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立场下“幼小衔接”准备策略实践探索
2021-10-14唐燕迎
□唐燕迎
一、发现与分析儿童立场缺失下的“幼小衔接”问题
“幼小衔接”是教育体系的必要构成,关系到高质量学前教育的后效保持。幼儿园与小学不管是从学习环境、课程内容、上课方式,还是作息安排上都有巨大的差异,幼儿因此产生不适应是必然的。而“幼小衔接”就是解决儿童从不适应到适应,从担心焦虑到期待向往这一问题的。
但是如果“幼小衔接”的教育立场发生偏差,特别是成人立场的越位,就会让“幼小衔接”偏离其核心价值的定位,远离其预设目标的归宿,从而产生“幼小衔接”问题并引发如下三种现象。
(一)忽视儿童发展的连续性,将“幼小衔接”视同“短时衔接”
目前,幼儿园幼小衔接工作的启动往往在大班下学期,短短的一个学期儿童要做各种各样的入学准备,这反而让儿童的不适应现象提前。毋庸置疑,儿童发展是一个连贯、渐进的过程,儿童学习与发展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为此,“幼小衔接”不应以大班下学期为起点,更不应以低段一年级为终点。
(二)忽视儿童发展的全面性,将“幼小衔接”视同“知识衔接”
当前,仍有幼儿园将“幼小衔接”的关注点落在学科知识与技能的准备上,忽视对儿童在幼小过渡期中情感需求回应,以及对儿童渴望、向往小学情感的培养。幼儿园“抢跑”现象,让儿童对小学生活产生反感与担心,儿童就会带着负面情绪进入小学,甚至会影响孩子后续的学习认识与态度。
(三)忽视儿童学习的特殊性,简单将“幼小衔接”视同“说教衔接”
当面对儿童提出“小学是什么样的”“幼儿园与小学有什么区别”等问题时,以往,幼儿园通常组织参观一次小学来解决,参观过程中教师不断地扮演“解说员”的角色。但是,儿童有着自身的学习特点与方式,儿童对事物的认知是依托其不断探索、操作与体验获得的,儿童对“幼小衔接”中的答案获取不可能仅仅靠说教。
综上所述,问题的产生是由于我们没有想清楚:“教育是为了谁”“教育是依靠谁来展开和进行的”“教育的起点在哪里”。其实任何一种学前教育的形式都是为了儿童,都是依靠儿童来展开和进行的,都是从儿童的需求开始的。如果有了这样的思考就会拥有“儿童立场”,而具有“儿童立场”的“幼小衔接”必然顺应儿童发展的需求,必然展示儿童入学准备过程中的发展路径,必然述说着儿童准备过程中的收获与惊喜。
二、确立与把握儿童立场下“幼小衔接”的操作原则
为儿童入学做准备应以“儿童为本”,关注儿童发展的连续性,尊重儿童的原有经验和发展差异;关注儿童发展的整体性,帮助儿童做好身心全面准备和适应;关注儿童发展的可持续性,培养有益于儿童终身发展的习惯与能力,由此确定以下三个原则。
(一)全面性原则,涉及全方位的准备内容
“幼小衔接”是一个儿童全面成长的过程,幼儿园应结合日常的游戏活动和一日生活,让儿童得到身心、生活、社会和学习全方位的发展,入学适应需要多重能力的多元发展,需要以更全面的教育与多样化的能力来做准备,入学准备也是儿童一种全面的准备。
(二)过程性原则,设置儿童发展的学习梯度
“幼小衔接”是一个小步递进的体验过程,这符合儿童学习与发展的特点。从儿童最初对小学的担心害怕到了解熟悉,再到向往期待,这是一个依托儿童深度体验才能习得的过程。
(三)特征性原则,适应儿童发展的情感体验
“幼小衔接”不仅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且具有儿童本身的学习特点。幼儿园沿着“我眼中的小学”“入学在行动”“我想上学去”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见表1),从认知到情感逐步消除儿童因对小学的不了解而产生的担忧,并尝试着做好入学的各种准备。在此过程中的一系列变化,也正是对儿童情感体验变化的写照:从担心焦虑到了解熟悉,再到喜欢向往。
表1 “幼小衔接”梯度的体验过程梳理表
三、探索并思考儿童立场下“幼小衔接”的准备策略
(一)时间的全覆盖,形成“加长版”的“幼小衔接”
1.建立时间“纵”轴,让衔接周期变长
以往大多数幼儿园“幼小衔接”活动时间集中在大班下学期的5~6 月,接近学期末,而活动的内容仅仅是参观小学,请小学教师座谈,为幼儿设计一些学习任务等。这种方式具有呈现时间短、周期短又容易操作的特点。但是,这是一种基于成人视角的幼儿园课程设计。我们倡导“幼小衔接”课程应该从幼儿入园开始,一直延续到小学低段,因为“幼小衔接”是一个相互关联、漫长递进的过程。
2.建立时间“横”轴,让衔接一日时间拓宽
我们也同时拓宽一日的时间段。首先,拓展学科的领域,以往仅仅带着幼儿参观小学的语文、数学课堂教学,现在还要走进小学的音乐、体育等课堂。其次,突破课堂的范畴,以往仅仅走进课堂教学,现在让幼儿园小朋友和小学生一起参与大课间、眼保健操等活动,参与小学一日全程的学习与生活。
推进理想的“幼小衔接”应贯穿整个学前教育,充分利用三年在园时间,培养幼儿健康的身心,良好的生活、卫生和行为习惯以及对事物的学习探究精神。“幼小衔接”应从幼儿入园时就开始培养,培养期越长孩子入学的适应性就越强。
(二)内容的全渗透,形成“加料版”的“幼小衔接”策略
“幼小衔接”工作的重点不是知识的准备问题,而是培养幼儿积极的入学情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与学习习惯,形成主动与人交往的能力等。
1.优先身心准备
身心准备是所有准备中的“首席准备”,它让幼儿对小学生活充满期待并希望成为一名小学生,从而强化入学期待,缓解入学焦虑。愿意为入学做各种准备,具有上小学的愿望,是幼儿开启小学学习生活的情感动力,是幼儿最重要的入学准备。
幼儿园教师要在幼儿一日生活中采取多种方法,激发幼儿上学意愿。例如,在日历上圈画出上学的日期;在墙上设置入小学的“倒计时”;在日常模拟课间十分钟时引导幼儿自主管理时间、安排自己的事情;在开学期间,与小学的哥哥姐姐结对,增加与小学生面对面的交流机会。
2.兼顾“全面准备”
幼儿入学准备以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为目标,不应片面追求某一方面或几方面的准备,更不应用小学知识技能的提前学习和强化训练替代全面准备。幼儿入学准备分为身心准备、生活准备、社会准备和学习准备(见图1),它们有机融合和渗透但又指向不同的发展价值。
图1 幼儿入学准备
(三)过程的全体验,形成“加深版”的“幼小衔接”策略
表2 2020 年9 月~ 2021 年6 月入小学的安排表
以儿童需求生成困惑问题,成为“幼小衔接”的出发点。作为“幼小衔接”的主体,儿童的困惑、思考和顾虑应该成为“幼小衔接”工作的起点。笔者在2021 年5 月随机抽取一个大班的儿童进行访谈。该访谈以个体或小组的形式进行,目的是了解幼儿在“幼小衔接”过程中的心理感受。笔者将收集到的幼儿问题转化为实施的内容,做儿童需要的“幼小衔接”,保障儿童为“幼小衔接”的主体,构建儿童视角下的“幼小衔接”,这样才能真正让幼儿顺利过渡到小学。
以深度亲历引领儿童体验,伸展“幼小衔接”的生长线。幼儿园应充分理解和尊重幼儿学习方式和特点,把入学准备教育目标和内容要求融入主题活动中,支持幼儿通过亲身体验等方式积累经验,逐步做好身心各方面的准备。
初体验:从儿童好奇出发了解小学。在大班开学的初期,可以带着幼儿进入小学,看看小学是什么样的。教师不应将“入小学参观”简单地变成“逛小学一圈”,可采用“问题式参观”解答孩子的各种疑惑,也可采用交换各自名片的方式,在哥哥姐姐的带领下参观小学,在边走边问中了解小学。
多体验:在“多次互动”中实现不同的体验价值。幼儿对小学的了解与喜欢,并不是靠一次活动就可以建立的,而是需要一系列的活动支持,每次入小学所指向的目的与价值都有所不同且循序渐进。例如,在2020 学年5 次进入小学,从不同层面解决不同的问题。从表2 中,可以看出每一次幼儿去小学的需求是不一样的,从“看的需求”到“参与的需求”再到“成为的需求”,根据儿童不同的需求形成不同的走访内容,以儿童为中心的“幼小衔接”是动态的,是对儿童每一次需求的回应。
深体验:从儿童情感递增到表现表达。其一,固定配对策略。这是一种显性的形式策略,笔者基于幼儿园十几年“混龄教育”的研究经验,构建幼儿园的幼儿与小学生一一结对的创新模式,幼儿与小学生固定结对,一方面幼儿每次入小学都看见熟悉的哥哥姐姐会倍感亲切,另一方面固定的哥哥姐姐也特别了解弟弟妹妹的需求,每次入小学便成为一场欢乐的研学活动。其二,多次累加策略。这是一种隐性的操作策略,而这种策略的归属指向儿童的情感。儿童对小学的喜欢是一点点积累的,是在一次次感受与感悟中积淀的。运用多元的累加策略,可以让儿童向往小学的学习与生活。
“入学心愿瓶”:幼儿在每一次入小学后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用绘画的形式记录下来,包括对下次去小学的想法与愿望。小小的玻璃瓶收集着孩子对小学的一点一滴情感,喜欢小学的情感也就慢慢形成了。
“入学通行证”:幼儿给自己制定了准备入学的各种行动,如准时上学、上课举手发言、与小朋友友好相处,等等。这些小目标的达成就是幼儿的“小确幸”,有了这些“小确幸”,他们就能拿到一张入学通行证,且每一份“小确幸”都是在为入小学的幸福加分。
为真正让“幼小衔接”的科学性、有效性落地,除了基于儿童视角下的幼儿园准备策略外,幼儿园还需加强幼小双方的合作,建立协同机制;加强幼小联合的教研制度,完善共育机制;加强教育机构与家长的参与程度,形成整合机制。这样才能彻底改变幼儿园与小学、学校与家长分离现状和焦虑现象,实现为每一个儿童搭建适应成长的阶梯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