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慢性肾衰竭患者血清LPa表达水平对肠道菌群微生态变化的影响

2021-10-13黄添翼李晨嫣刘大军

当代医学 2021年29期
关键词:菌群肠道炎症

黄添翼,李晨嫣,刘大军*

(1.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肾内科,辽宁沈阳 110000;2.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内分泌科,辽宁沈阳 110000)

慢性肾衰竭(CRF)会影响新陈代谢产生的有害物质正常排出,易导致内环境紊乱,引起肠道菌群失调[1]。而肠道菌群失调可引起肠道黏膜功能受损,肠源性尿毒素可在血液中蓄积,并进入血液循环,进一步引起全身微炎症反应[2]。微炎症反应可持续损伤血管及多器官功能,同时,导致肠道菌群紊乱,形成恶性循环[3]。因此,CRF患者有肠道菌群微生态变化风险,并与炎症相关因子密切相关。脂蛋白a(LPa)可作为预测动脉粥样硬化的指标,随着研究深入,还发现LPa也属于急性时相蛋白,可在机体存在炎症时发生变化[4]。基于此,本研究探讨CRF患者LPa表达水平对肠道菌群微生态变化的影响,旨在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选取本院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本院收治103例CRF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69例,女34例;年龄63~83岁,平均(69.41±5.36)岁;慢性肾脏病(CKD)病程5~9年,平均(7.32±1.24)年;原发肾病:高血压肾损害34例,原发性肾小球疾病25例,糖尿病肾病41例,其他3例;CRF病程1~6个月,平均(3.84±0.35)个月。患者及家属均对本研究知情,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经本院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纳入标准:①符合CRF诊断标准[5];②行肾功能检查,肾小球滤过率<60 mL/(min·1.73m2),且持续>3个月;③CKD分期3~5期;④患者意识清晰,可配合完成相关检查;⑤未行透析治疗。排除标准:①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者;②合并感染者;③合并自身免疫性疾病者;④合并胰腺炎、肝炎、胆囊炎等炎症性疾病者;⑤入组前1个月接受过肠道菌群调节类药物治疗者。

1.3 方法

1.3.1 血清LPa表达水平检测抽取患者肘静脉血5 mL,以3 000 r/min离心10 min,取血清,采用上海北海医学科技有限公司提供的LPa检测试剂盒检测血清LPa水平,正常范围为0~300 mg/L。

1.3.2 肠道菌群微生态失调评估及分组收集患者中段新鲜粪便0.5 g,涂片,采用酒精灯固定,行革兰染色后,于显微镜下观察涂片视野下细菌数。根据有关标准及涂片结果评估患者肠道菌群微生态失调发生状况,康白标准粪便镜检球∶杆菌比为3∶7,涂片检查可见细菌总数在正常范围内或有减少,各菌种数量及比例有明显变化[6]。根据肠道菌群微生态情况将CRF患者分为肠道菌群微生态失调组和肠道菌群微生态未失调组。

1.4 观察指标比较两组临床资料及血清LPa表达水平,分析血清LPa表达水平对肠道菌群微生态变化的影响。

1.5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4.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检验CRF患者血清LPa表达水平对肠道菌群微生态失调的影响,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肠道菌群微生态失调发生情况103例CRF患者中发生肠道菌群微生态失调13例(12.62%)。

2.2 两组临床资料及血清LPa水平比较肠道菌群微生态失调组血清LPa水平高于肠道菌群微生态未失调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资料及血清LPa水平比较

2.3 主要指标对CRF患者肠道菌群微生态失调的影响分析将纳入的CRF患者资料作为协变量,将CRF患者肠道菌群微生态失调发生情况作为因变量(1=失调,0=未失调),初步做二元回归分析后,建立多元回归模型,结果显示,CRF患者血清LPa水平过表达是肠道菌群微生态失调发生的影响因素(OR>1,P<0.05),见表2。

表2 CRF患者发生肠道菌群微生态失调的影响因素分析

3 讨论

正常人体肠道内有多个菌群,维持相对平衡状态,专性厌氧菌对维持机体多种代谢过程有重要作用。而当出现肠道菌群失调时,可影响机体代谢,进而导致肾脏、肝脏等多种器官受损。已有研究证实,在CKD患者中,肠道菌群微生态存在不同程度变化,病情严重者,可出现肠道菌群微生态失调,导致患者原发病情进展,并诱发CRF[7]。

目前,国内外有关CRF患者肠道菌群变化的研究报道较多,但有关CRF患者肠道菌群微生态失调发生风险的研究报道较少。本研究结果显示,103例CRF患者中发生肠道菌群微生态失调13例,提示CRF患者肠道菌群微生态失调发生风险较高。而有文献[8]指出,CRF患者肠道菌群变化与肾功能密切相关,肠道菌群微生态失调可使肠道屏障受严重损害,导致毒素进入体循环,从而增加患者肾功能损伤,引起临床重视。分析原因为,粪便涂片操作较复杂,不利于重复检查,还应探讨相关指标,以及时反馈患者肠道菌群微生态失调风险。血清学检查可反复操作,易于采集样本,及时得到检查结果。本研究结果显示,肠道菌群微生态失调组血清LPa水平高于肠道菌群微生态未失调组(P<0.05),提示肠道菌群微生态失调可能与血清LPa水平过表达相关。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RF患者血清LPa水平过表达是肠道菌群微生态失调发生的影响因素,表明CRF患者血清LPa水平过表达可增加肠道菌群微生态失调发生风险。分析原因为,肠道菌群微生态失调后,机体多种代谢过程难以顺利进行,易形成代谢废物,而CRF患者清除代谢废物能力较差,造成代谢废物蓄积,激活机体炎症反应;此外,肠道菌群微生态失调后,肠道屏障功能减弱,肠源性尿毒素随血液到达全身各器官,可形成不同程度刺激,进一步激活炎症;而LPa作为急性时相蛋白,可在炎症出现短时间内,表现为一定程度的升高,而随肠道菌群持续变化,机体炎症持续加强,可出现LPa过表达的情况,提示炎症程度重,病情重,故可反向导致肠道菌群微生态紊乱[9]。

综上所述,CRF患者血清LPa水平与肠道菌群微生态变化相关,血清LPa过表达可增加肠道菌群微生态失调风险。

猜你喜欢

菌群肠道炎症
“云雀”还是“猫头鹰”可能取决于肠道菌群
70%的能量,号称“肠道修复菌之王”的它,还有哪些未知待探索?
脯氨酰顺反异构酶Pin 1和免疫炎症
夏季谨防肠道传染病
欢迎订阅《感染、炎症、修复》杂志
常做9件事肠道不会差
“水土不服”和肠道菌群
欢迎订阅《感染、炎症、修复》杂志
要从“肠”计划 肠道SPA三部曲
肉牛剩余采食量与瘤胃微生物菌群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