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为哺育“中国消费”而建设好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2021-10-14杜奇睿

杭州金融研修学院学报 2021年9期
关键词:国际化培育中心

杜奇睿 白 明

“十四五”期间,中国需要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众所周知,“中国制造”近些年来在世界上越来越有影响力,而现在中国正在致力于加快推进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的迈进步伐。然而,如果要让内循环担当起新发展格局的主体角色,并且国内国际两个循环之间形成良性互动,仅在供给端上做大做强“中国制造”是远远不够的,在需求端上的“中国消费”也必须要做多做高。只有将“中国制造”与“中国消费”都做大做强,国内大循环才能够有一个畅通的“环路”,国际国内双循环才能够产生应有的红利。只有这样,新发展格局才能够显示出足够的含金量。

作为一个有14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要求对于各级政府来说责无旁贷。按照《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必须要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表明,2021年上半年全国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23.0%,比2019年同期增长9%,两年平均增长4.4%,而在过去两年间,全国GDP平均增长5.3%。从拉动国民经济的“三驾马车”来看,2020年最终消费占GDP的比重为54.3%。以往,中国总是强调要先生产、后生活。在经济发展处于相对初级阶段,如果没有足够的产品,人们的生活是无法保障的。然而,随着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经济的持续运转不仅仅要看出处能力,而且也要更多看需求能力。这里,既包括需求规模,也包括需求结构。

应当指出的是,在生产力不发达的时期,中国的消费结构更偏重于温饱型消费。40多年的改革开放让中国经济逐渐摆脱发展滞后状态,中国不仅已经成为当今世界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体,而且中国还拥有全球最大规模、最具成长性的中等收入群体,中国的人均GDP也超过1万美元重要关口,而中国的消费结构也因此而呈现出高端化与多元化。老百姓的腰包鼓了,自然也有了更强的消费能力。2003年,最终消费占同期GDP比重仅有34.5%。虽然这一比例在近些年超过了50%,但在世界各国中仍处于较低位置。事实上,全球最终消费占GDP的比重平均达到78%,而其中的发达国家更是达到80%左右。毋庸置疑,现阶段消费对于中国经济的基础性作用还有待进一步加强。现如今,中国经济正在摆脱投资驱动模式,而疫情加逆全球化也为出口贸易发展带来更多不确定性。在这样的背景下,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就会更加凸显。

加强消费对于中国经济的基础性作用可以有各种各样的抓手,而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这步“先手棋”也正在“落子”。按照商务部在2021年7月19日公布的信息,经国务院批准,在上海市、北京市、广州市、天津市、重庆市率先开展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相对来说,这5个城市不仅在消费能力上在全国排名靠前,而且在消费环境和消费设施上也属上乘。更进一步看,开放度高可以说是5座城市的共性,特别是北上广三座城市,代表了国内城市开放的最高水平。由于国际化程度相对较高,由这5个城市担任推进“中国消费”国际化重任的“排头兵”并不令人意外。应当指出的是,不论上述“五虎将”在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中表现得有多么强势,都只是全国范围内消费升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既然这5个城市有幸获得了“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桂冠,就意味着它们在打造国际化的“中国消费”过程中必须主动走在前面去探索、去引领、去示范。在“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盛名之下,这5个城市要想做到名副其实也不容易,想要“躺赢”更是做不到的,必须要精心设计。以全国经济最大的城市上海为例,建设高水平的国际消费中心是打造国内大循环中心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链接的必然要求,是对城市核心功能的叠加和放大。例如,上海市部署了构建融合全球消费资源的聚集地、推动多领域服务消费提质扩容、打造引领全球消费潮流的新高地、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标志性商圈、营造具有全球吸引力的消费环境、完善国际消费政策和制度体系、构建区域协同产业联动新格局等7个方面28项任务,提出力争到“十四五”末率先基本建成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又如,北京市提出力争通过5年左右的培育建设,在国际知名度、消费繁荣度、商业活跃度、到达便利度、消费舒适度、政策引领度等关键指标上水平显著提升,基本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从消费环境上公平地讲,国内其他许多城市在促进消费方面做得并不差,甚至在某些领域比起上述5个获得国际消费中心称号的城市还有些优势。国家这一次之所以下决心选择这5个城市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除了这5个城市自身的软硬件条件相对更加过得硬外,在很大程度上也与这些城市对周边区域所产生的辐射效应有关。既然如此,我们有理由看好这5个城市在培育国际化“中国消费”过程中做出的一系列“先吃螃蟹”行为。

不可否认,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现阶段仍处于边摸石头边过河的阶段,重点在于总结经验,因而短期内不会遍地开花,但这5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牌照”也不可能是“绝版”。此前,也有20多个城市都曾经申报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其中也包括深圳、成都、杭州、武汉、南京等消费名城。可以肯定的是,对于打造国际化的“中国消费”来说,所有的城市一个都不能少,其中有些城市正在争取机会入选第二批、第三批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事实上,近些年来也有许多城市提出了要建立国际消费中心的口号。例如,2021年4月29日,深圳市第七次党代会报告明确提出,深圳将加快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世界级地标性商圈和高品质步行街,培育壮大新型消费,引导境外高端消费回流,探索建设国际免税城。又如,江苏省不仅提出要建立一个国际消费中心,而且提出要建一个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群。按照江苏省《“十四五”规划纲要》,要培育打造南京、苏州、徐州、无锡等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和扬州等区域消费中心城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相信在这5个城市的示范下,国际消费中心会越来越多,最终会通过激发消费活力来驱动整个国民经济。

在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过程中,不仅有必要体现出“中国消费”的更高水平,而且也需要更注重探索模式的多元化。毋庸置疑,随着人均GDP达到中等收入国家的水平,中国的消费升级步伐在近些年来也在加快。然而,收入增加因素仅仅是引致“中国消费”的关键因素之一,消费多元化也可以体现在人口老龄化、城市化、信息化等其他关注点上。由此,我们必须按照“十四五”规划要求,除了顺应消费升级趋势外,也要提升传统消费,还要培育新型消费。在培育国际化“中国消费”过程中,我们一方面期待着大量高水平消费需求的“水到”,另一方面不希望看到在满足高水平消费需求上“渠未成”,而加快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正是为了能早日看到国际化“中国消费”的水到渠成。

与此同时,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也需要体现出更加“接地气”的国际化特征。迄今为止,国内许多城市也都提出要成为国际化的消费城市,但这些城市在促进国际化消费上的做法则多有雷同,无外乎就是划出看起来显“洋气”的固定场地,引进一些国际知名品牌专卖店,举办几场有国际大师参加的时装秀。对欧美国家的消费者来说,购买洋品牌完全没必要舍近求远来到中国,而对国内消费者来说,又会感到“不接地气”。正如“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这句名言所说,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也同样需要因地制宜。可以这样说,越是有本地特色的,就越会产生广泛影响力与吸引力,也就越能体现出国际化。

应当指出的是,无论是扩大消费还是促进消费升级,单独依靠几个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也都是难有大作为的,还需要不拘一格,通过营造其他类型的国际化消费中心加以协同。例如,若单独论起消费软硬件条件,现阶段海南在国内的排名并不靠前,但也要看到,打造国际旅游消费中心目前是海南加快自贸港建设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从这个意义上讲,只有抓住了旅游业这个“牛鼻子”,海南的消费产业链才有可能被激活。现阶段,海南正在推进的旅游业与相关产业协同发展,范围已经延伸到健康养老、体育健身、生态休闲、民俗风情、离岛免税等诸多领域,而首届国际消费品博览会在海南的成功举行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在为巩固海南的国际旅游消费中心地位加分。

总之,要想在“十四五”期间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不能仅从产业升级入手做大做强已经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中国制造”,而且还要从促进消费入手,做多做高更具有国际化特征的“中国消费”。现阶段,建设好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就是要创造条件,集中精力,抢先将“中国制造”与“中国消费”的结合过程浓缩在几个有代表性的“点”上,然后以点带面,将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成为打造国际化“中国消费”的突破口,最终不仅会有助于突出国内大循环的主体地位,而且也能够促使国内国际两个循环之间形成良性互动。

猜你喜欢

国际化培育中心
剪掉和中心无关的
聚焦港口国际化
在打造“两个中心”中彰显统战担当作为
人民币国际化十年纪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别让托养中心成“死亡中心”
北上广操心“副中心”
人民币国际化回顾与新常态初期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