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针灸联合川芎茶调散加减对偏头痛患者脑动脉血流速度及头痛程度的影响

2021-10-13李盛楠

当代医学 2021年29期
关键词:川芎偏头痛动脉血

李盛楠

(辽阳市第二人民医院康复理疗中心,辽宁辽阳 111000)

偏头痛是常见的具有反复发作特点的偏侧头部疼痛性疾病,其病情特征是一侧或两侧呈现搏动性剧烈头痛,多发生于偏侧头部,且存在恶心、呕吐、害怕声和光刺激等症状,还可能伴有神经及精神功能障碍等,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及身体健康[1]。该病病程越久越难治愈,针灸治疗偏头痛效果明显,且近年来,有研究[2-3]表明,在针灸的治疗基础上联合川芎茶调散,疗效显著。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讨针灸联合川芎茶调散加减对偏头痛患者脑动脉血流速度及头痛程度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选取2018年9月至2019年9月于本院接受治疗的偏头痛患者88例,采用盲抽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4例。观察组男23例,女21例;年龄23~60岁,平均年龄(41.24±5.26)岁;病程1~11年,平均病程(5.24±2.26)年。对照组男22例,女22例;年龄22~60岁,平均年龄(40.69±5.15)岁;病程1~12年,平均病程(6.24±2.14)年。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通过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纳入标准:均符合偏头痛的诊断标准[4],且经脑电图、CT、TVD等临床检查确诊;病程≥1年;所有患者均对本研究知情同意,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依从性高。排除标准:严重癫痫、颈椎病、脑血管病、脑外伤等疾病引起的偏头痛者;严重器质性损伤者;感染或出血者;过敏体质;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

1.3 方法

1.3.1 对照组给予针灸治疗:取太阳、合谷、率谷、风池、内关、头维、太冲、百会等穴位,若患者有恶心呕吐症状,则加内关穴。针灸使用G-6805型电针仪通过针刺相应穴位治疗,得气后将电针仪电极与针柄相连,采用连续波,电流设置为50 mA,电流强度以患者耐受能力为准,治疗30 min,连续治疗30 d。

1.3.2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川芎茶调散加减治疗,药方组成:蜈蚣2条,天麻、川穹各25 g,地龙24 g,半夏19 g,防风、当归、白芷、羌活、柴胡、菊花各15g,全虫、胆星、僵蚕各10 g,细辛3 g。使用煎药机浓煎,每天1剂,取400 mL药液,分早晚2次服用,连续治疗30 d。

1.4 观察指标①临床疗效:患者头痛及伴随症状基本或全部消失为痊愈;患者头痛及伴随症状有明显改善,或头痛时间较之前减少≥2/3为显效;患者头痛及伴随症状有所缓解,或头痛时间较之前减少<2/3为有效;患者头痛及伴随症状和头痛时间较之前无明显变化甚至有加重情况为无效。总有效率=治愈率+显效率+有效率。②脑动脉血流速度:采用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测两组治疗前、治疗30 d后大脑前动脉(ACA)、大脑中动脉(MCA)和大脑后动脉(PCA)血流速度。③头痛程度: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5]评估两组治疗前、治疗30 d后头痛程度,其中0分计为无头痛,1~3分计为轻度头痛,4~6分计为中度头痛,7~10分计为重度头痛,分数与患者头痛程度呈反相关。④并发症发生率:包括剧烈头痛、呕吐、背冷等。

1.5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Table 1 Comparison of clinical efficacy between the two groups[n(%)]

2.2 两组脑动脉血流速度比较治疗前,两组脑动脉血流速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30 d后,两组ACA、MCA和PCA血流速度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脑动脉血流速度比较(±s,cm/s)Table 2 Comparison of cerebral artery blood flow velocity between the two groups(±s,cm/s)

表2 两组脑动脉血流速度比较(±s,cm/s)Table 2 Comparison of cerebral artery blood flow velocity between the two groups(±s,cm/s)

注:ACA,大脑前动脉;MCA,大脑中动脉;PCA,大脑后动脉。与本组治疗前比较,aP<0.05

时间治疗前治疗30 d后组别对照组(n=44)观察组(n=44)t值P值对照组(n=44)观察组(n=44)t值P值ACA 64.36±7.33 66.56±10.04 1.174 0.244 59.64±6.78a 53.54±5.93a 4.492 0.000 MCA 87.13±19.37 85.56±18.98 0.384 0.702 70.18±13.06a 59.44±11.75a 4.055 0.000 PCA 54.77±15.35 55.33±16.03 0.167 0.868 49.08±9.37a 41.90±8.64a 3.737 0.000

2.3 两组VAS评分比较治疗前,两组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30 d后,观察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VAS评分比较(±s,分)Table 3 Comparison of VAS 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s,scores)

表3 两组VAS评分比较(±s,分)Table 3 Comparison of VAS 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s,scores)

组别对照组(n=44)观察组(n=44)t值P值治疗前7.62±1.22 7.59±1.02 0.125 0.901治疗30 d后5.40±1.15 3.33±0.98 9.088 0.000 t值8.783 19.977 P值0.000 0.000

2.4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治疗期间,对照组出现剧烈头痛3例,呕吐4例,背冷5例,并发症发生率为27.27%(12/44);观察组出现呕吐1例,背冷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4.55%(2/44)。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494,P=0.004)。

3 讨论

偏头痛是由于神经血管功能紊乱引起血管扩张或血小板聚集功能亢进的一种具有进行性加重特点的血管功能障碍疾病,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该病的致病因素尚不明确,可能与环境因素、精神因素、遗传或内分泌代谢等相关。西药治疗虽能短暂缓解患者临床症状,但长期疗效不佳,且不良反应较多[6]。近年来,随着中医的逐步发展,在偏头痛临床治疗中,中医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疗效也得到了广大临床医生的肯定[7]。

中医将偏头痛归属于“脑风”“少阳头痛”等范畴,其发病原因主要与肝、脾、肾有关,风邪侵袭、七情疲乏、阻遏清阳、肾精不足、脉络阻塞、气血循环不通、血虚失养等导致发病,因此活血、疏通经络是治疗该病的关键[8]。针灸是治疗偏头痛患者的常用方法,其强调个体化治疗,对其微循环具有改善作用,可合理调节脑血流,提高脑血氧饱和度,改善机体血液流变性,最终达到止痛效果[9]。偏头痛患者具有血管功能障碍,可通过测量其大脑动脉血流速度评价其病情严重情况。此外,偏头痛发作常伴有恶心呕吐、剧烈头痛和背冷等症状。中川芎茶调散中川穹具有活血化瘀、祛风止痛等作用;羌活、细辛、白芷、防风具有祛风、散寒、止痛的功效;天麻、僵蚕、地龙、蜈蚣、全虫可搜风通络止痛;柴胡、菊花具有解郁疏肝等作用;胆星、半夏具有通络、止痛、化痰等功效;诸药合用,共奏化痰、止痛、通络、祛风、活血等功效[10]。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30 d后,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ACA、MCA和PCA血流速度及VAS评分、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表明针灸联合川芎茶调散加减治疗偏头痛效果显著,可有效降低患者脑动脉血流速度、头痛程度及并发症发生率。分析原因为,针灸联合川芎茶调散加减治疗能更好的提高治疗效果,降低头痛程度,抑制血小板聚集,从而控制脑血流量,恢复脑血管功能,较单纯的应用针灸效果更佳。但本研究因纳入样本量较少,且未对患者进行长期随访,导致结果存在一定局限性,临床仍需进行大样本研究,进一步证实研究结果的真实性。

综上所述,针灸联合川芎茶调散加减治疗偏头痛效果显著,可有效降低患者脑动脉血流速度、头痛程度及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川芎偏头痛动脉血
勘误声明
川芎茶调散治疗耳鼻喉科疾病举隅
川芎外治 止痛功良
川芎总酚酸提取工艺的优化
川芎土茯苓鱼汤缓解头痛
偏头痛与脑卒中关系的研究进展
彩超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病颈部动脉血管病变的临床应用
异型动脉血管为蒂的游离背阔肌肌皮瓣修复软组织缺损
脐动脉血气对新生儿窒息及预后判断的临床意义
穴位埋线治疗发作期偏头痛32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