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秦文书体用字差异与发展

2021-10-12朱英强

收藏与投资 2021年9期
关键词:差异发展

摘要:春秋以后,日常使用的文字逐渐简化,结字比较复杂的文字形体逐渐被取代,这符合文字简化运动的规律。草写简化是为了省事,这必然会对文字的结构和书写方式造成影响,时间一长,原来的文字根基就会动摇,因此,草写简化状态下的文字是不稳定的。文字简化无疑对后世书体演变造成了不小影响,这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草率简省的书写方式破坏了文字原有的构形理据,异体繁多,书体杂乱,秦篆与古隶兼行,致使秦始皇初兼天下便“罢其不与秦文合者”,颁订标准字书,已收统一之效。另一方面,古今文字转换悄然蔓延,对书体演变造成了巨大影响。

关键词:秦文书体;差异;发展;草篆

一、秦文书体用字的差异现象

在汉字发展的历史上,战国时期的文字比较特别,这一时期的文字变化复杂,书写的材质多样,有些书写较为自由随意,产生了大量简化文字和重文符号、合文符号,各区域间又有颇多差异,文字显现出千变万化的面貌,为历史上其他时代所不及。许慎将“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的现象归之于战国七雄征战频繁,王室衰微,但是战国文字还是在一脉相承的文字基础上作出了新的变化尝试。西土秦地居宗周故地,文字多有丰镐之遗,故用籀体较多,但文字演变或有省改,或另制异体,秦地也并非全然采用籀体。就其“不变”的角度而言,秦系文字仍有许多不变的成分;就其“变”的角度而言,它自然也变化多端。秦系文字同中原有异,但这些差异都是基本体系下的变化,对当时的人而言,不致造成很大的沟通交流障碍。要讨论秦系文字发展过程中的书体演变及用字差异,比勘秦封《宗邑瓦书》与春秋战国秦文字的異同,是较直接的方式。

以下略举数例,特将秦封《宗邑瓦书》与其他秦系文字进行比对,说明秦文字从春秋到战国时期的用字差异及变动(表1)。

通过比较,可以看出秦封《宗邑瓦书》与其他秦系文字的用字差异。表列的例子清楚地显示,秦文字在继承西周晚期文字的同时,也在尝试多种表达方式,小篆结构虽与西周籀文较为相同,但相异之处多体现为一种更简易的表达,或朝变化多样且富有地方特色的方向进行发展。如赵平安认为:“战国中期秦国的文字是一种繁简夹杂的综合文字,主要成分是小篆和隶书,由于文字的继承关系以及六国文字的影响,其中也夹杂着一些籀文和古文。”①

二、时文草篆诱导隶变

关于隶书的起源问题,《汉书·艺文志》中的“是时始建隶书矣,起于官狱多事,苟趋省易,施之于徒隶也”②,《说文解字序》中的“是时秦烧灭经书,涤除旧典,大发吏卒,兴役戍,官狱职务繁,初有隶书,以趋约易”③,都指出隶书起源于秦兼天下之后。随着战国文字研究工作的深入开展,近几十年间,战国文字材料大量出土,过去无法想象的先人篆刻与墨书手迹一一展现在世人面前,秦篆与秦隶的关系也逐渐被厘清,这使人们对隶书的起源与演变产生了新的认识。

关于早期隶书的特点,裘锡圭有过详尽的论述,现将其概括总结为如下几点:(1)结体很不规整,有的已经初步具有波势和挑法,但不明显;(2)字形有相当一部分和篆文很接近;(3)一方面存在着很多接近篆文的写法,另一方面又已经出现了不少草式用笔;(4)文字形体极不统一,同一个字往往有多种不同的写法。这些特点都反映出古隶的不成熟与不稳定,早期隶书显然正处于剧烈的演变过程中。

所谓隶变,广义的界定是“古文篆体”向“今文隶体”的演变,主要指战国秦篆经由古隶向今隶进行演变的过程。在战国晚期,一些刻画草率的秦陶文及秦简牍中就已经出现了早期隶变的雏形,只不过文字隶变的数量不是很多,就结字和笔势的变化来看,变垂引为斜出的用笔在秦陶文中也时常可见。笔者认为秦文刻铭的潦草变形是在书写的基础上进行的,或远或近,大都可以还原书写状态,这完全可以作为考察秦文隶变的重要参照。

纵观战国时期的秦系文字资料可以发现,战国早期资料阙如,中期开始出现各种书写在不同材质上的文字资料,由于书写方式的多样和变化,这些资料正可作为研究早期隶书形成过程的参考。相关文字资料如表2所示。

表格中这些文字资料与秦隶的孕育时期并行,最值得我们关注,其中包括兵器、陶器、石头等材质刻款,虽然有的仍有努力保持少许圆转笔意的痕迹,却尽显草率,譬如商鞅镦,但绝大多数铭文的用笔方折平直,有着非常刚硬的点划。兵器质地坚硬,不如石头易于琢磨,要刻画出婉转的点划并非易事,尤其是在战火频仍的时代,兵器需求自是十万火急,刻款不草率也难。商鞅方升亦有刻款,但毕竟是国家的标准量器,其铭文自然草率不得,但刻铭仍受青铜质地限制,不时出现方折的点划用笔。由前文可知,秦封《宗邑瓦书》中兼有篆隶,间杂草笔,写法不定、波挑偶见,这些特质虽未普遍存在于战国秦陶文中,但青川木牍及睡虎地秦简中却存在大量类似特质的字样。在改变金文笔法方面,秦系文字已大体具备省并点划、破圆为方、改曲为直等特点,譬如秦封《宗邑瓦书》,现兹举数例进行分析,具体如表3所示(括号中为参考篆书)。

通过更为明了的图式可以初步确认文字从籀文到隶书的演变轨迹(图1)。

三、罢其不合之书同文

在秦文书体演变的冗长脉络里,除隶变外,还有一件在书法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即“书同文字”。前者已在上节予以讨论,隶变更多的是自然的发展演变,书同文则带有主观人为因素,是一种实施标准和基础普及的文字改革。秦统一六国之前,各国的文字写法不同,“文字异形”,秦统一后,统治者意识到文字混乱局面带来的各种不便,废除了六国古文,开始使用秦国文字。“随着兼并战争的展开,秦国便把自己的综合性通用文字不断推行到所占领的地方。”①

古今学术界对秦代书同文的“文”有不同的理解,有的学者认为其是篆书,有的则认为其是隶书。所谓书同文,并非用篆书或隶书来统一秦代文字,而是用秦国文字(包括秦篆和秦古隶)来统一六国文字。“由于秦国在兼并他国的同时推行秦文,使得原来同行的他国古文在固有的土地上逐渐失去其合法地位,到秦统一中国时,整个统一国家的通用文字就是秦文。”①许慎在《说文解字序》中说:“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③虽然秦始皇整理并颁行小篆,寻求一定法度,人为规定了一种不同于以往的新书体样式,但与此同时,小篆受隶变的冲击,部分字形也不是原来点划圆转的流畅面貌了。譬如秦诏版出自众多工匠之手,风格颇不一致,字迹不尽为标准的小篆,时而可见战国秦文草篆与古隶对其的陶染。

战国秦系文字与其他六国文字比较而言,地域特色最少,相对来说更有利于广泛交流,因此,书同文字的发生乃是一种历史的必然。正如北京话自清代以来已成为官方推行的修正型首都雅音,即官方用语,秦岭淮河以北诸省方言皆因时人沟通来往,深受其影响。清代、民国时期,北京话就被称为“国语”,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又将其改称为“普通话”。在现代社会中,在外求学的游子以及城市居民多说普通话,这不全是推行政令所导致的。当然,秦代短祚,书同文的事业未能延续,以致各系古文仍有留存至汉初者,但已影响甚微。亦如今日各地仍有多种方言存留,任何事情都不能做到绝对纯粹。至于“书同文字”的实质内容,可以借由观察秦统一前一百年间东西土文字的差异,拣出东土文字与秦系文字结构相异的区域性写法,并与统一后一百年间秦汉文字进行对照,从中可以发现区域性异体字存留到汉初的比例极低,这能够说明秦“书同文字”以“罢除东土六国区域性文字之不与秦文合者”为实质内容。

四、结语

黄德宽指出:“汉字体系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体现出阶段性特点。汉字体系的发展,从延续性来看从未中断,它总是缓慢持续地进行着变革,古今汉字的联系性显而易见,而从差异性来看,由于持续变革的积累,古今汉字的不同之处也是显而易见的。从殷商到现代三千多年的发展中,汉字的发展呈现出阶段性特点,我们既要看到联系性,也要看到古今汉字的差异性。揭示出差异性,就为汉字发展阶段的划分奠定了基础。”⑤从秦文书体的逐步演变过程中我们看到,春秋以来汉字逐渐走向规整圆转,在结字上促长引短,秦公簋字势便是其例。将战国中晚期刻画草率的秦封《宗邑瓦书》与秦隶进行对比,可以看出早期隶书在受到书写工具和材质影响的同时,还努力吸收秦文书体草率刻画方式中变圆为方、化曲为直、省减点划以趋约易的特点,积微累渐而成隶变。随着兼并六国的进程,秦国逐一罢黜不与秦文合者的区域性异体字,至书同文字政令颁布,秦文字成为当时的文字主流,是两千年来文字统一的基础,功不可没。不难看出,书法在文字形体的演变过程中,不仅将文字由最初富有圆转意味的象形字逐步轉化为点划清晰、结字明朗的书法艺术,还将文字的字样、字形结构进行了规范,以便人们更好地进行交流运用,使文字与书法承载的中华传统文化愈发博大精深。

作者简介

朱英强,1990年3月生,男,山东博兴人,渭南师范学院美术学院教师,研究方向为书法学。

注释

①赵平安:《隶变研究》,河北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168-169页。

②陈国庆:《汉书艺文志注释》,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93页。

③黄侃:《黄侃手批说文解字》,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946-947页。

④裘锡圭:《从马王堆一号汉墓“遣册”谈关于古隶的一些问题》,《考古》,1974年第1期,第46-55,76-77页。

⑤黄德宽:《古汉字发展论》,中华书局2014年版,第8页。

参考文献

[1]赵平安.隶变研究[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1993.

[2]陈国庆.汉书艺文志注释[M].北京:中华书局,1983.

[3]黄侃.黄从马王堆一号汉墓“遣册”谈关于古隶的一些问题[J].考古,1974(1):46-55,76-77.

[4]陈道义.书法与汉字之关系论[J].书法研究,2016(3):45-51.

[5]何琳仪.战国文字通论(订补)[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

[6]袁仲一,刘钰.秦文字类编[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7]朱葆华.中国文字发展史·秦汉文字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猜你喜欢

差异发展
相似与差异
找句子差异
男女生的思维差异
材料作文“差异”导写
在高中数学中渗透“解题差异论”的实践研究
区域发展篇
收尾工作的大差异来自于这些小技巧
图说共享发展
图说协调发展
图说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