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系列党课之十八

2021-10-13中共山东省委党校山东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夏自魁

党课参考 2021年18期
关键词: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共同体命运

〉〉〉〉〉中共山东省委党校(山东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夏自魁

中共山东省委党校(山东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骆乾

本课对象

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

本课时间

3小时(讲课2小时,讨论1小时)。

本课目的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通过本课的学习,充分认识《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第十七专题“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要内容,深刻把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的时代背景、思想渊源,认真落实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各项工作,从而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第十七专题“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集中反映了习近平总书记党的十九大以来关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论述,共包含九篇重要著作。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外交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代中国对世界的重要思想和理论贡献,对中国的和平发展、世界的繁荣进步都具有重大且深远的意义。

2021年9月6日,在“共同命运-2021”国际维和实兵演习开始仪式上,参演官兵整齐列队。图:殷杰/新华社

一、如何理解“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专题的具体内容

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2013年3月23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俄罗斯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发表演讲时指出,这个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内涵极其丰富、深刻,它的核心就是党的十九大报告所指出的,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2017年12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的主旨讲话中指出,人类命运共同体,顾名思义,就是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的前途命运都紧紧联系在一起,应该风雨同舟,荣辱与共,努力把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这个星球建成一个和睦的大家庭,把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中“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专题的九篇重要著作,主要包含以下内容:

第一篇《把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是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主旨讲话的一部分。在讲话中,为国家主席习近平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进行了深入阐发,并向世界政党发出了美好倡议。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如何才能变成现实,中国共产党将始终做到三个“一如既往”,即一如既往为世界和平安宁作贡献、一如既往为世界共同发展作贡献、一如既往为世界文明交流互鉴作贡献。

第二篇《弘扬“上海精神”,构建命运共同体》,是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十八次会议上的重要讲话。在讲话中,习近平主席着重强调了以下三个方面:正确认识和把握世界大势和时代潮流;进一步弘扬“上海精神”,破解时代难题,化解风险挑战;齐心协力构建上海合作组织命运共同体。同时,习近平主席在精准研判世界大势和时代潮流的基础上,还用五个“观”深刻阐述了如何进一步弘扬“上海精神”,破解时代难题,化解风险挑战。此外,习近平主席对齐心协力构建上海合作组织命运共同体也提出了五点建议,即凝聚团结互信的强大力量、筑牢和平安全的共同基础、打造共同发展繁荣的强劲引擎、拉紧人文交流合作的共同纽带、共同拓展国际合作的伙伴网络。

第三篇《金砖国家要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发挥建设性作用》,是国家主席习近平在金砖国家工商论坛上讲话的一部分。在讲话中,习近平主席重点阐述了两个重要问题:未来10年的世界形势和金砖国家如何发挥自己的作用。习近平主席指出,未来10年,将是世界经济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10年;未来10年,将是国际格局和力量对比加速演变的10年;未来10年,将是全球治理体系深刻重塑的10年。他同时提出,金砖国家要顺应历史大势,把握发展机遇,合力克服挑战,为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发挥建设性作用。第一,坚持合作共赢,建设开放经济;第二,坚持创新引领,把握发展机遇;第三,坚持包容普惠,造福各国人民;第四,坚持多边主义,完善全球治理。

第四篇《共筑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是国家主席习近平在2018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开幕式上主旨讲话的一部分。在讲话中,习近平主席指出,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非洲是发展中国家最集中的大陆,中非早已结成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同时,习近平主席用六个“携手”对中非命运共同体作出了概括:携手打造责任共担的中非命运共同体;携手打造合作共赢的中非命运共同体;携手打造幸福共享的中非命运共同体;携手打造文化共兴的中非命运共同体;携手打造安全共筑的中非命运共同体;携手打造和谐共生的中非命运共同体。此外,习近平主席还指出,中国愿以打造新时代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为指引,在推进中非“十大合作计划”基础上,同非洲国家密切配合,未来3年和今后一段时间重点实施“八大行动”:一是实施产业促进行动;二是实施设施联通行动;三是实施贸易便利行动;四是实施绿色发展行动;五是实施能力建设行动;六是实施健康卫生行动;七是实施人文交流行动;八是实施和平安全行动。

第五篇《为国际社会找到有效经济治理思路》,是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主旨演讲的一部分。在演讲中,习近平主席指出,当今世界的变局百年未有,变革会催生新的机遇,但变革过程往往充满着风险挑战,人类又一次站在了十字路口。合作还是对抗?开放还是封闭?互利共赢还是零和博弈?如何回答这些问题,关乎各国利益,关乎人类前途命运。同时,习近平主席还回顾近代以来的世界历史,分析现状,直面问题,对世界经济发展方向、国际社会有效治理思路等提出深刻见解和主张:第一,坚持开放导向,拓展发展空间;第二,坚持发展导向,增进人民福祉;第三,坚持包容导向,促进交融互鉴;第四,坚持创新导向,开辟增长源泉;第五,坚持规则导向,完善全球治理。

第六篇《共同努力把人类前途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是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中法全球治理论坛闭幕式上讲话的一部分。在讲话中,习近平主席指出,面对严峻的全球性挑战,面对人类发展在十字路口何去何从的抉择,各国应该有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精神,积极做行动派、不做观望者,共同努力把人类前途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同时,习近平主席强调,第一,坚持公正合理,破解治理赤字;第二,坚持互商互谅,破解信任赤字;第三,坚持同舟共济,破解和平赤字;第四,坚持互利共赢,破解发展赤字。

第七篇《推动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是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集体会见出席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成立70周年多国海军活动外方代表团团长时的讲话要点。在讲话中,习近平主席全面阐述了海洋对于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意义。他同时指出,当前,以海洋为载体和纽带的市场、技术、信息、文化等合作日益紧密,中国提出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就是希望促进海上互联互通和各领域务实合作,推动蓝色经济发展,推动海洋文化交融,共同增进海洋福祉。中国军队愿同各国军队一道,为促进海洋发展繁荣作出积极贡献。

2021年4月26日,与会者进入2021上海合作组织国际投资贸易博览会会场。图:李紫恒/新华社

第八篇《深化文明交流互鉴,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是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在演讲中,习近平主席阐述了亚洲文明的重要地位——亚洲是人类最早的定居地之一,也是人类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在数千年发展历程中,亚洲人民创造了辉煌的文明成果;亚洲先人们早就开始了文明交流互鉴;璀璨的亚洲文明,为世界文明发展史书写了浓墨重彩的篇章,人类文明因亚洲而更加绚烂多姿。同时,习近平主席还对夯实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文基础提出四点主张:第一,坚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第二,坚持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第三,坚持开放包容、互学互鉴;第四,坚持与时俱进、创新发展。

第九篇《合力打造高质量世界经济》,是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上关于世界经济形势和贸易问题发言的一部分。在讲话中,习近平主席就二十国集团如何携手共进、合力打造高质量世界经济提出四点建议:第一,坚持改革创新,挖掘增长动力;第二,坚持与时俱进,完善全球治理;第三,坚持迎难而上,破解发展瓶颈;第四,坚持伙伴精神,妥善处理分歧。

二、如何把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产生背景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引领,我国对外工作理论和实践创新取得一系列重大成果,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进一步提高。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行动一以贯之、步履坚定,始终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把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的时代背景和思想渊源,对我们在新时代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新的贡献有着重大意义。

(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的时代背景

地球是人类共同栖息的家园,和平与发展是世界的主题,也是整个人类的共同愿望。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必须不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共产党关注人类前途命运,同世界上一切进步力量携手前进,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不仅反映了中国人民的发展愿望,也反映了世界人民,尤其是发展中国家人民的意志,得到了越来越多国家和地区的认同和赞誉。第七十一届联合国大会主席彼得·汤姆森盛赞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他表示:“对我而言,这是人类在这个星球上的唯一未来。”

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主题,但也存在着“治理赤字”“信任赤字”“和平赤字”“发展赤字”等问题,人类前途命运面临考验和挑战。“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如何建设这个世界”,成为全人类必须面对的重大问题。进入新时代,踏上新征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所处时代准确把握,研判全球发展大势,以加强中国对外关系为出发点,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人类共同发展的中国方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针对经济全球化的复杂性、解决全球性问题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即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随着整个人类历史的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必将成为世界历史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我们要站在世界历史的高度审视当今世界发展趋势和面临的重大问题,坚持和平发展道路,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不断拓展同世界各国的合作,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在更多领域、更高层面上实现合作共赢、共同发展,不依附别人、更不掠夺别人,同各国人民一道努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把世界建设得更加美好。

(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渊源

中国古代优秀的思想家在春秋时期就提出了“大同”社会理想,但这一理想受当时的历史条件制约,带有时代的痕迹和局限。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新时代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构想。中国共产党具备为“大同”社会理想而奋斗的实践能力,这源于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永葆初心和使命,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最终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而奋斗的先进政党。

1.从文化自信的角度上看,我们有着灿烂悠久的思想资源。毛泽东同志说:“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这对于指导当前的伟大的运动,是有重要的帮助的。”

《礼记·礼运》具体而生动地描绘了“大同”社会,“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这段文字中的“大同”社会:一是天下为公,生产资料和社会产品公有;二是选贤举能,选任德才兼备者管理公共事务;三是讲信修睦,讲诚信、尊礼仪、尚和善;四是人各得其所,尊老爱幼,保障弱者;五是人有公德心,没有人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六是各尽其力,义务奉献。

此外,还有一些优秀的思想滋养我们不断追寻理想社会的心灵。儒家思想倡导“仁、义、礼、智、信”和“温、良、恭、俭、让”,奠定了“大同”社会理想的道德基础。就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关系方面,孔子曾说“四海之内皆兄弟”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孝老爱亲方面,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北宋著名思想家张载提出人的使命和担当,“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即认识天地万物,让老百姓可以安身立命,继往开来,他道出了中华民族的仁人志士对“大同”社会理想的追求。

2.从近现代社会思想史角度来看,人们对理想社会的追寻作出了不懈努力。中国近代史上爆发的太平天国运动,其诉求的出发点也是追求平等、公正、幸福的“大同”社会。政治纲领《天朝田亩制度》规定“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也”。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农民阶级向往的“大同”社会具有平均主义的思想局限性。

近代改良派康有为所著《大同书》也提出了自己的构想。《大同书》认为中国当时的实际处境属于“据乱世”,需以进入“升平世”的西方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为标准,然后才能进入“太平世”。康有为所采取的社会改良,一方面反对了封建专制主义,另一方面也带有妥协和空想的思想元素。

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是资产阶级革命派,他的思想主张是“三民主义”,设想“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进而实现国富民强、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尤其是孙中山晚年提出的体现“联俄联共、扶助和依靠农工”思想的“新三民主义”,体现了其反对封建统治压迫、反对帝国主义侵略,解救民众于水火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主张。

3.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我们党对理想社会的艰辛探索。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提出:“经过人民共和国到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到达阶级的消灭和世界的大同。”这是中国共产党把共产主义理想同中华民族“大同”理想结合起来的中国化的创造性理解。

自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起,我们党经历了长达28年的艰苦革命斗争,并依据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提出了“打土豪、分田地”的口号,在根据地进行土地改革,实施农民有田地,地主、富农“减租、减息”,深得民众拥护,使中国革命阶级的最低纲领得以实现。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56年我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建立了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的所有制,走上了人民共同富裕的道路。通过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现了富民强国,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阶段的当代理想成为现实,为通向共产主义“大同”社会这一伟大事业展开了艰苦奋斗。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卓越的政治家和战略家的宏大视野和战略思维,高瞻远瞩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推动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三、如何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贯彻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去

在实际工作中贯彻落实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树立全局思想,加强战略思维,在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构想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好独立自主与对外开放的关系。一方面,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中国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成效。另一方面,国际形势风云变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必须考量独立自主的外交原则,充分处理好价值理念与具体方案、求同与存异、发展与和谐的关系,同世界各国携手合作,共同努力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

(一)树立全局思想,加强战略思维

人类社会形态虽然不同,但有着互利共赢的发展要求和价值追求,因此需要通过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全人类的共同发展、共同繁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从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考量,以人类的交往实践来实现人类的共同利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通过变革全球治理体系和推动全球生产力均衡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和精神基础,从而推动人类社会朝着更加美好的方向前进。当下及未来,中国都应当增强战略定力。战略定力是指在应对错综复杂局面的过程中,为实现主要战略意图所体现出的战略自信、顽强意志和坚韧毅力。

2013年1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我们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强战略思维,增强战略定力,更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坚持开放的发展、合作的发展、共赢的发展,通过争取和平国际环境发展自己,又以自身发展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不断提高我国综合国力,不断让广大人民群众享受到和平发展带来的利益,不断夯实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物质基础和社会基础。增强战略定力,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外交思想的重要判断,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习近平外交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契合了这一科学判断。

(二)正确处理好独立自主与对外开放的关系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一项具有战略高度和现实紧迫感的伟大构想,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理想追求和战略格局的集中体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突破资本主义的旧有治理模式,为全球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也是对21世纪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发展的原创性贡献。

一直以来,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始终坚持和平发展,主张合作共赢、安全与共、包容互鉴、互商互谅,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发展促进世界和平,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人类文明和进步事业作出卓越贡献。中国一直倡导国际经济合作中的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以开放为导向,坚持理念、政策、机制开放,适应形势变化,广纳良言,充分听取社会各界建议和诉求,鼓励各方积极参与和融入。

2021年7月6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领导人峰会并发表主旨讲话时强调:“中国共产党愿同各国政党一起努力,让梦想照进现实,让行动成就未来,始终不渝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世界各国各地区共同努力的方向。

(三)坚持价值理念与实践方案的统一

当今世界表现出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的特点,国际社会需要新的全球治理理念,构建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被多次写入联合国相关文件和决议中,已经成为引领人类文明进步方向的鲜明旗帜。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世界命题,从本质上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怎样建设这个世界”的问题,摒弃了人类社会“丛林法则”“零和博弈”“文明冲突论”“一国优先论”等陈旧的思维观念。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同和高度评价,随着世界历史的发展,将产生更加广泛而深远的国际影响。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其中,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普遍安全是发展的必要保障,共同繁荣是核心,开放包容是特征,清洁美丽是底色。在途径上,中国提出“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各国共同协商、深化交流,共同参与、合作共建,平等发展、共同分享,共建“一带一路”就是重要的具体方案。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既是价值理念,也是行动指南,是中国理念与中国方案的统一。中国共产党肩负的使命具备崇高的价值理念,不仅仅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也为人类进步事业作担当。正因如此,中国始终把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在实践层面,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友好合作从未间断,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得到越来越多国家和地区的支持和赞同,从价值理念到实践贯彻,不断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同。

(四)合理把握“同”与“异”的区别与联系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涉及普遍与特殊的关系,或者说是“同”与“异”的统一。“同”指的是人类社会在发展的历史中,不同文明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尊重、相互借鉴,从而对重大问题、基本问题产生一定的共识。取得共识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并应当成为整个人类社会的普遍价值认同。

随着科学技术的长足进步、经济全球化的日益加深,国家和地区之间的交往日益频繁,日益形成利益交互的共同体。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世界上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各自的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迥异,2500多个民族、多种宗教的存在是不争的事实。社会制度和风俗文化存在多样性,文化价值和信仰千差万别。我们需要尊重其特色、容许其存在,使其在包容中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充分考虑到世界文明多样性和发展模式多样化,坚持“异”中求“同”,尊重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意识形态、不同历史文明、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走自己的路,求同存异、包容发展,实事求是地考虑各国各地区共同掌握世界命运、共同参与国际规则、共同治理全球事务、共同分享发展成果的现实要求。如在处理利益问题方面,中国主张兼顾各方利益,不搞“零和博弈”;在处理经济摩擦和贸易争端方面,中国主张采取对话协商与和平谈判的方式来解决。只要怀有真诚愿望,秉持足够善意,展现政治智慧,再大的冲突都能化解,再厚的坚冰都能打破。

(五)秉承和谐与应变的构建思路

和谐发展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方式,它符合世界的主题和人类的共同愿望,人们对历史上的战争和它所付出生命和财产的代价有深刻的记忆。和平、和睦、和谐是中华民族5000多年来一直追求和传承的理念,中华民族的血液中没有侵略他人、称王称霸的基因。

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与分工、合作与协调,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目的在于推动人类社会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中国是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坚决维护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核心的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不断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紧密合作。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中,世界局势风云变幻,需要具备时刻应对风险的能力。现有的全球治理体系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要求,国际社会对变革全球治理体系有了新的需求,推动国际政治经济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成为必然的趋势。当前人类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中国坚决反对冷战思维,坚持对话协商,为建设一个持久和平的世界而努力。中国积极应对变革,准确判断国际格局发展演变的复杂性,科学估计世界经济调整的曲折性,充分估计中国周边环境所处的不确定性,树立风险意识,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世界共同发展、人类共同繁荣作出应有贡献。

讨论题:

1.如何理解《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专题的具体内容?

2.结合实际,谈谈如何将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贯彻落实到实际工作中。

猜你喜欢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共同体命运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共同体的目标向度与实践进路
爱的共同体
命运的更迭
被命运“扼住”的小意
进化决定恐龙的命运
命运是否掌控在你手中
英国热议《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法国作家评《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亮相法兰克福书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