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打印技术辅助小切口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技术治疗SandersⅢ-Ⅳ型跟骨关节内骨折的疗效观察
2021-10-14刘林龚冲丞王晓民王瀚
刘林 龚冲丞* 王晓民 王瀚
跟骨骨折多因暴力损伤所致,占跗骨骨折的90%左右,占全身骨折2%左右[1-2],由于其解剖结构较为复杂,若未进行有效处理,容易导致周围皮瓣坏死、感染,增加治疗难度。其中,关节内骨折约占60%~75%,一般需要手术实施有效的解剖复位[3];SandersⅢ-Ⅳ型骨折类型复杂、损伤严重,闭合复位难度较大,多需采用切开复位术。新开展的跗骨窦小切口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技术(MIPPO)具备微创、可直视等优势[4],而3D打印技术应用于口腔颌面重建、骨盆骨折等治疗的效果显著[5]。本研究旨在观察3D打印技术辅助MIPPO治疗SandersⅢ-Ⅳ型跟骨关节内骨折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1月本院收治的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75例,按照是否采用3D打印技术辅助治疗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1)纳入标准:①为新鲜闭合性跟骨骨折;②Sanders分型为Ⅲ~Ⅳ型;③具有完整的临床、随访及手术资料;④主动在医院接受手术治疗;⑤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2)排除标准:①既往有跟骨骨折及手术史;②双侧骨折;③术前局部组织损伤严重者;④急慢性感染者;⑤合并其他骨折;⑥依从性差,无法长期随访者;⑦临床资料不完整者。观察组40例,男23例、女17例;年龄18~65岁,平均(39.85±3.51)岁;受伤至手术时间为1~14天,平均(6.92±1.05)天;致伤原因,高处坠落损伤18例、交通意外伤14例、挤压损伤8例;Sanders分型,Ⅲ型24例、Ⅳ型16例;左侧22例、右侧18例。对照组35例,男19例、女16例;年龄18~66岁,平均(40.05±3.43)岁;受伤至手术时间为1~14天,平均(7.01±1.02)天;致伤原因,高处坠落损伤15例、交通意外伤13例、挤压损伤7例;Sanders分型,Ⅲ型20例、Ⅳ型15例;左侧18例、右侧17例。两组基线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治疗方法 (1)对照组:仅行小切口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技术,患者取俯卧位,硬膜外麻醉后,于患侧大腿近端绑气囊止血带,设置压力65 kPa;于外踝尖下缘5.0~10.0 mm处作3~4 cm手术切口,经跗骨窦逐渐延伸至第4跖骨基底部,逐层切开皮下组织,充分显露距下关节面,保护周围的腓骨肌腱组织,直视下撬拨骨折面,使跟骨骨折的高度等恢复正常,掀起外侧骨块,从内侧对骨折块进行复位,依次复位至外侧,恢复跟骨头与载距突关系,撬拨Cissane角并恢复正常,使关节面及翻转骨块复位良好;3.5 mm克氏针从内踝横穿至足跟后下缘中后1/3部位,横向挤压骨折块并恢复;复位结束后,置入合适大小的“h”形钢板,将钢板双头置于所需隧道,紧贴骨面,以尖刀锐性分离,建立平行隧道,插入钢板,调整“双头”于合适位置,减少皮下组织的剥离面积;术后置入1根引流管,皮下组织以2-0可吸收线缝合,切口用3-0可吸收线缝合。(2)观察组:采用3D打印技术辅助实施MIPPO,术前患者行CT薄层扫描,获取骨折部位的医学数字成像及通信数据,使用Materialise MIMICS16.0处理图像数据并建立三维模型,于模型内做横向、纵向钉道,确定进针深度和钢板置入位置,对骨折操作情况进行模拟塑形,塑形满意后调整打印结果,在模型上进行操作手术,记录手术方法,随后行小切口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技术,手术过程同对照组。术后抬高患肢,术后1~2天拔除引流管,第3天即可办理出院手续。患者出院后,继续门诊复查换药,每3天1次,术后第3天即可做负重踝关节训练,第4周做部分负重练习,待复查见骨性愈合后做完全负重。
1.3 观察指标 (1)围手术期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透视次数、术后骨折骨性愈合时间。(2)手术效果:随访至术后12个月,分别于术前、术后12个月进行X线检查,观察并记录患足的跟骨结节关节角(Böhler角)、跟骨交叉角(Gissane角),采用Maryland足部功能[6]及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量表[7]评估患足关节功能,两个量表总分均为100分,≥90分为优,75~89分为良,50~74为可,<50分为差。(3)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是否发生切口或足部感染、骨折愈合延迟、皮缘坏死等。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数据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手术效果比较 见表1-2。
表1 两组手术效果比较[n(%)]
2.2 两组围手术期指标比较 见表3。
表2 两组患足Böhler角、Gissane角及关节功能比较(±s)
表2 两组患足Böhler角、Gissane角及关节功能比较(±s)
注:与组内术前比较,*P<0.05
组别 Maryland评分(分) AOFAS评分(分) Böhler角(°) Gissane角(°)术前 术后12个月 术前 术后12个月 术前 术后12个月 术前 术后12个月观察组 48.96±6.91 93.65±5.02*51.69±5.15 92.35±4.89*5.98±1.04 30.04±2.16*89.98±5.35 138.63±3.98*对照组 50.12±7.05 82.76±4.92*52.24±5.36 81.82±5.20*6.01±1.05 26.98±2.20*90.14±5.41 130.25±4.18*t值 0.718 9.460 0.433 9.033 0.124 6.068 0.129 8.886 P值 0.475 <0.001 0.652 <0.001 0.902 <0.001 0.898 <0.001
表3 两组围手术期指标比较(±s)
表3 两组围手术期指标比较(±s)
组别 n 手术时间(min)术中出血量(mL)透视次数(次)骨折愈合(周)观察组 40 52.68±5.36 54.26±6.39 2.96±0.61 10.96±1.51对照组 35 66.89±6.17 91.46±9.89 5.65±0.85 12.65±1.60 t值 10.675 19.581 15.885 4.703 P值 <0.001 <0.001 <0.001 <0.001
2.3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术后有1例切口感染;对照组有2例切口感染,2例足部感染,2例骨折延迟愈合,1例皮缘坏死;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2.50%)与对照组(20.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999,P=0.014)。
3 讨论
跟骨关节内骨结构复杂,SandersⅢ-Ⅳ型骨折骨块粉碎性较为明显,多数患者预后差。目前,手术切开复位是SandersⅢ-Ⅳ型跟骨关节内骨折的主要治法,直视下进行关节解剖复位,可有效恢复关节面的平整性,恢复跟骨的长度与宽度,避免发生跟骨短缩、畸形。跗骨窦入路是促使关节复位、减少软组织损伤的主要方法,能够充分暴露距下关节,直视下复位关节面,可直接置入钢板并进行有效固定,为足跟骨折部位提供侧方加压[8],且跗骨窦入路具有微创性,无需做长切口,可减轻神经血管损伤,避免出现皮缘坏死,手术安全性较高。既往跗骨窦MIPPO操作多依靠术者经验、术前CT和X线检查结果选择手术入路、确定钢板塑形结构及置入数量,由于传统平面影像无法准确评估SandersⅢ-Ⅳ型骨折的复杂程度,导致术中跟骨关节面无法恢复平整,容易增加跟骨高度及宽度的丢失量,出现骨折畸形愈合,甚至影响患者行走功能。近年来,3D打印技术被应用于各种复杂性疾病、复杂性骨折疾病的手术治疗中。本研究观察组的SandersⅢ-Ⅳ型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在3D打印技术辅助下实施MIPPO治疗,其治疗优良率为97.50%,显著高于对照组(80.0%),手术时间、术后骨折骨性愈合短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透视次数均少于对照组,说明采用3D打印技术辅助治疗可以提高手术效果、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和透视次数,并加快骨折愈合速度。3D打印技术可实现精确的术前诊断,通过手术过程模拟,制作个性化的手术步骤,使主治医师更直接地了解病情,熟悉手术方法,规范手术操作过程,以此缩短手术时间;还可以计算导针与钢板置入位置,确定导针置入的深度,通过降低个人视觉误差亦可提高手术效果[9]。观察组患者术后12个月的Maryland、AOFAS评分均高于术前、对照组,患足Böhler角、Gissane角均大于术前、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说明3D打印技术可提高患足的功能改善效果,恢复跟骨解剖结构于正常。3D打印技术采用1:1骨折实体模拟塑型,手术医师在模型上模拟、熟练手术操作过程,真实、清晰、准确地还原骨折畸形愈合过程及立体走形,确定关节面畸形程度,实现手术方案的个性化及精准性[10],并能够提高手术医师操作的熟练性、手术的安全性、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临床上,3D打印技术应用于骨折手术构建的跟骨骨折模型,能够实现完全相同的实际骨折,但术前模拟过程与术中操作并不能完全一致,仍需进一步改善。3D打印技术的模型制备需要耗费一定的时间,难以应用于急诊手术中,相关软件应用复杂,对操作人员的专业性及水平要求较高,且受患者对此技术的理解程度以及治疗依从性的影响,也会相应增加患者的治疗成本,导致该技术的应用范围受到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