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卡膦酸二钠对小细胞肺癌导致的溶骨性骨转移的治疗效果
2021-10-13张米娜王慧娟
张米娜 王慧娟
肺癌是我国发病率及死亡率均居于首位的恶性肿瘤,大部分患者在诊断时已发生了转移,而骨转移是肺癌转移非常常见的好发部位。肺癌骨转移的发生率与病理组织类型明显相关。肺腺癌骨转移发生率最高,其次为小细胞肺癌。骨转移的发生病灶以多发为主。其好发部位依次为:肋骨、胸椎、腰椎、骨盆;有研究显示[1],肺癌患者骨转移的发生率在30%~40%。在肺癌骨转移患者中,影像学多表现为溶骨性破坏,溶骨主要是指1 块或多块骨出现自发性破坏以及吸收,患者可出现局部疼痛以及病理性骨折等常见症状,进而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增加疾病治疗难度。因卡膦酸二钠属于双膦酸盐类药物,其在恶性肿瘤所导致的高钙血症以及骨质疏松症中有良好应用,在肺癌所导致的溶骨性骨转移中也有着显著的疗效,但专门针对小细胞肺癌这一类型的骨转移,因卡膦酸二钠的疗效如何,对患者活动能力是否能带来一定的改善,目前研究还较少,为此,作者进行了本项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8 年7 月~2019 年2 月期间本院收治的45 例小细胞肺癌导致的溶骨性骨转移患者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数字排列表法将其分成对照组(22 例)及实验组(23 例)。对照组患者中,男13 例、女9 例,平均年龄(65.95±5.23)岁,平均体质量指数(22.57±1.31)kg/m2;实验组患者中,男14 例、女9 例,平均年龄(66.07±5.34)岁,平均体质量指数(22.63±1.38)kg/m2。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 ①年龄18~75 岁;②均经病理及免疫组化证实为小细胞肺癌,排除合并有小细胞成分的腺癌、鳞癌或混合癌;③存在经影像学证实的溶骨性骨转移,影像学检查包括但不限于X 线检查、CT 检查、磁共振成像检查或全身骨扫描(ECT)[2];④预计生存期>3 个月;⑤体力状况评分(ECOG)为0~1 分。
1.2.2 排除标准 ①近1 个月内使用双膦酸盐类药物开展治疗者;②对双膦酸盐类药物存在过敏症状者;③并非是恶性肿瘤所导致的高钙血症患者;④近1 周内使用过降钙素药物,或是氨基糖苷类药物开展治疗者[3];⑤机体肝肾功能有明显异常者;⑥患者存在严重精神功能障碍,无法正常进行言语交流者;⑦伴有严重心脑血管疾病者;⑧低钙血症者。
1.3 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完善相关检查,明确无化疗禁忌证后,采用相同的化疗方案,顺铂联合依托泊苷方案治疗,其中顺铂注射液(江苏豪森药业集团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40813,规格:6 ml:30 mg)静脉滴注治疗,药物使用剂量为25 mg/m2,第1~3 天使用。依托泊苷注射液(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2025583,规格:5 ml∶0.1 g)静脉滴注治疗,药物使用剂量为100 mg/m2,第1~3 天应用。间隔3 周重复1 次,共化疗4~6 个周期。
对照组患者予以注射用唑来膦酸(国药集团国瑞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41955,规格:4 mg)静脉滴注治疗,将4 mg 注射用唑来膦酸与100 ml 无菌生理盐水充分混合后予以患者静脉滴注,滴注时间需>15 min。间隔4 周治疗1 次,持续用药4 个周期,之后每4 周输注1 次,直至2 年或出现不可耐受的毒性。
实验组患者予以注射用因卡膦酸二钠(深圳市资福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80349,规格:5 mg)静脉滴注治疗,将10 mg 注射用因卡膦酸二钠与500 ml无菌生理盐水充分混合后予以患者静脉滴注,滴注时间在2~4 h,针对年龄>65 岁的患者,药物使用剂量可减半。间隔4 周治疗1 次,持续用药4 个周期,之后每4 周输注1 次,直至2 年或出现不可耐受的毒性。
1.4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1.4.1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VAS 评分 分别在治疗前后使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4]对患者的疼痛感进行评估,得分在0~10 分,得分越高则代表患者的疼痛感越剧烈。
1.4.2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骨密度 分别在治疗前后使用双能X 线骨密度测量仪对患者的骨密度实施测量,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骨密度的变化情况。
1.4.3 比较两组患者的活动能力改善情况 判定标准[5]:0 级:患者可自由活动;1 级:患者活动轻度受限;2 级:患者活动明显受限;3 级:患者活动严重受限。活动能力改善≥2 级为优异;活动能力改善1 级为一般;活动能力无改善或是有所下降为差。有效率=(优异+一般)/总例数×100%。
1.4.4 比较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不良反应包括发热、恶心呕吐、肝功能异常。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 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VAS 评分比较 治疗后,两组患者的VAS 评分均低于本组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VAS 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VAS 评分比较(,分)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VAS 评分比较(,分)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aP<0.05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骨密度比较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骨密度组间、组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骨密度比较(,TU)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骨密度比较(,TU)
注:两组组间、组内比较,P>0.05
2.3 两组患者的活动能力改善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的活动能力改善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的活动能力改善情况比较 [n(%)]
2.4 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实验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n(%)]
3 讨论
伴随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生活环境的变化,肺癌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大部分肺癌患者在疾病诊断时已是晚期,约30%~40%的肺癌出现骨转移,小细胞肺癌约占整体肺癌人群的1/3,具有恶性程度高,侵袭和转移性强的特点,小细胞肺癌这一类型也容易出现骨转移,在病理上和影像学上多呈现为溶骨性破坏[6-8]。骨转移的发生、发展是一个多阶段的过程,在骨转移病灶形成前,受到细胞因子的趋化、侵袭以及粘附作用影响,肿瘤细胞可经原发病灶转移到骨质。在骨组织环境中,肿瘤细胞所形成的细胞因子会使正常骨组织内破骨细胞和成骨细胞平衡状态被打破,进而造成骨组织损伤,发生溶骨情况[9-12]。肿瘤患者骨组织出现损伤后,一方面会给其带来明显的疼痛感,另一方面还会增加其病理性骨折风险,对患者机体健康以及生命安全均产生不利影响。因此,临床上除常规进行化疗、放疗等抗肿瘤治疗外,也将探寻使用何种药物治疗肺癌导致的溶骨性骨转移作为研究重点。
双膦酸盐属于破骨细胞活化抑制物,将其应用在骨转移治疗中,可通过抑制骨吸收或是骨矿化机制来改善骨转移情况。因卡膦酸二钠在结构上引入含氮杂环,一方面能够显著抑制骨吸收,另一方面还可发挥一定抗炎活性[13,14]。同时其还具有独特的作用机制,可通过抑制蛋白质异戊二烯化对破骨细胞功能产生一定影响,进而使得肿瘤细胞凋亡。用药后可长时间滞留在骨组织内,药物半衰期可达351 d,能够持续发挥抑制骨吸收作用。在李中梨等[15]的研究中,其对恶性肿瘤骨转移性疼痛患者使用因卡膦酸二钠进行治疗,研究发现患者活动能力改善有效率为62.50%。认为将因卡膦酸二钠应用在恶性肿瘤骨转移性疼痛患者中,可改善骨转移带来的疼痛感,提升其活动能力。在本次研究中,治疗后,两组患者的VAS 评分均低于本组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使因卡膦酸二钠的缓解骨痛作用进一步得到验证。另外,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骨密度组间、组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活动能力改善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4.35%低于对照组的27.2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以上结果分析得知,因卡膦酸二钠具有较好的缓解骨痛,减少骨相关事件发生的作用。
综上所述,小细胞肺癌有着较高的骨转移发生率,对合并有溶骨性骨转移的患者,采用因卡膦酸二钠治疗能明显缓解骨转移带来的疼痛感,发挥较好的临床作用,且患者耐受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