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维联动”构建“幼小衔接”新样态
2021-10-14吴桢映
□吴桢映 吴 蓉
2021 年3 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 提出,坚持“儿童为本、双向衔接、系统推进、规范管理”原则,文件强调了幼小衔接的关键环节问题,即幼小衔接是整个幼儿期与小学期的衔接,而不仅仅是幼儿园大班与小学一年级的衔接。结合文件精神,结合幼儿园实际,本文探讨了在幼小衔接中,幼儿园、小学、家庭三方联动共同准备,合力做好幼小衔接的有效措施和方法。
一、“三维联动”为解决“幼小衔接”问题而生
从“幼小衔接”看,幼儿园大班以主题方式开展幼小衔接教学活动,载体过于单一且采用的是突击性训练,“幼小衔接”成了小学要求的提前灌输;从“小幼衔接”看,小学教师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学习方式,对“游戏化”“生活化”的教学知之甚少,对“游戏”“活动”的设计能力弱、储备少;从“幼家衔接”看,由于外在环境的影响,家长焦虑,盲从中寄希望于噱头十足的培训班,关注显性知识的强硬灌输。
看不见儿童问题关键所在,对儿童年龄特点、学习模式、兴趣需要的忽视,会让具体的衔接流于形式。我们提倡“幼小衔接”过程中,以儿童为中心,构建“幼儿园—家庭—小学”三维有效联动的衔接模式:以儿童为中心,精准地提供有效支持与帮助,获得内部生长的力量;以儿童为中心,全面关注儿童知识、技能、情感、品质的多方面发展,成就完整儿童;以儿童为主体,使儿童在过程中的学习与发展变得有意义。“三维联动”是不断接近儿童、融入儿童、发展儿童的过程。
二、“三维联动”的内涵
何谓“关键素质”,即“幼小衔接”所要培养儿童的关键性品质,如社会交往、自我调控、规则意识、专注力、坚持性等着眼于长远发展的品质,是儿童今后融入团队、参与高阶学习、成为积极的学习者所必需的品质。这些品质渗透于幼儿园、家庭、小学的各类学习与生活中,是儿童在自身感知、理解内化、重复运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来的……聚焦“关键素质”就能找到“三维联动”的核心目标,形成指向目标达成的实施通道,使衔接更具针对性、实效性。
“三维”需明确职责:幼儿园是“幼小衔接”的关键阶段,是逐步形成集体生活意识与能力的重要阶段,教师要具有“幼小衔接”的意识,将儿童在幼儿园的全部生活作为衔接的内容,培养儿童好奇、好问的浓厚兴趣,学会独立生活,养成学习习惯;小学作为“幼小衔接”的延展阶段,更应在价值取向、课程内容、组织方式等方面向幼儿园靠拢,设置小步递进的衔接阶梯,让儿童始终在自信、满足、快乐中过渡到小学学习与生活中;家庭作为“幼小衔接”的起始阶段,要形成民主科学的家庭教养方式和家庭规则,关注生活习惯与能力的培养,并做好积极的心理调适。
三、“三维联动”的实施策略
如何实现“三维联动”?对此,我们试图理清“幼”“家”“小”联动的路径与模式,梳理切实可行的策略与方法。
(一)“幼”“家”“小”联动路径的建构
“三维联动”的两种方式(见表1):一是持久性联动,即保持恒定或维持某一特定状态一段时间,换言之,就是始终如一地联动着;二是针对性联动,即在某个关键时期进行专门化的联动,具有时间短、实效佳的特点。
表1 “幼儿园”“家庭”“小学”衔接方式及关键点
“幼小衔接”是一条双路径,是不断持续推进直至儿童品质获得的过程。幼儿园的“针对性衔接”聚焦小学的环境与学习模式,形成“幼小衔接课程”(见表2),萌发儿童对小学的向往,积累独立生活与学习的经验,并通过规则意识的强化,帮助儿童熟悉小学的学习节奏,从精神上到能力上做好积极准备。小学的“针对性衔接”,根据儿童当下能力与习惯,放缓节奏以减轻其入学压力,用多种方式培养兴趣、习惯与能力,提供及时有效的帮助。
表2 “幼儿园幼小衔接课程”内容组成
(二)“幼”“家”“小”联动模式的构建
第一,“长作业”样式实现教育逐步浸润的作用。“长作业”就是将衔接不断拉长,比如,幼儿园的3 年6 学期中,每一阶段都有衔接侧重点(见表3),幼儿经历从小班了解并适应集体生活,到中班感知并喜欢集体生活,再到大班参与并融入集体生活……幼儿园制作了儿童理解、喜爱的“可爱兔、能干熊、智慧虎”小勋章,借助“我升中/大班啦”的活动仪式,使其在获得勋章中体验成功感;家庭层面,通过编制11 大类游戏活动形成家庭游戏指南,引导家长在游戏中助推幼儿学习品质和习惯养成(见表4)。
表3 幼儿园三年六段衔接表
表4 家庭式培养内容
第二,松散型样式解决进程中的突出性问题。针对“幼小衔接”实施中出现的问题,松散型的衔接更显灵活性与针对性。如邀请小学教师来幼儿园围绕“幼小衔接”开展对话式研讨,为家长答疑解惑并做好入学前的重要提示;家长被班主任聘为“衔接专家”,定时在线上开展衔接大讨论;在实施“我准备好了”衔接主题时,积极对话小学教师,审议主题内容与推进路径,确保主题落实有成效;定期了解家长对衔接的疑惑与需求,联合小学骨干教师编写 《携手同行——家长学校“小幼衔接”读本》(见表5)。
第三,主题样式提升衔接意识与能力。主题样式更能让三维有效联动起来,在同审共议中达成共识。例如,开展数学主题的“同课异构”活动,前期由两个学段教师彼此了解活动模式、儿童学习的方式与特点,通过小组研讨、学段间对话实现同课异构,引发教师对数学衔接的思考与研讨,然后由专家理清教育衔接点。再如,“小学教师给幼儿的一堂课”,前期模式同上,随后小学教师选择一年级音乐教材中的内容进行优化并组织活动,由此引发对音乐素养衔接的思考。主题样式打开了小学与幼儿园互赏、互通、互助的通道,不断梳理该领域教育的纵向发展路径,帮助幼儿顺利衔接。
四、“三维联动”的再思考
“三维联动”的最终目的在于“丰富对儿童的理解”,继而实现遵从儿童“生长规律”的幼小衔接。一是延续儿童原来的生活,让学习延续快乐。小学要更加清楚衔接期儿童的年龄特点、发展需求、生长节点,延续他们在幼儿园阶段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亲身体验来获得知识与能力的权利,延续他们通过小组协商、分工合作、解决问题、获得成功的情感需要等。二是关注儿童当下的需求,让师生亲密无间。小学更应“向儿童看齐”,即“蹲下来”看看、听听儿童真正需要什么。当小学教师眼中有了一个个生动活泼的儿童时,才能确保教育扎实地落实在儿童内在发展上,真正实现小学学习与儿童的发展、儿童的世界、儿童的生活相衔接。三是尊重儿童的个体差异,让发展多元呈现。小学教师要尊重与理解幼儿按照自身的发展速度与特点,从原有水平向更高水平发展的现实,尤其在关注成绩的同时更要关注积极主动、认真专注、勇敢探究、乐于创造等品质的培育,并以此作为评价学生的重要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