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视界
2021-10-13
国内最快的新冠核酸检测设备上市,适用于医院、出入境等场所
上海伯杰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恒温核酸扩增检测分析仪、新冠病毒核酸检测试剂盒(恒温CRISPR法)近期获国家药监局批准上市,成为国内最快的新冠核酸检测自动化设备。从拭子或痰液取样到出检测结果,这套设备只需30分钟,适用于医院发热门诊、出入境检验检疫等场所。
为何能成为国内最快?伯杰医疗创始人赵百慧博士说,公司采用的恒温CRISPR法与传统的核酸检测技术不同,不需要几十次升降温,所以大幅缩短了核酸扩增环节的时间。CRISPR是一种基因编辑技术工具,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在核酸检测中也可以应用。将核酸靶标加入CRISPR/Cas反应体系,活性蛋白Cas的剪切活性会被激活,从而剪切反应体系中带有荧光基团的引物探针,如果样本呈阳性,就会因Cas蛋白剪切发出荧光。
这款仪器的核酸扩增环节为何能保持42摄氏度恒温?公司研发部经理李春燕解释,传统的核酸检测仪器需要通过升温将DNA(脱氧核糖核酸)的双链打开,再通过降温进行核酸扩增。伯杰医疗则采用重组酶聚合酶扩增技术,重组酶能参与基因定位重组过程,识别、切割特异的重组位点,从而在恒温条件下打开DNA双链。据介绍,升降温核酸扩增需要1.5小时左右,而恒温核酸扩增只需20分钟,实现了核酸检测的大幅提速。
自动化也是这款仪器的一大特点。工作人员收到样本后,只需做一步人工操作—— 将样本管放入仪器,仅耗时1分钟。接下来的核酸提取、核酸扩增等环节都由机器自动完成,直至出具检测结果。
据了解,核酸检测可分为常规检测和快速检测。常规检测技术成熟,单次检测量大,但用时较长。快检产品用时短,手段更便捷,但是单次检测量较小,适用于小批量的随到随检场景。去年5月,国务院要求加快提高核酸检测能力,推进检测时间短、手段更便捷、无需实验室环境的核酸快速检测设备研发工作。
在上海市科委支持下,伯杰医疗研发的快检产品入选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应急项目,还获得上海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专项发展资金重大项目支持。经过一年多自主研发,这款刷新“全国纪录”的快检设备和配套试剂盒终于获批上市,可同时检测24份样本。
它们将应用于医院门急诊,实现院内病人快速检测,不必转运样本,让病人耗费半天时间等待检测结果。它们还有望应用于出入境检验检疫、疾控中心筛查、政府部门市场巡查等场景,使核酸检测更快、更便捷。
国内首个量子计算产业园将在合肥开建
8月31日,本源量子计算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与合肥蓝科投资有限公司签订合作协议,双方将携手在合肥打造国内首个量子计算产业园。
据悉,量子科技是安徽省“十四五”重点发展的未来产业,本源量子是安徽省量子计算领域龙头企业,拥有雄厚的科研实力,多项关键核心技术位于全国前列。截至目前,该公司已研制出国内首个自主研发的可交付使用的超导量子计算机—— 本源悟源以及国内首个自主研发的量子计算机测控一体机、国内首个搭载超导体真实量子计算机的量子计算云平台等。
据介绍,量子计算产业园一期项目的量子计算研发大楼包含封装车间、测试加工实验室、软件研发中心等。二期、三期计划建设“量子计算超导量子芯片+半导体量子芯片”中试线、量子芯片研发与制造中心、量子计算科普教育与工程实践中心、量子计算产业研究院、应用研发基地等,引入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形成量子计算生态产业链。
园区建成后,预计引进量子计算上下游企业60家,带动就业岗位2000个,将带动量子计算产业集聚,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对打造安徽省量子产业生态圈具有重要意义。
总投资50亿元,江苏企业主导 —— 我国首个万吨碳纤维基地正式投产
9月8日上午,江苏连云港企业—— 中复神鹰碳纤维股份有限公司主导的“万吨碳纤维生产线”在西宁正式投产。项目总投资50亿元,首次实现了单线年产3000吨高性能碳纤维生产线设计和高端成套技术自主可控,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据悉,这条生产线定位高端,产品主要用于大飞机机身、航空航天、风力发电、光伏新能源等领域的高性能碳纤维。
西宁项目达产后是中国首个万吨生产基地,攻克了高档碳纤维的稳定量产化技术,是国内高档碳纤维的大规模生产基地之一。“我们在高原上建设这样大规模的产业化项目,在国际上完全没有可参考的东西,完全要靠自己研究、设计。”公司董事长、教授级高工张国良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西宁项目并不是连云港生产线的简单复制,该项目当前运用的大规模系统集成技术、大规模全控制系统信息化和智能化等技术,都是业内最先进的。”他表示,企业将以市场为导向,效益为中心,科技创新为动力,加大市场保障力度,积极带动国产碳纤维的发展,缩小与国际先进碳纤维企业的差距,维护国内碳纤维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
这种高端碳纤维可耐超过2000摄氏度高温,重量仅为钢铁的1/4,强度却是钢铁的10倍,广泛应用于高端制造领域。目前,我国碳纤维年需求量近5万吨,然而国产碳纤维供应量仅不到2万吨,市场严重供不应求。中复神鹰西宁万吨碳纤维基地自2019年5月启动建设,总占地800亩,目前已具备满产运行条件,产品性能稳定。
中复神鹰在碳纤维研发制造领域深耕了十余年,实现了高端碳纤维成套技术自主可控,荣获了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此次中复神鹰西宁万吨碳纤维项目投产,提升了国产碳纤维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将有力推动碳纤维行业进一步高质量发展。
浙大牵头研发的新概念潜水器海试成功水下直升机深潜1000米
近日,由浙江大学牵头,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南京邮电大学、河海大学等单位共同参与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深海关键技术与装备”重点专项“水下直升机”项目,在我国南海海域完成海试验收,水下直升机的下潜深度首次成功突破1000米。
海试从8月27日持续至9月3日,对水下直升机的贴底飞行,海底停机坪起飞、降落与入坞,以及360度全周转向、定点悬停、无线充电、声学导航与追踪、布放与回收等功能都进行了全面试验。海试验收专家组一致认为,水下直升机的概念新颖,创新性强,海试验收中各项技术指标均达到任务书要求,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水下直升机由浙大陈鹰教授等提出,是一种我国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概念自主无人潜水器(AUV),可长期驻留海底工作,具有自由起降、定点悬停、全周转向和贴底航行等常规AUV难以实现的功能,可用于海底移动观测、海底资源勘探、海底区域巡航与探测、海底管线监测与维护、海底救援与打捞、海底考古和海上风电智能运维等,填补了海底移动探测与作业领域的空白。
福建省稀土不锈钢产业研发取得重要进展
高品质不锈钢是重大装备制造、重点工程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国防必需的关键材料。耐热不锈钢是一类重要的高端不锈钢品种,广泛应用于能源电力、石油化工和航空航天等重点领域。福建省是我国不锈钢重要产业基地,不锈钢新材料及其精深加工项目建设被列为福建省“十三五”期间重大工程。
为了促进福建省内不锈钢产业的转型升级,福建省通过与中科院的STS项目推动“稀土在耐热不锈钢中应用技术开发及产业化”的相关研究。项目由国内最大的不锈钢生产企业—— 福建青拓镍业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物质结构研究所作为承研单位,经过3年多的努力,开发了低氧高纯稀土金属制备技术、稀土添加工艺技术、稀土耐热不锈钢品种及其冶炼、连铸、热轧、热处理等成形技术,突破了稀土在耐热不锈钢中应用“工艺不顺行、质量不稳定”的技术瓶颈,实现了高品质稀土耐热不锈钢热轧板材的产业化。
该项目开发的稀土耐热不锈钢热轧板材生产的炉胆制品,在线实际连续使用寿命已经超过18个月,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执行过程中,实现了3000多吨稀土耐热不锈钢热轧板材的产业化,新增产值8467.2万元,形成新产品1项,新技术、新工艺4项,实现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项目的实施,充分发挥了稀土在耐热不锈钢中的有益作用,不仅推动了承研企业产品结构调整,带动了福建省内不锈钢产品结构调整,并且有利于平衡我国镧、铈等高丰度轻稀土资源的综合利用,促进了资源优势向技术优势、品种优势和经济优势的战略转变。
下一步,项目拟将开发的稀土在耐热不锈钢中的应用技术推广至其他耐热不锈钢品种,如200系列和400系列不锈钢品种,继续发挥承研企业在不锈钢行业的特色优势,与上下游企业通力合作,共同打造我国的高品质稀土不锈钢自主品牌,带动福建省不锈钢产业发展。
破解“融资贵”难题,山东新政给予企业40%贴息
最近,山东省印发的《山东省科技成果转化贷款贴息实施细则(暂行)》提出,“对首次纳入科技成果转化贷款风险补偿备案并按时还本付息的企业,按实际支付贷款利息的40%给予一次性补贴,每家企业最高贴息50万元”。
该细则明确贷款贴息通过线上方式申请、“直通车”拨付方式,申报过程“无纸化”“零跑腿”;同时,资金拨付采取当年审核,第二年拨付的方式。记者注意到,该细则对诚信作了严格要求,明确“对弄虚作假、骗取补贴的企业,一经查实,除追回全部贴息资金外,记入科技诚信档案并向社会公告”。
谈到该细则的出台目的,山东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向科技日报记者表示:通过贴息支持,降低科技成果转化贷款成本,缓解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贵”问题,激励企业加大研发和成果转化投入。
融资难、融资贵依旧是许多中小企业最为头疼的问题。
今年以来,山东先后推出《关于印发<山东省科技成果转化贷款风险补偿操作指南>的通知》《关于提高山东省科技成果转化贷款风险补偿备案额度的通知》,将科技成果转化贷款风险补偿备案额度由1000万元提高到2000万元,提升了银行支持科技型企业的积极性,全省科技成果转化贷款投放量稳步上升。
新政的效果非常明显。
据统计,2021年上半年,各银行共为山东1082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发放科技成果转化贷款1398笔,合计52.48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8.9个百分点,信用类贷款比例达到49.57%。
实际上,自2016年出台科技成果转化贷款风险补偿政策以来,山东已引导130家合作银行累计向2500余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发放科技成果转化贷款195亿元,推动着银行“不敢贷”问题的解决。
作为科技主管部门,山东省科学技术厅相关处室在调研中发现,部分科技型中小企业在发展中仍然面临着或多或少的“融资贵”问题。他们认为,破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提高企业科技创新积极性,有必要通过贷款贴息降低企业创新研发成本。
此外,科技成果转化贷款贴息新政的落地,是对科技成果转化贷款风险补偿机制的有益补充,有利于产生政策协同、双向激励,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贷款惠及更多企业,增强企业获得感。
破解企业“融资贵”难题,政府责无旁贷。山东省科学技术厅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重点产业领域,重点投向科技型企业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项目,进一步拓宽企业融资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