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河图》赏析研究
2021-10-12宋歌
宋歌
摘要:北宋著名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是一幅气势恢宏的风俗画,具有篇幅巨大、人物丰富、景象壮观的特点,生动地描绘了当时北宋京城的社会形态,场景逼真,充分展现了农耕文明的面貌,表现了创作者追求和平盛世的祥和景象,是中国风俗画的代表。
关键词:《清明上河图》;赏析研究;风俗画
北宋时期是我国古代经济较为繁荣的时期,商业、手工业都得到了空前发展,市场的规模不断扩大,市民的生活逐渐丰富,形成了市民生活艺术。同时,很多画家在绘画过程中试图从实际生活中汲取素材,创作出了很多反映市民生活的风俗画,其中《清明上河图》是最为典型的宋代风俗画。
一、艺术的高度真实性
艺术来源于生活,现实生活经过提炼而升华为艺术。美学创造一直以来追求自然,所有的美学作品都要以现实为基础。北宋时期,国家经济繁荣,社会文化也得到了发展,尤其是绘画取得了空前进步,诞生了很多伟大的画家,创作出大量的作品,能够反映当时社会市井生活状况的画作很多。北宋时期的《清明上河图》是典型代表,这幅作品生动地反映了北宋时期的社会生活情况,取材于现实生活,描绘了当时人们生活的细节,特别是对劳动者、小商贩等社会底层人物形象进行了刻画。《清明上河图》是我国风俗画的重要作品,为后世对历史真实生活状况的考察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张择端是北魏时期影响力较大的画家,其描绘的《清明上河图》堪称神级作品。该幅画卷的突出特点是具有极强的形象感,底蕴深厚,画中事物的特征比较明显,与故事情节相互对应,绘画场景真实可感。此外,张择端通过深入观察社会生活,并对其进行分析和研究,掌握北宋都城人民的日常生活情况,进而更加真实细腻地描绘出当时的环境,包括虹桥、商铺等。画卷中生动形象地刻画出车轿夫、船夫、商贩、仆役、作坊工人、说书艺人等市民的生活生产状态,同时也将官吏等人物悠闲的生活状态惟妙惟肖地描绘出来。张择端的绘画具有集体性特点,一些绘画者侧重于追求内心的心境和精神陶冶,他的作品则与之不同,有着很强的包容性,个体人物的形象就代表了一个社会阶层。其画作成为社会现实和人民生活的联系,有着十分重要的艺术价值和社会意义。《清明上河图》中的虹桥,再现了北宋时期桥梁的真实形态,為现代的桥梁考究提供了重要的资料,是十分珍贵的历史借鉴。
二、《清明上河图》的艺术特点
(一)构图和内容
《清明上河图》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是北宋画家张择端鲜有的存世精品,也是我国的国宝级文物,目前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清明上河图》宽24.8厘米,长528.7厘米,绢本设色。该作品以长卷形式,通过散点透视构图法,生动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北宋都城汴京的城市面貌和当时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是北宋时期都城汴京繁荣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清明上河图》的构图十分严谨,有着长而不沉的特点,体现了画家高超的绘画技巧,整幅画卷描绘了集会由繁华热闹转变为平静的场景。画卷主要分为三部分,即郊外风光、汴河场景以及城内街市,画卷的前端描绘了村舍、农家等建筑,春暖花开的季节,绿芽萌发,炊烟袅袅,小桥流水,反映了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画卷中汴河两岸是最为热闹的部分,两岸人烟辐辏,一些人在茶舍休息,一些人在小馆吃饭。规模宏伟的虹桥矗立在汴河之上,桥上桥下都十分热闹,人们比肩接踵,骡子在桥上走着,桥面上抬着轿子的人吆喝着让行人让路,达官贵人骑着马在桥上行走,桥下的汴河有船只在穿梭,一些在卸货,一些停驻在岸边,十分繁忙。以城楼为中心的市区街道是画卷的高潮部分,街道的两旁有官府衙门、酒楼、药店等,一些规模较大的店铺和宅院都挂着招牌。川流不息的街道上,商贩在吆喝着,贵族在轿子里神情倨傲,行乞的老人默默地等待着施舍。
(二)人物刻画
在《清明上河图》中,画家集合了各个社会阶层的人物,同时运用高超的绘画技能将人物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画卷中包含了上百个行业的人物,有乞讨者、算命者、商贩等,人物动作十分多样,姿态也十分丰富。从人物神态来说,画卷上的人物形态各异,十分生动,人物的服饰也各具特点,可从中明确分辨人物的地位和身份。
(三)透视方法
《清明上河图》色彩十分协调,较为淡雅,不落俗套,笔墨技巧十分流畅、细腻,线条遒劲,不同于一般的界画。从整体的角度来看,《清明上河图》使用散点透视方法,将景物作为整个画作的整体,没有过多的远景和近景,画卷的开端是郊野,其中心是汴河虹桥,再以繁华的街道和城楼结尾,人物形象十分丰富却不杂乱。画家使用焦点透视法描绘细节和局部,例如汴河排队的船只以及店铺、房屋等都体现了这一方法。散点透视法和焦点透视法的有效结合,使画卷景物更加协调,形成了良好的艺术效果。
(四)笔墨技巧
风俗画主要取材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节令习俗,传统风俗画对绘画内容十分重视,但绘画手法比较平凡,艺术格调不高。然而,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有着十分高超的艺术性笔墨技法,弥补了传统风俗画的不足。例如,画家通过干笔湿笔、淡墨浓墨的交汇,栩栩如生地表现出事物的形态特点,使人物更加真实。此外,画家以松笔、干笔共用的方式,使画卷呈现出“外松内紧”的艺术效果,使整个画卷熠熠生辉。
三、唐宋之后文人画家的地位提高与张择端的社会地位
在《中国画学全史》中,郑午昌先生从艺术演进过程的角度将画史划分为四个时期:唐虞之前的实用时期、三代秦汉的礼教时期、宗教化时期以及文学画时期。在唐以及唐之前的时期,绘画者的绘画受到自然、政治以及宗教等影响,而在五代、北宋后,画家的自我意识开始觉醒,更加崇尚笔墨和写意,希望在绘画中体现自我价值。如果西方艺术界认为文艺复兴是西方人觉醒的时期,那么唐宋五代可被认为是中国人觉醒的时期,这主要体现在绘画笔墨上。在封建时期,绘画成了一种依附于政治的职业,为统治者所利用,画家是依附于权势的。中国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一直崇尚礼教,以礼来治理国家,当时的文人成为封建礼教的传达者。随着中国文明的发展,源于周朝的礼仪典章制度逐渐完善,画者遵循“文物昭德”的宗旨,并将其纳入中国文明的基本表现内容。此外,规范的礼仪典章制度也是美术教育的基本内容。
四、风俗画绘画风格分析
(一)《清明上河图》中的社会世俗化倾向
张择端在《清明上河图》中描绘了郊野到汴京城内的风光景色,包括客栈、酒楼、桥梁等建筑,以及牲畜和大小船只,真实地反映了汴京城内百姓的生活。《清明上河图》中涉及农工商业、水陆交通以及宗教文化艺术等,作为典型的民间风俗画,具有在特殊的社会环境中使用特殊的文化符号来表示某种特定事项的意义。例如,在我国几千年的农耕文明和文人传统发展过程中,中华民族赋予了马特殊的含义,将其作为崇高品格的象征。马在中国文化中有着典型的含义,既是文学作品所描绘的对象,又是绘画的基础元素,在唐代正式成为独立的画科,有着十分独特的形式。再如,在長期的生产和生活过程中,驴成为人民的重要牲畜,不仅可供乘骑,同时还是生产的工具,有着忠厚老实的本性,因此,驴的形象更能凸显乡土人情,与农民的简朴相契合,反映了大众吃苦耐劳的精神。《清明上河图》中绘有大量的驴,其各种形态被惟妙惟肖地表现出来,与百姓共同出现在画卷中,反映了人们最真实的生活。张择端在《清明上河图》中描绘出了政清民和的景象,也更重视对艺术的追求。从社会的角度来说,画家深入百姓生活,对人间百态有着深刻的体会,才有能力站在另一个角度反映北宋时期的文化以及社会发展,使人们在历史的积淀下,逐渐认识到其中的价值。
(二)《清明上河图》艺术价值
在唐代,中国传统画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在人物画、山水画方面都取得了较高的艺术成就,唐代主要以宗教、贵族为主要绘画题材,能够反映当时劳动人民社会生活状况的绘画罕见。《清明上河图》打破了传统绘画题材形式,以现实主义的手法对普通百姓的真实生活进行了描绘。张择端在《清明上河图》中运用细腻、严谨的写实手法对汴京城繁华的景象进行了描绘,市区内房屋交错,人们穿梭于街巷中,十分忙碌,形成了繁荣的社会景象。除此之外,画卷中含有达官贵人以及行乞老人,体现了贵族的悠闲以及普通百姓的生存之艰苦,成为传统人物画作的典型代表。与此同时,《清明上河图》也反映了宋代人的思想观念以及社会文化。例如,在《清明上河图》中很少出现女性形象,原因之一应是宋时理学逐渐盛行,女性的活动受到了更多约束,因此,《清明上河图》为后人对北宋时期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三)《清明上河图》画意分析
从社会历史情境的角度分析,《清明上河图》主要体现了“丰亨豫大”的景象,是对帝王丰功伟业的赞扬,有着彰显宋代兴盛、繁荣的社会景象的含义。此外,这幅画卷据传是以清明节为背景,在这个节令,人们各自忙碌,体现了清平盛世下人们积极生活的态度。《清明上河图》还隐含着《诗经》的内容,延续了对新经义的推崇,有一定的政治倾向。《清明上河图》的艺术价值极高,对后世的交通、建筑等研究都有启发。
五、总结
简而言之,《清明上河图》体现了东方哲学观念和审美取向,是我国典型的民间风俗画。画家以现实主义的手法对汴京城的繁华景象进行了描绘,通过高超的绘画技巧反映了当时百姓的社会生活状态,有着较高的艺术价值,且推动了北宋市井生活风俗画的进一步发展。宋代之后再没有出现能与之媲美的风俗画,因此,《清明上河图》是当之无愧的时代性艺术品。
参考文献
[1]段晓明.《清明上河图》赏析的个案研究[J].大舞台,2012(6):196-197.
[2]周安涛.张择端《清明上河图》赏析[J].芒种,2015(3):131-132.
[3]徐露.赏析仇英版《清明上河图》之绘画境界[J].芒种,2014(15):231-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