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背景下新闻传播“双创”人才的培养路径
2021-10-12张萍
张萍
【摘 要】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处于产业互联网升级阶段,新闻传播“双创”人才培养要主动适应产业互联网升级对传媒内容生产、传播方式、渠道运营等方面提出的新要求,在加强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应用能力的同时将思政教育贯穿其中,构建新闻传播“双创”人才培养的新路径。
【关键词】课程思政;新闻传播;双创人才
【关键词】湖北大学知行学院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课程思政理念融入新闻学专业核心理论课的教学改革研究”,编号:XJY202106。
面对社会经济和文化的不断发展,新闻传播人才应具有正确的政治立场、坚定的理想信念、崇高的社会责任和过硬的专业本领,而这些素质和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新闻传播实践活动。
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媒体的新闻报道形式、传播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抖音、快手等視频平台快速崛起,短视频、视频直播、Vlog等可视化新闻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速度成为信息传播的重要形式,这不仅对新闻传播人才的采编和传播技能、媒介管理能力、创新应变能力等提出了新要求,而且对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修养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从当前我国高校新闻传播教育来看,一定程度上面临脱离社会需求和行业需求的窘境。2020年5月,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宣布停招本科生,只进行研究生培养。6月,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公布该院本科生就业率为35.17%(其中签约率仅14.48%),这些信息引发对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困境的热议,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目前新闻传播教育改革的紧迫性。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作出了重要部署,要求高校应把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作为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突破口,“双创”教育应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为新闻传播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因此,新闻传播“双创”人才培养要主动适应产业互联网升级对传媒内容生产、传播方式、渠道运营等方面提出的新要求,加强大数据、人工智能、舆论引导等方面的综合能力培养,将创新创业能力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融为一体,重视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使新闻传播人才成为文化产业的生产者、传播者、管理者。
因此,面对社会经济和传媒行业的发展需求、高校教育改革的现状,急需构建思政教育背景下新闻传播“双创”人才培养的新路径。
一、明确新闻传播“双创”人才培养目标
传统媒体的融合发展进程加快,使新闻传播人才的需求出现了新变化。后疫情时代,视频直播与电商、教育等广泛融合,各行业的产业互联网升级急需具有新媒体创新能力的人才。与此同时,新闻传播的应用领域不断扩展,传统媒体逐渐走向“新闻+服务”、“新闻+社交”、“新闻+电商”等多种运营模式,媒体的转型发展产生了创新型人才需求。UGC、PGC、PUGC等内容生产方式的出现,使得公民记者大量出现,为文化传媒领域的创业提供了广阔的前景。这意味着,新闻传播人才不仅仅会进入传统媒体工作,还会大量进入企事业单位、自媒体、社交媒体等机构,从事与信息传播相关的工作,这对传媒人才的职业道德和自身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
高校应深入分析媒体发展新趋势和对人才能力素质的新需求,调整专业培养目标,明确“双创”教育方向。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目标不仅仅是为媒体提供新闻传播专业人才,更要为“互联网+”背景下的各行各业输送大量的信息传播人才。因此,新闻传播“双创”人才培养的目标是,既要使学生具备本专业系统、扎实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遵守新闻传播的法律法规,具有通过自媒体、社交媒体等从事信息传播和服务的创新创业能力。
二、形成跨学科的课程体系
高校要将思政教育贯穿到新闻传播“双创”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之中,必须构建完整的课程体系,通过通识课、专业核心课、专业主干课、专业选修课等多个模块、多门课程递进式地完成训练和培养目标。
在史论类课程中重视思想政治的引领作用,培养学生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弘扬主流价值观的社会责任意识,在实务类课程中强化创新创业的实际运用能力,形成专业知识、政治素养和创新创业能力相融合的课程体系。
高校还应调整选修课,引入相关学科课程,构建跨学科、跨专业的知识体系,适应传媒人才创新创业的需求。随着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在传媒业的应用,新闻传播人才仅仅掌握采写编播等基本功是不够的,还需要掌握图片、音频、视频编辑处理能力,具备一定的市场营销、创意策划能力,能进行大数据分析、舆情监控、融媒体传播、媒介运营工作。因此,在课程设置上应增设信息技术应用、经济学、金融学、法学和新媒体的媒介素养等方面的课程,使学生在复杂的网络舆论环境下,能够明辨是非、坚守正确的政治立场和方向,并能通过创新创业将社会信息、新媒体传播技能转化为经济效益。
三、借助新媒体传播平台改进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要将思政理念融入到新闻传播人才的“双创”教育中,就要积极推进教学方式的改革,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倡导探究性学习,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新闻传播专业课程与创新创业内容密切相关,教学中要借助新媒体传播平台,通过翻转课堂、对分课堂等形式,运用启发式教学、情境教学、模拟实训、任务驱动等方法,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遵纪守法意识、对融媒体传播形式和内容的创新能力,引入新媒体创业的实例,结合各类竞赛活动,引导学生开展创业训练。如在《新闻学概论》课程教学中,可将学生分成多个小组,创建微信公众号平台,定期围绕特定主题采写新闻报道。通过学生的互评、教师的评讲,及时反馈学生创新创意的实际效果,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如何提升新闻报道的社会影响力。
在“双创”教育中还应注意对学生实行分层教育,在课堂教学中,对创新能力强、有创业意愿的学生加强课内外实训,并以课外活动小组的形式引导他们关注新媒体发展动态,积极参与专业竞赛,辅导他们进行创业实践。
四、构建多渠道的实践途径
新闻传播“双创”人才培养与实习、实训等实践活动密切相关,实践教学在新闻传播专业教育中具有重要地位,尤其是在后疫情时代,对传媒人才的需求更趋向于“互联网+”的实用能力,因此,构建多渠道的实践教学途径是实现思政教育与“双创”教育相融合的一个重要方式。
从校内实训方面来看,高校要加大资金投入,积极开展融媒体实训室建设和设备的更新,通过模拟实训培养学生融媒体传播、运用大数据进行信息分析的基本技能。融媒体实训室不仅是高校教学实训的重要平台,也是大学生创新创业的重要阵地。学生可以借助实训室的硬件设施和专业教师的辅导,积极开展创新创业的实训、竞赛和实践活动。同时,高校还应与企业一起构建产教协同育人平台,既能满足企业对优秀人才的需求,又能锻炼学生的创新创意能力。在这些实践活动过程中,思想政治的引领和指导能够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磨炼意志品格,从而进一步提升创新创业能力。
五、完善考核评价体系
在新闻传播“双创”人才的培养过程中,要根据专业特点,建立灵活多样的考评体系,引导学生运用专业知识服务社会、服务地方经济。
在学生总成绩的评定中,改变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按一定比例计算的方式,加入创新创业能力评价成绩,以此促进学生对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重视,积极完成各个实训项目。各门课应根据所讲授知识内容的特点,建立创新创业能力评价标准,通过课堂和课后实训项目对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合理评估。
同时,形成創新创业的激励机制,对在“大创”“互联网+”等项目和竞赛中表现出色的学生,通过校园媒体进行广泛宣传,营造鼓励创新的舆论氛围。对于积极创业的学生提供政策帮助,并安排专业教师进行创业指导。
六、提升教师队伍的素质和能力
教师是教学实施的关键环节,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和帮助,因此,要通过多种途径提升专业教师的素质和能力。作为高校教师,要加强思政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意识,在“双创”教育中要善于结合专业特点,调整教学思路和教学手段,注重通过实践活动的载体加强对学生思想品格的培养。
高校还应通过开展外出培训、集中学习等方式提升教师的政治素质和创新创业能力,出台相关政策鼓励教师开展课程思政改革、参与创新创业活动。同时,聘请一些业界专家兼职任教,指导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充实“双创”教育的教师队伍。
总之,高校“双创”教育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及时调整课程体系,结合融媒体内容生产、大数据分析、渠道运营等方面的创新创业训练,进行思想政治引领和指导,从而培养融媒体传播活动中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德才兼备人才。
参考文献:
[1]郑卓,陈莹.新闻传播专业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J].传媒,2021(09).
[2]丁柏铨.新闻学科课程思政:特殊性、有效性及实施路径[J].当代传播,2020(06).
(作者单位:湖北大学知行学院)
责编: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