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酸替罗非班对冠心病的治疗效果评价
2021-10-13于丹
于丹
冠心病主要是由于人体冠状动脉发生痉挛或狭窄,进而引起心肌的缺氧和缺血,甚至坏死。冠心病一般以呼吸困难、通体冷汗、胸口疼痛等作为临床表现,病情严重时还伴有休克现象[1]。研究认为,对于冠心病的治疗应以恢复心肌功能、疏通堵塞的血管为治疗关键。目前临床对于冠心病通常以PCI 治疗为主,其能够将患者血管有效疏通,但研究发现,多数患者在术后易发生心血管不良事件,其原因与氧化应激、炎症细胞的链条式反应、血小板聚集具有密切关联[2,3]。故此,术后给予其有效的抗凝药物十分必要,从而保证疗效。冠心病的发生机制主要是由于人体脂质代谢异常导致沉着在动脉内膜,且导致粥样堆积,进而产生白色斑块。此外,不断变窄的动脉腔易对血流引起的心肌缺血造成阻碍,从而增加冠心病合并症。当患者动脉斑块不稳定出现破裂或溃疡时,易形成血栓,进而对血流进行阻断,引起心肌梗死或猝死,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研究显示,冠心病的发生和发展与血小板聚集、血小板粘附存在密切关联。PCI 作为治疗冠心病的常用方式,在给予其PCI 治疗的同时给予其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效果十分显著,能够有效预防血管阻塞和血栓形成,降低心肌梗死发生风险。盐酸替罗非班主要是根据多种氨基酸序列设计,如精氨酸、甘氨酸、门冬氨酸等,其能够稳定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降低血栓形成风险,且能够保证血管血流的快速恢复。根据临床资料显示,在给予患者PCI 治疗的同时给予其盐酸替罗非班治疗不仅能够使临床治愈率得以提高,且能够使患者预后得到改善,降低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说明该药物在冠心病的治疗中具有明显效果。本文目的在于探究盐酸替罗非班对冠心病的治疗价值,具体内容见下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9 年3 月~2020 年9 月在本院就诊的冠心病患者80 例纳入本次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符合冠心病的诊断标准;②患者和家属签署书面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合并其他严重疾病;②合并恶性肿瘤疾病。采用随机分组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 例。观察组年龄46~74 岁,平均年龄(60.21±4.75)岁;男28 例、女12 例;合并症:心肌梗死12 例、糖尿病10 例、高血压10 例、高脂血症6 例、不稳定型心绞痛2 例。对照组年龄47~74 岁,平均年龄(60.55±4.53)岁;男29 例、女11 例;合并症:心肌梗死13 例、糖尿病10 例、高血压10 例、高脂血症6 例、不稳定型心绞痛1 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均实施PCI 治疗。对照组采用低分子肝素治疗:选择0.1 ml/kg 那屈肝素或1 mg/kg 的依诺肝素,行皮下注射,每12 h 注射1 次,连续治疗5~7 d。观察组采用盐酸替罗非班治疗:术中给予患者0.4~0.8 mg/kg 盐酸替罗非班,行静脉滴注,在12 h 后给予低分子肝素行皮下注射治疗,治疗时间与对照组相同。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血清炎症因子水平、血管内皮功能指标水平、治疗效果。血清炎症因子包括cTnI、Mb、CK-MB、hs-CRP。血管内皮功能指标包括vWF、ET-1、NO。疗效判定标准:患者经治疗后,各项症状均完全消失,且胸部无疼痛和窒息感,血管血流正常,视为显效;患者经治疗后,症状明显好转,偶尔伴有胸口疼痛,视为有效;患者经治疗后,病情无改善或加重,视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6.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炎症因子水平比较 治疗前,两组cTnI、Mb、CK-MB、hs-CRP 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cTnI、CK-MB、hs-CRP 水平均低于对照组,Mb 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炎症因子水平比较()
表1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炎症因子水平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2.2 两组治疗前后血管内皮功能指标水平比较 治疗前,两组vWF、ET-1、NO 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vWF、ET-1 水平均低于对照组,NO 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血管内皮功能指标水平比较()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血管内皮功能指标水平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2.3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n,%)
3 讨论
冠心病是临床常见病,其主要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具有密切关联性,但临床对于动脉粥样硬化的原因尚未明确,研究认为可能与多因素共同作用相关[4,5]。资料显示,冠心病的危险因素较多,主要包括:①性别和年龄,即>55 岁或绝经后女性、>45 岁的男性;②具有家族史;③血脂异常;④合并糖尿病和高血压疾病;⑤吸烟等不良行为;⑥肥胖和超重。该疾病的发病机制与脂质代谢出现异常具有密切关联,血液脂质一般在人体动脉内膜沉着,脂质物质类似粥样堆积,进而形成白色斑块,当斑块增多后,易导致动脉腔变窄,阻碍血流,引起心绞痛[6]。
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与血小板被激活、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血栓形成等具有密切关联性,且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易导致人体内膜下的内膜组织和胶原纤维脱离,使血小板聚集和粘附,形成血小板血栓[7,8]。PCI 为治疗冠心病的常见手术方式,而氯吡格雷能够用于抗血小板治疗中、阿司匹林能够用于抗血栓治疗中。研究发现,二磷酸腺苷和环氧化酶均可对血小板聚集产生诱导作用,而阿司匹林则能够对环氧化酶产生抑制作用、氯吡格雷则能对二磷酸腺苷产生抑制,通过应用上述两种药物治疗[9],能够显著降低心脏缺血事件,但两种药物仅有一种途径抑制血小板聚集,从而避免血小板活化,而血小板能够通过其他途径进行活化。盐酸替罗非班为GPⅡb/Ⅲa 受体拮抗剂,具有较高特异度,其能够对血小板聚集后期共同的通路产生作用[10],其在血小板聚集过程中,易出现血管假血友病相关因子或竞争性的抑制凝血因子,而盐酸替罗非班能够对此介导产生抑制急性血栓形成作用,使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得到改善。研究表示[11],通过应用盐酸替罗非班治疗,能够促进患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维持稳定,使其血管血流恢复得到改善。盐酸替罗非班的作用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内容:该药物通过对血小板Ⅱb/Ⅲa 受体造成阻碍,进而阻止血小板的激活过程和聚集过程,以缓解患者病变位置的血栓负荷,从而达到降低术后急性或亚急性血栓风险。由于血小板在激活过程中易将大量的收缩血管物质进行释放,而盐酸替罗非班能够有效抑制上述过程中所涉及的物质和对应反应,且能够有效改善PCI 治疗过程中梗死相关血管的血流情况。
但值得注意的是,使用该药物治疗时,应对使用剂量进行控制,在抽取药物时需保证剂量准确,且需保证静脉通路的通畅,滴注速度需遵医嘱进行控制,实施微量泵入。在治疗过程中,需对患者用药不良反应进行观察,一旦出现任何异常情况需及时进行处理,并告知患者和家属切勿擅自操作,若剂量不足,则无法达到预期疗效,而剂量过大,易增加不良反应风险[12,13]。
综上所述,盐酸替罗非班治疗冠心病疗效显著,且具有减轻机体炎症因子水平、改善血管内皮功能的作用,值得进一步推广与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