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5 mm胸腔镜+CO2人工气胸微单孔方法行交感神经切断手术在手汗症微创手术中的应用效果
2021-10-13桑成鹏饶鼎宇朱慎钰章祖雄古亮冯建伟占丽芳孔丽芸刘媛谢春发唐志贤
桑成鹏,饶鼎宇,朱慎钰,章祖雄,古亮,冯建伟,占丽芳,孔丽芸,刘媛,谢春发,唐志贤*
(1.赣南医学院,江西赣州 341000;2.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江西赣州 341000)
手汗症一种表皮排汗障碍疾病,是由交感神经兴奋异常所致,多见于幼年、青春期阶段,临床表现为手部持续呈水滴状出汗,导致患者排汗量远高于正常代谢水平[1-2]。目前,治疗方式以CT穿刺、离子电渗疗法及胸腔镜下交感神经切断手术等。其中胸腔镜下交感神经切断手术具有微创、恢复快等特点,是目前临床唯一可长效根治的方式[3-4]。基于此,本研究探究基于5 mm微单孔胸腔镜+CO2人工气胸方法行交感神经切断手术在手汗症微创手术中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选取2017年1月至2020年7月本院收治的手汗症患者20例,随机分为甲组(n=13)和乙组(n=7)。甲组男8例,女5例;年龄15~35岁,平均(23.25±2.37)岁。乙组男4例,女3例;年龄14~36岁,平均(23.41±2.29)岁。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均属原发性手汗症;手汗症分级为中度或重度患者;均符合手术适应证;本研究已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患者及家属均对本研究知情同意,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继发性手汗症者;重度胸腔粘连者;胸膜肥厚者;重度窦性心动过缓者;凝血功能障碍或出血倾向者。
1.2 方法甲组采用传统单孔胸腔镜手术治疗,全身麻醉后,患者取平卧位,从两侧胸大肌外侧近腋窝处行切口,长约3 cm,置入胸腔镜,不灌注CO2,置入吸引器和电钩。乙组采用基于5 mm胸腔镜+CO2人工气胸微单孔方法行交感神经切断手术,均接受气管插管全身麻醉,患者取斜坡半坐仰卧位(45°),双侧手臂外展,与躯干呈直角,并将手臂固定于手架上,在不影响手术进展的情况下,提高患者舒适度。①基于5 mm胸腔镜+CO2人工气胸:从患者两侧胸大肌外侧近腋窝处做一约5 mm的切口,置入5 mm Troca,与CO2气腹机连接,持续低流量充气2~3 L/min,维持胸内压为5~6 mmHg,使患侧肺萎缩,5 mm胸腔镜置入后确认。②交感神经灼断手术:退出Troca置入电钩后再置入Troca和腔镜。暴露第4肋与左侧交感神经相交区域,电钩灼断,并向两侧扩大约2 cm,用一次性体温传感器测量手掌部体温上升0.5~1℃,检查明显无出血后,退出器械,置入22#胸腔闭式引流管,另一端置于水面下,以缝合肌层最后1针时医嘱麻醉师膨肺排气,排净后排除胸管,缝合切口。以同样的原理及方法,处理对侧交感神经链。术中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等)。术后第1天复查胸部立位片无异常后于第2天出院。若胸片示中量以上气胸或积液,或疼痛,或术后麻醉复苏后遗症状明显,则继续留院治疗。
1.3 观察指标比较两组治疗效果、临床指标、生活质量及切口不愈合率。治疗效果包括无手汗、轻微手汗、复发。临床指标包括术后疼痛评分(VAS评分)和住院时间。生活质量采用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量表(DLQI)评估,共10个问题,每个问题0~3分,总分0~30分,分数越高表明生活质量越差。术后,随访1个月,记录两组切口不愈合例数,并计算切口不愈合率。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5.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术后,两组无手汗率、轻微手汗率、复发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n(%)]Table 1 Comparison of therapeutic effects between the two groups[n(%)]
2.2 两组临床指标比较乙组术后疼痛评分低于甲组,住院时间短于甲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临床指标比较(±s)Table 2 Comparison of clinical indicators between the two groups(±s)
表2 两组临床指标比较(±s)Table 2 Comparison of clinical indicators between the two groups(±s)
组别甲组乙组t值P值例数13 7术后疼痛评分(分)6.75±1.23 4.27±0.98 6.107 0.000住院时间(d)3.56±0.49 1.28±0.31 15.229 0.000
2.3 两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术前,两组DLQ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两组DLOI评分均低于术前,且乙组低于甲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s,分)Table 3 Comparison of quality of life 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s,scores)
表3 两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s,分)Table 3 Comparison of quality of life 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s,scores)
组别甲组乙组t值P值例数13 7术前16.35±2.21 16.28±2.19 0.087 0.093术后8.46±2.23 4.03±2.46 5.167 0.000
2.4 两组切口不愈合率比较甲组切口不愈合4例,切口不愈合率为30.1%;乙组切口不愈合0例,乙组切口不愈合率低于甲组(χ2=4.658,P=0.031)。
3 讨论
手汗症临床常见功能性局部异常多汗症,主要是指患者在高温、紧张时,交感神经异常亢进,增加手掌排汗量[5]。手汗症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目前,前者病因尚不明确,可能是因外分泌腺引起手部异常多汗,而后者好发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内分泌失调等患者[6]。一旦手汗症发生,患者应立即入院接受相关检查,从而排除继发性因素。手汗症虽不会对患者健康造成较大影响,但严重影响患者的心理健康,导致患者生活质量降低。目前,临床尚未彻底阐明手汗症出现的原因,但相关研究[7-8]指出,手汗症与患者机体温度调节系统紊乱、交感神经系统功能亢进等有关。
目前,胸腔镜交感神经切断术仍是治疗手汗症患者高效且持久的微创治疗方式,现已成为手汗症治疗的金标准[9-10]。胸腔镜交感神经切除术主要通过切断患者T3~4交感神经链,减轻其张力,从而降低汗腺功能,进而减少汗液分泌量[11]。既往胸腔镜交感神经切断术施以三孔或双切口治疗为主。但近年来,单孔胸腔镜下交感神经切断术正逐渐应用于临床。
本研究结果表明,术后,两组无手汗率、轻微手汗率、复发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乙组术后疼痛评分低于甲组,乙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短于甲组(P<0.05)。术前,两组DLQ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两组DLOI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乙组低于甲组(P<0.05)。乙组切口不愈合率低于甲组(P<0.05)。
分析原因为,CO2人工气胸相当于人工控制张力性气胸,实施CO2人工气胸虽可暴露极佳的治疗效果,但因张力性气胸及纵膈摆动的影响,引起患者出现血流动力学和心律失常改变[12-13]。但本研究中,对乙组患者实施CO2人工气胸以5~6 mmHg压力输入CO2形成气胸后,术野充分暴露,多数患者未出现循环衰竭和心律失常等表现,但有1例患者出现血压下降,关停CO2后血压可恢复正常。体位及胸腔内正压导致血压下降,关停CO2后既不影响手术操作,又可恢复正常血压。5 mm胸腔镜只需做1.0 cm切口。为控制切口长度,待光源置入后,胸腔内保留镜头,留出电凝钩通路。术中无需单肺通气,手术体位为斜坡半坐仰卧位,肺受重力与正压双重影响出现萎陷下坠,可充分显露手术区域的交感神经链[14]。此外,术后,患者无不良反应发生,术后24 h行X线检查,患者气胸均为5%~20%,未予以任何处理。乙组患者出血量较少,多数为切口少量出血,无血胸。一般情况下,于术中直视下,仔细认真操作,出血率较低,操作时应注意电钩不可在胸腔内盲目进出。首先,于无血管区使用电凝钩将胸膜烧灼开,主要是因为交感神经干内侧存在较粗大血管,然后紧抵肋骨表面,灼胸膜、神经、骨膜,亦可同时电凝。
转移性多汗(TH)是胸腔镜交感神经链切断术后的最常见并发症,涂远荣等[15]研究指出,术后发生TH与传入神经纤维和传出神经纤维冲动系统功能紊乱所致全身汗液重新分布有关,主要表现为胸、腹、背等地出汗,头面部、足部一般不会出现[16-17]。随着时间的增加,多数代偿性多汗逐渐减轻直至消失[18-19]。虽然本组患者并未出现代偿性多汗,但由于重度代偿性多汗会引发强烈的不适感,因此,仍需引起足够的重视[20-21]。
综上所述,于手汗症微创手术中,应用5 mm胸腔镜+CO2人工气胸微单孔方法行交感神经切断手术效果显著,可明显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运用。但研究中仍存在不足,如研究时间短、样本量较少等,将在今后的工作中,增加研究时间,扩大样本量,为临床提供更丰富的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