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红注射液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应用效果及安全性观察
2021-10-13赵琳琳
赵琳琳
(锦州市中医医院康复一科,辽宁锦州 121000)
急性脑梗死是由颅内及颈部大动脉粥样硬化、小动脉闭塞等因素引起的脑部供血不足或循环障碍[1]。急性脑梗死可导致患者出现突发性剧烈头痛现象,部分患者还会出现抽搐、嗜睡或昏迷等症状,该病致死率达5%~15%,居我国居民死亡率首位。该病具有较高的致死率和致残率,其中致残率超过50%[2-3]。依达拉奉是临床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传统药物,该药对神经功能具有保护作用,可抑制脑梗死周围局部脑血流量的减少,阻止脑水肿和脑梗死的进展,并缓解神经症状[4]。丹红注射液是一类中成药,由红花、丹参以及注射用水按一定比例制成,具有化瘀散结、通络活血的功效。本研究旨在探讨丹红注射液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效果及安全性,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本院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收治的91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不同治疗方式分为甲组(n=45)和乙组(n=46)。甲组男24例,女21例;合并高血压14例,糖尿病16例,高血脂15例;年龄58~73岁,平均(63.48±3.28)岁。乙组男23例,女23例;合并高血压13例,糖尿病17例,高血脂16例;年龄59~74岁,平均(63.37±3.05)岁。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家属均对本研究知情同意,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已通过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纳入标准:有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等病史;发病前有反复的阵发性感觉、运动功能障碍发生,发生时的感觉、运动功能障碍症状对应的脑中的部位与头颅CT、磁共振成像(MRI)检查显示的病变范围一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4分。排除标准:合并心、肝、肾功能严重缺损患者;出血倾向风险较高患者;存在免疫功能缺陷、精神障碍患者。
1.2 方法所有患者均接受营养神经、抗炎、抗感染、降压等基础治疗。甲组采用依达拉奉注射液(南京先声东元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0280,规格:20 mL:30 mg)治疗,30 mg依达拉奉注射液加入适量0.9%氯化钠溶液稀释后静脉滴注,30 min内滴完,每天2次。乙组采用丹红注射液(山东丹红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Z20026866,规格:20 mL)联合依达拉奉治疗,依达拉奉用法用量同甲组。丹红注射液每次10~60 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100~500 mL稀释后缓慢滴注,每天1~2次。两组均治疗14 d。
1.3 观察指标比较两组血清因子水平、NIHSS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血清因子包括纤维蛋白原(Fg)、同型半膀胱酸(Hcy)、C反应蛋白(CRP)以及神经生长因子(NGF)。NIHSS分别从意识、运动、共济运动、眼球运动等方面进行评价,总分42分,0~1分表示正常或近乎正常;2~4分表示轻度卒中/小卒中;5~15分表示中度卒中;16~20分表示中-重度卒中;21~42分表示重度卒中。比较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包括急性肾衰竭、肝功能异常、血小板减少。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血清因子水平比较治疗前,两组血清Fg、Hcy、CRP、NGF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14 d后,两组血清Fg、Hcy、CRP、NGF水平均明显改善,且乙组血清Fg、Hcy、CRP水平低于甲组,血清NGF水平高于乙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Fg、Hcy、CRP、NGF水平比较(±s)
表1 两组Fg、Hcy、CRP、NGF水平比较(±s)
注:Fg,纤维蛋白原;Hcy,同型半膀胱酸;CRP,C反应蛋白;NGF,神经生长因子
组别甲组乙组t值P值例数45 46 Fg(g/L)治疗前8.48±0.77 8.51±0.78 0.24>0.05治疗14 d后5.13±0.56 3.60±0.54 11.38<0.05 Hcy(μmol/L)治疗前33.28±4.48 33.56±4.37 0.26>0.05治疗14 d后12.29±1.84 8.43±1.02 13.39<0.05 CRP(mg/L)治疗前21.17±2.47 21.22±2.16 0.06>0.05治疗14 d后15.49±1.27 10.37±1.03 15.82<0.05 NGF(μg/L)治疗前120.33±11.83 120.42±11.95 0.18>0.05治疗14 d后134.38±8.84 147.46±9.03 16.33<0.05
2.2 两组NIHSS评分比较治疗前,两组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14 d后,两组NIHS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乙组低于甲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 表2。
表2 两组NIHSS评分比较(±s,分)
表2 两组NIHSS评分比较(±s,分)
组别甲组乙组t值P值例数45 46用药前27.48±2.37 27.15±2.24 0.64>0.05用药14 d后20.43±1.45 16.39±1.47 10.78<0.05
2.3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甲组出现肝功能异常1例,血小板减少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44%(2/45);乙组出现肝功能异常1例,血小板减少2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52%(3/46),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²=0.19,P>0.05)。
3 讨论
急性脑梗死是老年人常见疾病,可导致脑神经细胞坏死,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刘振国[3]研究表明,急性脑梗死的发病因素包括脑动脉血管增厚、管腔闭塞等,可改变血流动力学,引起血栓,进而导致脑组织供血不足而出现损伤,因此,该病的治疗原则是尽早改善脑缺血区的血液循环,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依达拉奉是一种脑保护剂,N-乙酰门冬氨酸是特异性存活神经细胞的标志,该物质在脑梗死发病初期含量急剧减少,通过依达拉奉治疗,可改善脑梗死周围局部脑血流量,提高发病后脑中N-乙酰门冬氨酸含量,进而阻止脑水肿和脑梗死的进展,并缓解神经症状,抑制迟发性神经元死亡。此外,依达拉奉可清除自由基,抑制脂质过氧化,从而减轻脑细胞中血管内皮细胞和神经细胞的氧化损伤[6-7]。虽然依达拉奉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症状,但单一用药通常需要较长的疗程才能控制疾病的进展。
本研究结果表明,治疗前,两组血清Fg、Hcy、CRP、NGF水平及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14 d后,乙组血清Fg、Hcy、CRP水平及NIHSS评分均低于甲组,血清NGF水平高于甲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明在依达拉奉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丹红注射液治疗可有效缓解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症状,改善神经缺损程度,且不增加药物不良反应,与袁德青[8]的研究结果一致。分析原因为,丹红注射液具有化瘀散结、通络活血的功效。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9],丹参中含有丰富的丹参酚酸,该物质可有效抑制谷氨酸释放,降低氨基酸活性,缓解神经毒性,进而终止脑水肿、梗死的进展;红花中含有丰富的红花黄素,该物质不仅能延长血浆复钙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和凝血酶时间,还可抑制血小板聚集,增强纤维蛋白溶解,明显降低体外纤维蛋白血栓的长度和重量,防止血栓的形成和发展[10]。因此,丹红联合依达拉奉治疗,可充分发挥二者的互补优势,既可改善脑部血流状况、加速血栓溶解,又能高效清除大脑自由基,减轻脑血管再通造成的损伤,有利于改善预后。CRP是一种炎症指标,其不仅可反映机体的炎症程度,还可在神经细胞的受损、死亡过程中发挥直接作用;血清Fg水平升高会导致血液黏度增加,使血运受阻,形成血栓;Hcy是一种人体内蛋白质类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中间物质,其水平过高,会降低人体的甲基化和抗氧化能力;NGF是一类促进神经再生长的神经营养因子,其水平升高可提高对脑神经的保护作用[11]。
综上所述,依达拉奉联合丹红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可明显改善血清因子水平,减轻神经缺损程度,且不增加用药不良反应,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