经验,实现共同发展。

(三)扩大辐射作用,辐射整个南宁乃至广西

竹竿舞课程可以作为本校的特色课程在广西全区进行推广交流。把成功的经验向其他特殊学校分享,可以给暂时比较落后的特殊教育学校提供课程建设的经验,丰富其学校课程体系。目前广西很多地方的特殊教育学校是近几年才成立的,对于本校的课程体系建设还处于摸索阶段。虽然国家根据新课标出版了培智学校实验教材,但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要考虑学生共同的基本素质要求,并且各地的文化背景不同,在课程设计方面很难全面照顾到各地区的特殊学生。而校本课程以发展符合学生、学校或地方特殊需要的课程方案为目标,根据学生需要不断调整,是国家课程的有效补充。竹竿舞是广西壮族比较有代表性的民俗活动。把竹竿舞作为一门课程引进培智学校,不仅可以丰富校本课程,传播民族文化,而且可以竹竿舞课程为借鉴,研发其他具有当地特色的校本课程。

五、结语

少数民族地区在特殊教育学校开展民族文化相关的课程既是顺应时代的要求,又是一种新的尝试。竹竿舞作为壮族一项众所周知的活动,具有操作简单、参与性强以及动作灵活多样等特点,它作为课程进入校园可以发挥很多作用。竹竿舞进入校园有非常好的群众基础,并且可以和学校的其他课程进行融合,不仅可以丰富学校的课程,传承民族优秀文化,而且可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提高康复效果。

【参考文献】

余贞凯,刘莹,黄睿.竹竿舞融入云南中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探讨[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16,32(04):66-69.

杨丽萍.民族文化进校园的实践与反思——基于广西武鸣县民族教育情况的调查和研究[J].民族教育研究,2011,22(02):107-111.

沈玉霞,袁建伟.竹竿舞进入小学体育课堂的启示[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24(04):148-150.

猜你喜欢

培智学校
基于“心理契约”理论的培智学校教师专业团队建设
浅谈培智学校低学段语言康复课程开发
培智学校多元教育对象有效教学组织形式探究
培智学校中高年级数学教学的思考
培智学校数学课堂有效性教学的思考
班级授课制下培智学校语文差异性教学实践
培智学校语文校本课程改革的生活化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