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农机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的几点思考
2021-10-14黄永
黄永
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随着物联网、大数据、智能控制、卫星定位等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推广应用,农机化正在向智能化、绿色化、高质高效转型发展,这对农机职业技能培训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探索与农机化发展相适应的农机职业技能培训模式,提升培训水平,是当前农机职业技能培训部门亟待解决的问题。
1 农机职业技能培训现状
1.1 基本情况
1992年,经淮安市淮阴区政府批准,在淮阴区农业机械推广服务站(以下简称“推广站”)增挂淮阴区农业机械技术学校牌子,学校没有核定人员编制和财政经费,教师由推广站技术人员兼职,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管理。目前,学校共有兼职教师4人,其中,高级职称2人、中级职称1人、初级职称1人。2012年至今,该校累计培训拖拉机驾驶员、收割机驾驶员、插秧机操作工、农机修理工2 000余人次。
1.2 主要做法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区农机主管部门成立职业技能培训工作领导小组,由分管领导直接负责农机职业技能培训工作。二是强化目标考核。将农机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列入年度农机化工作目标考核内容。学校每年都制订详细的农机职业技能培训计划,做到任务清晰,责任明确。三是注重培训质量。整合系统内各种有效资源,严格按照教学计划及教学大纲要求,使用指定培训教材,采取集中授课、现场实践等形式,向学员讲授农业机械操作、维修、保养和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等知识,努力提高学员的农机使用水平和安全生产意识,不断提高农机从业者的整体素质。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师资力量薄弱
目前,淮阴区农业机械技术学校没有专职教师,现有的兼职教师年龄、知识结构老化,继续教育机会少,不能及时掌握新知识、新技术。
2.2 培训经费不足
由于经费不足,培训机具、教学设备落后。现有培训机具和教学设备不能及时更新,培训用拖拉机还是550型和650型,插秧机还是手扶式,无法满足教学需求,急需更新换代。
2.3 从业人员培训意愿不强
农机从业人员文化水平较低,安全生产意识不强,对新产品新技术接受能力弱,主观上不愿意参加专业技术培训。
3 新形势下农机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的几点思考
3.1 优化教师队伍结构
积极调整优化培训教师队伍结构,打造专业教师团队。建立由农机职业技能培训学校,农机推广站,农机生产、销售企业,农机科研院所技术人员和基层一线农机“土专家”组成的专业教师团队。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各类技术培训活动,或与农机生产企业、大专院校开展学术交流,不断提高科研水平和教学能力。
3.2 强化宣传引导
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通过印刷宣传单、张贴标语和到乡镇与农民面对面交流等形式,广泛宣传农机职业技能培训的意义,让更多的农民认识到学习知识、掌握技能、提高素质可以增加就业机会、提高经济收入,使他们从不愿参加培训转为思想上认可、行动上参与,营造积极参加农机职业技能培训的浓厚氛围。
3.3 创新培训模式
培训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培训方式和培训内容,因此需要优化培训方式、丰富培训内容,让学员结合自身实际,选择参加线下培训(“田间课堂”)或网络培训(中国农技推广App、农技耘App、农机学习平台App)。农闲季节是培训的最佳时期,为方便学员学习,线上培训和线下培训可同时进行。如果某个乡镇参加培训人数较多,可采取“送教下乡”的方式,将田间地头作为培训教室,帮助学员了解最新农机化知识。在教授理论知识的同时,也要重视实际操作能力的培训。可以采取现场演示、田间实践等方式,使学员掌握农机具安全操作、故障排除及维修保养知识,不断提升学员的理论知识水平和实践操作能力。
3.4 加大扶持力度
农机职业技能培训是农机公共服务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对提高农机人员综合素质,推进新机具、新技术推广应用,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政府部门应加大对农机职业技能培训的政策扶持力度,帮助培训部门解决办学经费不足、教学手段落后、专业教师缺乏等实际问题,不断提高办学条件,推进农机职业技能培训健康稳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