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科肿瘤患者术后感染的微生物学特征及耐药性模式分析*
2021-10-14王慧妍阚劲松李明
王慧妍, 阚劲松, 李明
(安徽省肿瘤医院 & 中科大附一院西区 检验科, 安徽 合肥 230031)
妇科肿瘤是女性健康的重大威胁之一,手术是临床治疗的主要手段[1-3],而感染则是妇科肿瘤手术常见的术后并发症,不仅会延长患者住院时间、增加住院费用,而且会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甚至危及生命[4-5]。由于妇科肿瘤手术范围广、创伤大,术后感染往往发生在手术部位、生殖道、泌尿道等多处,感染严重时病原菌甚至侵入血液引起菌血症[4,6-9]。了解妇科肿瘤术后不同感染的病原菌种类、分布及其耐药性,可为预防和控制相关术后感染、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提供重要的客观依据[4-6,8]。本研究选取2017年12月—2020年9月收治的85例妇科肿瘤术后感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感染病原菌的组成和分布及感染病原菌耐药性进行分析,比较不同感染部位分离的大肠埃希菌耐药率,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17年12月—2020年9月收治的、符合文献[10]的85例妇科肿瘤术后感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术后诊断为妇科肿瘤的患者;(2)有明确的术后感染的病原学诊断;(3)临床资料完整。排除标准:(1)术前合并急、慢性感染患者;(2)年龄<18岁;(3)妊娠及哺乳期患者;(4)存在精神疾病或意识障碍患者。
1.2 研究方法
1.2.1临床资料收集 通过查阅病历的方式收集研究对象临床资料(年龄、疾病类型、手术类型及感染部位),数据由双人分别查阅、录入,经第三人复核。
1.2.2病原菌试验培养及药敏试验 采集疑似感染部位标本(切口部位或阴道残端取脓性分泌物或脓液,盆腹腔积液取经导管引流或穿刺抽取的液体,尿液标本严格留取中段尿,血液标本采用外周静脉血)即刻送检,根据《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四版)》[11]进行分离培养及鉴定病原菌。应用VITEK-2 Compact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进行细菌鉴定和药敏试验。药敏试验采用最小抑菌浓度(MIC)稀释法,结果判定标准参考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化协会2016版相关标准(CLSI M100-S26)[12]。质控菌株为大肠埃希菌(ATCC 25922)、肺炎克雷伯菌(ATCC 70603)、粪肠球菌(ATCC 29212)、表皮葡萄球菌(ATCC 12228)及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 25923)等,菌株计数时去除同一患者相同部位分离的重复菌株。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临床特征
85例妇科肿瘤术后感染患者年龄33~81岁,中位年龄为51岁,疾病类型以宫颈癌和卵巢癌为主,手术类型以腹腔镜和开腹手术为主,术后感染以手术部位感染和生殖道(阴道残端)感染为主,有3例患者发生多重部位感染。见表1。
表1 妇科肿瘤手术发生术后感染的患者临床特征分析
2.2 病原菌的组成和分布
病原菌的组成和分布结果显示,85例妇科肿瘤术后感染患者的感染相关标本中共检出95株病原菌。75例患者的感染性标本仅分离出检出1株病原菌,10例患者检出2株病原菌,混合感染率为11.76%。95株病原菌中,61株分离自盆腔引流液和盆腔切口等手术部位(64.21%)、20株分离自生殖道(21.05%)、9株分离自中段尿(9.47%)、5株由血培养(5.26%)。其中,革兰阴性杆菌73株(76.84%)、主要为大肠埃希菌,革兰阳性球菌20株(21.05%)、主要为肠球菌,革兰阳性杆菌和真菌各1株。见表2。
表2 妇科肿瘤手术发生术后感染患者的病原菌分布与构成
2.3 主要病原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
对革兰阴性菌和革兰阳性菌中分离率最高的病原菌(分别为大肠埃希菌和肠球菌)进行耐药性分析,结果显示,大肠埃希菌对氨苄西林、头孢曲松耐药率较高,均超过80%,对氨苄西林/舒巴坦、复方新诺明、环丙沙星、左旋氧氟沙星耐药率超过50%,仅对呋喃妥因、亚胺培南、头孢替坦、派拉西林/他唑巴坦及阿米卡星耐药率低于10%;不同感染部位标本分离出的大肠埃希菌菌株对同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肠球菌对四环素和红霉素耐药率较高,分别为68.75%和46.67%;对其它抗菌药物如万古霉素、利奈唑胺不耐药。见表3和表4。
表3 主要革兰阴性大肠埃希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
表4 主要革兰阳性肠球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
3 讨论
感染是妇科肿瘤患者术后的一种常见并发症[4-5,13]。宫颈癌、卵巢癌等妇科肿瘤患者,由于自身免疫力较为低下,术后发生感染的风险较高[3]。常见的妇科肿瘤手术包括子宫切除术、肿瘤细胞减灭术、以及盆腔淋巴结清扫术等,手术部位主要为盆腔[1-2]。在妇科肿瘤手术中,盆腔易暴露于皮肤、胃肠道和阴道的自然菌群环境,因此术后感染以盆腔感染为主[6]。本研究结果显示,妇科肿瘤术后感染最常见部位为盆腔引流液和盆腔切口等手术部位(64.65%),其次为生殖道感染,即阴道残端感染,占比为18.18%。《妇科手术部位感染防控的专家共识(2020年版)》指出,妇科肿瘤手术会破坏阴道正常菌群的微生态平衡,因此,术后阴道残端感染的风险加大[14]。此外,手术范围广、创伤大、以及长期留置尿管等因素,均导致妇科肿瘤患者术后易发生泌尿道感染[15]。本研究中,除了9例患者仅发生泌尿道感染,还有2例患者同时发生泌尿道和阴道残端感染,1例患者同时发生泌尿道和盆腔引流液感染。如果各部位术后感染未能得到有效控制,病原菌则可能侵入血液引起菌血症,导致严重的全身感染[16]。
本研究结果显示,妇科肿瘤术后感染相关病原菌仍然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其次为革兰阳性球菌。分离率最高的革兰阴性杆菌为大肠埃希菌,与相关报道结果一致[17-21]。然而,与以往相关报道的结果有所差异的是,本研究中分离率最高的革兰阳性球菌为肠球菌,而非葡萄球菌[17-21]。药敏结果显示,大肠埃希菌对氨苄西林、头孢曲松等6种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超过50%。对于本研究分离的肠球菌,除了四环素和红霉素对耐药率高,其它抗菌药物敏感性都较好。本研究还重点分析和比较了不同感染部位分离获得的大肠埃希菌菌株的耐药性特征,发现对同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没有显著差别。
综上所述,本研究对妇科肿瘤患者术后感染的微生物学特征及耐药性模式进行分析,结果提示革兰阴性杆菌,尤其是大肠埃希菌,仍然是最主要的病原菌,且耐药性不容忽视。临床治疗时应重视病原菌的鉴定与药敏试验,在此基础上合理用药以减少耐药菌的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