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教师和家长视角的幼小衔接策略研究

2021-10-13林森妮

考试周刊 2021年73期
关键词:幼小衔接解决策略家庭

摘 要:幼小銜接是幼儿在幼儿园生涯的最后一个阶段,也是幼儿成长历程中至关重要的一个转折。小学生活和幼儿生活不一样,年幼的孩子对新环境适应能力差,所以幼小衔接是一个具有普遍性的问题。如果处理得不好,就会对幼儿日后的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为解决幼小衔接单向性、片面性、表面性的问题,首先要明确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的差异,从教师角度和家长角度来提出解决策略,家园共育,达成共识,家长们要转变观念,推进幼小衔接工作。

关键词:幼小衔接;家庭;幼儿园;解决策略

一、 引言

从古至今,幼小衔接的重要性、关键性就受到大家的重视,也成为教育领域中至关重要的一环。从字面上来看,“幼”即“幼儿,学前儿童”,“小”指的就是“小学、小学生”,“衔接”就是指“两个相邻阶段之间的连接,联系”。

幼小衔接大多在幼儿大班的时候开展,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教师开展一系列的活动来帮助幼儿更好地从幼儿园阶段过渡到小学阶段。这种过渡不单单指的是学习环境的改变,更多的是幼儿内在状态的循序渐进,逐步成长。幼儿园和小学的教学方式是不同的,幼儿园更重视保育,更呵护幼儿,而小学更重视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这些不同并不是截断的,而是可以相辅相成的,可以通过老师开展的一系列活动引导幼儿逐步转变、适应。同时不应闷声苦干,要组织相应的家园活动向家长透露出幼小衔接的重要性和衔接性。孩子是祖国的希望,望子成龙的家长也会希望幼儿能顺利过渡到下一个阶段,因此幼儿仍然受到教师和家长的一致期望。

幼小衔接作为幼儿学习生涯中第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也标志着幼儿向儿童的转变。幼儿的心理和生理都将发生改变,小学的课程内容、上课时间、学习环境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课程更紧凑,强调程序性,而幼儿园以游戏为主,幼儿相对会比较轻松。因此开展合适的幼小衔接活动能让幼儿更快适应小学生活,对幼儿性格成长的积极性具有良好影响,幼儿能从容有序地适应小学生活。

二、 幼小衔接存在的问题

当前幼小衔接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幼小衔接具有单向性、片面性、表面性,往往是幼儿园以小学化来主动向小学靠拢。缺乏行之有效的具体教育方案和深度有效的衔接工作,这两点是幼小衔接不能顺利、完善进行的关键之处。为了让这些问题能得到顺利的解决,我们首先要把幼儿园和小学教育之前的不同之处明确指出,认真扎实做好幼小衔接工作;其次要开展系列活动,和学校、家长多方面配合,落实好幼小衔接的工作。

(一)单向性

现在,很多幼儿园在大班下学期就开始积极开展幼儿入小学前的准备工作,有的幼儿园甚至更早。在大班上学期的教育过程中,就从时间、课程、环境布置等主动向小学靠拢。但小学和幼儿园的联系却较少,甚至普遍认为幼小衔接应该是幼儿园向小学的,而非双向的衔接。因此,形成幼小衔接工作的单向性。

(二)片面性

开展幼小衔接工作时,很多家长会更关注幼儿的识字、算数等认知能力,忽略了幼儿的良好学习习惯;更关注幼儿的生活需求,而忽略了幼儿的心理需求;更关注幼儿的独立生活能力,而忽略了幼儿交往等社会能力。

(三)表面性

幼小衔接的具体环节应有序安排,动静结合,不能单单停留于表面,例如单单时间的延长——课程时间、游戏时间,应该注重质量的发展。老师可以通过更多环节来推进活动的进程,更多地引导幼儿深入学习活动,注重幼儿自主思考,想办法。又例如课桌的摆放和小学一样,老师应该更多注重幼儿的注意力的持久性和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更少地去做一些表面性的工作。

三、 解决幼小衔接中存在问题的策略

幼儿和小学生具有一定的身心差异,老师和家长应该认识到由于年龄等的差别,幼儿的发展有异,幼儿相对小学生更为缺少秩序性,我们应针对二者的特点,展开不同的策略。幼儿从幼儿园到小学,由于教学方式的不同而产生不适应,由此产生了幼小衔接的问题。为了让幼儿尽快适应小学生活,家长和老师、学校都应重视、关注这个问题。

(一)从教师角度

教师应该开展多种活动,帮助幼儿在这个重大转折中更好地适应。多年来,传统的幼儿园正规教育更多的是为幼儿入学前做心理准备,但是幼儿的社会性适应能力明显不足,因此要进一步加强幼儿自理能力和独立生活能力的培养。作为幼儿教师的我们又应如何做呢?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入小学打好基础

(1)教师可以在一日活动中,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在一日活动中将趣味性的教育方法渗透在其中,利用角色游戏、情境表演等方式,让幼儿增强想要学习的意识。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有组织、有目的地给幼儿看各种有关幼儿生长常识的图片,通过讲述使幼儿了解好的学习习惯可以促进身心健康发展,从而让幼儿能主动自觉地规范自己的行为。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组织幼儿欣赏儿童故事,通过看、听、讲等方式提高幼儿的阅读能力。如欣赏《逃家小兔》时,先放一段视频给幼儿看,引起他们的兴趣,接着让幼儿试着讲述故事内容,让幼儿回家多听,多看,慢慢地可以完整地复述整段故事。这样可以使幼儿逐渐养成会听、愿听的习惯。

(2)指导幼儿掌握正确的坐姿、握笔姿势等。进入小学,幼儿就要开始学写汉字、数字,因此,掌握正确的坐姿、握笔姿势尤其重要。在大班下学期可以让幼儿开始学写一些简单的汉字、数字(如可以按照描红本写),给幼儿充分的时间,更多地要求他们写字姿势规范。

(3)在一日常规中投放“班级公约”让幼儿自主讨论班级的约定,如“尊重别人不插话”“耐心听讲,会举手”“爱惜米饭我能行”,和幼儿一起探讨的约定能让幼儿更有被尊重的感觉,让幼儿更有自觉性。还可以邀请幼儿自主作画,画出班级公约,并张贴在墙面,从而潜移默化地提升秩序感。教师还应逐步要求幼儿在常规活动中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

2. 锻炼幼儿的意志,培养自我控制能力

(1)教师要有一雙善于发现的眼睛,一日生活皆教育,充分利用日常活动作为契机,培养幼儿自我服务意识,如做值日生来分发碗筷、点心;自主整理玩具和书架;自己叠被子整理衣服;照顾菜地的植物,并做好记录。

(2)教师要做一名启发者,引导者,注重挖掘幼儿的良好品德,注重德育。在班级的各种活动中,教师如果发现幼儿有半途而废的情况应该及时介入,鼓励引导幼儿坚持完成自己的任务,并在全班幼儿面前提出“具体”的表扬。如“今天要表扬××小朋友,虽然一开始遇到困难,有点儿想放弃了,但是最后他坚持了下来,并且自己动脑筋解决了××××的困难”。通过榜样的力量和老师对幼儿良好品德的正面教育,培养幼儿坚强勇敢、不怕困难的优秀品质。

3. 培养幼儿乐意当一名小学生的情感,加强幼小联系,做好入小学的心理准备

教师除了可以在班级里模拟小学生的学习生活,体验做小学生的乐趣,了解小学生上课的基本程序、应遵守的纪律外,还可以在布置环境创设时渗透些与小学有关的内容。如:在语言区提供有关小学校园、小学生活与学习的图书或图片,让幼儿观察、讲述;在科学区提供书包等学习用品,让幼儿尝试分类并有序地整理书包和学习用品;在表演区提供小学背景墙、书包、红领巾等,鼓励幼儿扮演小学生,创编、表演有关上学内容的情景剧等。

4. 教师为榜,营造学习氛围,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让阅读融入孩子的生活,成为一种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

(1)教师担任幼儿早期阅读活动的提供者,如在《小象消防员》阅读中,我们可以提供“消防器材的辨认”和“迷宫闯关”卡,指导幼儿拓展知识,让幼儿在游戏中探索,在游戏中学习。

(2)在幼儿的早期阅读活动中,教师担任引导者,在《爷爷一定有办法》《喜欢钟表的国王》《艾玛过化装节》等绘本阅读时,可以通过丰富的语气语言和精彩的PPT为幼儿朗诵书,增强幼儿读书的兴趣、知识和能力。

(3)可以抓住教育契机,引导幼儿在绘画、手工制作和文字转换方面得到成就感。如大班即将毕业,孩子们喜欢进行小制作,送给同伴、老师留作纪念。我们可以让孩子们说出祝福,并帮他们写成文字,读给他们听,最后再展示给别人看。在老师的引导下,许多幼儿也学着写字,在制作贺卡、小礼物中因为有了文字的结合,让收到的人更明白制作者的心意。这样幼儿从文字和贺卡中就明白了文字的深意,再从文字中读出了其意义,更乐意与学习写字、认字。

(4)不只是语言,在一日的生活、教学中,通过环境影响,让幼儿把文字符号与实际事物对号入座,引导幼儿体会标识、文字符号的用途。比如教幼儿玩“我说你做”的游戏时,幼儿在情境中认识了“左”“右”等文字;在搭建“海底迷宫”时,我们把“海底”“迷宫”打印出来,黏贴在纸板上,让幼儿在建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认识。教歌曲“快乐的小厨师”时,我把“青椒”“牛肉”“洋葱”等字结合图谱写出来。

5. 结合幼小衔接,开展相关主题活动

引导幼儿循序渐进地了解小学,可以开展相关主题活动《我要上小学》等。在主题中,让幼儿学习如何收纳和分类学习用品,整齐快速地整理自己的书包;通过认知《小学和幼儿园有什么不同》让幼儿通过记录表来发现小学和幼儿园的区别;还可以为幼儿每人准备一个学具框,贴上幼儿的名字,框子里有文具盒、美术用品等,让幼儿学习自己取放、整理,保持学具框的整洁,我们不定时进行评比。从而养成随手整理、收拾学具的好习惯。

同时,教师可以组织带领幼儿到附近的小学熟悉学校的环境;或者请一些小学生到班上向幼儿说一说他们的小学生活是怎么样的,什么是课间十分钟,谈谈他们入学以来的学习体验与收获等。让幼儿产生向往的情感,也能消除对新环境的陌生感,同时教师可以适当提升、小结,让幼儿明白小学生要上的课程有什么,要做一名合格的小学生是要付出努力的,慢慢地使幼儿从心理和生理都为入学做好了准备。

(二)从家长角度

在幼小衔接中家长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良好温馨的家庭氛围能有利于幼儿的自信心和自我服务意识的发展。家长最了解自己的孩子,无论是生活起居还是饮食方面,抑或是幼儿间的社会性交往等,都有不可替代性。因此,幼儿入小学前的准备,家园配合非常关键。那么家长又应如何做好幼小衔接工作呢?家长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帮助幼儿做好准备:

1. 心理方面的准备

家长要减少幼儿对小学的陌生感,使幼儿的内心自然地产生想当小学生的愿望。例如:早晨带孩子到小学门口,让幼儿看看那些戴红领巾的小学生,产生羡慕之情。其次,家长要树立幼儿的自信心和自我服务意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从而使幼儿产生“我能行”的自信感。让孩子认识到自己有能力做事。这是完成学习任务的心理基础,因为进入小学教师就会逐渐地布置作业,应引导幼儿自己准备好专门的小本子,记录老师的作业,而不是家长代办,幼儿回家还要问家长作业是什么。

2. 身体方面的准备

充足的营养和休息,能使他们身体健康,同时预防疾病的发生。所以,家长要保障充足的户外运动时间,抽出适当的亲子时间和幼儿一起锻炼、运动,在温馨的亲子时间里可以适当和幼儿聊一聊,你对小学有什么向往?有什么想了解的吗?利用亲子时间多和幼儿沟通,排解幼儿的压力,增强幼儿的身心健康。在作息方面,早睡早起,逐步调整小学的作息时间,以免因突然改变生活习惯和作息时间而影响孩子的健康。

3. 学习方面的准备

在家中创设一个温馨独立,较为不受外界影响的学习空间,和幼儿到超市选择自己喜爱的学具,让幼儿对成为小学生心怀憧憬,在温馨的环境和轻松愉快的家庭氛围中爱上学习。对即将入学的孩子来说,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比获得知识更为重要,而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孩子顺利进行学习活动的保证。

4. 安全教育的准备

家长要让幼儿了解外出行走的安全意识,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如:过马路要走斑马线,遇到红绿灯要红灯停,绿灯行;遇到陌生人时,不与陌生人说话,不拿陌生人给的东西等。

5. 交往能力

良好的交往能力有利于幼儿进入小学和新伙伴的交往、融入。孩子不能再像在幼儿园那样,对成人有太多的依赖,而要求孩子自我管理。家长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有意无意地教育。比如在公园玩耍时,鼓励幼儿主动和别人一起玩;产生纠纷了可以想办法解决而不是大喊大叫,让幼儿明白大家都喜欢有礼貌、会谦让的好孩子。家长自己也应该言传身教,注意自己的言行可能会影响幼儿。

四、 结语

毫无疑问,幼小衔接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但是幼小衔接存在的问题并不是一天两天能够解决的,需要长期的时间和大量的工作。幼小衔接工作是否能有序进行,需要幼儿园和家长、幼儿的良好衔接和配合,三者各司其职,相互融合、交流,才能使幼小衔接有序、有效开展。

参考文献:

[1]杨燕.我国幼儿教育发展的问题与对策[J].天津市经理学院学报,2007(4).

[2]李召存.论基于儿童视角的幼小衔接研究[J].全球教育展望,2012(11).

[3]梁嘉.浅谈幼小衔接存在的问题[J].幼儿教育,2002(9).

[4]康晓霞.幼儿同伴关系及交往能力的培养[J].甘肃教育,2006(7B).

[5]张宏.幼小衔接中的问题与策略[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3).

作者简介:

林森妮,福建省泉州市,福建省泉州市直机关金山幼儿园。

猜你喜欢

幼小衔接解决策略家庭
家庭“煮”夫
恋练有词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现象及解决策略
关于我国水污染治理存在问题与解决策略的分析
寻找最美家庭
寻找最美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