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在论及其对教育的启示
2021-10-12孙涛
◆摘 要:实在论是西方最古老的哲学流派之一,时间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代。由于历史悠久,实在论有着众多的分支,大体上有古典实在论、宗教实在论、科学实在论等,对于后来涌现的实证主义、经验主义和实用主义等哲学流派有着深远的影响。而且实在论的许多思想、观念对教育有重要的启示。
◆关键词:实在论;本体论;认识论;教育启示
实在论从古希腊时期就已经产生,是西方最古老的哲学流派之一。实在论在发展的过程中产生了很多的分支,其中影响比较大的有古典实在论、宗教实在论、科学实在论等。虽然各个分支的观点有很多的不同,但是他们有一个共识就是物质、知识和价值是独立的存在于人的大脑的。实在论对于后来涌现的实证主义、经验主义和实用主义等哲学流派有着深远的影响。
一、实在论的基本观点
(一)本体论
本体论又称形而上学,是指关于存在本身的理论或研究,主要是回答实在是什么。我们对实在特性的看法,往往决定着我们对世界和社会关联的认识。因此说本体论要回答的问题是哲学的根本问题。
实在论者把实在看成是不依赖于人的感觉而独立于人类的一些物体。他们认为,现实是客观的,由物质和形式组成,现实是确定的,以自然法则为基础。而且实在论更加注重强调人的行为不应该违背事物的客观规律而是要遵循事物的规律。反映在教育领域,实在论者注重对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生存所需的素质的培养,强调人文和科学的学科。
(二)认识论
认识论是研究人类认识的本质(包括但不限于来源、范围、结构和真理标准性等)和规律及其发展过程的哲学理论,是研究认识和客观存在的理论,是研究获得知识的方法、知识的结构以及有效性问题的理论,又叫知识论,它对教育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实在论的认识论认为,物质是独立的,存在于意识之前。认识是对客观世界的认知,包括认识和作用于认识的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围绕着最普遍和最根本的认识概念,认识论与教学和学习方法的关系最为密切。实在论者认为,知识是在我们感受到环境中的事物后获得的。正是通过这些感觉,我们建立了概念。
二、实在论的教育启示
(一)实在论对教育目的的启示
亞里士多德是古典实在论的代表人物,在他看来,幸福是人们追求的最高境界,而且幸福的人是受过教育、有教养的人。其教育思想的核心是伦理与教育的融合,教育的目的与人生目的相一致。同时他还认为,促进人的本性的发展才是教育的真正目的。教育是为人们能够更好的生活做准备,使人们能够正确地享受闲暇时间和思考。
宗教实在论者认为,教育就是未来让人们更好、更加深入的去了解客观世界,在教育中使学习者的心灵得到升华。科学实在论强调,教育目的不仅要使人们理解物质世界,还要控制物质世界。儿童应该学会在这个世界里“自我保存”。发展科学与技术确保人类更好地生活。
总的来说,实在论者认为,学生应该掌握各种客观知识,并且提高知识水平。这种知识是本质的、实践的,可以延伸到自身以外,保障受教育者的生活。
(二)实在论对教学方法的启示
科学实在论者认为,正确认识世界就需要了解事实,需要掌握知识的排序和分类的方法。同时强调学校要教一些普遍存在的基本事实,教师应该注重选择和使用有趣的、吸引学生的教学方法,这才是对学生有益。而且实在论者认为,学习不是一个痛苦或枯燥的过程。学习应该是使人感到有趣和有用的。这就要求教师不单是掌握单纯的讲授法,同时需要掌握讨论法、实验法等尽可能多的教学方法,并且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和使用恰当的教学方法特别是有趣的、吸引学生的教学方法。
科学实在论者还强调运用观察和实验的方法获得批判理性,这就要求先积极联系事实,然后运用有组织、有系统的教学或其他直接手段掌握知识,还要尽量确保知识的完整性。他们认为只有通过实验和观察,我们才能发现自然的秘密。科学知识是基于实验的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的结合。
(三)实在论对课程的启示
虽然实在论者在课程应该包括的学科方面的看法不一致,但是他们都认为在课程设置上应当遵循实际并有效的原则,对于促进人的发展应该具有实在价值。书本应该让位于事物和现实,孩子应该直接放在事物和现实的学校里;简而言之,应该教会孩子从真实的环境中理解事物,比如天空、大地等真实的环境。也就是说,孩子应该了解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事物,而不是总是学习别人在书本上对这些事物提供的说明、意见和事例。过去的应试教育更多的是强调学习成绩,只注重学生成绩,而忽略了现实生活。当前进行的教育改革以及推行的素质教育,则是打破了唯书本至上的观念,让学生更多地学习与生活、科技及道德相联系的“活”的知识。
总之,实在论教育家提倡的课程既关注精神又关注身体,强调与外在的客观世界的联系,同时在课程设计上强调高度组织化和系统化。
(四)实在论对师生关系的启示
在师生关系中,亚里士多德并不主张学生盲从教师,他认为学生应该敢于思考、坚持真理,在继承的基础上挑战。教师拥有一系列的材料、知识以及指导技巧,可以说是专业教育者。教师应该接受包括文学和科学在内的两大类知识,这两大类知识可以帮助教师成为有效的教育者。教师需要把学生对教育的兴趣激发到最大,让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感到快乐。而学生在学习中,承担的首要责任就是投入和付出努力,学生应该成为能够自我决定、自我发展、自我训练、自我整合的个体。
参考文献
[1]陈晓端,郝文武.西方教育哲学流派课程与教学思想[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
[2]罗素.西方哲学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3]吴式颖.外国教育思想通史[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2.
作者简介
孙涛,山东省招远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