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成大《桂海虞衡志》鸟兽名实疏证
2021-10-13周晟
周 晟
(绍兴文理学院 人文学院,绍兴 312000)
南宋文学家范成大(1126—1193)曾于1173至1175年间从政治漩涡中起复,短暂就任静江府(治所在今广西桂林)广西经略安抚使。到任不久即赶赴成都府,迁四川制置使,并于离桂赴蜀途中“追及其登临之处与风物土宜”写就《桂海虞衡志》一书。此书文辞质朴、记载翔实,为后世留下了不少宋时广南西路地区较为可靠的一手材料,颇具“实事求是”之精神。日本江户时代的学者洼木俊克明在其校刻本的题跋中亦评价:
石湖(范成大号)之诸志,则皆踏其地,记其胜,而详其实也。[1]
今披览范志,中有《志禽》、《志兽》二章,物性观察甚为精审,绘声绘色地记载了几十种当时中原及江南人士所不熟悉的热带珍禽异兽,与同时代陆佃(1042—1102)之《埤雅》、罗愿(1136—1184)之《尔雅翼》等名著有同工之妙;从中颇可窥见宋时学术之盛,与西方传统之“博物学”(Natural History)亦可比勘。关于志中出现的这些与鸟兽名称有关的俗语词,齐治平(1984)、严沛(1986)、胡起望与覃光广(1986)、孔凡礼(2002)的注本都有所涉及。又由于范志中有不少内容复见于其同僚周去非(1134—1189)的《岭外代答》,故屠友祥(1996)、杨武泉(1999)的注释也有解说。总体来说,这些注释大多长于文献勾稽,但对书中所描绘的岭外风物往往难下按断。仅杨武泉的注释,能从现代科学视角对古文献中的鸟兽名称做一些考释,极有启发性。目前,此书的不少疑难之处虽已得到一定程度的解答,但依然存有若干可商可补之处。若把古代文字描述与图像资料、现代方言与生物志录有机结合起来,综合运用文献学训诂考证、博物学物性观察的研究手段,或将有助于我们运用认知理性考探其中的奥秘。今不揣浅陋,试对《桂海虞衡志》中11则鸟兽名称进行考辨,不当之处祈请方家斧正。
1 白鹦鹉
白鹦鹉 大如小鹅,亦能言。羽毛玉雪,以手抚之,有粉粘著指掌,如蛱蝶翅。([1],80- 81页)
“白鹦鹉”一词,严沛注引述李时珍《本草纲目》[2],但所引与原文在用字和标点上稍有差异。原文为:
又胡起望、覃光广注引周去非《岭外代答》云:
余在钦,尝于聂守见白鹦鹉、红鹦鹉。白鹦鹉大如小鹅,羽毛有粉,如蝴蝶翅。([1],81页)
按,《晋书·安帝本纪》载东晋安帝司马德宗义熙十三年(公元417年)六月癸亥林邑曾献驯象、白鹦鹉。[4]林邑国在今越南南部,与广西虽有间隔但相去不远,然所献之白鹦鹉却并非其地原产,而是舶来之物。白鹦鹉当为凤头鹦鹉科白凤头鹦鹉属的一些鸟类(Cacatuaspp.),其栖息地大约分布于从菲律宾到澳亚间华莱士区(Wallace District)的东索罗门群岛,南抵澳大利亚。白鹦鹉自古以来就是著名的珍禽玩物,大诗人王维曾著有《白鹦鹉赋》。范志细致地观察到“羽毛玉雪,以手抚之,有粉粘著指掌,如蛱蝶翅”的现象,正是指出了白凤头鹦鹉属鸟类的一个显著特点。因为葵花凤头鹦鹉的白色羽毛常会脱落碎屑以保持其清洁[5],也就是“羽屑”。今见台北故宫藏余省、张为邦《鸟谱》1—4卷中有《牙色里毛大白鹦鹉》、《葵黄里毛大白鹦鹉》、《葵黄顶花小白鹦鹉》、《牙色顶花小白鹦鹉》4图。整理者于书后《鸟类古今名称参照表》中将中文普通名分别误释为金刚鹦鹉(公鸟)、金刚鹦鹉(母鸟)、金刚鹦鹉小种(公鸟)、金刚鹦鹉小种(母鸟)。[6]英文索引中则全部标注为Cacatuasulphurea([6],79页),即小葵花凤头鹦鹉。实际上,4图所绘分别是橙冠凤头鹦鹉(Cacatuamoluccensis)、白凤头鹦鹉(Cacatuaalba)、小葵花凤头鹦鹉(Cacatuasulphurea)和葵花凤头鹦鹉(Cacatuagalerita),范志所记亦当属此类。白凤头鹦鹉属鸟类适应热带气候,现在我国的香港等岭南地区亦有极少量逃逸野化小种群。[7]
2 乌 凤
乌凤 如喜雀(鹊)。色绀碧,颈毛类雄鸡鬃。头有冠。尾垂二弱骨,各长一尺四五寸,其杪始有毛羽一簇。冠尾绝异,大略如凤。鸣声清越如笙箫,能度曲妙合宫商,又能为百虫之音。生左、右江溪峒中。极难得。然书传未之纪,当由人罕识云。([1],81页)
文中“乌凤”一词,孔凡礼注曰:
卢校:“歙之黄山有声音鸟,与此相似。”[8]
胡起望、覃光广注则引刘恂《岭表录异》中“有鸟形如野鹊,翅羽黄绿间错,尾生两枝,长二尺余,直而不曲。惟尾梢有毛,宛如箭羽,因目之为带箭鸟”之句,认为即唐人所谓的带箭鸟。又引明王济《君子堂日询手镜》说明明代广西横州仍有出产。([1],81页)
按,今见清人陈淏子《花镜》载有此鸟:
乌凤,非凤凰,以其形略似凤,土人美其名而称之也。产于桂海左右两江峒中。大约喜鹊。[9]
“乌凤”亦载于《岭外代答》,屠友祥认为即唐人《岭表录异》记载的带箭鸟[10],杨武泉校注认为即金凤鸟(Paradiseasexsetacea),并言此鸟属极乐鸟科。[11]杨氏所举金凤鸟学名现已不被接受。纽约公共图书馆藏有一幅19世纪鸟类画家柯尔曼(W.S.Coleman)的博物绘画GoldenBirdofParadise:ParadiseaSexsetcea。[12]观其形貌,所绘当为今六线风鸟属下物种(Parotiaspp.),很可能是阿法六线风鸟(Parotiasefilata)。极乐鸟科鸟类产于著名的华莱士线(Wallace’s line)以东的澳洲界。因处于不同的陆地生物区系,故我国并无出产。而根据范志中的描述已足以判断“乌凤”当别指大盘尾(Dicrurusparadiseus)。种加词paradiseus亦表明其形貌颇似极乐鸟科(Paradisaeidae)鸟类。此鸟额部羽簇长而卷曲,直立向上形成羽冠;体羽黑色,具有蓝绿光泽;外侧一对尾羽之羽轴极度延长,末端羽片扭曲呈匙状[13],形成“盘状尾”。又擅长模仿其他鸟类叫声。诸特征均与范氏记载甚为吻合。据马敬能(J.MacKinnon)著录,我国境内的大盘尾目前大致分布于西藏东南部、云南西部与南部、海南岛等地[14],范成大所见较可能是其海南亚种(D.p.johni)或云南亚种(D.p.grandis),而卢校所言歙之黄山之声音鸟则必非此物。北京故宫藏余省、张为邦《鸟谱》5—12卷中有《黧鸡》图,卢汰春、童墉昌等识别为分布地区更加广泛的发冠卷尾(Dicrurushottentottus)[15],此鸟是与大盘尾同属的亲缘物种。
3 翻毛鸡
翻毛鸡 翮翎皆翻生,弯弯向外。尤训狎不散逸。二广皆有。([1],84页)
“翻毛鸡”一词,胡起望、覃光广注认为此鸡即《本草纲目》中的“反毛鸡”。([1],84页)
按,“翻毛鸡”亦见于《岭外代答》,杨武泉注云此鸡名称、种类、形状皆待考。([11],382页) “翻毛鸡”当指我国南方的一系列家鸡品种,亦有卷毛鸡、卷毛土鸡、张毛鸡、菊花鸡、太阳鸡、松子鸡等别名。这类家鸡与正常的非翻毛鸡有一对基因的差别。[16]利用这一遗传特性,我国各地的劳动人民不约而同地培育出了许多具有翻毛外形特征的地方品种,如2020年农业农村部新修订的《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品种名录》中即收录了四川金阳丝毛鸡与云南兰坪绒毛鸡,此外还有贵州麒麟鸡,在广东的茂名、高州一带及云南西双版纳也都有类似品种大量养殖。北京故宫藏《鸟谱》中就有《翻毛鸡》图,绘有一羽白色型翻毛鸡。([15],94页)
4 水 雀
水雀 苍色似鹡鸰。飞集户庭,翾翾然与燕雀为伍。([1],87页)
“水雀”一词,诸家未能详释。
按,不少方言中鹡鸰都有“点水雀”的俗名。然此条既言“似鹡鸰”,则可知必与鹡鸰有所不同。又见宋代罗愿《新安志》:
水鹊,甚似鹊而小,好在水旁,人以其声为喜也。[17]
5 猿
猿 有三种,金丝者黄,玉面者黑,纯黑者面亦黑。金丝、玉面皆难得。或云:“纯黑者雄,金丝者雌。”又云:“雄能啸,雌不能也。”猿性不耐著地,著地辄泻以死,煎附子汁饮之,即愈。([1],93页)
此条胡起望、覃光广注曰:
范成大此处所述之猿,系指猴科的各种猴。……我国古代对于猿和猴并没有严格的区别。([1],94页)
并进一步推论“金丝者黄”者为金丝猴或黄色的猕猴;“玉面者黑”者为白头叶猴;“纯黑者面亦黑”者为黑叶猴。且认为凭借毛色区分性别并没有根据。([1],94页)
按,胡注认为范成大混淆了猿、猴二物,并在此基础上做出解读。实际恰恰相反,范成大的观察是相当准确的。此条同见周去非《岭外代答》,杨武泉释云:
此“猿”指长臂猿。……猿之纯黑者即黑长臂猿,玉面者即白手长臂猿,金线者即白眉长臂猿。其性别,可以毛色分。([11],353页)
杨说近是,我国存在长臂猿三属五种[19],杨氏注文中的“白手长臂猿(Hylobateslar)”与“白眉长臂猿(Hylobateshodock)”大致对应白掌长臂猿(Hylobateslar)与东部白眉长臂猿(Hoolockleuconedys),目前分布于云南西部、西北部山区,与广西距离稍远。综合栖息地生态环境、毛色特征等因素便可以发现其他一些长臂猿科物种的特征似与范志的描述更为吻合。范志所云之“金丝者黄,玉面者黑,纯黑者面亦黑”,其中“玉面者黑”或为白颊长臂猿(Nomascusleucogenys)的雄性,具有白颊黑身的外形;“纯黑者面亦黑”或为黑长臂猿(Nomascusconcolor)雄性个体,通体黑色;“金丝者黄”则疑为这两种长臂猿的雌性个体,皆体色棕黄。且黑长臂猿雌雄异色的现象又与范志下文“或云纯黑者雄,金丝者雌”的叙述一致。可见这是一条近千年以前十分可靠的观察记录。且黑长臂猿与白颊长臂猿都会在清晨进行领地性二重奏,雄性发出“强音”,雌性则加入隆隆声。([19],28页) 这一习性似乎又能与“雄能啸,雌不能”之语相参。这两种长臂猿目前在毗邻广西的云南南部与越南北部都尚有分布。
6 土 麝
麝香 自邕州溪峒来者名土麝,毛臊烈,不及西番。([1],96页)
“土麝”一词,胡起望、覃光广注引《本草纲目》云:
麝出西北者结实,出东南者谓之土麝,亦可用而力次之。([1],96页)
7 火 狸
火狸 狸之类不一。邕别有一种,其毛色如金钱豹,但其钱差大耳。彼人云,岁久则化为豹,其文先似之矣。([1],97页)
“火狸”一词,严沛注引《蠕范》曰:
胡起望、覃光广注参《岭外代答》、《滇海虞衡志》分别作“大狸”、“火狸”,并认为“火”、“大”二字形近,不知孰误,可暂且存疑。([1],97页) 又释此物为香猫,即有香腺的大灵猫。([1],98页)
按,周去非《岭外代答》亦载此条,字作“大狸”,且在文末别有一句“此皮可寝及覆胡床,其大几及豹也。”([11],360页) 杨武泉校注引《新篆云南通志》五八“香猫”条,认为“香猫”指大灵猫,而范志的“火狸”或即豹猫(Prionailurusbengalensis=Felisbengalensis)。([11],360页) 根据“皮可寝及覆胡床”及“其大几及豹”的记述便可知晓此兽体型较大,我国产灵猫科动物8属9种([19],387页),排除出无显著斑点的物种之后,其中体型较大的大斑灵猫(Viverramegaspila)与大灵猫(Viverrazibetha)体长亦仅一米左右;而猫科的豹猫的体型则更为短小。且范志有云:“其毛色如金钱豹,但其钱差大耳。”所谓“差大”即“稍大”义,现实中大灵猫与豹猫的点状斑纹也并不比豹纹更大。故疑此条“火狸”当另指它物,较有可能指云豹(Neofelisnebulosa),此兽具有云状大理石斑纹的皮毛,块状斑大于豹纹,体型则略小于豹。我国境内的云豹主要栖息于中南部亚热带和热带林区,目前已经濒危。《广西优先保护野生动物名录》记述云豹在桂省尚有分布,但数量稀少。[21]范成大生活的南宋时期,当地林区或许曾经存在相当数量的种群。
8 懒 妇
懒妇 如山猪而小。喜食禾,田夫以机轴织纴之器挂田所,则不复近。安平、七源等州有之。([1],99页)
“懒妇”一词,胡起望、覃光广认为是民间传说的附会。([1],100页)
按,清人屈大均《广东新语》将“懒妇”等同于豪猪,其文曰:
箭猪,即封豕也。……封豕初本泡鱼,泡鱼大如斗,身有棘刺,故化为豪猪。……一名懒妇,以机轴纴织之器置田间,则不敢近。[22]
“懒妇”亦见《岭外代答》,杨武泉校注综合旧说,则认为此兽或指野猪:
大致而言,此兽所指,实指野猪,因传说不一,遂多附会之说也。([11],365页)
然今览范志之“山猪”条,既已明确此书所云之“山猪”乃豪猪之俗名。([1],99页) 豪猪(Hystrixbrachyura)在我国秦岭淮河以南均有栖息,体重约10—18kg([19],186页)。此条言“如山猪而小”,则当指帚尾豪猪(Atherurusmacrourus),其体重仅有约2—4kg。([19],185页) 范志又云“安平、七源等州有之”。安平即安平州,乃宋代广南西路邕州所置的一个羁縻州,其辖地在今广西、越南边境一带的大新县。七源即七源州,治所在今越南北部的谅山省七溪。帚尾豪猪的栖息地域主要在中南半岛与我国的岭南、西南地区,史密斯(A.T.Smith) 等绘制的分布图亦显示目前此兽在靠近中越边境的广西西南部尚有分布。([19],185页) 韩崇选等《中国农林啮齿动物与科学管理》记录帚尾豪猪之食性以绿色植物为主,常吃甘薯、玉米、花生、野果、蔬菜等。[23]宋时甘薯、玉米、花生等美洲作物尚未传入,岭南人民主要种植水稻,故疑范志所言“喜食禾”的害稼“懒妇”或即此兽。
9 石 鼠
石鼠 专食山豆根。宾州人以其腹干之,治咽喉疾,效如神,谓之石鼠肚。([1],100页)
“石鼠”一词,严沛注及胡起望、覃光广注引《本草纲目·鼫鼠》释为鼫鼠、硕鼠。([1],100页)
按,“石鼠”亦载周去非《岭外代答》,杨武泉亦认为是鼫鼠([11],363页);屠友祥则引屈大均《广东新语》中“广中近多硕鼠,状如兔,色白,皆以为白兔也。嗜食芭蕉、蕹叶……番舶至,购以重金……”之语,认为即是一物。([10],226页) 若从文献源头考之,古籍中的“鼫鼠”见于《尔雅·释兽》,郭璞注:
又郝懿行义疏:
谢宗万认为B.E.Read(1931)将其定为“松鼠(Sciuruvurgalis)”(即欧亚红松鼠Sciurusvulgaris)有误,并重新厘定为岩松鼠(Sciurotamiasdavidianus)。[25]郭郛则推测为鼠兔(Ochotonaspp.)或石貂(Martesfoina)。[26]事实上根据郭璞“头如兔”且“尾有毛”的描述,此物显然更接近于跳鼠科(Dipodidae)的某些物种。然据IUCN所示的分布图,无论岩松鼠、鼠兔、石貂,抑或跳鼠,现皆不出产于华南。故疑范志所记“石鼠”并非《尔雅》之“鼫鼠”。同时,对于《广东新语》中的“硕鼠”,只需细审此物形貌并结合“近多”、“番舶”的叙述,便可大致推知所记之物即豚鼠(Caviaporcellus)。此鼠为近世舶来之物,原产美洲,当与范志无关,亦可排除。仅就范成大之描述,此条“石鼠”比较接近我国南方的白腹巨鼠(Niviventerconinga=Rattuscoxingi),又俗称山鼠、白肚鼠、白肚老鼠、白肚山鼠。国内其指名亚种仅分布于台湾,而其四川亚种(N.c.gigas)则广布于川、滇、黔、桂、粤、闽等诸省。([23],332页) 比如广西《蒙山县志》记载当地出产“白肚鼠”。[27]白腹巨鼠栖息于热带、亚热带山地林区,主要采食植物的茎、叶等绿色部分,与范志“专食山豆根(或即Euchrestajaponica)”之语颇可比参。由于此物不属于家栖鼠类且主食植物,故我国华南地区的各族居民自古就有食用白腹巨鼠的习俗。比如闽南地区的“腊八干”之首即为白肚鼠肉。目前白腹巨鼠野外数量不多,已是稀有种[28],但不少地区出于经济利益曾有一定程度的养殖。
10 香 鼠
香鼠 至小,仅如指擘大。穴于柱中。行地上疾如激箭。([1],100页)
“香鼠”一词,胡起望、覃光广认为范志所谓“香鼠”疑与小家鼠相近。([1],101页)
按,周去非《岭外代答》亦有此条,杨武泉校注先引清郝懿行《尔雅义疏》卷下六谓香鼠即鼸鼠之例,又引1948年版《辞海》将鼸鼠释为金花鼠之例,据此认为金花鼠体长可达七八寸,不类此兽。继而猜测此香鼠:
或是鼩鼬科中的小麝鼩一类动物。([11],362页)
杨氏释义近是,麝鼩(Crociduraspp.)为食虫目动物,常被误认为鼠类。雄性个体具有分泌芳香物质的腺体,故名“麝鼩”,也有俗名“麝香鼠”,与“香鼠”之称相类。广西地区所产的麝鼩,一般为华南中麝鼩(C.rapax),其头体长约56—70mm([19],227页);或灰麝鼩(C.attenuata),其头体长约60—89mm([19],224页)。二者皆略小于广西、云南地区的锡金小鼠(Muspahari),其头体长约88—103mm([19],170页)。且灰麝鼩之种加词attenuata在拉丁语中即有“瘦小”之义,此特征似与范志记载的“至小,仅如指擘大”描述相符。可惜目前比较缺乏这些生物的生态学研究,故其筑巢行为是否亦如范志中所云“穴于柱中”,则尚待确认。
11 山 獭
山獭 出宜州溪峒。俗传为补助要药。峒人云:“獭性淫毒,山中有此物,凡牝兽悉避去。獭无偶,抱木而枯。”峒獠尤贵重,云能解药箭毒。中箭者,研其骨少许,傅治立消。一枚值金一两,人或求买。但得杀死者,其功力甚劣。([1],101页)
“山獭”一词,胡起望、覃光广引南宋周密(1232—1298或1308)《齐东野语》中之相关记载,认为“语多荒诞,不足为信”。([1],101页)
按,“山獭”条亦见《岭外代答》,杨武泉校注引《新纂云南通志》,谓山獭即旱獭(Marmotabobak),俗名土拨鼠。([11],365页) 然而旱獭6个亚种全部分布于我国北方及西北草原、中亚地区,华南并无种群。此外,“山獭”作为一味中药材被收录进《本草纲目》,许鸿源《中药材之研究》认为其来源为紫貂(Marteszibellina)的阴茎。[29]而紫貂亦仅分布于北方寒区。邬家林等则猜测为鼬獾(Melogalemoschata),可惜没有解说。[30]一般鼬科动物的阴茎骨大且易辨别,交配行为旺盛([19],425页),比较容易使人在主观上产生“性淫毒”的印象。而俗名为“山獭”的鼬科动物一般指亚洲狗獾(Melesleucurus)[31]或鼬獾[32]。狗獾目前分布于我国大部分地区,但独缺岭南;而鼬獾则主要存在于江南与华南地区,极有可能就是范志所说的“山獭”。广西地区的鼬獾通常为鼬獾滇南亚种(M.m.taxilla),模式标本(Thomas,1925)即采集自距离中越边境不远的越南老街(Lo Cai)省坝洒(Bt Xt)县的艾偷(Ngi Thu)社。[33]
12 结 语
综合运用现代科学研究的成果有助于破解《桂海虞衡志》所记鸟兽之名的确切所指,进而发掘古代文献的深层意义,促使旧学不断萌生新知。同时古代典籍中所记录的种种珍禽异兽不仅具有文献价值,而且反过来亦能对环境史、生态学的相关研究提供线索与佐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