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翻译理论下饲料英语课堂教学改进策略研究
——评《动物营养与饲料》
2021-10-14王妍莉
王妍莉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河南商丘476000)
书名:动物营养与饲料
作者:刘国芹 吴桂香
出版社: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5-10
ISBN:9787565514128
定价:45.00元
一直以来,饲料产业都属于发展种养殖业的重要基础,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下,饲料产业对翻译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强,如何利用功能翻译理论更好发挥饲料英语课堂教学成效,进而培养出符合饲料产业发展需求的专业化人才,成为高校翻译教学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由刘国芹和吴桂香编著,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动物营养与饲料》一书,在分析饲料行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以提高当代中国饲料行业总体发展水平为目的,对动物营养与饲料进行了深入研究。从具体内容来看,该书对饲料原料的选择进行了详细描述,并且介绍了饲料原料的质量把控、相关配置比例、饲料储存和喂养等各个环节的实际操作办法,可以帮助读者快速掌握饲料行业和畜牧养殖业方面的专业知识。同时,该书图文并茂,旨在提高饲料专业人员的实践能力,并以大量的专业知识作为补充材料,拓宽了读者的知识面,全书既具备较高的专业性,又兼具易读性,因此可作为高校提高学生专业知识和能力的辅助教材。
《动物营养与饲料》一书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以动物饲养过程中的营养搭配以及原料选择为核心,结合鸡、猪、牛、羊等动物的实践案例,在根据动物营养需求的基础上,对不同动物生长发育所需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类营养物质的合理搭配以及家畜饲料选择、利用等内容进行了全面介绍。第二部分围绕动物饲料的配方及其生产工艺进行了具体论述,包括但不限于青绿饲料、青贮饲料、粗饲料、浓缩饲料的生产加工方式,以浓缩饲料为例,该书指出浓缩饲料制作为全价料,对于预混料、精料、补充料等各类辅助饲料具有较严的配方比。第三部分对动物饲料采取的质检方法以及常规分析法进行了详细介绍。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指导原则下,本书各个部分内容从实际出发,对饲料生产配比以及营养搭配的相关专业知识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论述,这不仅便于学生尽快掌握相关专业知识,而且能有效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随着国内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国际交流的日益密切,英语作为一门跨语言交际的学科,对提高学生专业素养,促进国际经济、文化、贸易的交互往来,有着正向的促进作用。而功能翻译理论是高校英语课程教学的重要理论基础,在功能翻译理论视角下探究饲料英语课堂教学改革,对于培养饲料专业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提高学生学习饲料专业英语的有效性和实用性,进而为饲料产业发展提供新型复合型人才等方面,具有重要现实价值。
一、功能翻译理论下饲料英语课堂教学现状
第一,饲料专业英语翻译教学目标不明确。高校设置饲料专业英语翻译课程的目的在于培养高素质的专业化人才,帮助学生更好适应饲料行业的发展,促进饲料行业走出国门、迈向国际,实现该行业的全球化发展。因此,饲料专业英语翻译教学的目标在于提高学生自身的专业英语实践翻译水平,从而更好适应对外贸易等相关岗位的需求,帮助学生顺利从事与本专业有关的工作。然而,从当前饲料专业学生的英语翻译水平来看,高等农业院校所开设的饲料专业英语翻译教学并没有明确这一教育目标,对于课程的开设和教学仍以公共英语课程为主,尚未突出饲料专业英语翻译教学的特点,无法帮助学生建立系统的饲料专业英语翻译的技能和素养。
第二,饲料专业英语翻译教学缺乏系统性的教学计划。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功能翻译理论强调转化原有的语境重心,在充分挖掘不同文本之间存在的差异语言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专业性的英语翻译内容,使英语翻译更具语言价值。这就要求饲料专业英语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紧紧围绕课堂教学目标来制定系统性的教学计划,这样才能有效促进功能翻译理论视角下的饲料专业英语翻译教学的全面发展。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师对功能翻译理论了解不够深刻,过分拘泥于理论框架的束缚,且缺乏具体的翻译课程教学计划,就造成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盲目性。同时,在传统英语教学观念的影响下,教师大多注重对学生基础英语知识的教学和培养,而忽略了饲料专业英语翻译课堂教学的重要性,课程目标和课程体系均缺乏系统性,不利于学生对饲料专业英语翻译知识的理解和吸收。
第三,学生缺乏对文化背景知识的积累学习。英语作为一种交际语言,实用性是其根本属性。而翻译作为连接两种不同语言体系的桥梁,根本目的是实现不同语言文化体系的交流,提高学生跨语言的交际能力。随着饲料工业的迅速发展,饲料专业的理论研究与生产实际呈现出不断提升的趋势,这就对饲料行业的翻译人员提出了更高的专业性和人文性要求。然而,高等农业院校饲料专业英语翻译教学多以课堂授课为主,学生对于饲料专业的文化背景认识仅限于课本介绍和教师讲授,对西方国家的文化知之甚少,在实践应用过程中常常因专业背景知识的不牢固,或者对目标国家的了解不足,而出现翻译误差。
二、功能翻译理论下饲料专业英语翻译教学的改进策略
第一,培养学生的英语翻译思维习惯。翻译活动作为不同语言之间进行交流的重要载体,不仅是两种不同语言体系和符号的交换,更是不同思想和文化内涵的交流。在功能翻译理论视角下明确教学目标,能够有效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进行饲料专业英语翻译的学习思维习惯,提高学生进行饲料专业学术翻译的能力。一方面,连贯性和可读性是英语翻译的基本要求。因此,根据该书内容,学生在进行饲料专业英语翻译的过程中,虽然存在一定的主观性,但这也恰恰是学生进行语言翻译的重要创作环节。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在功能翻译理论的指导下,尽量抛弃模板化的句式及翻译方法,以自身对文本的理解为基础进行连贯、通畅、灵活的英语翻译,从而引导学生加强对英语的思维分析能力,充分发挥饲料专业英语翻译的功能理论。如在西方国家中,人们将蝙蝠与龙看作凶残的象征,因此在翻译过程中,应当将我国常用的“龙”相关的品牌或公司名称进行巧妙翻译。另一方面,教师在进行饲料专业英语翻译教学的过程中,还要帮助学生提高对于饲料专业价值的重视程度,使学生充分了解翻译语境对于翻译实践的重要性。
第二,准确定位饲料专业英语翻译的目的。将功能翻译理论运用于实际的饲料专业英语翻译当中,需学生对于专业资料进行全面而充分的了解,尤其对于饲料专业英语翻译的目的有清晰的认识和定位,需要考虑对方所处的文化背景,从而保证语言表达的准确性。一方面,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积极打破传统专业翻译理论的教学模式,以《动物营养与饲料》一书为理论指导,在功能翻译理论视角下将饲料专业英语翻译教学由逐字语言翻译,向语言意图翻译转变。在这一过程中,明确的翻译目的将直接引导学生对于专业学术性语言翻译转换的定位,从而在主观上强调学生对于翻译语言内容的润色,使语言的翻译更具层次性和丰富性。另一方面,从专业学术英语翻译的角度来看,学生虽然具备一定的英语基础,但缺乏实践经验,在翻译过程中往往会忽略语言的实用性,此时利用功能翻译理论,能够帮助学生有效树立语言功能意识,提高其专业英语翻译水平。
第三,利用互联网优势,促进饲料专业英语翻译混合教学的发展,提高翻译课堂的互动性和交流性。饲料专业英语翻译混合教学包括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两大部分,强调“线上+线下”学习及“自主+合作”学习的有机融合,注重参与到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教师主体、学生主体、教学教材等要素之间交流互动。传统的饲料专业英语翻译课堂教学,学生仍然是作为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单纯进行理论学习无法有效促进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流互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创新性和个性化发展均受到限制。迅速兴起的线上学习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这种情况,但由于混合教学模式在我国出现的时间较短,教师的教学理念与线上教学手段并未得到充分发展,课堂的互动交流氛围较差,部分学生甚至从未主动进行课堂互动,多数学生难以从中得到切实的收获与进步。在此情况下,只有积极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在功能翻译理论的指导下,推动教育教学手段的创新,这样才能真正将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数字化学习的优势相结合,达到“1+1>2”的效果。
总之,饲料专业英语翻译不仅是语言表达方式的转换,更是两种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高校饲料专业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积极运用功能翻译理论,培养学生对于饲料专业英语的思维习惯,提升其自主学习的能力,并科学利用互联网的优势,促进师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互动交流,从而全面提升饲料专业英语翻译的教学质量,为饲料行业培养出优质人才,进而促进饲料行业的国际化进程。基于此,以《动物营养与饲料》一书为理论指导借鉴,在功能翻译理论视角下充分考虑饲料专业语言表达的应用性范畴,有利于推进高校饲料专业英语的教学水平,这对于培养新时代饲料专业英语翻译人才具有重要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