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学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实践教学体系研究
2021-10-12刘永悦张秋玲冷志杰
刘永悦 张秋玲 冷志杰
[摘 要]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高校教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才培养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培养具备一定专业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产学协同育人通过高校、企业、行业协会等各参与主体之间按既定规程进行合作与交流,成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有效方式。目前,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遇到一些实际问题,需要明确产学合作背景下实践教学应遵循的原则与目标,构建产学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实践教学体系,并建立保障机制来实现该教学体系的有效运行,以保证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产学合作;实践教学;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1)10-0171-03
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转型的升级,高校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弊端也日益凸显,主要体现在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之间不平衡、不对称,导致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质量水平低、就业困难。因此,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指出,高校的教育要积极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把办学思路逐步转向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增强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对接社会的需求。由此可见,目前的经济形势对高校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突出体现在要培养实践能力强、具有丰富的知识、高素质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产学合作培养模式可以将高校、企业与行业协会等大量资源进行重新整合、充分利用,将高校理论教学与企业实践进行紧密结合,更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踐创新能力,使之成为应用型人才。因此,在产学合作背景下开展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应用型人才培养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需求衔接不足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新技术、新应用、新方法、新模式不断创新,高校教学内容明显滞后于行业发展。忽视实践教学的高校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所具备的素质和能力与现代社会人才需求不匹配。因此,需要在产学合作背景下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以为人才培养提供更丰富、更实用的资源以及更优质的平台,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培养并增强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1]。
(二)学生实习实践资源有限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逐渐扩大,高校实习实践资源难以满足其人才培养的要求。虽然高校在不断强调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但是受现实条件制约,大部分高校能够给学生提供的实习实践资源匮乏,学生很难对企业生产实际有较为深刻的认识,其实践能力不能满足社会需求。
(三)教师实践能力不足
高校教师注重学习扎实的理论知识,多数缺少实践经验,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不足[2]。部分教师不愿意参加实践方面的进修和培训,普遍满足于完成传统教学任务,对个人实践能力的提升和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方式方法不够积极,使得高校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缺乏“双师型”教师。
二、产学合作实施实践教学模式的原则和目标
(一)产学合作实施实践教学模式的原则
一是科学性原则。实践教学模式的建立要以课程教学目标与要求为依据,需体现学科性质与特点,培养方式需紧跟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做到以产业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应用能力为核心,提高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
二是系统性原则。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通过全方位、多层次的教学活动,循序渐进地从给学生传授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到逐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最终使得人才培养模式与行业需求一致。
三是实用性原则。实践教学模式的选择需要从实际出发,立足于社会需求和行业发展趋势,课程的具体设置要充分考虑行业需要。
(二)产学合作实施实践教学模式的目标
校企合作开展实践教学设计,推进实践教学模式改革,探索更有效的实践教学模式,实现专业建设与满足行业需求相融合,为学生提供多样化和足够多的实习实践机会。
校企合作形成长效机制,形成多赢局面[3]。学校在宏观层面制定实践教学目标培养应用型人才,提升教学质量,加强与企业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促进学校发展,提升就业质量,从而实现学校、企业、学生的共同发展,构建人才培养利用共同体。
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高校教师是实践教学实施的组织者,对学生起到关键的引导作用。可通过激励机制,鼓励教师进入企业培训、进修,参与企业运营活动,提升实践能力。
三、产学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实践教学体系
(一)产学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实践教学模块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念是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相融合,重在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与创新创业能力。其培养模块主要包括素质教育模块、专业基础模块、实践能力模块和创新能力模块,实现理论与实践结合、应用与创新结合,培养出具有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素质教育模块是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反映的是教育给予学生思想道德素养、心理素质、抗压能力和应变能力等个人特质方面的影响与教育,可通过新生军训、职业规划、心理健康指导等课程,实现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变,让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
专业基础模块为学生后期的实践活动和创新创业活动提供理论支撑和知识储备,包括专业基础课程、专业必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通识必修课程、通识选修课程和实验实训课程等。
实践能力模块要求学生以掌握的理论知识为基础,通过认知实习、专业实习、社会实践、实验实训等途径培养实践动手能力和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创新能力模块通过学科竞赛、教师科研项目、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和创新创业比赛,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产学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实践教学路径
将对学生素质、基础理论、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贯穿在其大学四年的学习过程中,循序渐进、逐步上升,重塑教学理念,提高对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校企参与制订基于实践教学需要的人才培养方案,增加实践教学比重,设计实践教学内容和做好学时学分分配,明确实践教学目标和考核方案,突出实践教学地位。校企共建实践教学团队,共建实践教学环境,创新实践教学方式方法,多方面全程参与实践教学具体环节,构建产学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实践教学路径。给学生传授专业基础知识,全面培养其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实现随着实践教学广度与深度的拓展,逐步提升学生综合能力,使其成为符合行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1.大一阶段
素质教育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基础,高校学生的素质教育从新生军训开始,通过军事化的管理方式,培养学生优良的生活作风。定期开展心理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抗压能力。专业导论、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等课程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专业和行业发展现状与前景的认知。通过认知实习,指导学生设计问卷,安排学生进行行业或企业调研,组织学生去相关企业参观,了解行业发展现状;邀请专家学者和企业管理人员前来开讲座,与学生交流,使学生初步了解企业实际运营情况;学校和企业共同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让学生明确个人发展方向。
2.大二阶段
学生通过两年通识教育课程和专业课程等基本理论知识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专业能力。在这个阶段,通过将课堂教学与校内实验相结合,让学生对所学专业有全面、系统的认识,使学生初步掌握一定的操作能力。实验室的建设可以采取高校和企业共建的方式,企业提供部分资金或设备支持高校开展实践教学,成果由双方共享。
3.大三阶段
这个阶段学生已经完成了大部分专业理论课程的学习,基本掌握了本专业的理论知识,应该将教学重点转向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方面,引导学生在现有知识积累情况下,尝试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专业实习是学生提高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在产学合作背景下,高校可以与企业共建实践教学环境的方式,有效利用各方资源,优势互补。例如,可与企业建立长效合作机制,为在校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专业实习岗位。学生通过1~2个月的专业实习或更长时间的顶岗实习,与企业实践活动零距离接触,可以深入了解工作岗位与工作内容,其中表现优异的学生可以与实习企业提前签订就业意向,以提升学生就业质量、缓解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企业通过学生实践可以细化岗位需求,高校能够切实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教师能够提升实践能力,学生就业质量得到提升。
4.大四阶段
除了参与各种实习实践活动,参与教师科研项目、各级各类学生竞赛、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等活动,同样能够对学生提高实践能力很有帮助。教师以科研课题为载体,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项目研究当中,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企业也可以根据自身运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痛点来设计研究课题,鼓励学生组成项目小组进行研究,企业给予项目资助和支持,并且对本企业所采纳的项目研究成果给予奖励。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学科竞赛,培养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逻辑思维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将专业知识应用于专业科技竞赛,提高实际创新能力[4]。这类竞赛主要有由教育部牵头主办的竞赛、由国家其他部委主办的竞赛、由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主办的竞赛、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纳入高校竞赛评估体系的学科竞赛、由全国性行业协会或学会等社团主办的比赛,还有其他国家或国际组织主办的竞赛。
四、产学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体系的保障机制
(一)评价机制保障
建立产学合作领导协调机构,优化有利于提高产学合作实践教学质量的评价体系,保障实践教学模式的有效实施和不断改进,形成“目标制定—监督管理—后期评价”运行机制,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调整和完善。成立多方参与的实践教学评价小组,严格按照制定的实践教学实施和考核方案对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实时监督和评价。通过企业和教师的反馈信息对学生参与实践情况进行评价,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反馈信息对企业协同育人情况进行评价,通过企业和学生的反馈信息对教师实践教学情况进行评价。综合学生的企业实践情况以及参加学科竞赛、科研项目等多方信息客观分析和评价实践教学效果和学生实践能力。
(二)激励机制保障
企业是实践教学的参与者和实施场所,学生是实践教学的主体,教师是实践教学实施的组织者,需要制定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激发各参与主体的积极性。
在教师激励层面,可将指导学生实践计入教学工作量,提高教师实践教学工作量津贴,将实践教学纳入职称评聘条件范围,同时增加基于实践教学的教改课题立项,加大实践教学教改论文发表的支持力度,充分调动教师参与实践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对具有代表性、示范性意义的实践教学成果进行奖励。
在学生激励层面,可将实践成果作为指标纳入学生的评奖评优标准体系。设立专项奖学金和学生科技创新基金,根据学生实践成果水平给予物质奖励。建立大学生创新基地和大学生创业中心,为学生提供实践环境。鼓励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学科竞赛活动,参加教师科研团队,为学生提高创新能力提供条件。
在企業奖励层面,一方面,教师通过与企业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可以把企业经营过程中遇到的难点、痛点作为研究项目和课题来源,为企业提供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另一方面,为积极配合学校实践教学的开展和为合作效果显著的企业提供优质的毕业生资源,积极做好企业形象宣传,提高企业在学校的美誉度。
(三)师资保障
产学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需要满足对教师素质和能力的要求[5],需要多方组建教学团队,壮大师资队伍,强化师资力量,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提升教师实践教学水平。一方面,通过产学合作为高校教师提供企业实践机会,鼓励其努力向“双师型”转变,提升自身能力,提高实践教学指导水平;另一方面,高校聘请企业资深高级管理人员或具有丰富实战经验的管理人员作为实习实践的指导教师,组成联合师资团队,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快速有效地提升实践教学质量。
(四)合作机制保障
建立多方合作长效机制,实现合作共赢。产学合作需要一个过渡的阶段,可以从短期临时性的项目开始合作,然后逐步推进实现长期稳定有效的合作。目前,校企合作普遍是以项目为依托,通过项目的高质量合作,逐步扩展合作范围,丰富合作方式,共建人才培养基地,建立、完善长效合作机制。
五、结束语
本文针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问题,提出了产学合作背景下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模式实施的原则和目标,构建了产学合作背景下的实践教学体系和运行保障机制,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提出实现路径。高校、企业、行业协会等各参与主体如何建立起长期稳定的合作机制,从而改变经常性的短期甚至是临时性合作状态,是今后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
[ 参 考 文 献 ]
[1] 刘维民,陈明,郑旭.新时代高校产学研合作教育路径研究与实践:以大连交通大学为例[J].中国高校科技,2019(12):80-82.
[2] 李小斌,吴宏岐,李银兴.应用型人才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培养模式研究[J].大学教育, 2017(6):116-117+120.
[3] 于为雄,霍炬,姜华,等.校企合作构建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9(11):29-32.
[4] 宋云,赵建义,王瑶.应用型人才培养“学—赛—创”育人模式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0(6):9-11.
[5] 张文强.地方本科高校产学研合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讨[J].河南社会科学,2018(4):117-120.
[责任编辑:庞丹丹]
[收稿时间]2020-06-23
[基金项目]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教学研究课题“产学研合作背景下实践教学模式研究——以经管类专业为例”。
[作者简介]刘永悦(1979-),男,黑龙江延寿人,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张秋玲(1993-),女,山西吉县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物流工程与管理。冷志杰(1964-),女,吉林德惠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物流与供应链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