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构建立体化教学模式的思考
2021-10-13刘咏宝
刘咏宝
摘 要:为了充分发挥高校思政课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切实提升思政课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本文基于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学面临的诸多压力与挑战,探讨思政课构建立体化教学模式应遵循突出主体性、互动性、多样性、目的性原则,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教学思维、教学组织方式、教学考核方式、教学过程、教学资源整合方面实现立体化的策略举措。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构建;立体化;教学模式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铸魂育人的核心课程。思政课肩负着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的重要责任和使命,作为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其重要性是无可替代的。
近些年来高校积极深化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离党和国家的期待尚存差距。长期以来,传统的思政课教学模式采用的是老师讲学生听的单线平面的教学模式,教学的供给与学生的需求不平衡,学生难以对思政课教学的相关理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教学实效性不尽人意。为切实增强思政课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高校思政课努力构建立体化教学模式,成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探索。
一、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改革的必要性
(一)思政课教学面临着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
当前国际形势更加复杂多变,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社会思想意识更加多元多样多变,青年大学生成长的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高校思政课教学面临的形势较之以往有所不同。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中明确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1]习总书记的讲话,为思政课的教学改革指明了发展方向和根本遵循,提出了新任务和新要求。作为从事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工作的思政课教师,需明确思政课教学自身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不断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发挥主渠道作用。
(二)不良社会环境对思政课教学效果的负面冲击
当前我国社会主流价值观是积极向上的,受国内外复杂因素影响,不良社会风气依然存在。人是社会的人,个人的成长离不开社会,不良社会环境对生活在其中的人有潜移默化的负面影响,网络环境则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一些不良网络媒体为了获得点击量而进行不负责任的炒作报道、混淆视听,忽视了对社会大众进行正确价值观的引导。再加上互联网监管存在不到位的漏洞,网络虚拟空间发布信息门槛低,一些网民利用网络传播不良言论,都扰乱了社会正常的舆论秩序,造成了深远持久的恶劣影响。高校学生生理上虽已成熟,但心理上仍不成熟,明辨能力和研判能力有限,易受到网络上不良言论的误导,形成错误的思想认知。毫无疑问不良社会环境给高校思政课教学带来了负能量,对思政课教学的正面引导产生了强烈的负面冲击,对处于三观塑造关键期的高校学生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心理心态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当前不少高校学生崇尚实用主义、功利主义哲学,出现了讲功利、图实惠的学习观和就业观,部分学生身上甚至存在着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利己主义等不良倾向,多多少少与不良社会环境影响有一定关系。
(三)信息化时代要求教学模式改革与之相适应
信息化時代,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和途径越来越多,获取的信息量也越来越大。伴随着互联网成长起来的“00后”高校学生的思维方式、学习方式与生活方式极大地被互联网所影响,他们更愿意通过网络进行学习获取知识,他们思想开放、思维活跃与互联网开放共享特征是高度契合的。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思政课教学模式滞后于当前高校教学改革和教学质量提升的需要。网络似一把双刃剑,它在给高校思政课教学带来巨大挑战与严重冲击的同时,也给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改革创新转型升级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2]。信息化时代要求思政课教学与互联网充分融合,与时代发展同频共振,增强思政课的时代感和吸引力。
信息化时代给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改革提出了新要求,通过积极推进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信息化改革,无论是课前、课中还是课后,利用信息技术的便捷性、共享性、交互性等特点,突破时空限制,充分发挥信息化教学手段的作用,让高校思政课教学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提升思政课教学的质量和效果,成为信息化时代的大势所趋。
(四)高校大学生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点
随着我国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急剧变革,高校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也被打上了深刻的时代烙印。当今大学生作为“00后”,较之于以前的高校学生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点。许多高校学生思想观念有偏差,对理论性强的思政课教学不重视。网络上各种有诱惑力的网络游戏、朋友圈、微博、笑话以及吐槽等各种心灵鸡汤信息,对他们而言有超强的吸引力。思政课与手机信息的吸引力比起来明显逊色,再加上相当一部分高校大学生自控力不太强,上课喜欢玩手机,这给思政课教学带来了空前的挑战。很显然,基于当前高校大学生呈现出的新特点,思政课教学再采用传统的平面单向的思政课教学模式,难以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教学中来,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作为立德树人的思政课唯有充分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改进教学方式方法,不断增强思政课的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成为提高高校思政课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
二、何谓思政课立体化教学模式
所谓思政课立体化教学模式是指根据高校思政课教学特点、规律和教学目标,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集成思政教学资源,形成课堂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网络教学的全方位、多层次和网络化等融为一体的教学体系[3]。
思政课立体化教学模式的整个教学过程分为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课内教学和课外教学有机结合起来,讲究教学时空上的拓展延伸,教学方法的丰富多样,教学手段的信息化和教学效果上的综合效应。
三、高校思政课构建立体化教学模式应遵循的原则
(一)主体性原则
主体性原则就是要求思政课立体化教学模式充分体现出学生主体性的原则。立体化教学模式构建要充分体现出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其出发点和归宿要求在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评价等方面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学生是教育教学的对象,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需充分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心理特点、情感需求、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等学情特点,准确掌握学生的所思所想所惑,找准学生的关注点。思政课教学要从学生的内在需求出发,通过采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方式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和自主学习意识,变被动的学习方式为主动的学习方式。
(二)互动性原则
增强思政课的实效性,要让学生真学真懂真信。解决的不仅仅是知不知、懂不懂的问题,还要解决信不信、行不行的问题。不仅要求学生接受和理解思政课相关理论,更要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通过创设立体化的教学情境和交互式的教学活动,加强教学活动中的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充分发挥双方的积极性、主动性,为教学营造一个愉悦、和谐的多元互动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和全身心投入课堂学习,让学生与思政课老师共情共鸣,让思政课既有意义也有意思,有深度也有温度。在共同探讨良性互动中明白大道理,远远胜过思政课老师直接硬性灌输理论观点。
(三)多样性原则
传统的思政课,教学方式方法单一。老师一个人唱独角戏,讲授高大上的大道理,思政课堂有些枯燥沉闷,导致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不高。立体化的思政课教学模式,要求教学方式方法多样性,既有精彩的案例教学,又有师生共同探讨的互动式教学,还有演讲辩论、视频播放、成果展示、情景教学、网络教学、实践教学等多样性的教学方式方法激活课堂。通过增强思政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运用当今大学生感兴趣乐于接受的教学方式方法,采用多样性的教学方式方法来阐释思政课的大道理,可以大大提高思政课的抬头率和参与率,减少低头族现象,从而增强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
(四)目的性原则
高校思政课立体化教学模式改革,不是为了改革而改革,而是有着明确的目的性。思政课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肩负着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重要使命和责任。目的性原则就是要求思政课立体化教学模式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根本目的服务。基于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学现状,改变学生思想观念中对思政课的认识偏差,思政课要想真正进入学生的心灵,给高校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毫无疑问教学模式的设计要科学合理。基于此,要求高校思政课教师要为不断增强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而努力,对课堂教学模式不断进行深化改革。
四、高校思政课立体化教学模式构建的策略举措
(一)教学思维的立体化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办好思政课的关键在思政课教师。思政课教师教学思维的立体化是高校思政课立体化教学模式构建的前提条件,也是决定思政课立体化教学模式构建的关键。当今时代日新月异,社会飞速进步,对思政课教师的素质和能力要求越来越高。为了切实肩负起立德树人的使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育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青年,要求高校思政课教师的教学思维不断与时俱进,不断改革创新,改变一直以来教师单向灌输的思维定式,形成适应立体化教学需要的教学思维模式。
(二)教学组织方式的立体化
思政课是一门融思想性、政治性、理论性、实践性、综合性等特点为一体的课程。要让思政课真正入脑入心,增强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毫无疑问,单纯的课堂理论教学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需不断改进教学的组织方式,努力推进思政课教学组织方式的立体化。高校思政课教学组织方式的立体化需要将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网络教学等多种教学组织方式有机结合起来。实践教学分为课内实践和课外实践,课外实践又分为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网络教学分为课内线上教学和课外线上自主学习。思政课教学充分运用立体化的组织形式,可以增强思政课的吸引力、说服力和感召力。
(三)教学考核方式的立体化
考核方式是指挥棒,要充分发挥以考促教、以考促学的作用。一直以来,高校思政课教学考核方式滞后于思政课自身的特殊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更多的是侧重于学生对书本知识掌握程度的考核,而没有很好地体现出学生的德育素质。实施立体化考核方式,打破时空界限,做到全过程跟踪、全方位考核,引导学生从关注期末考试成绩转向关注平时学习过程,关注能力的提升和德育素质的提升,采取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相结合,教师考核与辅导员考核相结合,平时考核与期末考核相结合,学生自评和互评相结合,强化过程考核,淡化结果考核。采取多种考核方式相结合,综合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德育实际表现进行考核,力求全面客观反映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思想政治素质。
(四)教学过程的立体化
传统思政课教学过程是单一的老师讲学生听的单向平面的课堂理论讲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体性、自主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学生更多的是被动接受,没有将学生的思想认知与行为实践有机地统一起来。高校思政课立体化教学过程往往是在课内与课外的时空中进行,是一种开放的教学过程,相对于传统的教学过程,更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将整个教学过程分为课前导学、课中师生共同探讨、课后拓展与延伸三个环节,将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线上学习与线下学习、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有机结合起来。教学过程的立体化,有利于充分激发高校学生学习思政课程的潜能,促进思想认知和行为实践的统一,从而增强思政课的实效性。
(五)教学资源整合的立体化
传统的思政课教学模式,教学资源主要是纸质的教学课本和参考书,课本的内容相对固定,而参考书往往是针对课本编写的配套教程,很明显教学资源非常有限[4]。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和途径越来越多,各种信息资源铺天盖地,再继续拘泥于传统的教学资源来组织教学,毫无疑问与伴随互联网成长起来的“00后”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心理特点、行为特点不相吻合。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大大拓宽了现代的教学资源,电子教材、电子教案、多媒体课件、微视频、试题库、案例库、网络课程等,都可视为网络教学资源。除此以外,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各种红色文化资源、爱国教育场所等都可视为思政课实践教学资源。将各种教学资源充分整合充分利用,充分发挥各种教学资源的显性育人与隐性育人作用,从而形成强大的协同育人合力,有利于增强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用新時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
[2] 徐兴华.网络新媒体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J].思想政治课研究,2020,(4):125.
[3] 林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立体化模式构建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85.
[4] 李庆瑞,肖卓磊.立体化教学模式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中的应用[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5,(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