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籼粳杂交稻浙优21 引种适应性试验

2021-10-14万华雄

农业科技通讯 2021年10期
关键词:中稻粒数小数点

万华雄

(建瓯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福建建瓯353100)

浙优21 是浙江省农业科学院作物与核技术利用研究所利用自主选育的三系晚粳不育系浙04A 与偏籼型广亲和恢复系浙恢F1121 配组而成的超高产籼粳杂交稻品种,2016 年通过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浙审稻 2016015)[1]。 2019 年引进并在建瓯市东游、东峰、小松和南雅4 个乡镇作中稻示范种植,结果表明,浙优21 生育期适宜,穗大粒多, 抗倒性极强, 丰产性十分优异, 产量普遍在900~1 000 kg/亩,超出了种植户对高产品种的认知和期望,将大大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 该品种若能在福建推广种植,对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切实提升福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将发挥积极作用。

本试验将对籼粳杂交稻浙优21 在福建省作中稻种植的丰产性、稳产性、适应性、抗逆性及稻瘟病抗性进行鉴定评价, 为该品种在福建引种及适宜区域推广种植提供科学依据[2]。

1 材料与方法

1.1 参试品种

浙优 21 和 II 优 3301(CK)。

1.2 试验地点

试验安排在长汀县大同镇计升村、 南靖县山城镇张渠村、泰宁县杉城镇王石村、建瓯市小松镇湖头村、松溪县花桥乡源尾村、古田县城东街道永洋村、永春县坑仔口镇玉西村、 罗源县中房镇下湖村和仙游县钟山镇梧椿村,共9 地点进行。

1.3 试验设计

试验安排在2020 年4~11 月进行, 选择肥力水平中等偏上、排灌方便、形状规正、大小合适、肥力均匀的田块,并且交通便利。 试验田前作应经过匀地种植,秧田不作当季试验田。

试验采用大区对比排列, 浙优21 与II 优3301(CK) 在同一田块相邻排列, 种植面积均不少于333 m2,品种间留有0.5 m 走道,四周设有保护行。

1.4 栽培管理

试验期间根据当地生产习惯进行栽培管理,做到品种间管理一致;做好高产栽培配套技术的落实,充分发挥试验品种的产量潜力。

1.5 调查项目

记载项目和室内考种项目按福建省水稻品种生产试验要求所列项目及标准执行。

1.5.1 生育特性 播种期:实际播种日期,以“月/日”表示;移栽期:实际移栽日期,以“月/日”表示;始穗期:10%植株的稻穗露出叶鞘,以“月/日”表示;齐穗期:80%植株的稻穗露出叶鞘,以“月/日”表示;成熟期:每穗有90%谷粒黄熟,稻穗基部青谷也已经坚硬为成熟期,以“月/日”表示;全生育期:自播种次日至成熟之日的天数。

1.5.2 农艺性状 有效穗: 成熟期在调查基本苗的定点处调查有效穗, 抽穗结实少于5 粒的穗不算有效穗,但白穗应算有效穗,取2 个重复(单元)的平均值, 折算成亩有效穗, 以万穗表示, 保留小数点后1 位。 株高:在成熟期选有代表性的植株20 穴,测量每穴最高穗,从穗基部到穗顶(不连芒)。 取其平均值,保留小数点后1 位。

1.5.3 经济性状 收获前1~2 d,在同一品种的保护行非边行中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植株3 穴, 作为室内考种样本。每穗总粒数=3 穴总粒数/3 穴总穗数,保留小数点后1 位。 每穗实粒数=3 穴充实度在1/3 以上的谷粒数及落粒数之和/3 穴总穗数, 保留小数点后1 位。 结实率=每穗实粒数/每穗总粒数×100, 以%表示,保留小数点后1 位。 千粒重:在考完种后完全晒干的实粒中, 每品种随机取2 个1 000 粒分别称量,其差值不大于平均值的3%, 取2 个重复的平均值,以 g 表示,保留小数点后 1 位[3]。

1.5.4 产量测定 品种成熟后及时收获,分区单收、单晒、测产,稻谷完全晒干(水分含量≤13.5%),扬净后称量,以kg 表示,保留小数点后1 位。

2 稻瘟病抗性鉴定

2.1 鉴定地点

2020 年安排在将乐县黄塘镇、宁化县水茜乡、上杭县茶地乡、 南平市建阳区麻沙镇4 个福建省水稻区域试验田间自然诱发鉴定点进行。

2.2 鉴定品种及供试对照品种

浙优 21 和 II 优 3301(CK)。

2.3 鉴定方法

采用田间自然诱发鉴定。

土地选择:鉴定圃宜选在排灌方便、土壤肥力中等偏上的老病区重病田。

育秧方式:采用湿润育秧或旱育秧。

田间排列: 按鉴定品种和诱发种相间排列,2 次重复;每个参鉴品种插4 行,每行插5 丛,20 丛为一小区。每丛插2 粒谷,株行距为20 cm×17 cm;诱发种插2 行,每行插5 丛,在试验区四周插植诱发品种作为保护行。

田间管理: 鉴定圃施氮量要高于当地大田用量20%左右。在整个生育期保持水层,不烤田,不防治稻瘟病及其他病害, 防治虫害和其他栽培管理与一般大田相同。 在鉴定圃诱发品种不发病时,要采取由其他田移入病株或采病叶撒在诱发行中间等措施以促使发病。 如鉴定圃纹枯病较重,可在水稻分蘖盛期喷1 次井冈霉素[4]。

2.4 调查方法和记载标准

2.4.1 叶瘟 在分蘖盛期调查1 次, 开始出现病斑后10~15 d 调查;在发病处调查100 张叶片,每株从上到下调查3~4 片叶。

2.4.2 穗颈瘟 在每个品种黄熟期调查1 次, 每小区调查有代表性的稻穗100 穗。

2.4.3 气象资料 记载从始穗前3 d 至始穗后12 d的降雨天数、温度和湿度。

2.4.4 生育期记载 播种期、移栽期、分蘖盛期、始穗期、成熟期。

2.5 水稻稻瘟病调查分级标准

水稻叶瘟和穗颈瘟调查分级标准分别见表1、表2。

表1 水稻苗叶瘟调查分级标准

表2 水稻穗瘟损失率单穗分级标准

3 结果与分析

3.1 生育期

从表3 可以看出, 浙优21 在福建省作中稻种植,9 个点全生育期均比对照II 优3301 长,最短的是南靖县山城镇试点,为144 d,最长的是松溪县花桥乡试点, 为 169 d; 各点全生育期平均 154.8 d,比II 优 3301(CK)迟熟 14.3 d。

表3 各试点参试品种生育期比较

3.2 主要农艺性状

从表4 可以看出,浙优21 穗粒数明显多于II 优3301(CK),分蘖力弱于 II 优 3301(CK);平均株高124.7 cm,亩有效穗11.6 万穗,穗长21.4 cm,每穗总粒数382.0 粒,结实率86.6%,千粒重23.0 g。 表现出长势繁茂,株型紧凑,茎秆粗壮,分蘖力中等,剑叶长挺,穗大粒多,着粒紧密,谷粒较小。

3.3 产量表现

从表 4 可以看出,9 个点的浙优21 产量均比II 优 3301(CK)增产,产量在 578.0~903.5 kg/亩之间,增产幅度为6.61%~25.00%, 平均产量718.2 kg/亩,比II 优 3301(CK)增产 15.83%。

表4 各试点参试品种主要经济性状比较

3.4 田间抗逆性表现

从表5 可以看出, 浙优21 表现出茎秆粗壮、抗倒性好, 病虫害危害较轻, 抗稻瘟病能力好于II 优3301(CK),稻曲病较 II 优 3301(CK)易感,具有较好的耐寒性。

表5 各试点参品种田间表现比较

3.5 稻瘟病抗性

从表6 可以看出, 经4 个点的田间自然诱发鉴定,浙优21 在将乐县黄谭点表现出高抗,其他3 个点均为抗;苗叶瘟平均病级2.25 级,最高级5 级;穗瘟发病率10.25%, 发病最高级7 级, 穗瘟损失率2.39%,穗瘟损失率最高级1 级,综合指数1.63,综合评价抗稻瘟病,明显优于II 优3301(CK)。

表6 稻瘟病抗性田间自然诱发鉴定发病情况综合评价比较

4 结论与建议

浙优21 经在福建多点引种适应性试验,平均产量718.2 kg/亩,比 II 优 3301(CK)增产 15.83%。 作中稻种植,全生育期 154.8 d,比 II 优 3301(CK)迟熟14.3 d。 长势繁茂,株型紧凑,茎秆粗壮,分蘖力中等,剑叶长挺,穗大粒多,着粒紧密,谷粒椭圆形,颖尖无色无芒, 后期青秆黄熟。 株高124.7 cm, 亩有效穗11.6 万穗,穗长21.4 cm,每穗总粒数382.0 粒,结实率86.6%,千粒重23.0 g。 稻瘟病抗性经田间自然诱发鉴定综合指数为1.63,穗损失率最高级别为1 级,综合评价为抗稻瘟病。

试验结果表明,浙优21 表现出高产稳产,且米质优,耐肥抗倒,分蘖力中等,后期青秆黄熟,落色好,抗逆性较好,抗稻瘟病,建议可在福建省作中稻推广种植。

猜你喜欢

中稻粒数小数点
抽吸参数对电加热卷烟气溶胶粒数和粒径的影响
利用Ln位点进行分子设计提高大豆单荚粒数
小麦穗顶部和基部小穗结实粒数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杂交晚粳稻通优粳1号产量及构成因子分析
宜都市气候变化对中稻产量的影响
中稻广两优676“3414”肥效试验
小数点移到哪去了
超级小数点
小数点流行病
小数点,快乐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