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回顾72年上海科技创新资源发展历史,浅谈上海科技管理未来发展趋势

2021-10-13侯璟琼

华东科技 2021年10期
关键词:上海科技资源

文/ 侯璟琼

2020年10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公报指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由此,科技创新被提升为未来国家发展的核心。2021年是党的100岁生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党中央5代领导集体引领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提出了“向科学进军”(1949—1977)、“科技的春天”(1978—1994)、“科教兴国”(1995—2005)、“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2006—2013)、“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新征程”(2014年至今)5个科技发展的时代命题。当前,全党、全社会都在深入开展四史学习,科技史作为新中国史和改革开放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进行系统梳理、分析与研究,对于发现科技发展的规律,总结经验,科学研判,更好地增强科技创新工作的主动性、预见性和创造性,以理论指导实践,最终达到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目的,极具启发意义。

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提出,“上海要努力在推进科技创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方面走在全国前头、走在世界前列,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可见,上海作为全国科技重镇,是实现国家科技创新核心地位与战略支撑的重要承载地。笔者作为上海科技型智库的研究人员,将根据上海科技发展的相关史料与数据,立足上海,以上海科技创新资源为切入点,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上海科技创新资源72年来的发展与变化,探求规律,面向未来,为上海科技主管部门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服务国家科技创新核心地位与战略支撑建言献策。

科技创新是原创性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总称,是指创造和应用新知识和新技术、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质量,提供新服务的过程。科技创新可以被分成三种类型: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现代科技引领的管理创新。《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指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主要由创新主体、创新基础设施、创新资源、创新环境、外界互动等要素组成,是以政府为主导、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各类科技创新主体紧密联系和有效互动的社会系统。科技创新资源的概念较为广泛,一般情况下,人才素质、产业基础、实验设备(装备水平)、资金、信息等能为科技创新提供方便或者条件的都是科技创新资源。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2年来,上海科技创新资源围绕国家科技发展的5个时代主题,大致经历如下5个发展时期。

上海科技创新资源发展回顾

(一)上海科技工作向“高级、精密、尖端”发展(1949—1977)

在国家“向科学进军”的号召下,上海提出上海科技工作向“高级、精密、尖端”发展的目标。这一时期,国家百废待兴,上海科技创新资源也处于“初创期”,主要集中在1949年后相继成立的上海市科技工作党委、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以及在沪高校等科技管理与科研机构。科技人员主要依托以钱学森、苏步青、严东生、叶叔华等为代表的海外归国科学家,科研经费与科研项目主要来源于国家国防、工业、医疗等领域,上海科技资源主要集中在“象牙塔”内,以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主,社会参与度较低,但在“高级、精密、尖端”领域也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果。

(二)“抢时间、争速度,在本世纪内把上海建成为一个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科学技术基地”(1978—1994)

在国家“科技的春天”号召下,上海提出上海科技工作“抢时间、争速度,在本世纪内把上海建成为一个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科学技术基地”的发展目标。1978年后,上海陆续恢复了科研机构,健全了科技管理网络。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指引下,上海科技工作围绕落实“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技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方针,科技体制改革大刀阔斧,与经济体制改革相一致,开启了科技创新资源从“象牙塔”向外溢出的大门。1978年以后,58家科研院所实行综合改革,科研单位以多种形式进入市场,创办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的科技企业和科、工、贸一体化科技企业集团。1983年,以韩琨为代表的“星期日工程师事件”,标志着科技人才走进企业,走向市场,随后,1984年在13家试点单位试行科技人员聘用制办法。1991年,上海市科技创业中心在漕河泾开发区内创建了上海第一个科技企业孵化基地,科技园区的创建进一步丰富了科技创新资源的形式与内涵。至1995年,全市已有民营科技企业6787家,技、工、贸总收入达176.99亿元,其中年产值超千万元的民营科技企业达131家,科技创新资源进入市场的大江大河。

(三)全面实施“科教兴市”战略(1995—2005)

在国家“科教兴国”的号召下,上海提出上海科技工作全面实施“科教兴市”的发展目标。这一时期,构建了上海科技体制新框架,包括研究开发体系、科技成果产业体系、科技支撑服务体系和高层权威决策体系,创立“部市会商”机制,新建一批“科研特区”,形成科研联合新机制。这一时期,科技创新资源持续、深入地进入市场,开发类科研院所向企业化方向转化,科技先导型企业、科学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高新技术开发区等科技创新资源不断涌现,在此基础上,上海在科研布局上,先后推出两批共53项重大产业科技攻关项目,政府投资27.11亿元,带动社会各方投入资金130亿元,以展讯、中芯、华虹、复旦微电子、微创、隧道股份、振华港机等为代表的众多大型科技型企业迅速发展。1999年,工业企业的R&D投入占全社会R&D总经费的比重首次超过了科研机构,达到39.23%,确立了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结合多种模式在技术创新体系的主体地位。与此同时,随着浦东开发开放,大量外资企业进入上海,带来了全新的人才、资金、技术与创新模式。上海在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中不断丰富着科技创新资源。

(四)“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城市”(2006—2013)

在国家“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号召下,上海提出上海科技工作全面实施“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发展目标。这一时期,上海向科技要动力,以创新激活力。科技创新资源开始辐射全市各区县,包括建立和完善市区联动,突出区县科技创新集群和营造创新环境,推动园区、校区、社区三区融合,其中浦东新区、杨浦区、闵行区脱颖而出;推进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着眼于资源整合,探索资源共享协作机制;推出科技世博园、崇明生态岛、智能信息港、张江药谷等重大科技示范工程;探索“产权多元化、使用社会化、运营专业化”的创新创业服务机制;面向区域发展,构建长三角创新体系建设的协作共用网,建设科技金融、研发与转化、优先区域、政策法规、协同创新与创新主体“五位一体”创新体系。以世博科技为例,2005年世博科技行动计划领导小组共组织实施了232项攻关项目,中央投入近3亿元,带动地方投入4亿多元和大量的社会投入,凝聚了全国近千家科研单位、企业和上万名科研人员,取得了1100多项成果并直接应用于世博会。由此可见,这一时期,科技创新资源真正地走向以应用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

(五)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2014年至今)

在国家“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新征程”号召下,2014年5月,习总书记赋予上海“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重大使命。这一时期,上海集全市之力,全力加快科创中心建设步伐,2015年5月至2020年,围绕科创中心建设,相继发布12项政策法规。上海市政府先后与38家有关省市国有大型企业、民营头部企业签订合作协议或备忘录。围绕科创中心建设,上海推动国务院授权的10个方面先行先试改革举措落地,其中上海科技在药品注册和生产管理制度改革、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企认定等落地落实,上海推进“3+X”科技信贷服务体系建设,建设上海股权托管交易中心科创板,破解了科技型、创新型企业发展难题。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企认定、技先认定、科技创新券4项政策的红利降低了创新创业成本。创新治理能力进一步提升,在国内率先取消孵化器认定等审批事项。围绕科创中心建设,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迈出新步伐。2020年,上海建成和在建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有14个,数量和投资金额均领先全国,同时,上海量子科学研究中心等几十家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加快发展与组建,使上海科技创新资源呈现出“遍地开花、群星闪耀”的局面。

上海科技创新资源梳理与分析

本文第一部分笔者整体回顾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上海科技创新资源的发展轨迹。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上海科技创新资源的发展经历了从星星点点,到满天星斗;经历了从以政府、科研院所为主体,以国家建设为导向,到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经历了从单纯依靠智力创新,到以人才素质、产业基础、实验设备(装备水平)、资金、信息等全方位、多层次的协同创新。科技创新资源的内涵更加丰富,配置趋向社会化和开放化,开发利用呈现网络化和平台化趋势。除了人才、资本、技术、信息、设施、装备、管理等传统认知范畴内的创新资源,数据、计算能力、算法工具、专利组合等进入资源列表,并呈现出两个新趋势:一是越来越抽象,趋于无形化;二是越来越集成,资源能力化。在资源配置方面,依托网络信息基础设施的虚拟组织能力,分散的创新资源和创新能力得以高效集成、转化和增值,越来越多的社会组织和个人通过极度扁平化的科研众包平台,开始参与“高大上”的科技创新活动,更多大众化、多元化的研发资金更加快捷地随之跟进,推进科技创新的商业化进程。拥有有限创新资源的各类主体正不断超越行业、领域、区域甚至国界,在更大范围内获取、整合资源。在科技创新资源开发利用方面,通过建立信息物理系统,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大型装备和实验仪器、科技公共服务平台等创新基础设施与各类研究网络连接起来,科技创新资源的横向集成、纵向集成以及端对端集成得以实现,连通成为可以承载各类科技创新活动的大平台。

除了史料梳理之外,笔者也对1949年至2020年上海科技年鉴中关于科技创新资源方面的有关统计数据进行了梳理。详见下表。

上海科技创新资源统计信息表

启示与建议

基于史料对于现象的描述,以及数据展现的规律,笔者将上海科技创新资源发展的趋势具象为一个三角形模型,三角形尖端代表始于1949年,底端为2021年,从中可见上海科技创新资源随着时间不断发展壮大,且底部随着时间推移还在不断壮大。如果按照年度横切三角形,并从中观察国有科技创新资源与全社会科技创新资源之间的占比,我们可以发现,越靠近现在,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的科技创新资源占比越大。

上海科技创新资源发展三角形模型

鉴于这一发展趋势,政府在科技创新资源的管理、引导与建设上,需不断与时俱进。通过三角形模型,笔者建议上海科技主管部门思考:

1.随着上海社会科技创新资源不断丰富与完善,以市场为导向的研发行为已经能够有效“自发展”,而高投入低产出的前沿科技,还需政府积极引导,同时结合解决“卡脖子”问题以及未来科技攻关领域,使科技创新资源真正成为上海创新驱动、面向未来发展的主动力。

2.始终把创新摆在全局的核心位置去谋划,大胆突破制约创新的体制机制瓶颈,使科技创新资源着力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与创新氛围,加快集聚和培养一流创新人才,营造优质的创新创业生态。

3.要把科技创新资源在鼓励创业创新的普惠税制、投贷联动等金融服务模式创新、股权托管交易市场、新型产业技术研发组织、简化外资创投管理等方面集中布局实施,通过关键技术提升与重大项目落地,持续释放改革红利。

因此,笔者建议作为代表政府管理科技创新的相关从业者坐到以下方面。

第一,完善创新机制体制、优化政府创新服务,并以此为着力点,打通从人才强、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的通道。由“主导”向“服务”过渡。进一步聚焦国家战略,进一步明确主攻方向,大胆突破,勇于创新,使上海真正成为实现创新创业梦想之地。

第二,优化政策供给,营造良好创新生态。充分发挥企业家、科研人员等微观主体在科技创新中的重要作用。面向产学研用、大中小微等各类创新主体,向创新全链条前后端延伸,最大限度地释放全社会的创新活力。

第三,完善区域科技创新资源配置方式。促进区域内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平台和大型试验装置向民营企业开放共享。支持民营企业跨区域整合科研院所研究力量,合作建立技术研发中心、产业研究院、中试基地等新型研发机构,以探索建立区域创新收益共享机制,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2020年,全球经济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遭受重创,而全球科技领域的创新活动却在严峻的市场环境下蓬勃发展。大数据、人工智能、无人自主技术、生命科学等科技应用在各国抗疫工作中,助力各国疫情防控,同时科技领域迸发出巨大的升级,也使得科技成为各国从疫情阴霾中走出来的重要抓手。在此背景下,世界主要经济体继续强化国家科技战略部署,全球科技竞赛也在疫情的推动下持续加速。上海作为我国全力打造的创新策源地,在融入全球科技创新激烈竞争的同时,作为科技相关部门管理者与从业者,必须在竞争中思考并有所变化、应对与付诸行动,按照中央与上海市对于上海科技发展的总体要求,拓展创新管理模式与方法,在科技创新资源管理中落好子,布好局。

猜你喜欢

上海科技资源
上海电力大学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上海之巅
上海谛霖邹杰 Hi-Fi是“慢热”的生意,但会越来越好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资源回收
做好绿色资源保护和开发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