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健脾”类药食同源中药现况及产业前瞻

2021-10-12肖吉祥周杨升田鎏清

现代食品 2021年18期
关键词:药食同源营养素

◎ 肖吉祥,周杨升,田鎏清,周 威,2

(1.武汉轻工大学 医学技术与护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23;2.武汉轻工大学 康养产业研究院,湖北 武汉 430023)

中医认为脾乃“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人出生以后气、血、津液的化生和生命活动的维持均赖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脾胃通过吸收及布输水谷精微,从而维持人体精气神,故“健脾”对于人体疾病预防和恢复具有重要作用[1]。脾失健运是中医的病机名称,是指因饮食不节、水湿痰饮、情志失调或疾病日久、损伤脾胃导致脾的运化功能失常。脾失健运的常见临床表现为食欲不振、腹部胀满、大便溏薄或水湿痰饮病症,舌苔或腻[2]。

笔者认为,中医传统理论的脾与现代医学的消化系统功能密切相关,且综合了部分内分泌系统功能,与人体的新陈代谢也密切相关;“健脾”功能需要通过消化系统、内分泌系统的正常运行,以及与营养相关的各项生化指标的正常来体现。在现代科学技术的指导下扩大“健脾”药食同源类中药的优势,研究其科学的营养作用,为现代的“大健康”产业服务。本文从脾虚的分类、健脾功能的客观表达、“药食同源”类研究思路的几个方面对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1 脾虚的分类

“百病皆由脾胃虚而生”“人以水谷为本,脉无胃气亦死”等观点认为调理脾胃对于防病治病具有重要意义[3]。在中医理论中,阴为物质,阳为功能;功能以物质为基础,物质为功能的产物。脾脏也分为脾阴与脾阳,既相互制约,又相互依存,两者维持相对的阴阳动态平衡,共同完成脾的功能。

脾虚分为脾阳虚与脾阴虚。脾阳虚证是脾阳虚衰、温运失职所表现的证候,多因脾脏气虚进一步发展,或过食生冷、外寒直中、过用苦寒、损伤脾阳,或命门火衰,火不生土而致。临床常见于胃脘痛、腹痛、泄泻、痢疾、水肿、痰饮、鼓胀等疾病[4]。脾阴虚多是由于饮食不节、情志内伤、劳倦过度、外感六淫、久病虚损、医药误治等原因引起,导致精血亏虚,阴虚内热,临床多表现为脾虚加阴虚的症状[5]。

2 “健脾”功能的客观表达

笔者认为,“健脾”应针对脾阳虚与脾阴虚进行分类治疗。针对脾阳虚,应以提高人体食欲、促进食物吸收及新陈代谢、改善胃肠道痉挛状态、促进体内水液运行等药理效应,以恢复脾脏相关功能为目标。针对脾阴虚,应以滋阴、增加营养及胃肠黏膜保护物质等为目标,包括调节胃肠激素分泌、提高消化酶活性、促进水谷所化生的营血、津液、脂膏等药理效应,以提高特征化营养物质含量。“健脾”应从相关功能至特征化客观生化指标为目标,结合现代营养学、显微影像学、分子生物学等特征客观指标、数据及其变化规律,以客观评估相应药食同源类中药的健脾功能及相应的量效关系。

药食同源类中药的“健脾”效应评估,不应停留于对传统中医药文献的摘抄,而应该建立在基于现代科学技术上的“健脾”功能客观表达。在现有研究文献中,有宏观评价指标、形态学指标、分子生物学指标等。苏晓兰等[6]研究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大鼠的标准造模方式并建立相应评估指标,宏观评价指标以大鼠显现精神萎靡、活动减少、倦怠蜷卧、扎堆、贴边、拱背为脾虚标准。另评估大鼠体重、日进食量、日饮水量、粪便粒数、肛温和握力等,发现脾虚大鼠进食减少、饮水量增加、肛温降低、握力降低、负重游泳时间降低、粪便粒数增加,大鼠内脏敏感性增加。另以血清D-木糖作为分子生物标志物衡量肠道吸收功能,发现脾虚组D-木糖含量明显下降。刘群英等[7]采用连续造模法气虚模型,并在脾气虚基础上,分别复制脾阳虚和脾气下陷模型;并确认脾气虚证宏观评估条目,建立相应评分标准,对脾气虚、脾阳虚、脾气下陷大鼠进行肝细胞形态学比较,发现脾气虚模型大鼠肝组织细胞肝窦腔变大,胞质减少,肝细胞萎缩;脾阳虚模型大鼠肝细胞部分呈水样变,个别细胞呈灶性空泡变,细胞肿胀明显;脾气下陷模型大鼠肝细胞结构紊乱,细胞核大量消失。王颖等[8]以多因素复合法分别建立脾气虚证、脾阳虚证大鼠模型,并采用宏观证候计分进行宏观脾虚功能评估,发现脾气虚和脾阳虚大鼠宏观证候计分高于正常组。取血浆胃动素、血清胃泌素作为模型动物的分子生物学指标进行考察,发现血浆胃动素浓度脾气虚组低于正常组,脾阳虚组高于正常组;血清胃泌素浓度脾气虚组和脾阳虚组低于正常组。马宗林等[9]探索脾虚证与微循环的关系,发现脾虚证存在明显的甲襞与舌微循环障碍,脾阳虚与脾阴虚组的加权积分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孙晓霞等[10]研究发现,采用饮食不节与劳倦过度结合耗伤阴液法建立脾阴虚大鼠模型,确定脾阴虚证大鼠宏观评定标准为体重下降、易激惹、毛发枯槁无光泽、便干、肛温升高、食量时增时减、饮水量增多、游泳耐力下降。脾阴虚大鼠肠道菌群比例失衡,厚壁菌门丰度增加及拟杆菌门降低,肠道内肠道微生态发生紊乱。脾阴虚状态下小肠Claudin-1、Occludin基因和蛋白水平下降;脾阴虚大鼠肠道sIgA水平降低,促炎因子水平增加,抑炎因子水平下降,Th1/Th2、Th17/Treg细胞因子失衡,说明脾阴虚大鼠肠道出现炎症反应。

为实现中医传统理论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将传统中药数据化、客观指标化地应用于现代人群的大健康领域,提高人群体质及健康水平,就必须按现代化学分析、动物实验研究、目标人群使用效应评估等模式展开相应研究并累计数据。

3 药食同源类中药“健脾”的研究思路

我国“药食同源”的理论及实践在维持健康、提高人们身体素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201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规定了《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中药名单》(86种);其后2014年新增15种、2018年新增9种中药材物质,均是在限定原料来源、使用范围和剂量内可作为药食两用。研究“健脾类”药食同源类中药,笔者认为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研究。

3.1 中医理论支撑

中药作为中医药理论的组成部分,其功能主治、性味归经等应该符合中医药千年来的传统理论,“健脾”类中药研究也应该在中医药传统经典专著中找到相应支撑。中药的性、味、归经、功能主治等均是长期临床实践的总结,且在实践中其不断积累经验、补充不足、修正错误,尤其针对上品类中药,其有效性和安全性已经得到了认同。具有健脾效应的“药食同源”类中药在传统文献表述中均有治疗脾、胃虚证相关疾病的表述。课题组研究发现,现有国家认同的110种药食同源类中药品种中,共有47个中药在2020版药典中有记载,归经上属脾经、胃经,与健脾、补脾、温中、燥湿等功能直接相关,见表1。另有芫荽药典没有记载。根据文献记载,芫荽性温味辛,入肺脾经,有发汗透疹,消食下气的功效[11]。另在传统中医药理论中,有很多中药是在炮制后产生或增强“健脾”效应,如岳岭等[12-13]研究发现麦麸炮制品提取液对离体小肠收缩有明显促进作用,以炒焦麦麸健脾功效最为显著,符合中药的焦香健脾理论。

表1 药典记载具有“健脾”效应的药食同源类中药表

(续表1)

3.2 符合现代食品要求

在现有《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相应条款中,对食品类原料与微生物、重金属、农药残留等安全性相关指标提出了要求;药食同源类中药,必须保证其达到相应要求,才能进入食品类领域,不能仅从文字上理解药食同源,而应该从客观存在的法律规定、加工工艺、质量标准及体系、风险因素控制等现代食品要求去研究及发展传统的“药食同源”类中药,而不是仅仅依靠古文献记载。在食品现代研究中,对营养素构成进行了分类,包括蛋白质、糖、脂肪、维生素、微量元素、水等必需营养素及多种非必需营养素;如何将具有传统健脾功能的“药食同源”中药进行现代营养学客观表达,并建立相应的食品控制体系,是中医药现代化的必经之路。

3.3 功能因子确认

在传统健脾理论建立之初,仅有中医传统的采药人员的口尝、用后的实感记录以及临床的实践总结。“健脾”的方式既可以是补脾,也可以是祛湿、利水、消食、行气等[2]。随着现代医学、营养学等学科的发展,对健康的客观评估方式及数据已经越来越系统化;健脾中药的主要药理作用通过影响消化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功能等相关功能以达到健脾的作用。

在现代科学研究中,必须用相应的化学物质(物质基础)与相应的生理功能之间的关联性进行相关研究,即科学阐述相应的“量-效”关系。药食同源“健脾”中药的现代研究必须根据相应的“健脾”功能试验及相应指标监测方案,建立该药材的化学成分与“健脾”效应之间的关联。

作为可食用的物质,“健脾”类药食同源中药其营养成分可以分为必需营养素与非必需营养素。

(1)必需营养素。必需营养素包括糖、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等。肽类作为降解蛋白质的中间产物,具有吸收速度快、耗能低、载体不易饱和等特点。其营养作用包括:促进氨基酸的吸收;加快蛋白质合成,促进蛋白质的沉积;促进矿物质元素的吸收;增强动物免疫力;促进肠道的消化机能[14]。有资料显示,通过补充外源具有活性的肽类(各种水解酶),可以有效软化食物结构、提高大分子物质水解率以提供必需营养物质、促进活性物质的游离度和利用率、抑菌消炎以及维持食糜的流变学特性等,从而补偿机体消化功能的下降或缺失,有效改善多种胃肠功能障碍,有利于维护人体营养健康[15]。维生素D能促进小肠黏膜对钙的吸收;维生素B1能调节碳水化合物的正常代谢;维生素B2参与铁的利用;维生素B6参与氨基酸、脂肪酸代谢;锌能维持正常的味觉与食欲[16]。以上资料显示,在现代营养学研究中,很多必需营养素都有其对消化系统以及新陈代谢的实际价值。在今后的研究中,应考虑到现有研究中核心必需营养素的比例关系与营养的相应数据关系,并扩展到“健脾”药食同源类中药的必需营养素的测量值及比例关系,即在食用性上与营养价值关联。

(2)非必需营养素。很多药食同源类中药还有与“健脾”功能有关的非必需营养素。枳壳、代代花中的生物碱成分辛弗林能够加快正常小鼠的小肠推进,促进食欲并加速新陈代谢的作用[17-18]。单颖等[19]研究发现,玉竹多糖可明显改善D-半乳糖致衰老模型小鼠的细胞及体液免疫功能,提高胸腺指数和脾指数,增加脾T、B淋巴细胞转化刺激指数和CD8+细胞的数量,恢复CD4+/CD8+比值的失衡状态,从而显示“健脾”效应。吴建华等[20]研究发现,生山楂饮片中的有机酸部位对于小肠运动只具有促进运动的单向调节作用。杨平等[21]研究发现,小茴香具有促进胃肠运动及功能的恢复、改善肠道微生物平衡的作用;离体实验表明,小茴香能促进离体结肠平滑肌收缩,这些效应与其挥发油及生物碱成分有关。AMAL等[22]研究葛根醇提取物、葛根素、大豆苷、染料木素对瑞士白化大鼠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其醇提取物、葛根素和大豆苷元提高了白细胞总数、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数量、吞噬活性以及抑制了迟发型超敏反应,而染料木素对以上参数均具有剂量依赖性抑制作用。TABAK等[23]对7种幽门螺杆菌临床分离株的实验显示,肉桂皮的二氯甲烷提取物抑菌效果优于氨苄西林、四环素和红霉素等对照药。肉桂中肉桂醛在肉桂单体成分中具有最强的抑制活性,其可能是肉桂中抗幽门螺杆菌的最主要成分。

结合必需营养素(包括必需营养素的中间代谢产物,如特征肽链)和非必需营养素在现代药理学“健脾”功能研究中的效应,探讨与促进消化、强化新陈代谢、增强免疫等现代“健脾”效应科学关联。中医认为,脾胃之气相互协同,共同将运化水谷精微的过程完成,同时对五脏六腑、四肢百骸进行濡养[24]。

“药食同源”中药可提供有效的必需(非必需)营养素,改善人体营养、肠道微生态平衡、新陈代谢和免疫等,可作为研究的指导方向。

3.4 质量标准体系的建立

在功能因子确定后,建立相应质量检测方案和相应因子与“健脾”生理客观数据指标之间的量效关系,并为制定(升级)质量标准打下基础。在现今时代数据化的趋势下,如何科学确定纳入数据组以及数据间的关联,并建立相应的健脾效应的“量-效”关系,并依托量效关系及药典等相关规定建立质量标准体系,用以控制相关产品质量。郭洁等统计2012—2016年保健食品原料,发现中草药和药食同源[26]类物品使用率较高,这与人们对传统中医药养生保健理论的认可密不可分,传统中医药养生保健理论也是指导中国保健食品研发最具影响力的基础理论[25]。对于药食同源类中药品种,控制产品质量的功效成分,应对产品最具功效作用和代表性的组分进行检测。封淑华等研究发现,为控制单味参类药材产品,使相应产品质量可控、使用安全有效,参类产品应采用专属性强的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功效成分人参皂苷的含量,同时达到监测产品投料的目的。鄢雷娜等[27]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检测抗疲劳类功能食品中常用的红景天、淫羊藿、葛根、人参等药食同源中药功效成分红景天苷、淫羊藿苷、人参皂苷Rg1和葛根素的分析方法,结果准确可靠,有利于控制相应产品质量。木盼盼等[28]以葛根素为内标,采用高效液相法测定具有健脾效应的药食同源类中药葛根中9个异黄酮含量,结果显示该方法准确可行,可用于相应产品质量控制。张泽君等[29]采用一测多评法对含三萜皂苷和甾体皂苷类成分中药及其制剂中的质控研究进行系统梳理及论述,并对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阐释;发现该方法对以皂苷为主要功效成分的人参、红参等具有健脾效应药食同源中药的质量控制具有较高营养价值。

4 结语

现代社会生活方式如饮食不节(洁)、嗜烟酒、作息不规律以及社会压力等因素,造成很多人“脾失健运”;按现代医学解释,上述不良模式对消化系统、内分泌系统等疾患的发生造成了直接而深刻的影响。《“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指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基础。将传统的中医药理论、药食同源类健脾中药原料及其科学加工品应用于现代社会疾病辅助治疗和预防体系,并结合科学运动,有利于营造真正的大健康体系。

猜你喜欢

药食同源营养素
山西恩予:打造药食同源新业态
老年人护眼七大营养素
食物中的“有色”营养素
因人而异合理补充营养素
以同源词看《诗经》的训释三则
秋犯燥邪 药食同疗
药食两用说食姜
“铤”有“直”义的词源学解释——兼说/直/义的同源词族
药食两用 清心润肺话百合
揭秘“食品级”肌肤营养素