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媒体融合语境下重大题材报道创新研究

2021-10-12罗洋洋

新闻世界 2021年10期

罗洋洋

【摘    要】媒体深度融合语境下,研究主流媒体如何做好重大题材报道十分必要。本文基于主流媒体2021年全国两会融媒体报道实践,对其特点进行系统梳理,研究发现其创新之处表现在:大小屏赋能传播新场景,傳统大屏+移动小屏深度融合;技术融合助力新闻生产,智能和虚拟化普遍运用;年轻态内容创新传播语态,动漫、游戏、说唱穿破“次元壁”;主持人IP化消融渠道壁垒,有颜值、有才华的记者引领话题。

【关键词】媒体深度融合;全国两会;重大题材报道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东职业技术学院校级科研项目“互联网+”背景下提升高校新闻舆论“四力”研究(XJKT2021063)阶段性成果。

全国两会是我国政治生活中的大事,是世界关注中国的重要“窗口”,因此也是各大媒体“亮绝活”的主要平台。可以说,2021年全国两会报道是对各大媒体展示媒体融合成果的一次机会。在媒体深度融合语境下,主流媒体如何挺进主战场,新闻舆论如何抢占新兴传播阵地?重大题材报道如何创新报道形式?本文基于主流媒体2021年全国两会融媒体报道实践,在深度分析中形成系统化认识与思考,可为媒体深度融合语境下重大题材报道提供借鉴与参考。

一、大小屏赋能传播新场景,传统大屏+移动小屏深度融合

据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12月,我国网络视频用户规模达9.27亿,占网民整体的 93.7%,其中短视频用户规模达到8.73 亿。[1]随着移动互联网和移动设备的普及,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成为信息传播新的载体,短视频成为年轻人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相比传统的文字图片报道,短视频这一呈现形式更具感染力和冲击力,更容易提高受众的阅读体验,让受众产生快感和共鸣。为了拉近与年轻用户的距离,近年来,各大媒体陆续入驻快手、抖音、B站等短视频平台,人民日报和央视新闻在抖音上的用户数更是高达1.2亿。

而在此次全国两会报道中,主流媒体与短视频平台以及社交媒体平台联手合作,形成多平台多端口输出矩阵,传统大屏幕进行大型组合报道,短视频平台将其重新剪辑包装成轻量化新闻产品。两会期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融媒体特别节目《两会你我他》,7期节目围绕政府工作报告、“十四五”规划纲要、养老、医疗、粮食安全等话题进行访谈剖析,节目于3月5日-3月11日播出,每期节目时长近1个小时。节目还邀请了张文宏、张踩铃、高佑思、林超、眼科医生陶勇等“网感”十足的嘉宾解答网友关注的热点话题,网友可以扫描二维码进行提问。央视新闻微博则聚焦网友关注的热点话题,推出时长为2-3分钟的短视频,直接呈现最核心最精彩的部分,同时通过话题榜引领舆论。其中,#朱广权杨禹为文科生就业支招#、#张文宏分析五一假期旅游可能性#等内容登上微博热搜,阅读量分别为1亿和4.4亿。移动小屏端则由总台记者王冰冰负责收集受众提问并进行互动,“网红记者”的流量效应,搭配年轻化传播语态,严肃话题与“网感”十足的表达形式形成了“反差萌”,为两会报道在微博、B站、抖音等平台带来了巨大的点击量,实现了时政话题在年轻群体中“出圈”,取得了“1+1>2”的效果。

此次两会报道通过媒体平台、社交平台和短视频平台多平台联动,传统大屏和移动小屏深度融合,利用大屏优质资源制作深度内容,小屏端主打短平快内容吸引受众注意力,再通过社交媒体分享进行内容二次传播,形成传播系统闭环,将传播效果最大化。

二、技术融合助力新闻生产,智能和虚拟化普遍运用

2021年全国两会期间,新冠肺炎疫情仍处于常态防控时期,媒体报道主要通过“云”采访,进行“云” 传播。5G、全息成像、智能编辑部、AI 等技术促进 “云连线”,增强了生产和传播的效率,让云采访、云报道更有面对面的对话感,实现了虚拟与现实的融合,让两会信息能够有效传播、有效影响。[2]

随着新技术的发展,人工智能赋能新闻生产成为可能。人民日报新媒体推出的“智能创作机器人”成为2021年全国两会报道的一大亮点,该工具可以为新闻报道策采编发流程提供智能支持。以往访谈、拍摄、剪辑等工作需要多位新闻工作者合作才能完成,而借助智能创作机器人,搭载智能眼镜等智能穿戴设备,记者一人即可在现场完成拍摄和剪辑。智能机器人可以自动梳理现场采集的素材,提取关键信息,自动生成新闻稿件,同时还能随时追踪两会热点舆情,为媒体选题策划提供参考。人工智能赋能新闻生产让记者有更多时间捕捉现场新闻亮点和生产新闻内容,大大节省了采编人力,提高了新闻生产效率。

新华社新媒体中心推出融媒体报道《听会》,报道通过“5G+8K”技术,实现观众“沉浸式”听会和“沉浸式”聊会。《听会》通过可视化技术将场景图片、动态视频、3D 建模等要素结合在一起,利用新华社最新建设启用的“新立方”演播室的五面环绕式大屏幕,将人民大会堂新闻场景重构,创造了每个受众都可感知的第二新闻场景。[3]观众仿佛置身于大会堂现场,与代表们一起听取政府工作报告,探讨两会热点话题。

值得一提的是,2021年全国两会报道智能化与虚拟相结合的特征更加鲜明,多家媒体推出了自家AI主播。新华社推出升级版AI合成主播雅妮,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当天,雅妮穿越到两位女性代表马慧娟和雷金玉的家乡,在宁夏和福建与乡亲们实时互动。央视网推出“3D超写实数字人”虚拟小编小C担任记者,在《C+真探》节目连线两会代表。光明日报推出《AI“数说”2021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和《AI“数说”2021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用可视化形式解读“两高”工作报告亮点。此次两会媒体推出的AI主播形象更加逼真,相比以往更加智能化,有效解决了疫情防控期间面对面采访的不便问题,同时节省了人力和物力。

三、年轻态内容创新传播语态,动漫、游戏、说唱穿破“次元壁”

如何使严肃的话题和高大上的议题成为百姓热议话题,一直是媒体融合探索的重点。今年的全国两会报道突破以往传统的表达方式,融合动画、动漫、游戏、说唱等流行文化,创新两会报道传播语态,让两会报道在呈现方式上更接地气。知名“快嘴”主持人华少在《两会有“华”说》花式口播代表委员入驻名单,92秒念完180多位入驻新华号委员名单让网友惊叹不已。此外,新华网还邀请知名脱口秀演员李雪琴担任观察员,用幽默的语言风格解读与青年群体息息相关的议题。

解读和评论政府工作报告每年都是各大媒体报道的“重头戏”,深度融合背景下,媒体如何解释党的方针政策,增强受众对重大议题的理解,实现政策传播效果最大化?在此次两会报道中,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新闻纷纷以条漫、动漫、手绘等形式解读政府工作报告,可视化作品避免了大量文字对受众造成的阅讀压力,便于受众理解政府工作报告内容。新华社通过长图《政府工作报告里的2020中国答卷》,简明扼要地回顾了2020年我国在各领域取得的重大进展。央视网《联播+》推出《这份重磅报告,点“靓”你我的生活!》,通过“创意手绘+互动海报”图解形式,对涉及民生的热点进行了系统梳理和展示,深受受众喜爱。人民日报推出的漫画《两会,将这样影响“小明”的生活》,漫画中的小明使受众产生了很强的代入感,网友在留言中直称自己为“小明”,避免了可视化报道的“去人格化”。图片、动漫、手绘等形式为受众提供多元化的阅读选择,弥补了报纸等传统媒体呈现形式单一的不足。

除此之外,各大媒体还推出一批交互游戏新闻产品。人民日报新媒体以用户为中心,推出H5交互游戏产品《中国拼字大赛,喊你来》,网民需要在10秒内识别偏旁部首正确的汉字,既具有趣味性,又不失知识性,用户称赞既涨知识又好玩。新华网推出交互手绘长图《萌新记者两会上岗锦囊》,以萌新记者斯斯第一次上岗为线索,在采访的过程中带领网民一路解锁人物故事以及政府工作报告中与人民生活工作息息相关的政策。萌新记者斯斯是新华网推出的Q版人物形象,动漫和游戏结合的形式给受众带来了不一样的交互体验,参与人数高达200万。

四、主持人IP化消融渠道壁垒,有颜值、有才华的记者引领话题

拉斯韦尔1948年在《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和功能》中提出5W传播模式,即谁,说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对谁说以及取得什么效果。在大众传播时代,传播的主体主要是专业的媒体从业人员,而网络传播时代,可以说人人都是传播者。媒体通过打造有才华和高颜值的主持人和记者IP,吸引受众的注意力,消融电视、广播、报纸等传统媒体与微博、微信、短视频平台的渠道壁垒,同时通过议程设置,实现两会话题引领。

在此次两会报道中,不少主流媒体通过打造IP化主持人、记者,进驻微博、抖音、快手、B站等社交媒体平台,消融不同传播渠道壁垒,从而实现引流增能。新华网推出5期《丹睿赴会》Vlog系列,内容包括科普两会知识、采访两会代表、直击前方记者。记者许丹睿凭借出色的业务能力、接地气的说话风格、明星般长相吸引了很多B站用户,让严肃的时政话题破壁“出圈”。

2020年9月,央视记者王冰冰凭借央视新闻发布的《快乐小草》的新闻走红网络,甜美可爱的长相、清新自然的主持风格被网友亲切称为“新国民初恋脸”。在两会报道中,央视新闻频道利用王冰冰在网络上的超高人气,推出《王冰冰走街串巷看两会》 Vlog,王冰冰通过走街串巷的形式深入基层采访老百姓关注的两会议题。其中一期,记者以志愿者身份探访养老服务驿站,与康复师上门为老人提供康复服务,临别时王冰冰打开手机邀请老人们对着镜头对子女说两句话:“也希望他们别老担心我们,没事儿。”“工作别太要强,因为他们事业心太重了。”王冰冰邻家女孩的形象与镜头里乐呵呵的老人同框,加上《当你老了》配乐,一下子戳中很多年轻人的内心,该视频登上微博热搜,阅读量近2亿。在唤起用户共情的同时,也让受众了解老年人生活的现状,同时传递了养老方面的政策。

结语

在我国媒体融合发展过程中,全国两会一直是媒体融合报道的“练兵场”,也是学者观察研究媒体融合发展效果的重要“窗口”。今年两会,各大主流媒体均推出一批传播力强、形式多样的优质融媒体产品,大小屏赋能传播新场景、技术融合助力新闻生产、年轻态内容创新传播语态、主持人IP化消融渠道壁垒成为本次两会报道的亮点和特色,为媒体深度融合语境下重大题材创新报道提供了有益借鉴。

注释:

[1]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2021-2-03.

[2]曾祥敏,董华茜,罗坷欣.媒体深度融合语境下时政报道创新研究——基于2021年全国两会媒体融合产品的分析[J].新闻与写作,2021(04):40-48.

[3]郭宇靖,屈萌.“沉浸式”新闻对重大主题报道创新的启示——以2021年全国两会报道《听会》为例[J].青年记者,2021(08):58-59.

(作者单位:广东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宣传部)

责编: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