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艺术类大学生文化创意产业创业实践研究
2021-10-12岳明
岳明
◆摘 要:文章对当前文化产业创业时需要的资源和条件进行分析和探究,将非艺术类大学生进行创业实践过程中出现的状况进行了剖析,也提出了一些建议和意见。
◆关键词:非艺术类大学生;文化创意产业;创业实践
总的来说,文化创意产业的进步,离不开拥有丰富多样的文化资源这一前提条件之下,文化创意产业从事的是制作具有丰富寓意的新型文化产品,进行推广销售,为主要的经济支柱。文化创意产业是一种新兴的职业,所生产出来的文化衍生物,可以讓人们的精神需求得到满足。
一、文化创意产业给非艺术类大学生创业带来的挑战机遇
文化创意产业的护城河是其全新的理念以及发展思维,并不是文艺发展的基本要求。所以对于大学生来说,创业不是很难,大学生作为年青一代,思维活跃,好奇心旺盛,对于新兴事物的接受能力非常强,适应力相对于步入社会的中年人来说比较出色。在加上现在网络科技的发展,让许多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门槛降低了不少,他们可以通过网络上的各种平台了学习和了解新兴事物,甚至跨专业去学习新知识新思维。举个比较常见的例子,网络平台的大肆发展,让原来只是艺术类大学生才能学习到的专业,比如所平面设计、视频剪辑等等,现在非艺术类的大学生也可以轻易的在网上获取到相应的学习资料,进行个人能力的发展,现在很多非艺术类大学生凭借着自己本身的专业,再加上文化创意的影响,各方面因素充分融合,使得文化创意发展变得越来越多元化,比如说多位一体的特色旅游建设项目,充满设计感的各种美食小菜,航拍加上特色视频剪辑等等,跨专业加上大学生丰富的创造力和想象力,造就了多元化的创意产业发展。总的来说,给大学生带来最主要的影响就是,可以有效促进大学生创业项目的多样化发展,文化创意的不断发展,不仅仅给非艺术类大学生带来了相关的机遇,同样的,机遇另一面就是挑战,最困难的就是跨专业带来的问题,涉及到艺术类专业领域的时候,比如说,设计、戏曲等方面知识的时候,往往需要大量的时间成本和开发研究,这会是比较困难的挑战。
二、非艺术类大学生在创业实践中遇到的困难
和艺术类大学生接受的教育不同,非艺术类大学生所拥有的综合文化水平可能相对要高一些。但是文化创意产业的护城河,也就是职业壁垒是其独特的创意和创新理念,在这一点上非艺术类大学生存在天然的劣势,他们相对于艺术类大学生来说,并没有进行过系统化的思维培训,在进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时候,大多数是依赖自己的思维模式,进行创意创新,而且他们的审美相对来说,并不是很优秀,在实际进行文化创意产品生产创造的时候,更多是对别人优秀作品进行模仿,这样就会导致其生产出来的产品个性不够突出,没有一定的文化附加值,更像是低水平的流水线生产,不利于创业公司名气的营造。除此之外,大学生创业也有一个比较明显的特点,那就是没有相应的创业经验,抗压能力相对而言较差,缺乏成熟的市场调研手段,在创业初期,如果不能深入的了解文化创意产业的市场,没有进行深层次的分析了解,大学生仅靠一腔热血是很容易被现实的社会打垮的。总的来说,非艺术类大学生对创业的认识还是不够成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而且他们也缺乏相应的管理经验,容易在创业的时候遇见瓶颈。
三、非艺术类大学生创业实践教育探索
非艺术类大学生在参加创业实践的时候,需要一定的创意创新思维意识,不能只凭借着一腔热血和理想抱负就草率的迈入这个行业。进行创业的前提是必须要对这个行业有着充分的认知和了解,要明确自己创业的发展方向,针对的目标人群,要学生迎合社会发展市场,然后在进行倡议人才的招募,建立以人才为核心的发展体系,打造出个性十足的独特品牌,需要将创意创新思维转化为相应的创造力,生产出实实在在的产品,建立起健康合适的创业价值观,这样才能为自己创业实践成长提供良好的发展和帮助。非艺术类大学生需要做好创业的前提准备,在学习创业教育的时候,就要进行实践方案规划,对自己现在所拥有的创业资源进行评估,比如说人才资源、资金资源等等,各个方面都要进行一定的深入挖掘,提升自己的创业潜力,另一方面学校也需要给大学生提供帮助,搭建好创业教育孵化基地,将文化课和创业实践课充分进行结合,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升学生抗压能力。总的来说,需要培养非艺术类大学生科学的创业思维,搭建好全面的创业知识体系,对学生进行创新创意方法能力的教学培养,逐渐的完善学生的知识理论管理体系。
四、结束语
非艺术类大学生文化创意产业创业实践研究,重点应该放在学生个人能力和学校的创业教学方面,通过教育和学习进一步弥补非艺术大学生的先天劣势,多开展创业实训教育,为其积累丰富的创业经验,有利于他们提前掌握市场分析,人才管理等创业基础手段,不至于过早的被社会淘汰。
参考文献
[1]李植森,李赫男.非艺术类大学生文化创意产业创业实践研究[J].知识经济,2019(10):115+117.
[2]郝儒梁.艺术类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探索与实践——以昆明理工大学为例[J].改革与开放,2017(22):1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