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刺激治疗产后盆腔肌筋膜疼痛的疗效分析
2021-10-14陶冶胡芳菲岑琪郁雅敏
陶冶 胡芳菲 岑琪 郁雅敏
盆腔肌筋膜疼痛(MFPP)是指腰、骶、臀、腿部的筋膜疼痛及肌肉僵硬,以伴有高度敏感的肌筋膜触发点(MTrPs)。妊娠、分娩是女性盆腔肌筋膜损伤的高危因素,会导致局部MTrPs的形成。若产妇产后恢复不佳,局部MTrPs将发展为MFPP,常见于产后1~2个月内,产后MFPP约占MFPP的21.38%[1]。产后盆腔痛持续1年可导致患者性功能异常[2],反复的肌筋膜痉挛和盆腔痛可发展为慢性盆腔痛(CPP)[3],严重者影响生活质量[4]。近年来,盆底电刺激结合手法按摩以及盆底磁刺激逐渐应用于MFPP的治疗。本研究旨在探讨早期干预产后MFPP的临床意义,并对手法按摩电刺激生物反馈治疗与磁刺激治疗MFPP的效果进行比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9年7月至2020年2月于本院进行产后42天复查的MFPP产妇70例。(1)纳入标准:符合MFPP的诊断标准,患者存在MTrPs并排除导致盆腔疼痛的其他器质性病变;产后有盆腔痛主诉或盆底肌压痛VAS评分≥3分;年龄20~40岁;知情同意参与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2)排除标准:产前盆腔痛病史;产后恶露未净者;异常子宫出血者;伴有泌尿、生殖系统急性感染者;既往外伤、手术史、盆腔肿瘤者;有腰椎间盘疾病、坐骨神经痛等病史;不愿参与研究者。根据不同的治疗方法将所有产妇分成三组,对照组20例,磁刺激治疗组25例,手法按摩+电刺激生物反馈治疗组25例。三组产妇的年龄、新生儿的出生体重、分娩次数、分娩方式等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对照组:给予生活方式指导,避免可能引起过敏的食品、浓茶、碳酸饮料,注意坐姿、站姿和行走状态,每日腹式呼吸5~10 min。(2)磁刺激治疗组:采用Magneuro 60 F磁刺激仪治疗,刺激频率为10 Hz,刺激强度由弱至强,以达到患者能够忍耐限度,30 min/次,3次/周,共治疗10次。(3)手法按摩+电刺激生物反馈治疗组:给予患者肌筋膜触痛点按摩治疗,强度以患者能接受为宜,5 min/次,3次/周;肌筋膜手法治疗结束后,开始电刺激治疗,采用生物刺激反馈仪SA9800,刺激频率为10 Hz,强度以患者自我感觉肌肉跳动且无疼痛为标准,5 min/次,3次/周,共治疗10次;电刺激结束后,即开始生物反馈治疗,首先指导患者腹式呼吸、放松训练,指导患者掌握收缩、放松盆底肌的动作要领,反复训练,每次训练25 min,前10 min进行呼吸放松训练,后15 min低模板凯格尔训练,3次/周,共治疗10次。
1.3 评估指标 (1)疼痛评估: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定记录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治疗后6个月患者的主观症状和盆底肌压痛的严重程度,0~10分代表不同程度的疼痛。0分为无痛;1~3分为轻度疼痛,疼痛不影响睡眠;4~6分为中度疼痛;7~9分为重度疼痛,不能入睡或睡眠中痛醒;10分为剧痛。数据分析时,采用所有痛点得分最高点的得分。(2)盆底表面肌电Glazer评估:采用生物刺激反馈仪SA9800检测盆底表面肌电,记录患者治疗前、治疗后的盆底表面肌电(前静息、快速收缩、持续收缩、耐力收缩、后静息)数据。(3)持续患病率。(4)不良反应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5.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或ANONA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前后三组的主观疼痛程度及盆底肌压痛程度VAS评分比较 见表1。
表1 治疗前后三组的主观疼痛程度及盆底肌压痛程度VAS评分比较(分)
2.2 治疗前后各组盆底表面肌电Glazer评估指标比较 治疗后,磁刺激治疗组和手法按摩+电刺激生物反馈治疗组患者的前静息、后静息肌电值均明显下降,与治疗前、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治疗前后各组盆底表面肌电Glazer评估指标比较
2.3 三组持续患病率比较 治疗后6个月,磁刺激治疗组和手法按摩+电刺激生物反馈治疗组患者的盆底肌压痛VAS评分≥3分者各有1例;对照组失访7例,治疗6个月后盆底肌压痛VAS评分≥3分的患者仍有8例;对照组的持续患病率显著高于观察组。见表3。
表3 三组持续患病情况比较(n)
2.4 不良反应比较 对照组和磁刺激治疗组无不良反应事件发生,手法按摩+电刺激生物反馈治疗组治疗后发生阴道炎2例。
3 讨论
盆腔肌筋膜疼痛是女性盆底功能障碍的常见表现。妊娠分娩是女性MFPP发病的高危因素之一,妊娠期随着子宫逐渐增大,盆底骨骼肌发生巨大改变,盆腔肌筋膜承受持续性超负荷拉抻,损伤神经、血管,引起无菌渗出、瘢痕形成,导致局部MTrPs形成,加上产时损伤、产后恢复不良,进而发展为MFPP,甚至慢性盆腔痛。据报道,产后6周~3个月盆腔痛的发生率为4%~27%,产后6个月盆腔痛的发生率为3%~21%,产后1年盆腔痛的发生率为1%~33%[5]。值得注意的是,产后持续存在盆腔痛的患者94.4%有肌肉骨骼异常[6],严重时可影响生活和工作。
盆腔内MTrPs的存在是临床诊断MFPP的重要标准。欧洲泌尿外科学会慢性盆腔痛的诊治指南将盆底肌触诊、盆底肌功能评估、触发点检测以及盆底肌表面肌电信号检测作为重要检查方法,推荐肌筋膜疗法作为一线疗法,盆底肌过度活动者则推荐生物反馈联合盆底肌锻炼进行治疗。临床研究表明,电刺激结合手法按摩、手法按摩结合生物反馈技术均可有效降低产后盆腔肌筋膜疼痛患者的NRS疼痛评分、改善肌筋膜疼痛症状、恢复盆底肌协调功能[1,7-8]。但上述治疗方法在临床上仍存在局限性,如肌筋膜手法治疗对医务人员的技术水平要求较高,需要全程持续操作且耗时、费力,短时间内很难在基层医院广泛开展;电刺激治疗和生物反馈治疗均为侵入性操作,需将治疗仪置入患者阴道内,部分患者不愿接受此类治疗方式,且侵入性操作会造成患者局部不适和感染,另外生物反馈治疗需要患者与仪器积极配合,而部分患者始终无法掌握正确的Kegel运动和腹式呼吸放松训练。可见,盆腔肌筋膜疼痛的临床治疗现状欠理想,亟需一种疗效肯定、无侵入、简便易操作的治疗方法来打破现下MFPP治疗的僵局。
盆底磁刺激技术通过磁场产生感应电,在不接触肌肉的情况下可激活盆底肌细胞,促进肌肉收缩,从而达到治疗目的。CHIEN等[9]通过比较磁刺激与电刺激加生物反馈治疗慢性盆腔疼痛综合征的疗效,结果表明两种方法的治疗效果相当,均能减轻疼痛症状,改善尿路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与本研究结果一致。本研究采用盆底磁刺激或肌筋膜手法联合电刺激生物反馈治疗的患者,其主观疼痛程度和盆底肌压痛程度的VAS评分均较治疗前、对照组明显下降;盆底表面肌电Glazer评估结果显示,治疗后两个观察组的前静息和后静息阶段肌电值均明显下降,且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说明磁刺激和肌筋膜手法联合电刺激生物反馈疗法治疗MFPP均能够改善盆底肌张力,缓解疼痛症状,且治疗效果相当。治疗后6个月随访结果显示,观察组MFPP复发率低,其治疗效果可保持长期有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盆底磁刺激组虽然并未表现出比肌筋膜手法联合电刺激生物反馈治疗更好的疗效,但在临床实际应用中,与电刺激相比,磁刺激对盆底的刺激深度更深、治疗范围更广,且不需患者脱去衣物,不需阴道内置探头,不良反应少,可明显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另外,磁刺激治疗操作简单,便于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