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析耀州窑文化发展路径

2021-10-12惠孟彤

收藏与投资 2021年9期
关键词:非遗传承文化保护

摘要:耀州窑,在宋朝时期是北方青瓷窑厂中最负盛名的窑厂之一,形成了西至寧夏、南至越南、北至蒙古、东至朝鲜的庞大耀州窑系。在时代浪潮的冲击下,耀州窑瓷器文化日渐萧条,传统制瓷技艺濒临失传。面对这样的困局,本文从政府层面与社会层面分别探析了耀州窑文化发展路径,为耀州窑瓷器文化的传承提出了相关的对策。

关键词:耀州窑瓷器;文化保护;非遗传承;窑文化

“长安北望,同官故园。漆水依依,丘陵绵绵。落日余晖,五彩绚烂。烟青火红,窑炉遍山……”文字记载中,千年前繁荣的耀州窑“十里窑场”“炉火不夜”的场景令世人惊叹。千年后,耀州窑瓷器制造业在工业化浪潮的冲击下日渐萧条,传统制瓷技艺面临失传,以耀州窑瓷器为核心的耀州窑文化也随着耀州窑的衰落而衰落,其影响范围持续缩小,影响程度不断减弱。

2006年5月20日,耀州窑陶瓷烧制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如何保护、传承耀州窑文化,如何创新、推广耀州窑文化,这些围绕着耀州窑未来发展的问题亟待解决。

进入新时代以来,耀州窑文化同时面对着挑战与机遇。现代工业不断地取代传统手工业的地位,加之流行文化造成的冲击,耀州窑文化原本丰富的内涵正不断地褪色;与此同时,经济发展带来文化的空前发展,也为耀州窑文化的发展创造了巨大的机遇。

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环境下,如何进一步保护与发展耀州窑文化?解答这一问题,需要在总结耀州窑历史发展脉络的基础上进行探索。

一、耀州窑文化内涵及历史发展脉络

未来的发展总是植根于历史进程之中,耀州窑文化与及其历史发展脉络是探析耀州窑文化未来发展路径的基础。作为北方青瓷的代表,通过耀州窑瓷器文化的兴衰,正可以以小见大地感受中国北方经济文化的变迁。

(一)耀州窑文化的内涵

耀州窑文化是在陕西关中地区产生的一种特殊瓷器文化,它以耀州窑瓷器为载体、以耀州窑独特的烧制工艺为核心,蕴含了古代耀州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展望和对美的追求。由烧制瓷器的技艺演变而来的工匠精神,彰显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耀州窑瓷器常常以婴戏葡萄纹为主,选用牡丹等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美好事物为主题,背后蕴含了中国人独特的朴素审美与追求和谐的心境。在现代耀州窑文化的中心—陈炉窑场,可以看到“罐罐垒墙,瓷片铺路”的独特建筑文化、“陈炉老碗深凹凹”的独特饮食文化、“拜了先人,就拜窑神”的独特祭祀文化等,这些文化影响了人们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

经历千年的沉淀,耀州窑文化在历史的洪流中不断革新,不断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耀州窑文化体系。

(二)耀州窑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

关于耀州窑陶瓷发展的源头,目前学界认为,耀州窑始烧于唐、五代时期,以烧造青瓷为主,采用匣钵装烧工艺和剔花、划花的装饰工艺对瓷器进行改进和完善,使瓷器质量大大提升,逐渐发展成熟。

宋朝时期,耀州窑烧制水平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得到了“击其声锵锵如也,视其色温温如也”的美誉,在这一时期耀州窑形成独特的装饰艺术风格,被称为“宋代同类装饰之冠”[1]。在其鼎盛时期,耀州窑窑口遍布耀州,形成了西至宁夏、南至越南、北至蒙古、东至朝鲜的庞大耀州窑系[2]。日本学者西野范子在越南境内的考古中发现11~14世纪仿制耀州窑瓷器的青瓷[3],印度总理莫迪访华期间,耀瓷珍品倒流壶被陕西省政府作为国礼相赠。耀州窑窑神也是历史上唯一由皇帝取封的窑神—德应侯,在民间具有特殊意义。

“华夏文明历数千载演进,盛极于赵宋之世,其后世衰,终必复振。”[4]元明清时期,随着社会动荡不断,经济重心逐渐南移,耀州窑及其文化也进入了衰落期,原本兴盛的黄堡窑场受战火洗劫,加之原材料及燃料的枯竭,其制瓷中心转移到了陈炉窑场。直至20世纪30年代,黄堡镇地区因修建公路发掘出耀州青瓷残片,才吸引了学者对黄堡古窑场的注意。

二、陈炉古镇现状

新中国成立以来,三次大面积的考古发掘,为耀州瓷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刻花、印花等技艺的技术原貌渐渐清晰,耀州窑也迎来了新的发展。耀州瓷厂、耀州窑文物复制厂等陶瓷企业纷纷建立。在20世纪70年代,李国桢团队成功复原了耀州窑青瓷技艺,并投入生产。除青瓷外,陈炉陶瓷厂的技术人员又在黑釉瓷的基础上,复烧了黑轴别花瓷、铁锈花瓷等品种,极大地丰富了耀州窑陶瓷的生产种类。

遗憾的是,陈炉窑场由于采用传统制瓷技艺,效率低下,其产品逐渐被工业制品所替代。传统制瓷业受到打压,使耀州窑丰富的文化内涵不断流失。笔者认为,导致耀州窑文化影响力不断衰减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七个方面。

(一)质量参差不齐

随着时代的发展,耀州窑瓷器烧制技艺为代表的传统民间手工艺逐渐在工业化浪潮中失去竞争优势。传统技艺烧制的精美瓷器大多产量较低,价格较贵;而工业流水线烧制虽然缺乏美感,大多形态模式趋同,且部分产品审美虽与时代审美不同行,但能够以其稳定的质量和产量优势抢占耀州窑传统技艺烧制瓷器的市场。

(二)文化魅力相对下降

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人们的生产生活为西方文化所渐染,陈炉本地的瓷器烧制艺,面临着选择坚守传统瓷器烧制技艺的初心还是拥抱西式审美和工业化生产的两难境地。在与我国其他制瓷地区,如景德镇等的制瓷文化竞争中,耀州窑由于其地理位置偏处内陆、瓷器制成品相对较为粗糙等因素,失去了北方青瓷在全国瓷器制造业中的主导地位。陈炉古镇在发展历程中,没有形成影响力较大的标志性旅游名片,耀州窑文化的丰富内涵也没有被深度挖掘。

(三)工艺大师密度小,传统技艺面临失传

耀州窑的工艺传承缺乏良好的人才培养机制,继承人匮乏,现有的手艺人逐渐老龄化,其技艺濒临失传。此外,对耀州窑烧制技艺的研究人员过少,缺少相关的学术成果,也缺少完整的机构和良好的机制对研究工作进行导引。煤炭资源衰竭和城市转型发展对耀州窑的去留提出了更严峻的挑战,陈炉窑场传统的火窑烧制技艺在这样的压力下渐渐消亡。

(四)旅游吸引力小

陈炉窑厂距市区距离较远,位于黄土高原深处,去往该地的山路盘绕,交叉路口多,并且与耀州窑博物馆距离较远,虽有往返两地的班车,但是班次较少。在耀州窑博物馆附近也没有相对完善的食宿条件,在陈炉本地更是缺少特色突出的美食和物美价廉、具一定规模的民宿。

(五)产业规模小、合作少

陈炉当地的窑场多为小家庭作坊,难以提供完整的便于普通游客参观的链条式观赏体验,游客能够亲身体验的部分也只是简单的制胚过程。

(六)宣传工作较为滞后

以耀州窑博物馆官方微信公众号为例,馆方并没有重视对于耀州窑文化的普及,其发表的内容多以博物馆的行政公告为主,对耀州窑文化的普及力度不够。在旅游宣传方面,陈炉当地的政府和机构并没有投入较多的资金和精力。

(七)政策扶持力度不大

当地政府现有的政策没有发挥出搭建平台的作用,耀州窑文化的保护与发展没有受到足够的政策扶持,除陈炉本地人外,其他地区的民众并不了解耀州窑深刻的文化内涵。相对于铜川市其他的文化名片,如药王山药王文化、照金红色文化以及铜川矿工文化,政策方面对耀州窑文化的扶植力度始终较低,耀州窑文化的发展只能被局限于陈炉本地。

综合以上七个方面,可以看出,耀州窑文化的未来发展举步维艰。探索耀州窑文化的发展新路径,要坚持科学的指导思想,切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因此,笔者主要从政府和社会两个方面,提出耀州窑文化未来的发展路径。

三、发展路径之一:政府的政策扶持与资源倾斜

铜川市一直是西北比较重要的重工业基地之一,有着丰富的煤炭资源和良好的工业基础。近些年来,随着煤炭资源的枯竭,铜川市不断转变发展理念,力图转型。在近四年铜川市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都不断强调要实现耀州窑的创新发展,但是考虑到实际状况,笔者认为陈炉窑场的转型发展并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政府的政策扶持和资源倾斜作为耀州窑主要的发展助力,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一)政府需要不断加大扶持力度

從2015年的37.1%到2020年的57.0%,铜川市第三产业总产值在经济发展中的占比不断上升,成为铜川市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以耀州窑文化为代表的文化资源若能得到不断的研究与发展,必将加快铜川市经济的转型升级。

从经济职能看,政府应加强政策引导和扶持,不断地扮演耀州窑文化发展的引路人,搭建内外交流平台,吸引外部投资,促进耀州窑文化发展,同时加强本地的工商管理,保障当地工商业健康有序发展。

从文化职能看,数字时代的来临,要求政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建设数据库;参与培养非遗传承人;拍摄非遗传承人和即将失传技艺的影视资料;加大对已失传技艺的研究和复原力度。政府要不断推动耀州窑文化的创新,在发展过程中吸收新时代的优秀文化,创造出符合新时代审美的优秀陶瓷主题文化作品,举办与耀州窑文化有关的传承活动等。

(二)打造高品质旅游线路

铜川市除耀州窑文化外,其旅游资源还有红色照金精神、药王文化和香山佛教文化等等。政府应整合旅游资源,将耀州窑文化纳入旅游规划,形成更为完善的旅游路线。

根据工艺体系划分,耀州窑文化与铜川市由煤炭工业衍生的传统矿工文化能够紧密结合,形成集原材料、燃料和烧造工艺于一体的旅游线路,使耀州窑文化紧紧镶嵌在铜川的文化版图之中。

(三)加大宣传力度

近年来,新媒体的出现(如抖音、微信公众号、哔哩哔哩、微博等)使信息流通传播速度大大提高,利用新媒体能够迅速将耀州窑文化打造为铜川市的旅游名片,甚至打造为整个北方地区的古代瓷器文化的名片。其具体措施已经有很多成功经验可以参考,如在各大媒体平台讲述耀州窑的文化故事,借鉴《如果国宝会说话》的模式,将耀州窑瓷器的精品进行展览陈列,讲述文物的前世今生,或以专题的形式,发表微信公众号推文、短视频等。

(四)改善消费者体验

要让文化“走出去”,游客自发的体验与宣传是重要的一环。从政府层面而言,整顿消费市场、改善旅游线路周边环境至关重要。在食宿、特色产品的市场管理方面,政府要制订相应的工商条例,严打售卖假冒伪劣产品、强买强卖和价格虚高等现象;在旅游交通方面,交通部门可以利用一些措施解决交通不便的问题,增加班车数量,竖立明确的道路标识等。

(五)完善耀州窑文化基地

2017年12月,铜川市黄堡工业园区管理委员会更名为耀州窑文化基地管理委员会。该基地坚持一手抓耀瓷文化推介,一手抓陶瓷产业发展,推动耀州窑陶瓷知名度和影响力逐步提升。作为政府扶持的文化基地,该基地在深入研究耀州窑文化民俗传统与内涵上还有所欠缺,浮于形式。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政府继续加强对文化基地的管理与投资,引进高水平的研究型人才,将耀州窑文化的更多内涵挖掘出来,不断推广并扩大其影响。

(六)以教育作为重要传承手段

政府要重视教育所特有的文化传承作用,鼓励青少年更好地学习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政府可以牵头社会公益组织,开设耀州窑文化宣传的知识讲堂,以及开展一系列的以瓷器文化为主题的公益活动,扩大耀州窑的社会影响力。教育行政机构也应适当设立有关耀州窑文化的知识讲座、通识课程,或将系列科普讲座引进校园,让新一代青少年更加了解耀州窑文化的历史与内涵,将耀州窑文化更好地传承下去。

四、发展路径之二:社会各方面的重视与引导

除了政府,社会各界也是十分重要的引导力量。发展耀州窑文化,要以耀州窑的手工艺人为主体,在其他社会团体积极提供帮助的条件下,共同促进耀州窑文化发展。

(一)以陈炉窑场手工艺人为中心

手工艺人常年处在生产前线,他们最了解耀州窑发展的具体问题。而在当今的大环境下,他们面临着的生存压力,正迫使他们无法去真正从事生产周期长、收益较低的传统耀州瓷烧制工艺。

因此,社会各界应当支持以手工艺人为主导的专业组织,重点解决手工艺人们的生活问题,让他们在有精力、有财力、有时间的条件下,主动运用自身的专业知识,积极保护和传承耀州窑文化。

(二)以博物馆为主体发展耀州窑瓷器文创

文创是近年来在各类文博事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新的经济效益来源。耀州窑瓷器本身就具有欣赏和使用价值并存的优点,适用于茶具和酒具,因此博物馆可以在文创设计上寻求商业合作,制作商业生产的酒器等,让耀州窑文化中的器具之美借商业之手更好地宣传出去。另外,耀州窑博物馆和陈炉古镇的本地窑场也可以学习故宫博物院和陕西历史博物馆等博物馆文创的成功经验,将耀州窑文化内涵经过简单的形象提取,印刻到茶具、杯具、装饰品、文具以及生活常品上,形成具有耀州窑文化风格的优秀文创作品。

(三)以学校为主体进行学术交流

在以耀州窑文化为核心的学术研究和交流方面,铜川市始终缺乏高水平优秀人才,在地方文化研究与创新方面显得活力不足。因此,铜川市的高等院校、学术组织应当基于“传统工艺振兴计划”,鼓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来耀州窑研究考察,为耀州窑文化研究注入新的活力。

在现有的条件下,在高中或专科院校设立研究中心也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之一,如铜川职业技术学院已经成立了陶瓷设计与工艺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正籌备开办陶瓷专业,创设中国耀州窑陶瓷技艺传承与创新人才培养培训班[5],为耀州窑未来形成完整的产业体系,培养产品设计、生产工艺、技术管理、信息录入和数据库等各方面的人才。

(四)加深对外交流

“一带一路”政策引导着新时代对外文化交流的方向,日本、西班牙以及东南亚部分地区是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这些地区已形成自身独特的瓷器文化,特别是日本的瓷器文化以及由瓷器文化演化出的茶道文化等,在世界上都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当地政府可以借助政策的东风,鼓励耀州窑文化与国际陶瓷文化进行交流,在文化的碰撞中实现创新。

中国是瓷器的故乡,放眼国内,耀州窑文化可以依靠与国内的瓷器产业合作,达成产业发展与文化的有机结合。当地文化发展部门已经将耀州窑对标江西景德镇的陶溪川,提出了“丝路瓷都、千年名镇”的建设口号,同时加深与景德镇的合作,形成有效的交流培养机制,学习景德镇瓷器在人才培养、名片打造、商业模式、技艺保护等方面的先进经验。

无论是联手国内,还是走向国际,耀州窑文化产业都将在文化碰撞与交流中不断发展,并成为中国瓷器文化中影响力较大的一支。

五、结语

综上所述,在耀州窑文化的发展过程中,人们要清醒地认识到耀州窑文化发展所面临着的巨大竞争压力。而如何使耀州窑文化重焕生机,解决周期长、投入大、收效慢的产业难题,则需要政府不断加大扶持力度,社会各界提供密切的支持,学术界展开更深入的研究,只有汇集多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将耀州窑文化打造为中国文化璀璨星空中的一颗闪亮的明星。

基金项目

渭南师范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关于耀州窑瓷器保护及现代发展思路研究”(项目编号:20xk068)。

作者简介

惠孟彤,2000年11月生,女,汉族,陕西铜川人,渭南师范学院人文学院历史系历史学2018级在读本科生,研究方向为中国史。

参考文献

[1]冯先铭.中国陶瓷[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2]张池.从“遗存”到“手艺”—耀州窑研究述评[J].中国艺术时空,2019(4):49-56.

[3](日)西野笵子.模仿陕西耀州窑系与广西严关窑青瓷的越南陶瓷—以河内郊外Bai Han Ring·Kim Lan Nam Dinh省出土资料为中心的分析[J].美术史研究集刊,2008(25):97-130,273.

[4]陈寅恪.金明馆丛稿二编[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

[5]李婷.传统与传承—基于耀州窑刻花技艺非遗传承人采访的整理与研究[J].中国陶瓷工业,2019(5):92-96.

猜你喜欢

非遗传承文化保护
浅谈天津杨柳青木版年画的传承与创新
“三维协同”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
关于尕妹子回族剪纸生产性方式保护的具体实施与成果
基于非遗传承的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研究
川东竹琴在非遗传承中的创新
海北州民族文化发展研究
贵州民族文化保护方式、问题与对策
民族传统体育观光化开发模式构想
从甘肃庆阳窑洞的发展来看传统建筑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