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讲好“抗疫”故事的价值及路径探析
2021-10-13许红菊李容
许红菊 李容
摘 要:抗击疫情本身就是一堂生动、鲜活、深刻的思政大课。讲好“抗疫”故事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需要 ,有利于激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生命力,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与国家认同感。高校思政课要以“抗疫”故事为切入点,从提升故事叙述者的能力、激发学生主体性、创新故事呈现方式等入手,厚植爱国情怀、弘扬中国精神、坚定理想信念、锤炼责任担当,筑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生命线”。
关键词:思政课;“抗疫”故事;价值;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437(2021)03-0014-04
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遭遇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抗疫”期间全国各地涌现出许多奋不顾身的英雄人物,上演了一幕幕可歌可泣感人肺腑的“抗疫”故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讲好讲透“抗疫”故事、深挖“抗疫”精神、弘扬“抗疫”价值必然是后疫情时期思政课呈现的基本范式,亦是新时代思政课守正创新的必然要求。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讲好“抗疫”故事的价值体现
(一)讲好“抗疫”故事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需要
抗击疫情本身就是一堂生動、鲜活、深刻的思政大课。讲好“抗疫”故事与高校思政课立德树人的职责使命高度契合,亦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选择。高校思政工作者要主动变“疫情危机”为“思政契机”,以逆行的“抗疫”英雄为榜样,从抗击疫情的感人事迹中寻找动力源泉、获取精神营养,讲好讲透“抗疫”故事,传播“抗疫”价值,深挖爱国主义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的鲜活教材,积极探索后疫情时期思政教育的新内容、新载体和新方法,激发全校上下立德树人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引导大学生厚植爱国情怀、坚定理想信念、夯实强国本领,争做勇担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二)讲好“抗疫”故事有利于激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生命力
抗击疫情过程中涌现的“抗疫”故事,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优质的教育素材。后疫情时期,讲好“抗疫”故事不仅“是抗击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斗争的现实需要,也是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针对性的有利契机”[1]。高校思政课要主动作为,充分提炼“抗疫”实践的生动事例,聚焦大学生最关心的问题,及时回应学生的疑惑,关照社会现实,将疫情防控的鲜活事迹有机融入课程教学中去,如此,思政课呈现不仅“有意思”“有意义”而且有价值,有利于增强思政课教学的亲和力、说服力,激活思政课的生命力。
(三)讲好“抗疫”故事有利于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与国家认同感
在抗击疫情斗争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快速、及时、科学、高效的大动员、大集结、大作战中得以充分彰显,中国制度和国家治理在“抗疫”斗争中经受住大考,中国共产党一切为了人民的根本立场,“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在防控措施中得以充分诠释,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不只是深刻的理论认知,更是活生生的社会现实,鲜活体现在“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坚持全国一盘棋,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方方面面的实践中。高校思政课教学和研究的使命就是讲好“抗疫”故事,弘扬“抗疫”精神,藉此增强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的自信,深化大学生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认识,提升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国家认同感。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讲好“抗疫”故事的落脚点
高校思政课要以抗击疫情这一特殊情境为切入点,从厚植爱国情怀、弘扬中国精神、坚定理想信念、锤炼责任担当等方面入手,让大学生牢记时代使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筑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生命线”。
(一)厚植爱国情怀:激发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
在“抗疫”战斗中,冲锋在前无惧牺牲的医务工作者,是最美“逆行者”;日夜坚守在防控一线的党员干部,是疫情防控的主心骨;不计报酬真诚奉献的社区志愿者,是抗击疫情的无冕英雄……在党的领导下,全国人民万众一心,不畏病毒,不怕牺牲,齐心“抗疫”,体现了“舍小家为大家”的家国情怀,展现出诚挚的赤子之心和深厚的爱国之情。这些英雄人物和感人事迹是爱国主义的集中体现,是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最佳素材。做好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就是要把这些在“抗疫”斗争中涌现的实实在在、感人肺腑且充满生命力的场景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用情感共鸣的温度,夯实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激励学生以“疫”为鉴,与祖国同频共振,奋发图强,砥砺前行,为取得“抗疫”斗争最终胜利汇聚力量。
(二)弘扬中国精神:激励大学生传承团结不屈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中华民族历史上经历过很多磨难,但从来没有被压垮过,而是愈挫愈勇,不断在磨难中成长、从磨难中奋起”[1]。疫情面前,东西南北中,党政军民学,人们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同舟共济,万众一心,凝聚成强大的“抗疫”力量,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大家庭的齐心协力、众志成城的民族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英勇无畏、自强不息的时代精神。团结不屈的中国精神在“抗疫”斗争中得以升华,在大战大考中得以彰显。在伟大精神的激励下,中国人民经过艰苦努力,付出巨大牺牲,谱写了一曲感天动地、荡气回肠的“抗疫”壮歌,充分展现出负责任大国形象,赢得国际社会的高度赞誉。世界卫生组织赴中国考察专家组负责人不禁感慨:“中国人民的坚韧和奉献,极大延缓了新冠肺炎疫情的传播”[2]。高校思政课讲好“抗疫”故事,就是要弘扬“抗疫”精神,引导大学生深刻领悟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激励当代大学生刻苦学习、练就本领、报效祖国。
(三)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大学生“四个自信”的价值认同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党中央高度重视,统一指挥,全面部署,精准防控,充分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性。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仅用20天建成16家方舱医院,保证患者应收尽收、应治尽治;4万多名医务人员大年夜汇聚武汉……。 “抗疫”斗争的伟大实践再次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发展中国、富强中国,才能保障社会的和谐稳定、人民的平安幸福。要充分发挥思政课理论引领、关照现实的作用,激发大学生在抗击疫情的伟大实践中,感悟中国力量、中国精神、中国效率,坚定理想信念,自觉承担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神圣使命。
(四)锤炼责任担当:培育大学生迎难而上的使命担当
在疫情防控期间,各行各业每一位社会成员都以自己的方式守护着人民的健康、国家的安定。广大医务工作者不惧生死奋战在“抗疫”第一线,社区基层干部不分昼夜确保疫情防控全覆盖,广大企业员工加班加点全力保障物资供应,普通民众坚守不出门、不串门、不聚会、在家隔离防护……他们以高尚的道德和思想自觉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以强大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担当为疫情防控贡献自身力量。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融入这些普通人的奋斗场景,讲述不同群体在抗击疫情中的生动事迹,能够极大增强大学生的使命意识和责任意识,激发广大学子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精力投入到学习中,提升综合素质,锻造报国本领。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讲好“抗疫”故事的路径探析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3]。讲好讲透“抗疫”故事,思政课教师是主体,以“抗疫”故事为载体弘扬“抗疫”精神亦是其应尽的职责。
(一)提升故事叙述者的能力,拓展思政课的政治深度
“抗疫”故事能否走进学生内心、打动学生心弦,首先取决于故事讲述者的能力和水平。思政课教师务必加强理论素养,提高故事讲述能力,当好讲故事的人。
1.加强理论修养
思政课教师要真学真懂真信真用马克思主义,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用实际行动捍卫思政课教学的底线和原则。当纷繁复杂的疫情信息扑面而来时,高校思政课教师应凭借自身坚定的政治立场和深厚的理论素养,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精益求精,选取“抗疫”故事,当好疫情信息传递的把控人,确保故事的真实性、准确性和恰当性;要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解释问题、照应现实,并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讲“抗疫”故事,绝不是对新闻报道简单地照抄照搬生搬硬套,而要学会甄别、吸收和转化,既要通过“抗疫”故事展现理论的真理性,又要通过理论解读深化学生对“抗疫”精神的把控。这就需要思政课教师在深耕教材的基础上,广泛收集“抗疫”故事素材,认真梳理故事中蕴含的思想价值,发掘课程理论与“抗疫”故事的契合点,“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4],进而提升“抗疫”故事的价值引领性,筑牢思想理论的“压舱石”。当然,导入“抗疫”故事要找准对接点,要自然无痕,故事与思政课教材体系有机融合,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顺利过渡。
2.修炼故事讲述技巧
思政课教师要注重修炼讲好“抗疫”故事的艺术技巧,通过对故事语言的改进和优化,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思想共振,展现故事教学的艺术魅力。
第一,将网络语言引入课堂。适当选择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实际的网络语言,将其融入到教学中,如此会提升课堂的吸引力、亲和力。这需要思政课教师在对网络话语熟悉的基础上,改进待讲述的“抗疫”故事,使故事背后晦涩难懂的理论更加“接地氣”;第二,实现教材语言的生活化。思政课教师要采用大学生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的话语,在规范的教材体系中渗透直观生动、充满生活气息的“抗疫”故事。当然,思政课具有明显的思想政治性,无论如何,都要坚持政治话语对各种话语的统摄。因此,思政课讲好“抗疫”故事的重要使命,就是要在讲好故事的基础上,推动学生进行寻根究底、追根求源的理论思考,用习得的理论价值来指引其未来的实践。
当然,思政课教师在讲述“抗疫”故事时,可以恰当地运用一些艺术表现手法,将“抗疫”故事中蕴含的巨大价值魅力和丰富内涵充分展现给学生,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使思政课真正在大学生群体中实现入耳入脑又入心。
(二)激发学生主体性,展现思政课的情感温度
思政课离不开教师的主导,但“故事能不能讲好,中国声音能不能传播好,关键要看受众是否愿意听、听得懂,能否与我们形成良性互动,产生更多共鸣”[5]。因此,思政课教师要深入研究大学生的兴趣爱好、认知规律、学习特点等,因材施教,顺势而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用思政课的情感温度来感染听故事的人。
学生是“抗疫”故事的聆听者,他们能否深刻感悟故事真谛,成为“抗疫”精神的传承者、“抗疫”活动的参与者,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教师应创新教学方式,让活动教学、开放性教学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流,展现思政课教学的情感温度。如,教师可以运用小组讨论或问题式教学等方式讲授教学内容,也可以使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在不断探究中水到渠成得出结论。在教学中,改变教师居高临下的教条说教,充分尊重学生的表达诉求,鼓励学生发现、挖掘、讲述身边的“抗疫”故事,实现由教师孤独的传道向师生互动交流转变。如此既能拉近师生距离,增进师生互动,缩小两者的话语差异,又能在深刻理解并传承伟大“抗疫”精神的基础上,实现师生思想的碰撞、意见的交换、心灵的融合。
(三)创新故事呈现方式 ,增强思政课的视域广度
“不能为了讲故事而讲故事,要把‘道贯通于故事之中,通过引人入胜的方式启人入‘道,通过循循善诱的方式让人悟‘道。”[6]思政课教师需应采用多种手段,不断创新“抗疫”故事的呈现方式,增强思政课教学的视域广度。
1.强化榜样教育引导学生汲取“榜样力”
榜样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有效方法,对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较强的示范、引领和带动作用。宣传什么样的榜样,怎么内化榜样精神,是思政课教学讲好“抗疫”故事时必须解答的问题。在这场波澜壮阔的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战斗中,涌现出许多伟大而平凡的“抗疫”人物,钟南山、张定宇、李兰娟……他们是抗击疫情的中流砥柱;“90后”、“00后”则是抗击疫情的主力军,他们或刚刚大学毕业,或参加工作不久,与大学生年龄相仿,却在“抗疫”战斗中汇聚了一段段破茧成蝶、淬炼成钢的故事。高校思政课应积极探索“抗疫”斗争中榜样教育的有效路径,用榜样人物的人格感染力、情感共鸣力和行为带动力影响当代学子,以更好实现对其成长成才的价值引领、行为导向、动力激发等。
2.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丰富“画面感”
要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建设数字化网络平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技术化,丰富“抗疫”故事讲述的“画面感”。如课程建设的翻转课堂、慕课、微课,交流互动的微博、微信、钉钉,思想交流的学习强国、易班、中国大学生在线等,以此来承载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形成动态互动,促进思想交流,在顺应融媒体发展时代的同时,更容易激发大学生的兴趣,引起大学生的共鸣,在增强故事画面感立体感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推动其对于“抗疫”故事的理解与认同,最终实现讲“好疫情故事”与“讲好”疫情故事的双重目标。
3.开展多种形式实践活动深化学生“认同感”
高校要引导学生深刻感悟“抗疫”精神所蕴含的伟大力量,在潜移默化中扎根头脑、躬行实践,将“抗疫”精神落实到具体行动当中,化精神为奋斗向上的力量,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刻苦学习,为实现青春梦想而努力拼搏。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布置“抗疫”主题的社会调查任务,鼓励学生深入社区、深入群众、深入生活,在调查走访中切实体会抗击疫情的实践和效果,回归课堂后以PPT、视频或演讲等方式交流互动并撰寫调查报告,传达“抗疫”正能量,升华情感教育。学校可以鼓励和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志愿服务活动,如医院义工、交通引导员、博物馆讲解员等,让学生以实际行动体验“抗疫”精神的内涵,在实践中践行“抗疫”精神。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0-02-24(02).
[2]张朋辉.中国展现了惊人的集体行动力与合作精神[N].人民日报,2020-02-27(03).
[3]习近平.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01).
[4]郝俊杰.提升高校思政课亲和力的三个着力点[N].重庆日报,2020-09-22(016).
[5]蔡名照.讲好中国故事 传播好中国声音: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607.
[6]朱继东.新时代党的意识形态思想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