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卓越教师核心素养的培育

2021-10-13张嫚嫚周安

阜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培育核心素养

张嫚嫚 周安

摘  要:乡村卓越教师的培养是加快乡村振兴步伐的关键。围绕“乡土”特质,未来卓越乡村教师的核心素养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即充满乡村情怀的理想信念、饱含乡土文化的知识涵养和兼具农村生活技能的能力素养。基于此,文章从强化职业认同感、强固知识体系、夯实能力素养和加强社会多方协作等方面对未来乡村卓越教师核心素养的培育提出建议。

关键词:乡村卓越教师;核心素养;培育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437(2021)03-0045-03

教育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支柱,提高乡村人口的受教育程度对振兴乡村具有正向促进作用。要想加快乡村教育振兴的步伐,乡村卓越师资队伍建设是关键。而乡村卓越师资建设需要从源头抓起,从师范类院校对未来乡村卓越教师的培养和输送着手,在理想信念树立、课程内容改革、专业教学技能锤炼以及多方协同合作等方面开展科学的教育教学,特别是将核心素养作为未来乡村卓越教师素质培育的重点工作方向。本文将从未来乡村卓越教师核心素养的范畴界定和师范类院校如何培育未来乡村卓越教师的核心素养这两个问题开展论述。

一、乡村卓越教师核心素养的范畴界定

核心素养就是指通过不断提高自身整体素质以及不间断地进行核心能力训练,以达到使其能够拥有满足未来自身发展以及步入社会后能具备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技能和能力水平的一种素养[1]。教师核心素养应以育人为目的,既包含专业知识、专业能力、教学理念或师德师风等要素,又应将知识、能力与情感有效地结合为一体[2]。“卓越”即杰出的、超出一般的。基于学生学习和情感的需求,卓越教师泛指教师在教学能力方面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准,在从业素质上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能够高水平完成教学任务的优秀教师[3]。最值得一提的是,农村赋予乡村卓越教师不同于城市教师鲜明的特质在于其所具有的乡土情怀。所以,乡村卓越教师的核心素养往往表现为乡村卓越教师所具备的充满乡村情怀的理想信念、饱含乡土文化的知识涵养和兼具乡村生活技能的能力素养等。

(一)充满乡村情怀的理想信念是乡村卓越教师做好工作的动力源泉

乡村教师生活和工作环境的特殊性使其在教学过程中会遇到不同程度的艰苦困境,如地理环境闭塞、教育医疗资源匮乏以及生活配套设施不足等,这些因素很大程度上导致乡村教师对自身职业的认同感较低。另外乡村教师的待遇、职称晋升、子女入学、生活住房等现实问题也在阻滞教师向乡村流动。留守儿童问题也是当前乡村教育的痛点和难点,家庭教育的缺席致使留守儿童在生理心理等诸多方面产生了严重问题,难管难教且教育效果不明显,这些也会造成乡村教师缺少工作成就感和職业自信。乡村先天劣势处处给予有志从事乡村教育的工作者强烈的危机感和失落感。

乡村教育问题非一时可以解决,非教师一人之力可以力挽,但这不是乡村卓越教师放弃扎根乡村教育事业的理由。乡村卓越教师应真诚地理解自身所处农村环境的特殊性,勇于去实践去适应,坚定不移地树立甘于为国家教育事业奉献的理想信念。乡村卓越教师要对乡村教育充满信心,要相信当前的困难是阶段性的。作为乡村教育的坚实后盾,务必要将充满乡村情怀的理想信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不断为其从事的乡村教育事业提供动力。

(二)饱含乡土文化的知识涵养是乡村卓越教师做好工作的坚实基础

核心素养在宏观层面提出了全方位共同发展的要求,在微观层面上也指向学生全面发展的多领域内容维度[4]。《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中指出,鼓励地方政府和师范院校结合区域实际需要,加强本土化培训。未来乡村卓越教师除具备一般教师素养外,还应具有饱含乡土文化的知识涵养,为更好胜任乡村教育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目前,乡村教育在促进乡村文化与教育融合的功效方面稍显不足,无法给予学生情感上的慰藉,在乡村环境中对于实用性较强的知识教授相对偏少[5]。这对未来乡村教师的培养提出了要与学生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要求,即将饱含乡土乡情的文化知识贯穿于课堂教学之中,亦或是通过采用校本课程形式将饱含乡土文化的知识资源进行有效地开发和利用。乡村卓越教师应主动学习并继承和发扬优秀的乡土乡情文化知识,在青山绿水、在星辰田间体验乡村生活与人生价值的碰撞、融合,获得价值观的升华和乡村亲和度的提升。

(三)兼具乡村生活技能的能力素养是乡村卓越教师做好工作的基本保障

乡村条件较为艰苦,生活配套设施不完善,对于在城市生活学习多年的年轻人来说,要保持过去生活水准和舒适度将面临巨大挑战。吃饭、洗澡、卫生、医疗、交通等这些日常需求在乡村未必能够得到很好的满足。部分乡村教师住在临时的闲置房,没有厨房,没有独立卫生间,洗澡都成为一大问题。由此,乡村卓越教师掌握基本生活技能在一定程度上能有效提升其职业幸福感。通过自身智慧的生存能力和达观的生活态度,能有效拉近与乡村孩子的距离,增进关系升温和默契的现实可能性,为教育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保障。

二、有效培育乡村卓越教师核心素养的举措

乡村卓越教师核心素养的培育是乡村振兴和改革的必然要求,更是全面提升我国基础教育水平的根本保障。师范院校应多措并举,有效培育乡村卓越教师的核心素养。

(一)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强化乡村卓越教师职业认同感

由于乡村区域环境、社会资源、生活条件等与城市存在差距,乡村教师内心隐隐存有“弃乡”和“厌乡”情绪,导致其对“乡村教师”职业身份的认同感降低,这也是乡村教师“下不来”“留不住”“干不长”的主要原因。因此,师范院校应着重加强未来乡村卓越教师理想信念的培育,使其拥有浓厚的乡村教育情怀,不断增强职业认同感,对乡村教育工作在我国教育事业发展中的意义予以正确理解,自觉肩负起振兴乡村教育的神圣使命。

要将充满乡村情怀的理想信念培育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着力构建“三全育人”培养体系。一是全员参与。师范院校全体教师共同参与到乡村卓越教师培养工作中来,形成群体功能;二是全过程参与。需要将乡村卓越教师培养工作渗透到师范生学习和生活等全部细微之处;三是全方位参与。需要动员社会、家庭、学校等各方面的力量积极参与其中,形成教育合力。

(二)深化课程内容改革,强固乡村卓越教师知识体系

传统师范类专业课程体系偏向于统一性,缺少面向区域性特色的教育类课程。因此,就乡村卓越教师的培养而言,师范院校应深化课程内容改革,强固乡村卓越教师的知识体系,提升乡村卓越教师培养过程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主要做法是在课程内容方面增设乡土乡情文化知识课程。针对乡村地域特点进行区域文化强化教育,诸如开设多样的乡土文化选修课程、增设具有区域特色的校本课程、举办乡村教育相关层面的学术讲座和专题报告会,在有关课程中增加与乡村实际有关的历史与文化、科学技术和艺术、健康与生活等教学内容。结合当前“互联网 + ”线上育人新模式,实现线上线下融通,构建乡土乡情知识资源公共平台,在平台上提供种类丰富的学习资料,使师范生在需要时可以随时通过网络进行学习或资料下载[6]。此外,在相关课程考核与评价中注重将乡土乡情文化方面的知识纳入其中,提高师范生对乡土乡情文化知识的重视程度,增强师范生运用知识服务乡村的意识,为更快地融入乡村教育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三)锤炼乡村生活技能,夯实乡村卓越教师能力素养基础

师范院校除培养未来乡村卓越教师应具备的教学设计实施、“三字一話”等基本教学技能以外,还应将乡村生活技能提升纳入人才培养体系中。可组织师范生进行校内日常生活和校外见习两方面的实践锻炼,以提升他们的乡村生活技能。在校内可开展文明寝室建设活动;举办种类多样的生活竞技活动(如叠被子、折衣物、整理寝室内务);鼓励师范生食堂兼职等,通过活动和比赛调动师范生锻炼基本生活技能的积极性。在校外可充分利用乡村教学工作相似的环境对师范生的生活技能进行锻炼。实习是师范生接触真实乡村教师生活和教学情境的最好机会,实习过程中校内外指导教师要重视师范生日常基本生活技能的强化训练,培养师范生不怕吃苦、甘于奉献的教师职业精神。

(四)加强多方协同合作,促进乡村卓越教师专业发展

应在乡村卓越教师专业自主发展意识基础上,由政府、高校和乡村学校三方协同合作共同促进乡村卓越教师的专业发展。专业自主发展意识是乡村卓越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动力,乡村卓越教师要在主动寻求自身发展的同时积极配合政府、高校和乡村学校的培养,以实现多方协同合作培养的目标。

政府是乡村卓越教师培养的决策主体,在宏观层面进行统筹管理与调控,做好乡村卓越教师培养的顶层设计与整体规划,并提供制度保障和政策支持,主要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从待遇提高、住房保障、子女入学等方面入手,加强激励机制建设;二是加强职业发展支持,多在教师进修培训、技能比赛和职称评聘等方面予以倾斜。师范院校是培养乡村卓越教师的摇篮,它搭建了一座城乡融通的桥梁,让高校和乡村学校拥有了直接对话的机会。把一线的优秀乡村教师请进大学课堂,生动展现乡村发展优势、地方文化特色以及乡村教育价值,引导师范生逐步实现人格提升和情感升华;同时组织师范生开展实习实践活动,让师范生走出去,走向乡村广阔天地,发现乡村今非昔比的巨大变化,感受乡村教育特色化发展魅力。乡村学校同样是未来乡村卓越教师成长的关键环节。生活上,乡村学校积极主动为实习师范生提供良好的居住、饮食和休闲等环境,能使实习师范生感受到乡村生活的淳朴与温馨;工作上,采用师徒结对形式,选派学校优秀教师从教学技能、学生管理等方面对实习师范生进行针对性指导,能够提升实习师范生的专业素养。

三、结语

乡村卓越教师的培育是加快乡村振兴步伐的关键,师范院校在培养未来乡村卓越教师过程中应始终贯穿“核心素养”理念,从强化乡村卓越教师职业认同感、强固乡村卓越教师知识体系、夯实乡村卓越教师能力素养基础和加强多方协作等方面出发,培养一批“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新时代乡村卓越教师队伍。

参考文献:

[1]林崇德.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6:29-30.

[2]张虹,肖其勇.全科教师培养:农村小学教师教育改革新动向——基于全科教师培养理念、培养目标和专业特质新探[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08):28-30.

[3]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EB/OL].(2014-09-18)[2021-03-25].http://www.gov.cn/xinwen/2014-09/18/content_2752077.htm.

[4]周颖华,陈飞.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师培养模式:挑战与转型[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14):22-24.

[5]戴斌荣.乡村卓越教师的培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2018:126.

[6]周晔,赵明仁.农村小学全科型教师的素养结构及培养方略[J].教师教育研究,2018(4):18-23.

猜你喜欢

培育核心素养
“一例多境”培育初中生法治意识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第十道 生相克
蟑螂
思想教育视域下公民核心素养教育的研究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